拍賣第四十九批
拍賣第四十九批
《拍賣第四十九批》美國作家托馬斯·品欽所著的長篇小說,該小說講述了一個情節如迷宮般盤曲複雜,結局也撲朔迷離的故事:女主人公奧狄芭接到來自律師事務所的一封信,她的已故前男友皮爾斯指定其為遺囑執行人。在調查整理皮爾斯產業的過程中,奧狄芭似乎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存在著一個名為“特里斯特羅”的地下組織。
在這樣一部以追尋為主題的作品中,品欽將模稜兩可的信息與碎片化的情節交織在一起,通過隱喻、戲仿和拼貼等後現代手段,貼切地表現了後現代社會中人類空虛迷惘的精神生活以及混亂荒誕的社會現狀。
《拍賣第四十九批》,於1967年獲美國藝術文學院的羅森塔爾基金獎。
故事發生於1964年夏的加利福尼亞。女主人公奧狄芭是一位20世紀美國典型的家庭主婦,從一次冷餐會回到家后,她發現自己已被她的已故情人、加利福尼亞房地產巨頭皮爾斯提名為他的遺囑執行人。該故事,於奧狄芭離開洛杉磯赴皮爾斯的“大本營”——聖納西索進行遺產調查事宜展開,而調查過程中的許多發現,都毫無例外地指向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地下郵政系統——特里斯特羅。於是,針對該組織,奧狄芭展開了一系列調查,然而她的追蹤,卻沒有任何明確的結果,她好像一直在接近真相,答案卻又似是而非。紛繁雜亂的線索使奧狄芭陷入迷茫,她永遠也無法確定是否真的存在著“特里斯特羅”,或者她自己只是皮爾斯設置的騙局受害者,又或者一切都是她自己的瘋狂幻覺。作為“第四十九批拍賣品”進行拍賣的一組郵票,似乎成為解開特里斯特羅之謎的關鍵,然而,該故事卻在拍賣會即將開始時,戛然而止在奧狄芭的茫然等待中。該作品共六章。
人文背景
美國歷史上的女權主義浪潮,不僅觸動了美國的法律和憲法,而且極大地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美國女權主義第一次浪潮始於19世紀40年代末,終於20世紀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於20世紀60年代,止於20世紀80年代末。
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女權主義浪潮正式起始於1848年7月19日,那一天約100名美國婦女和部分男性雲集於紐約州的塞尼卡·福爾斯村,召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女權主義為主題的婦女代表大會。大會經過討論和辯論后,通過了一份堪稱美國婦女解放運動史冊的文件——《權利和意見宣言》,宣言中闡述了男女平等的權利。美國女權主義第二次浪潮,在黑人民權運動的啟發和鼓舞下,一部分白人中產階級女性,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掀起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為自己的平等權利而鬥爭。
在《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勇於反抗的女性形象奧狄芭,而該作品出版的時間,也正值美國婦女運動的第二次浪潮,品欽意在讚揚女性的反抗精神。品欽不僅賦予了主人公奧狄芭強烈的歷史感和時代感,也有力地顛覆了當時流行的“男權話語”。奧狄芭的反抗,體現了20世紀60年代普通美國婦女尋求自我的心路歷程。
美國官方郵政肇始於19世紀中葉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美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倍增的時期。美國政府於1845年前後進行了郵政大改革,削減郵資,擠垮了大多數獨立郵路。從1847年開始,美國共發行了4000多枚關於美洲歷史的紀念郵票。作者將美國19世紀中葉郵政史上的文化衝突,收錄在《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中。
《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中,90高齡的索斯手上戴著一枚刻有W.A.S.T.E.字樣的金戒指,該戒指象徵美國土著曾經擁有的北美大陸。
奧狄芭·馬斯
女主人公奧狄芭·馬斯,家庭主婦,她的情人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地產巨子皮爾斯·尹維拉前蒂。皮爾斯給奧狄芭留下了一筆巨大遺產。在對一切茫然無知而又疑慮重重的情況下,她踏上了遺產調查之路。
