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幀

中國武術大師

“醉鬼”張三,男,原名張長幀(1862—1945),字壽亭,籍貫河北省束鹿縣舊城辛集人氏。十歲左右隨全家遷至北京南郊馬家堡居住。性格豪爽,好交友,喜飲酒,又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得“醉鬼張三”之雅號。

人物生平


初自名師

張三兒童時候,家道小康,不喜讀書,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加入本鄉的少林會(是鄉間的一種體育運動組織),每日從教練武師習學五虎棍、少林棍。他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中,得識二位老師,俱姓李,一位家居河北省深州,另一位家居河北省莫州。這二位老師共同擔任對張三的武術的武術教導責任。但此二位老師的相互關係,在張三沒有去世以前,他本人從來沒有說過。此二位老師的感情甚是融洽,共同授藝,在課程的分工上:鄭州李師教授“穿掌通力功”——其方法是以弓步和馬步樁為底功運用各種不同姿式的掌法貫力於全身,有上下通力、左右通力、下盤旋轉通力。這是一套基礎母功。此外尚有一套導引功法,名叫“三皇吞氣功”。這種功夫練成后,內臟堅實,骨骼肌肉特別地強壯。而且能使身體升降自如,體膚可以堅硬如鐵,也可以柔軟如綿。至於深州李師所教授的課程有三種拳術:是一種實戰的功夫拳,沒有花招,稱為短拳,多用於貼身近戰,包括硼力、頓力、挫力,肘擊,撮腿扁踩,盤腕術。長拳,也叫六家式,據說是由六位世外高人所研究的一套拳術。主要招術有連環撞腿、撲地錦、橫腿、連環沖拳。其他還有一套拳術叫做中路拳,以中點為心,向四方進擊,以旋轉進退五捶為主要招術。致於器械,進手(散手)也是不可多得的技藝。

名師根源

張三每在過年時,在他的屋中供奉一個牌位,上面以楷書寫著張、趙、馬三位祖師之神位。據他介紹,他的業師——莫州李老師,是一種無名的拳術門派創始人,但這位老師的根源是怎麼樣呢?遠在明末清初時,有明朝軍中三位武將(張氏、趙氏、馬氏),不願降清,就互相結合在四川深山中務農為業。閑時三人就把個人的武學互相研究、貫通起來,形成一種有系統的技藝名叫“普通把式”,以“掌法”做母功,而“穿掌”是招術精妙所在。其中以“勁戳”為主。武林中之招術訣竅有雲“十打不如一戳”。還有深州李老師所傳的技藝中有一種名叫“軸心”功夫,就是以一定點為中心基礎而向四方發射——是技擊術中之絕妙招術——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用“軸心旋轉”的步眼。

師訓記嚴

張三本人以少年時從二位李姓武師所學習的基本武功為根本,後來又在江湖上遇到一武術大師潘應龍。潘武師家中富有而且性格良善。張三經親戚介紹得識此人,並在一起切磋技藝。而自此認識了許多當時武林中正派人物。這時李姓二位老師已經他去。臨行時對張三說道:“你的武術底功可以了,今後我二人要到遠方辦事,希望你好自為之。幾載以來我二人的技藝都傳授給你了,你要努力用功,將來以此藝業來謀生。你的行為好壞我們隨時都可以知道,你要深切注意。”所以張三一生嚴記師訓。從不敢妄為。
張三與潘應龍的友誼純為道義之交。彼時張三的家道中落生活甚是窮困,潘應龍就給他介紹了一處保鏢的工作。在北京南郊黃村附近有一莊園,主人是兩位中年老姑娘,因老人相繼亡故,又無其他族人,此二位姑娘只得料理家務,因時有匪人侵擾,二位姑娘雖也請了幾位鏢師護院,但仍有盜匪光顧。張三彼時年僅十八歲,他上工后很多人都看不起地,但經過與匪徒數次較量,最終將群匪驅走。因為他不願去鏢局作鏢師,又沒有資金開辦鏢局,乾脆就獨自一人去招攬生意,靠自身的武功去給一般客商保鏢來維持生活。

出名

一個人保鏢(武林中的術語叫暗鏢,也叫啞巴鏢)就是沒有什麼具體形式——鏢車、旗子均無,只要與客人講好一切條件,就請客人自帶行裝上路,微服在側保護,每到站口或山寨出面周旋,憑自己的名姓走南闖北,得到了幾位世外高人的指教:

