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尾王村

下尾王村

下尾王(Xiwěiwang)行政村,又名霞美村。在普寧市區北26.4公里處。南宋年間,王氏一支從福建省莆田烏衣巷來此定居。因這裡東北兩面和揭陽交界,原屬黃坑都下社之尾,又因村南有下尾張,故稱下尾王。霞美是依諧音的美名。聚落呈點狀分佈。有耕地680畝,主種柑橘。

正文


簡介

下尾王村是南溪鎮歷史悠久的古村落之一,村中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踐行孝道的省級文物“節孝坊”村民重視文化,重視教育的“后鋪書齋”:“靜遠書屋”錯落有致的古村落,小橋流水的古橋金鳳,古樸典雅的王氏宗祠,王氏家廟。落日餘暉,紅霞滿天的江堤落日。美麗的下尾王村歡迎你來觀光旅遊.
古橋金鳳
古橋金鳳
下尾王村
下尾王村
下尾王村
下尾王村
下尾王村
下尾王村

地理位置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南溪鎮下尾王村
下尾王--古橋金鳳
下尾王--古橋金鳳

人口

全村總人口約5000
下尾王學校
下尾王學校

企業


有集體企業1家,個體企業2家,個體加工企業13家。

概述


因處洪陽河與榕江匯流處,福建省、饒平縣、南澳等地的載貝船隻常至此停留,是貝殼、灰貝的集散點。鄉民歷來多從事水上運輸。有燒磚瓦傳統。是南溪鎮燒磚瓦歷史最長、技術較高的地區。有小學、老人室各1所。是革命老區。村有節孝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鄉村公路接棉梅公路。有賽龍舟,燈謎競猜等傳統民俗
下尾王村
下尾王村

“節孝坊”


《普寧縣誌·卷之六·坊表》 (清乾隆蕭麟趾主修版):為監生王學庠之母楊氏,奉旨建在下社下尾寨。
《普寧縣誌·卷之七·列女》 (清乾隆蕭麟趾主修版):楊氏,王元長妻,生員錫翰、國學生學庠母也。夫亡,氏年二十一,柏舟矢志孝事翁姑,教育二子,俱得成立。康熙四十五年奉旨建坊旌表,祀於節孝祠。
下尾王節孝坊是清康熙四十五年由
兩廣總督郭世隆領銜,廣東巡撫石文晟、花特崇、廣東承布政使董廷總、廣東提刑按察使黃國材、廣東學政按察使胡顯、潮州府正堂梁文煊、許錫齡、雷州府正堂攝潮州府事趙光貴、普寧縣正堂安定枚、普寧教諭陳炎、普寧訓導李壯華等12位官員聯名,為
表彰王楊氏、王學庠母子的“母節子孝”美德而立坊旌表。其建於1706年,在上世紀破四舊時候,村民為保護古物而拆卸藏存,至改革開放后重新裝建,整體完好。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石牌坊,樓為廡殿頂,坊通面寬5.35米,高5.6米。牌坊最上是鐫刻“聖旨”二字之匾額,正匾額正面刻:節孝坊;北面刻:奉,旌表節孝,康熙四十五年臘月穀旦立;匾額下橫樑為各級官員聯名;最下一橫樑刻:楊氏,處士王元長之妻、歲進士楊諱耀春之孫、庠生楊諱灼坤之女、宋禮部尚書王諱大寶一十八世孫庠生王諱雷陽之媳、太學生王學庠之母。
這是普寧目前僅存不多的牌坊之一,可貴的是,牌坊的構件均為原物!據說,是時王學庠年長有成,感母親含辛茹苦,遂上報朝廷,請求旌表母親懿德,后得朝廷的褒獎、恩准,並頒發聖旨敕建節孝坊。
清朝康熙年間,下尾王村生活著一對恩愛夫婦。男的叫王汝仁,為庠生,才學過人;女的是楊氏,出身進士名門,聰慧賢淑。他們也耕也讀,夫唱婦隨,相敬如賓,和睦相處。他們生育了2個天真的孩子。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健壯的丈夫突然生病去世,芳齡26的妻子楊氏悲痛欲絕,幾度欲為丈夫殉情。但是,恩恩愛愛的生活,孤苦伶仃的孩子,年老體弱的公婆,讓她牽掛,讓她留戀,讓她省悟。她毅然勇挑重擔,恪守婦道,孝敬公婆,苦心教育兒子要知書明理。懂事的小兒子王學庠在母親的熏陶下,立志讀書博取功名,支撐門戶,告慰母親。他發憤讀書,勤奮治學,終於成為一位太學生,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活潑、聰明伶俐的兒子王學熙、王學庠。他們過著溫馨幸福的生活,羨煞鄉鄰。
下尾王村節孝坊
下尾王村節孝坊
學業有成的王學庠,想起父親早年亡故,想起母親守節行孝的堅毅、含辛茹苦撫養自己的艱辛,不禁感慨萬端、潸然淚下。他向朝廷申訴,陳述其家庭的坎坷,母親剛強賢惠、恪守婦道和孝敬公婆的崇高品質,祈求表彰其母的懿範。他的請求,得到了朝廷的褒獎、恩准,頒發聖旨敕建“節孝坊” ,由兩廣總督郭世隆領銜,廣東巡撫、潮州府、普寧等地的12位官員聯名立坊旌表,隆重褒揚王母美德,讓其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