她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被囚禁於魔塔中的少女,雖然她想要逃避,想要尋找逃跑的出口,但“處處都是塔”,她永遠也擺脫不了被拘禁的命運。施了魔法的塔樓,猶如一座沒有出口的迷宮,讓奧狄芭迷失其中,無力擺脫。憑著本能和“女性的狡黠”,奧狄芭能夠注意到潛望鏡酒吧廁所地上畫的加了減音器的喇叭,能夠發現長達八百年的郵政偽造,能夠在《信使悲劇》的劇本里追蹤到線索,還能夠在維斯珀黑文院里捕捉到信息。但是這些紛至備來的信息讓奧狄芭陷入了困境,她始終沒能解開特里斯特羅之謎。奧狄芭一直在苦苦追尋,好幾次都好像是要逼近了真相,然而最終依然是一無所獲,答案依舊在風中飄蕩。
奧狄芭疲於追尋,爆炸殷的信息使她身陷其中無法自拔,但一切的努力最後都只是徒勞的。奧狄芭茫然無助,幾近崩潰,她無法辨明她所經歷的一切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出於她偏執狂的想象,從而陷入了真實與幻想的困境。在錯綜複雜又不給予出口的迷宮中,奧狄芭迷失了自己,再也無法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了。
衝突與對抗
對抗是《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的顯著特徵,也是解決衝突的有效途徑。官方郵政系統的權威無法阻擋民間郵政系統為尋求公正與權力而做出的對抗;以實現標準化為主要目標的工業社會無法阻擋奧迪帕對個性與創造力的追尋;封閉孤立的當代人際社會同樣無法阻擋奧迪帕為實現溝通所做出的努力。
奧狄芭離開洛杉磯赴皮爾斯的“大本營”——聖納西索進行的遺產調查事宜逐步展開,而調查過程中的許多發現,都毫無例外地指向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地下郵政系統——特里斯特羅。
作為“第四十九批拍賣品”進行拍賣的一組郵票,似乎成為解開特里斯特羅之謎的關鍵,然而,《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卻在奧狄芭等待拍賣會即將開始時戛然而止。
儘管迷宮式的敘事、不確定的結局增加了把握此故事的難度,該小說中卻始終有一條清晰而明確的線索貫穿始末——衝突與反抗。
1、兩個郵政世界的衝突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反抗浪潮風起雲湧:青年反抗傳統文化,民權運動此起彼伏。品欽鼓勵人民反抗不公,在《拍賣第四十九批》作品中,作者塑造了兩個郵政系統,而處於社會邊緣狀態的特里斯特羅郵政系統正是傳遞著作者所讚揚的反抗精神。
在該小說中,主人公奧狄芭將支離破碎的調查線索拼湊出了一個“地下郵政世界”,這個世界以特里斯特羅郵遞系統的存在和運行為標誌:它是一個16世紀起源於荷蘭,活躍於歐洲的私營郵政系統,在反抗當時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的官方郵政通信系統——圖爾恩和塔克西斯失敗后,並沒有真正消亡,而是於19世紀中葉進入美國以隱匿的身份生存下來,並與美國的快馬郵遞系統競爭過,試圖破壞和顛覆美國官方郵政系統。其標記是一個裝有弱音器的郵遞號角。
特里斯特羅後來成為活躍在美國加州等地的反政府民間郵政組織,以自己的一套神秘的傳遞方式為所有非主流社會的人提供秘密服務。
品欽用特里斯特羅王國代表了另一個世界,一個秘密的地下美國。它由被取消了繼承權的失意者組成,是少數族裔、流浪漢、失業者、同性戀、貧窮的勞動者、極端分子、被社會看成“渣滓”的乞丐、吸毒者、娼妓、盜賊等社會“棄兒”的家園,是恐懼與憂傷的美國。“他們雖然生活在美國,卻享受不到美國的好處,美國夢已成空”。
於是,他們默默退出美國社會,通過印有W.A.S.T.E.標記的特利斯特羅信箱進行溝通。相比之下,地上世界的人往往自詡為“上帝的選民”,他們高傲蠻橫、愚昧無知。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地上世界的虛偽、封閉、乏味相反,特利斯特羅郵政系統卻是“某些美國人民用來真正溝通思想的通信網,他們把謊言、日常例行的敘述,則留給官方的郵政系統”。
奧狄芭在皮爾斯留下的郵票中見過此標記,在酒吧的廁所間里、在悠遊彈公司的一個工程師畫在紙上的圖案中、在洗衣店的布告牌上、在公共汽車的座位背部等眾多地方均見到過它,這說明作為正統的美國郵遞系統的對立面,特里斯特羅郵遞系統不僅存在,而且還相當活躍。