五顯財神廟

幾歲的時候張三常在北京西便門外的一位好朋友家居住。這位朋友叫趙增,素喜武術,一起共同練功,互相切磋技藝。每當清晨練功完畢總要在野外遛步,這也是練功后的整理功夫。可是這在這個時候,總見居住在附近的五顯財神廟內的一位老年人士,此老人清瘦身體,態度安閑,從不與任何人談話。他做何生意無人得知,只聽說姓王,大家都叫他王先生。這位王先生每於清晨也在鄉間野外行走。張三與其練功夥伴總覺得這位王先生有點奇怪,所以想了解他的行徑。就這樣每當王先生出廟往前行走,張三與幾位夥伴在後稍遠之處跟隨,但是不能追上,總有一段不能超越的距離。王先生也好像覺得其身後有人跟蹤,但是決不理會,任我父親等人如何努力加快腳程,不但追不上,而且在轉過幾處樹林,或田間小路,再看這位王先生渺無蹤跡。如此半載有餘。忽有一天,正逢仲秋時節的早晨,天氣特清朗,這位王先生又出現在田間小路上,幽閑自在踱步,張三等人與其相遇,而這王先生竟開口說道:“遛為百練之母,要在遛之中加上功夫才行!”王先生旁若無人地在小路上練了幾趟遛步的技藝功夫,是直中有曲,走步之中有踢法、拳法、掌法,我父親等人在旁邊看的出神。王先生說:可以了吧!看不明白,明天再看。眾人第二天又在該地與王先生會面——也就是跟著王先生學習遛步的武術技巧功夫,可是在幾天之後,這位王先生不知哪裡去了,再也找不到了!

老尼姑授業

清光緒二十二年間,張三在河北省保定鄉村居住。每日清晨在村外大道邊的小樹林練功,經常見一老尼姑在大道上行走。這老尼姑身穿灰色布僧袍,頭戴觀音斗,只能微見其面部有若童顏,她足登雲履,腋下挾一黃色包袱,走路很快,身體非常靈便。這老尼姑路過張三練武的地方,有時回頭一視,有時看也不看往前直走過去。忽有一日,這老尼姑又路過張三練武的樹林旁突然停步不走,回過頭來,並把包袱放在地下,用手向張三一指說道:“你為何不練這種功夫?”說著將身形矮下,雙臂彎曲以肘部互相交替進擊,肘隨身變,姿勢各異,且快如風車一般轉動。其身法、步眼與昔日之二位李老師大同小異。張三此時武功己有相當根底,見老尼姑示教,頓明其中門道,連忙向老尼姑行禮致謝。老尼姑神態嚴肅地說道:“你會了嗎?你練我看。”張三全神貫注,照樣演練一遍。老尼姑又將倒身之功力詳細講解一番,然後對張三說道:“好,你就照這樣!”說罷,竟揚長而去。此後,張三終未見到這位老尼姑師父。

少林僧授業

清光緒二十六年以後,張三保鏢走到河南拓城縣附近的一個集鎮上,聽本地居民說有一位少林寺僧人寄居在城鄉的一座廟內,武功精深但不輕易傳人。張三就停住鏢車,請客商暫住旅店,他一人去廟中拜訪高僧。張三見這位僧人雖已年邁,但身體雄健,臉色紅潤,精神旺盛,知是一位高人,不禁肅然起敬,忙執弟子禮並說明來意。僧人說:“你我能研究武功很好,不過最好咱們倆人交手較量一番,我要看看你的武功如何?”張三知道僧人武藝高強,於是連稱不敢。僧人見狀大笑說:“你不要害怕,我對你是善意,因你來投師,我得測試你的武功程度,我與你較技,任你用招打我,我不還手,你看如何?”張三就以撞腿的招術向僧人進擊(撞腿這招是其業師所傳授。上手是雙拳齊擊,下面以撮腿斜踢對方小腹,而旦是短拳小架式,拳與腿儘是綳撞之寸力。這是張三最得意之招)。但在眨眼之間那僧人不見了,他急回頭見僧人的雙掌正在其腰部兩側停住。張三見狀甚是驚異,連忙行禮求教。僧人又哈哈大笑說道:“你的功夫可以,這也就是我能夠對付,但依我看你這招術還應添幾手。你要知道技擊法則主要在於隱避自己,這樣使對方失去進擊目的,就在此時連續發招進擊對方才可取勝。所以先要練‘閃’的功夫。 ‘側閃’、‘下腰’具是下盤功夫,還要盤腰卧腿,胸脯接近地面,前後左右旋轉,其快如電。更要在運動之中出招連環不斷。如對來招,不要破對方招術,也不要搪架,要閃開對方手腳。”張三與僧人盤桓數日,盡得其奧妙功夫。這僧人曾談到中國武術門派問題,他說現存民間的各門派武術大概都在明末清初之時創興。所以武術系統往往相似,只是名稱各異。譬如掌法來說穿掌、瓦攏掌、白蛇吐信等等具有相似之處。且各門武術練功次序亦往往相同,只不過各有獨特風格和獨特技術。

