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

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

唐順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數學家,抗倭英雄。

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后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

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師抗倭途中不幸染病,於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謚襄文。學者稱其為“荊川先生”。

人物生平


幼學刻苦

正德二年十月五日(1507年11月9日),唐順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易書堂的一個名門官宦之家,其祖父唐貴是進士出身,任戶部給事中,其父唐寶也是進士出身,任河南信陽與湖南永州府知府。
在他的幼年時代,父親對他管教甚嚴,寫字如不端正就會挨打。如果出去遊玩回家晚了,母親也會時常責罵他。順之天生稟賦聰明並且極具個性,在同齡人中屬佼佼者。順之酷愛讀書,父母除對其嚴加要求外,並不時為他尋覓當代的名師為其輔導,因此學業有成。在唐順之23歲那年(嘉靖八年),他參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舉辦一次的會試,榮登第一。

初入仕途

嘉靖八年擔任主考官的是當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璁(當時的權位相當於宰相),他喜見自己能收羅到唐順之這樣的人才而十分高興,因此欲利用他的權利提拔唐順之到翰林院為官。可是沒有想到這個初入仕途的讀書人唐順之,在官場面前顯得十分謹慎,他婉言謝絕了張璁的知遇與栽培,按部就班地去兵部任職。這自然讓張璁十分掃興。

幾被貶黜

唐順之書法作品
唐順之書法作品
嘉靖十二年(1533),唐順之被調入翰林院任編修,參校累朝《實錄》。因與賞識他的主考官張璁性格不投,便以生病為由,請假回家。張璁開始擱置不批,恰好此時左右私下告訴張璁說“唐順之一直不願在你的手下做事,一直要疏遠你,你又何必苦留他!”張璁前思後想認定是這麼一回事,心中惱怒,心想唐順之好不識抬舉。一怒之下准其還鄉,並表示永不再讓他當官。
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才讓他復職,但不久唐順之卻犯了一個錯誤,竟然與友人一起請求朝見太子。這對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皇帝還活得好好的,有事可以找皇帝,你一個朝廷官員,沒事見太子幹什麼?於是唐順之被削籍,回到常州。
唐順之雖然離開官場,但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於是決心退下來潛心讀書。

潛心治學

唐順之雕像
唐順之雕像
唐順之回鄉后開始住在宜興山中,後來覺得還是不能遠離城市的繁囂,便又遷居到更僻遠的陳渡庄,閉門謝客,把時間和精力都用於鑽研《六經》、《百子史氏》、《國朝故典律例》之中,真是晝夜講究忘寢廢食。在這些遠寓官場的時日里,他還學射學算學、天文律歷、山川地誌、兵法戰陣,以及兵家小技。

返廷抗倭

日本內戰中的敗將潰兵便糾集武士、浪人及奸商,武裝掠奪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倭寇”。嘉靖皇帝得知消息后,立即派趙文華前往查探。
唐順之像
唐順之像
趙文華得到上諭,立即想到了在家閑居讀書的唐順之。唐順之回到兵部復職后,首先到京師附近的練兵基地薊鎮,制定了整頓這支無力抵抗外侮的軍隊方案,然後與總督胡宗憲商議討賊禦寇的策略。他主張在海上截擊倭寇的兵船,不讓倭寇登陸,因為倭寇登上了陸地,民眾的家園和生命財產勢必都要蒙受巨大的損失。親自下海把躲藏在港灣內不盡職守的將官們捉住法辦,嚴懲之下,這些拿了公家俸祿卻貪生怕死、貪圖安逸的將官們都兢兢業業地認真盡責了。
倭寇因為知道明朝軍隊無力與之抗衡,五六年以來他們可以任意在東南沿海各大城市搶掠,因此乾脆在上海附近的崇明建下了大本營做根據地。
唐順之率領船隊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懸大洋中的三片沙,於海上發動進攻,大獲全勝,消滅倭寇1200人,擊沉其兵船13艘,繳獲無數戰利品。這是當年在海上禦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其後倭寇又侵犯江北,唐順之率副總兵劉顯馳大破倭寇。三沙遂又告急,唐順之連忙回來躍馬布陣持刀直前,致使倭寇見軍容嚴整再不敢出戰。

染病離世

唐順之因多年在海船上奔波抗倭,一年夏天一連好幾個月都生活在海上,不幸染病,但他仍然支撐著病體泛海,度焦山,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丙申(初一)日(1560年4月25日),於通州海船上病逝,年僅54歲。