儘管特里斯特羅經常以神秘、隱蔽、瘋狂的形式“出現在黑暗的夜裡和遠離大路的地方”,它的成員卻處在社會下層的被社會拋棄的各種不幸的人。他們把垃圾桶作為自己信息的傳遞渠道,這暗示出他們是一個被社會丟棄、被社會“剝奪了繼承權”的階層,但這一系統卻被視為“代表存在的神聖一面”。
他們有自己的信念、意志和生存方式,並與國家壟斷的郵政系統進行不懈的反抗,它的代號為W.A.S.T.E.(We Await Silent Tristero’s Empire:“我們”靜候特里斯特羅帝國)。他們的弱音郵遞號角標誌,也暗示出他們要破壞傳統通訊方式的決心。
而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當時許多青年人開始反抗其父輩所持有的傳統價值觀,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傳統價值觀念土崩瓦解,人們一度陷入恐慌和迷茫。尤其是學生參加了政治抗議活動,並且爆發了許多反對越戰的遊行抗議活動。
人們也開始更加關注婦女和各色人種為爭取更多權利而進行的不懈反抗。品欽藉此意在說明凡有壓迫,必有反抗,可以看出,品欽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投以理解與同情。
2、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衝突
對美國人來說,個人主義等於其生命攸關的身份認同。從很大的程度上講,美國理想世界的個人主義形式是讓參與者追求自身內在的更高的精神境界。
然而,這一文化遺產卻隨著當今社會化生產、壟斷資本主義和標準化消費觀念的深入發展而岌岌可危,使自主性和獨立性、個性自由和多樣化的發展受到壓制,人們甚至寧願犧牲個人主義以便擺脫煩惱。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衝突由於“美國是一個根據理想觀念建立起來的國家”而更為明顯。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是以大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后工業群體社會完全抹殺了創造力和個性,崇拜金錢、千篇一律、強調統一規則,毫無創新可言。
在調查皮爾斯遺產的過程中,奧狄芭來到了皮爾斯擁有部分股權,並與政府簽約的公司——悠遊彈。奧狄芭發現皮爾斯所倡導的工業統一性造成了美國夢的破產,個人主義與創造力被忽視、拋棄,美國也因此陷入了陳腐概念的無限複製。
人們愈發喪失獨立性,唯有在集體中才得以生存。這種社會環境也正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主要的背景。《拍賣第四十九批》中的女主人公奧狄芭生活在千篇一律、喪失個性的社會環境中,作為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她能夠不斷衝破社會的束縛,勇於在追尋中追求自我,也因此成為“西方追尋文學中屈指可數的女英雄。”奧狄芭在收到皮爾斯的來信時,她斷然決定接受委託成為遺囑的執行人,這何嘗不是為了擺脫生活中那些“或多或少是雷同的”日子,擺脫她在“圓塔的囚禁”,擺脫那日復一日、千篇一律的美國文化。
“現代精神荒原”——成為20世紀美國社會文化的代名詞。科技力量的不斷壯大,試圖填補人們精神的空缺。然而,這種填補卻滿是殘缺與漏洞,科技雖能為人類謀福,卻也避免不了可能帶來的消極後果,與社會財富伴隨而來的是人性的扭曲與交流的匱乏。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溝通已經微乎其微,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創造的封閉世界中。品欽在小說《拍賣第四十九批》中便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他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努力在反抗中跨越溝通的屏障,從而尋求人性的光輝。
奧狄芭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封閉自我的精神荒原。她與自己的丈夫始終無法交流,似乎被一扇透明的門所阻隔。他們彷彿生活在由這扇門所隔開的兩個世界當中,終究無法跨越心與心之間溝通的屏障。
在該小說的開端,皮爾斯的信引起了奧狄芭對過往所有有關皮爾斯的一切的回憶,這回憶進而使她感到“被暴露,被愚弄,被羞辱”,以致變得“驚慌失措”。她的丈夫此時的出現成為奧狄芭唯一的依靠,然而面對妻子的求助,他卻視而不見,並自顧自地說起自己工作的苦惱。
