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

心理學名詞

現代徠心理學界對意識的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意識概念認定,意識是賦予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個人直接經驗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狹義意識概念則指人們對外界和自身的覺察與關注程度。

概述


心理學界對意識(consciousness)的理解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意識概念是指大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這表現了心理學脫胎於哲學的一種特殊的學術現象,而狹義的意識概念則是指人們對外界和自身的覺察與關注程度,現代心理學中對意識的論述則主要是指狹義的意識概念。
意識
意識
廣義意識概念認定,意識是賦與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作為直接經驗的個人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
知:指人類對世界的知識性與理性的追求,它與認識的內涵是統一的。
情:指情感,是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評價。
意:指意志,是指人類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表現出來的自我剋制、毅力、信心和頑強不屈等精神狀態。
意徠識具有自覺性、目的性和能動性三大作用特性,其中意識的能動性是產生人的興趣、意志等人格傾向,意識的自覺自知性產生人的飢餓、寒冷、慾望需求等內在意向,意識的目的目標性是產生人的清醒、糊塗、注意力集中與分散等外在意識。現在狹義的意識一般是指廣義的意識概念中知、情、意相統一中的意志部分,但由於意志本身實際上只是意識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它只是包含於意識之中,所以心理過程的知、情、意三分法中的意實質上應該是指意識。按狹義意識在行為中的傾向,可分為對外的外在意識和對內的內在意向兩種。
外在意識是指人們在行為中大腦對外界事物覺察的清醒程度和反應靈敏程度。人們在睡眠時外在意識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時外在意識水平最高。意向是指人們對待或處理客觀事物的活動,表現為慾望、願望、希望、意圖等。意向是個體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向,即行為的準備狀態,準備對態度對象作出一定的反應,因而是一種行為傾向,或叫做意圖、意動。
通過內省和外在表現,可以區別出意識的清晰性的程度。通常意識清晰度最高的狀態稱為注意,相當於意識的注視點或意識點。意識的注視點周圍,被同時意識到的領域,稱為意識野。注意力或說是意識點愈集中,則意識點周圍意識野的清晰度將愈降低。
從生物學角度看來,在有機體生存的適應活動中,由發達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主觀性,可稱為意識。
意識障礙,可區別為意識野狹窄、意識混濁、朦朧狀態。意識混濁又可根據清晰度障礙和輕度不同而區別為嗜眠(sopor)、昏睡(coma)。所謂朦朧狀態是意識內容的變化。
意識喪失。腦生理學家認為,睡眠是中樞有節律的活動結果,而意識喪失是覺醒機制出現障礙所致。關於與保持意識有很大關係的腦部位的學說中,有的著重於大腦皮質,有的認為與丘腦的彌散性投射系統關係密切(H.H.Jasper),有的認為在間腦、中腦的中央部有以丘腦為中心的中央腦系(R.Penfield),有的認為與網狀結構上行性激活系統有關(H.W.Magoun),有的認為與丘腦下部的激活系統有關(E.Gellhorn)等等。

特性


主觀性

我們每個人的意識世界都是專有的,獨一無二的,對我們來說格外真實。

同一性

各種覺知形式都被整合成為一個同一的、整體的、獨特的、連貫的意識經驗。

流動性

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都不會靜止不動。美國的心理學家曾提出意識流這一專業名詞,來表示意識的這一特性。

能動性

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與環境的互動;把經驗與現實連接起來,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基礎;制定目標,引導行為。

個體意識


定義

心理學上的意識,通常是特指人的意識,尤指人類個體的意識。與哲學上“意識”含義不同,這種通常意義上的“個體人的意識”是比較易於理解的。
個體人的意識,是個體人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徵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人軀體的物理感知,基本分為“所感知的特徵總和”即本體感知和外部感知,相關的感知特徵“處理活動”則是“思維”。
由於人的進化和遺傳特性,感知行為根據結果可以分為原意識和顯層意識(即顯意識)。

原意識

原意識,是人體由動物(特指猿群)進化而來的適合人類個體生存的基本感知。類似於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原意識基本可以歸納為四種:生存欲、繁殖欲、群體欲以及移植欲。
生存欲是指食慾、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慾望。繁殖欲是指性慾以及與性慾相關的種種求偶意識特徵總和。群體欲則是個體人為了強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並支配群體的原動力(類似於尼采提出的“權力意志”)。移植欲則是支配人的意識感知“審美、憐憫、悲傷、舒適、愉悅”等情感的深層慾望,之所以稱其為“移植欲”,是因為這些感知結果是個體人出於自身意識替代(意識移植)的目的去感知。
原意識是動物性生存進化意識的總和。正常的個體人均擁有原意識,它是人與動物意識的共性。

顯意識

顯意識即思想,它是個體人生活在人類群體(社會)中所受到教育的結果。語言、文字、道德、倫理等範疇就是人的顯層意識。顯意識是直接決定人的行為的意識,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的質的特徵。
思想(顯層意識)是人的意識的個性。只有受過群體環境教育的個體人,才擁有思想。擁有思想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社會人。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社會人,因為沒有人可以完全孤立於社會而存在。
思想通常分為經驗、思想方法和行為意志。這三個內容構成了個體人的個性。只有思想才能主導人的行為,原意識必須要經過思想來影響人的行為。只有思想和原意識的協調與統一,才能產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結構分類


人類意識作為關於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其本身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關於這一複雜系統的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加以剖析。
首先,根據意識的主體的不同可以把人類意識區分為個體意識與社會意識。
個體意識是個人或社會個體大腦中對自己親身實踐的客觀存在的反映。個體意識本身又是一個複雜系統,它是知、情、意三者的統一。知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及其結果,即關於客觀事物的知識;情即情感,是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評價,它表現為熱愛、仇恨、嚮往、遺憾以及對自身喜、怒、哀、樂的體驗;意指意志,是指人類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表現出的自我剋制、毅力、信心和堅韌不屈等的精神狀態。
社會意識是社會主體對客觀存在的總體反映。它主要表現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科學等形式。
其次,根據意識對象的不同,可以把人類意識區分為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
對象意識是對世界的物的尺度的反映。對象意識主要包括自然意識和社會意識。自我意識是主體對自身內在尺度的反映,是人類作為主體對於自身區別於他物的地位、性質、以及與他物的關係的意識。
再者,根據意識的高低層次(自覺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識區分為潛意識與顯意識。
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是一種沒有被主體明確意識到的意識,潛意識是一種主體自身不知不覺的內心的意識活動。它經常而大量地表現為本能的慾望和衝動,通過記憶及遺傳而貯存在腦中的先前意識,非自覺的情感體驗和情緒態度,不由自主的心理活動,在睡魘或夢境中自覺意識失控狀態下的心理活動,以及因身心失常導致的病態的心理現象等。潛意識具有非自覺性、非控制性、非語言性、隨意性和零散性等特點,因而潛意識主要歸屬於非理性意識。顯意識則是人們自覺地意識到並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識,它表現為人們定向的心理、自覺的反映、能動的認識、主動的思慮、有目的思維以及反思性的觀念活動。顯意識本身又包含著不同的層次和水平,可區分為經驗意識、理性意識和非理性意識。
此外,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把意識區分為理性意識與非理性意識、形象意識與抽象意識、傳統意識與現代意識、現實意識及未來意識。還可以區分為三種意識層次:無意識、非自覺意識和自覺意識;三種意識水平:感性意識、知性意識和超越性意識等。

名言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
機器人在工作強度、運算速度和記憶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在意識、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類。——周海中
我們的生命雖然短暫而且渺小,但是偉大的一切卻正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崇高的任務,那就是他的無上的快樂。——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