主要成就


文學主張

唐順之字
唐順之字
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兩漢文學傳統,同時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繼承和發展。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在其選輯的《文編》中,既選了《左傳》、《國語》、《史記》等秦漢文,也選了大量唐宋文,並從此逐步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順之又提出詩文寫作應"直據胸臆,信手寫出”,要師法唐、宋而"卒歸於自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滅之見"。並以“未嘗較聲律、雕文句”的陶淵明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的沈約加以比較。說前者的作品為"第一等好詩",指斥後者之作"不免為下格"。唐順之上述見解在其後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門知縣書》中,較全面表露出來,其反七子模擬、剽竊傾向異常鮮明、激烈,呼籲文章應"如諺語開口見喉嚨者"。

作品風格

唐順之作品
唐順之作品
唐順之的文章實踐了自己的主張,文風簡雅清深,間用口語,不受形式束縛。如《信陵君救趙論》,立足於社稷,批駁以私義救人。"詞嚴義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如對席論辯,一氣呵成而結構謹嚴。《明史》說唐順之文章"洸洋紆折,有大家風"。就此文來看,不為過譽。他的記敘散文《任光祿竹溪記》,本應約為園寫記,而著眼於園名的由來,讚揚竹"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諧於俗"的品德。文筆清新流暢,別具一格,立意新穎。唐順之其他記敘散文,大多有敘有議。往往敘中擇其一點,引申開來,情思遐飛而哲理蘊其中,自然渾厚而暢達豁然。如《西峪草堂記》、《書秦風蒹葭三章后》,及《永嘉袁君芳洲記》等,皆能看出此種特色。唐順之還沒有完全擺脫復古主義理論的束縛,他師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為法度。在他的一些文章中還有八股文作法的影響,此為其不足一面。然而,唐順之等唐宋派為後來撼動后七子文壇統治地位的公安派多少起了一點開拓作用。當然,唐宋派與公安派的文學主張是不能相容的。

數學成就

唐順之通曉元代所傳數學上的“回回術法”,精通於弧矢割圓術,著有《勾股弧矢論略》《勾股六論》等。善珠算,被認為是明代打算盤的能手。

個人作品


詩詞作品

1、《岳王墳》
2、《塞下曲贈翁東涯侍郎總制十八首》
3、《詠夾竹桃》

存世著作

荊川先生文集
荊川先生文集
唐順之的著作有《荊川先生文集》,共17卷,其中文13卷,詩4卷。輯有《文編》64卷。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編列,其中選錄了大量唐宋文章。唐順之其他著作尚有:《右編》40卷,《史纂左編》124卷,《兩漢解疑》2卷,《武編》10卷,《南北奉使集》2卷,《荊川稗編》120卷,《諸儒語要》、《左氏始末》12卷、及舊本題為李攀龍撰唐順之校的《韻學淵海》12卷等。近代林紓輯有《唐順之集》,為較通行的唐順之選集。

軼事典故


擲筆斃刺客

唐順之在掃蕩倭寇的戰鬥中,因為他用兵如神,再加上他武藝超人,他的隊伍把倭寇殺得落花流水。倭寇聽到唐順之,就失魂落魄。倭寇的頭子對唐順之也恨之入骨。於是重金聘請刺客謀殺唐順之。有一天深夜,唐順之正秉燭揮毫,忽覺桌前燭光一閃,猛一抬頭,只見一個渾身穿著黑色緊身短靠,手執利刀的人已站在眼前了。“刺客”,荊川的腦子中念頭一閃,“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我得小心對付。他微微笑著對黑衣人說:“你是誰?何故深夜前來?”“唐順之,你不必問我何人,今天就是來取你的性命!”“既然這樣,好吧,能否容我把這張字寫完再就教你呢?”
刺客一看,唐順之手執毛筆如龍飛鳳舞。心裡想:人家都說唐順之學問好,字寫得好,今天親眼看他寫字也算有緣。反正他性命已在我掌握之中了。於是對唐順之說:
“念你是讀書人,就讓你多活一刻,把這張字寫完了吧!”話雖這樣說,刺客的刀刃還對準著他的頸項。
唐順之神色自若,提著斗筆飽蘸濃墨依然揮毫如飛,正當刺客看得入神時,突然,荊川先生閃電似地將筆往刺客喉間擲去。“哎……”刺客“呀”都來不及出口,身體往後便倒,手中的利刀“噹啷”一聲墜落在羅磚地上,原來荊川先生把渾身的力氣全運到這筆尖上,輕輕一擲有千鈞之力。刺客的喉嚨怎麼能經受得起,鮮血和墨汁混流滿地了。唐順之從容地招呼家人悄悄地把刺客抬到後園空地上埋了,從此他就更為警惕了。

