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白癜風

紫白癜風

紫白癜風,病名。見《外科正宗》。又名汗斑。以初起呈斑點狀,久而變大融合成片,顯紫色或灰白色,邊緣較清楚,可脫細屑,冬輕夏重為特徵。經劉純源中醫驗證此病多發於胸背、頸項、肩胛等處。常因臟腑積熱,感受暑濕而成,或由傳染而得。

簡介


● 英文名稱:Tinea Versicolor
● 又稱:花斑癬、汗斑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古籍摘選


● 紫白癜風,乃一體二種。紫因血滯,白因氣滯,總由熱體風濕所侵,凝滯毛孔,氣血不行所致,此皆從外來矣。(《外科正宗•雜瘡毒門•紫白癜風》)

名詞解釋


● 發生於頸項、軀幹、四肢近心端等多汗部位,紫白相兼,有麩皮樣鱗屑的癬病。相當於花斑癬。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紫白癜風在中醫古籍中的記載首見於明代《外科正宗》,中醫認為此病應該包括三種即紫癜風、白癜風和紫白癜風。相當於現代醫學里的“花斑癬”。

臨床特點

● 皮損首先表現為出現紫斑﹑白斑或紫白相間的斑塊,邊界清晰,形小如針頭,或大如豌豆,或淡紅澀或赤紫色或棕黃色或淡褐色,斑上覆蓋細小糠鱗屑,表面微發亮,刮之更甚。
● 常發生在頸部、胸背部、腋窩處、乳下、會陰等多汗的部位,甚至可蔓延全身,夏季出汗之後皮疹愈明顯,所以又稱之為“汗斑”。
● 患處自覺輕度瘙癢或無癥狀,具有傳染性。

病因病機

● 中醫認為它的發病是由於風濕邪毒侵襲人體,外宣失調,鬱結於皮膚腠理所導致或因汗水浸滯毛竅而成。
● 西醫認為此病是感染腐生的花斑癬菌引起。

治療及日常調護

● 中西醫治療均以外治為主。
● 由於患處表面常留有色素斑點,影響美觀,容易引起患者自卑的心裡,生活往往不順心甚至失去活下去的信心。醫生建議患者應當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情緒,因為人的情緒變化與健康和免疫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