當奧狄芭最終決定踏上聖納西索之旅,追尋真相時,兩人的分別卻沒有戀人間的不舍與絕望。兩人分開期間,雖然也有信件的往來,內容卻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問候。以至當她收到丈夫的來信時,她有一種“信中將沒有什麼信息”的直覺,因而她將注意力轉向信封,尋求遺產調查的線索。
面對一個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所填滿的閉塞的世界,奧狄芭始終渴望溝通,希冀一座由靈魂搭起的橋樑。在追尋線索的途中,奧狄芭試圖與一些事件相關人員進行交流,期待找尋遺產中所隱藏的秘密的任何線索;奧狄芭曾被人拒絕、忽視。奧狄芭感受到的,曾是社會的自我與封閉,她卻努力贏得信任,換來溝通的機會。
在溝通的世界里,人際間的等級差別已顯得不再重要,奧狄芭在溝通中感受到了平等與自由。尤其在與老水手的接觸過程中,奧狄芭產生了一種無比強烈的與之交流的願望,並“用雙臂抱住了那個男人”,他們兩人以肢體語言進行了一次心與心之間的精神交流。雖然奧狄芭最終無法從溝通中尋到秘密的真相,但是她卻成功地踏出了塔中的孤寂,勇敢地走向大千世界。
尋覓心靈的交流,這也正是作者所推崇的原本存在卻幾近消失的交流世界。托馬斯·品欽在該作品中,構築了由衝突組成的世界。
在衝突的世界里,停止追尋只會讓衝突的碰撞更為強烈,不斷反抗才會打破衝突,看見希望。只有在抵抗的過程中人類才能體會到生命的活力,從而抵制后工業社會給平等、創造力、溝通帶來的異化。
語言遊戲
在《拍賣第四十九批》中,托馬斯·品欽採用了含混、種類混雜、不確定、熵般的語言技巧。如採用了悖謬、雙關、矛盾語法造成了不確定、模糊和多義性。
如《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講到“那麼怎麼會有郵遞喇叭呢?”作者娓娓道來:“六十年代初,約約戴恩廠有個管理員——這人七歲起嚴格受到一種末世學的教導,別無他求,目標就是職務和死亡,所受訓練使他只會在他一無所知的專門備忘錄上簽字和承擔廠里某一專門工程因技術原因遭到失效的責任,而失敗的原因還得先讓人專門給他解釋清楚。”當想到自尋短見時,“問問人家像他這樣處境的人,有沒有正當理由不自殺。”
“他精明地假定自殺的人是不會給他回信的,那回信的只有那些不主張自殺的人。”然而,他卻用望遠鏡守望郵箱。這是典型的海勒式句式。這個顯然是自相矛盾的邏輯,不僅增強了小說的荒謬和含混性,也反映了後現代工業社會給人造成的混沌感。
貫穿小說始終的古怪字母W.A.S.T.E和一個帶弱音器的郵遞喇叭,這意味著作者的語言字典里,能指的已經明確了,所指的對象卻毫無意義。當寫到一位戴“綠帽子又被公司解僱,苦苦思索三周企圖自殺時,作者讓姦夫在他面前驚詫到:他竟然用了三周的時間,才做決定。”
“如果用IBM709電子計算機,你知道要用多少時間嗎?十二微妙。難怪你要被解僱。”這是典型的荒謬調侃。正是這種含混的、矛盾、朦朧、不確定的亦真亦幻,表達了後現代最高的生活現實。
戲仿
《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是偵探小說的後現代戲仿之作。傳統的偵探小說通常採用謎團——線索——分析——解密的模式,而品欽則顛覆了這一模式,將其延展變形,使追尋的過程無限循環,呈現為謎團——線索——分析——解密——新謎團——新線索,從奧狄芭成為皮爾斯的遺囑執行人開始,問題的增長速度就超過答案。隨著情節的發展,信息不斷湧入,一些謎團看似得到了解決,但伴隨著解謎的過程,新的謎團又呈幾何級數增長,直到該小說結束時,答案依舊遙不可及,該小說因此成為沒有結果的追尋。
通過戲仿追尋模式,作者貼切地表達了後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狀況,以及在荒誕的社會生活中,追尋的虛妄與不可為。
不僅如此,品欽將戲仿還運用在了《拍賣第四十九批》的細節之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奧狄芭(Oedipa)與古希臘悲劇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非常接近,奧狄芭與俄狄浦斯之間的本質聯繫是追尋。奧狄芭通過追尋皮爾斯的產業要揭發“特里斯特羅”的秘密,俄狄浦斯則通過尋找兇殺案的真相來解決自己的身世之謎。最終,這位古希臘英雄追尋到了真相:自己就是弒父娶母的罪人。而奧狄芭的苦苦追尋卻徒勞無功,因為“在一個失去了終極意義的世界里,追尋者的不懈努力註定一無所獲。”