金頭玉臂

唐順之從軍塑像
唐順之從軍塑像
唐順之先生自從刺客來行刺后,一直十分警惕,他得知倭寇對他恨之入骨,因此在他連年征戰積勞成疾后,更是戒備森嚴。他五十四那年,正在江北討賊,舊病複發,愈來愈沉重,自知要客死異鄉了,便把兒子鶴徵召到床前:“為父看來不久就要離開人世,我估計即使我死後,賊人還要對我進行報復,因此,我的靈柩你要秘藏,切勿讓外人知道才好。”“父親放心,孩兒定當格外當心。”鶴征流著淚答應著。
沒幾天,唐順之歸天,遺體運回常州。鶴征想,父親生前交友很廣,人家前來弔奠總不能拒之門外,但人多雜亂,倘有疏忽,致使父親遺體受損,那怎麼對得起去世的父親呢?於是想出了一個法子,做了四口同樣的棺材,同時在四個地點守靈。放有唐順之屍體的棺木則放在東下塘自家的小房子里,派得力的家將守護著,自己反而守在另一處假棺旁接待一般賓客。四處同時哀樂齊鳴,準備等服滿後分別出喪下葬。
一天清晨,只聽門人報:“有遠客來弔奠老爺!”只見一位書生模樣的人,臉容十分哀切,後面一位從人挑著一擔祭品進來。鶴征覺得來人面生,開口問道:“客人尊姓大名?從何而來?”書生通了姓名后說:“荊川先生是我大恩人,聽到噩耗我是連夜備了祭品從丹徒趕來的。”說罷號淘大哭。鶴征見他情真意切,開口閉口說荊川先生是他大恩人,又見他路遠迢迢備了祭品趕到這裡,很是過意不去。看上去,這個人書生打扮,舉止斯文,絕不是歹徒。心想,來人這樣誠意,如不讓他在父親靈柩前弔奠,是說不過去的。於是就吩咐家將帶了這兩個人到東下塘設靈的房子里去祭奠。自己也隨後趕來。
再說那人到了東下塘房子里,一看這裡雖然人並不擁擠,卻另是一種哀切的氣氛,估計是唐順之遺體的所在。於是一路號淘大哭進去,家人擺好祭品,書生就下跪磕頭祭奠。書生一磕頭,二磕頭,到三磕頭,只聽得棺木中咔嚓一聲巨響。書生立起身來,就同家人拱手告辭。這時鶴征正好趕來,再三挽留不住。書生走後,家人對唐公子說: “公子,剛才客人磕頭祭奠時,聽得棺木中‘咔嚓’聲,我嚇得毛骨悚然,恐怕有些蹊蹺。”
唐順之墓
唐順之墓
鶴征說:“我剛趕到,似乎也聽到這個聲音,不要出什麼問題。”兩人走近靈樞一看,只見棺蓋上已裂開一條縫,顯然出了什麼岔子。慌忙抬起棺蓋一看,只見荊川先生的頭和一條手臂已不知去向了。鶴征見此情狀,知道來人是歹徒,心想自己悔不該忘了先父遺囑,致使上當,屍骨不全,如何是好……想到這裡不禁失聲痛哭起來,驚動了家屬、親友。大家紛紛猜測定是倭寇派人前來報復。“怎麼辦呢?總不能讓為國為民討賊的唐順之先生身首異處地安葬!”於是有人提議鑄一個黃金的頭,雕一隻白玉的手臂,裝在荊川先生遺體上,讓他全屍安葬。這也是表示後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於是金頭玉臂的傳說就一直流傳至今。

人物評價


唐順之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數學、曆法、兵法及樂律皆有研究。唐順之的文學主張早年曾受前七子影響,標榜秦漢,贊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中年以後,受王慎中影響,察覺七子詩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襲、模擬古人,故作詰屈之語。於是拋棄舊見,公開對七子擬古主義表示不滿,提出師法唐宋而要“文從字順”的主張。他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