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拗
執拗
執拗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zhí niù,形容固執任性,堅持己見,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也有阻攔的意思。《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二年》等均有相關記載。
執拗
zhí niù
1、固執任性,不聽別人意見。
2、決定了一件事情或選擇了一條路,就不顧質疑反對、不回頭的走下去,直到達到自己的目標或心靈上得到了慰藉為止,有好的和壞的影響。
好處就是達到自己的目的,壞處就是不值得或是付出后沒有結果。
3、堅持己見,固執任性。
人言安石姦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二年》
1. 亦作“執抝”:堅持己見,固執任性。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 荊公 ﹞又曰:‘有 伊尹 之志,則放其君可也;有周公之志,則誅其兄可也;有 周 后妃之志,則求賢審官可也。’似此議論,豈特執抝而已,真悖理傷道也。”
明 唐順之 《與胡梅林總督書》之四:“弟以造下行營三座,決然可以制賊而諸將尚不能用之,所謂或執拗不肯相聽,或愚闇不能相聽,此亦其一節也。”
清李漁《蜃中樓·龍戰》:“當初是令侄女執拗,不肯與小兒成親。”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個人這樣鬧鬧脾氣還不要緊,若治國平天下也這樣鬧起執拗的脾氣來,那還成什麼話?”
2. 攔阻。
![水滸傳](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5/mf561a656bdc53d7aaeb4f2029bd78ad2.jpg)
水滸傳
《明史·楊廷和傳》:“江 左比歲不登,中官請遣官督織造…… 廷和 等不奉命,因極言民困財竭,請毋遣。帝趣益急,且戒毋瀆擾執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