除此之外,在該小說中有一支用英國口音唱通俗流行歌曲的妄想狂樂隊,這顯然是對英國“披頭士”風格的仿效;而與奧狄芭共同執行遺囑的律師與一位少女私奔也明顯是對另一位後現代小說巨匠納博科夫的名著《洛麗塔》的滑稽模仿。無論是“披頭士”還是《洛麗塔》,兩者都體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的文化思潮:反主流。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過渡,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精神家園卻逐漸荒蕪,於是青年人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反對戰爭和暴力,主張回歸自然,重新恢復作為純粹的人的生活。把文化思潮變革,通過戲仿的形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正體現了品欽對文學和藝術的關心,也體現了他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獨到見解和深刻洞察力。
詞語隱喻
熵:熵增原理即熱力學第二定律,指當物體獲得能量時,這些能量中必定會有一部分以熱量的形式散失。在封閉的系統中熵值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世界上的熵總是趨向最大值,最終世界上可用來做功的有效能量將不復存在,於是整個宇宙都將歸於“熱寂”。
人類社會大量的產品和能源被轉化成不能逆轉的東西,電子垃圾、信息垃圾、塑料和建築垃圾甚至是太空垃圾越來越多,人類本以為生活越來越方便和舒適了,實際上卻在逐步地走向一個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熱寂死亡的狀態。因此,“熵”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概念,也是托馬斯·品欽作品中的核心概念。
品欽在《拍賣第四十九批》中運用多種隱喻勾勒出了一個無序混亂的後現代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類的靈魂日益枯竭,深陷於無法解釋,無法擺脫的困境之中。
在《拍賣第四十九批》中,品欽借該小說人物內法斯蒂斯之口表明“熵是一種修辭、一種隱喻,它把熱力學世界與信息流世界連接了起來。”
人類社會就如同一個封閉的孤立系統,物質文明極度膨脹,信息越來越多,但人類的交流越來越空洞,內心也越來越困惑。這一切都表明:“熵”在不可逆轉地增大,一切都在紊亂中動蕩,一切都顯得不確定和模稜兩可。
在奧狄芭追尋的過程中,眾多的線索和信息漸次展開,猶如一把打開的摺扇,呈現輻射狀:人物、事件、場景和資料的傳遞又指向了更多的可能性並引發變化和混亂——奧狄芭得到的信息越多,她了解的反而越少;她對信息的感覺增大了,她周圍的“熵”越混亂。於是原本要探尋的“特里斯特羅”的真相反而變得愈加神秘,距奧狄芭越來越遠,甚至將她困在了信息之熵中,令“她唯恐它(她的新發現)可能變得比她更大,甚至將她強佔。”
奧狄芭的感受表明在現代生活中,伴隨著信息爆炸,人們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卻日益狹窄,由於對信息的單調重複缺乏準確的把握和理解,甚至缺乏詮釋的可能,從而造成人類精神被信息異化,任何意義的追尋都是不可為的。
品欽詮釋人類在後現代社會中的孤獨空虛隱喻是:塔。在該小說中,奧狄芭想象自己是童話中被魔法囚禁在高塔上的姑娘,但是那之後,他們之間繼續發生的一切,實際上從未逃出那塔的禁閉。
“如果那種塔無處不在,而來解救的騎士又不是它的魔法的對手,那後現代的追尋困境還能如何呢?”於是奧狄芭渴望通過理清皮爾斯的遺產來解除內心的迷亂,獲得心靈的自由,但令奧狄芭沮喪的是,她費盡心機解決的“特里斯特羅”之謎似乎永遠沒有答案,奧狄芭永遠都逃不出那個被施了魔法的塔樓,最後只能感嘆:“啊上帝,是空虛。沒有人能幫助奧狄芭。世界上沒有誰能。”
其實奧狄芭的困境又何嘗不是現代人的尷尬,由於高度物質化、技術化的壓迫,人淪為了物的奴隸,空虛、孤獨、苦悶時刻壓抑著人的心靈,靈魂被放逐到了與世隔絕的陌生世界,被囚禁在了孤塔之中。
《拍賣第四十九批》小說,切入歷史話語的裂隙,對確立宏大敘事的生產方式的合法性,提出了嚴厲的質疑。
——王建平(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拍賣第四十九批》作品,體制雖小而才華橫溢。
——仵從巨(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