喇嘛授業

民國初年,張三結識了一喇嘛師父。這位喇嘛師父性情很和順,談吐風雅。二人每日在酒肆中相遇,開懷痛飲,高談闊論。但所談的都是各地風土人情,毫不涉及有關武術方面的事情。這樣相處半年有餘,一次聚飲分手時,這位喇嘛師父說:“張三哥,明日中午你到普渡寺來,我們在寺中飲酒談心更為有趣。你一定要來!”翌日,張三打酒買菜,按時赴約,飲酒時,這位喇嘛師父對張三說道:“我原是遠方的僧人,雲遊到此,現在時間已久,明天我將往他處去。半年相交,我知道你為人端正,而且武藝高強。不過,‘藝多不壓身’,我再給你添點功夫,你看不是更妙嗎?”說著就將身後的一個小木箱子打開,從內裡邊取出一個畫捲來。展開一看,所畫的儘是些各種不同姿勢的小人(練功圖解),旁邊還有文字說明。喇嘛師父又說道:“這個畫卷我們出家人沒有什麼用處,現在就奉送給張三哥,作為日後紀念。請您收下吧!並希望你照圖下功夫,定有大進。”張三知這張畫卷是武林中的珍寶。這才明白此喇嘛也是一位“真人不露像”的世外高人。“翻掌鐵襠圖”內中的課程有“蹲磚千斤墜”、“撮掌聚力”、“摩臍過氣”、“童子拜觀音”、“軸心旋轉”、“下部行動”、“鐵碗鋼指”、“合十運力”等絕技的練法。

小老道授業

初年,北京東城根泡子河畔有一老道廟,名叫呂公堂。每逢夏季,綠柳成蔭,景色宜人。所以東城一帶習武者均來此處演練。廟內有一道人,年紀已過花甲,但精力未衰。體格甚健,因身材矮小,故一般鄰人皆以小老道呼之。這位小老道與張三甚是友好,經常在一起研究武藝。小老道躥房越脊,如履平地。一日清晨,小老道約張三一起練功。廟門外有一衝天之旗杆,約有數丈之高。小老道倒爬旗杆至頂端,雙手抓住桿頭,全身平衡懸在空中。這種功夫叫作“順風扯旗”,其功力在手指與腰。小老道練功之法是在牆壁高處釘一木橛子,每日站在牆下縱起來用手指捏住木橛,並將身體懸起。而隔幾日就將木橛子用刀剮去一塊,一直削至最細程度,還能用手抓住,身體懸起,此木橛不折。張三與小老道互教互學,很有長進。
此外,張三向“白馬李七侯”的後人學了一趟“八卦刀”。李家祖傳的單刀,門路靜奇,招數奧妙,與八卦門中的刀術不同。張三學這趟刀術時,是用自己的“六合大槍”套路相換的。
張三還與“慣市李”的門人共同研究過“金纂提爐槍”。這套路是花槍的一種,槍中加棍,槍隨身轉,甚是吃功夫。張三所練的竹節鋼鞭(雙鞭)是與其摯友趙增祥互傳技藝學來的。
張三對各門派武術都很崇敬。他常說各門派都有妙處,功夫在於個人練習。所以他本人沒有門戶之見,而且他自己也沒有說他練的是什麼拳種,認為是極平凡的技藝,普通的武術,沒有什麼門派。有人說他是“黑門”,是“內八卦”這都不是事實。

聲望及地位

鬼”張三在近代武術界以及社會上都有一定的聲望和地位,因為他從來不公開參加社會上的一切有關體育方面的活動,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頗為隱秘的人物。尤其在晚年更是深居簡出,即便有時迫於情面偶到親友家中探視拜訪,也只不過是問候應酬而已,絕不談論武術。如果有人提起武術之類的事情,他會馬上告辭回家。那麼他的武術名望是因何而來的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他本人行為端正,終身不為統治階級所利用,更以驚人的武功去作俠義英雄的事情。譬如在清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曾在北京街頭攻擊洋兵,拯救少女,曾多次懲戒貪官保護民眾。他本人經常說:有我這樣的把勢不新鮮,而有我這樣的氣質和人格的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