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中心

香港排行第四高的摩天大樓

中環中心是香港排行第四高的摩天大樓,樓高346米,地上共73層,於1998年落成,佔地達十萬平方尺。它位於中西區的皇后大道,大約於香港地鐵港島的上環站與中環站之間,是土地發展公司上環重建項目。為配合舊區重建計劃,大廈的地面設計成一個供公眾享用的開放式廣場。該大廈實踐了高智能商廈的要求,其設施包括提升式活動地台、地面裝置式活動空調系統、香港首台全自動外牆清洗系統,以及全自動電腦操控之外牆燈光系統。

中心簡介


中環中心
中環中心
中環中心屬全鋼架建築,大廈並無混凝土核心。1993年香港中環廣場大廈建,高346米,78層,是香港迄今高度排行第五的摩天大樓。也同樣躋身於世界最高建築物前20名之列。
中環中心位於中區皇后大道中,樓高73層,巍峨聳立,盡覽璀璨海景,儼然成為維港兩岸的新標誌。中環中心佔地廣達10萬平方尺,提供甲級商用樓面面積逾140萬平方尺,採用獨特之全層無柱式設計。中環中心佔地廣達10萬平方尺,提供甲級商用樓面面積逾140萬平方尺,採用獨特之全層無柱式設計。整座大廈矗建於一個
寬敞的有蓋休憩廣場上,面積廣達1,500平方米的前庭花園,以現代建築素材演繹東方庭園神韻。

建築設計


中環中心
中環中心
大廈看起來是三角形造型,其實並不是真三角形因為它的尖角均被切去。原因有二:首先是為了能有更多便於使用的室內面積;而更重要的是避免以其稅利尖角沖向鄰居而得罪他們。這樣做不僅是不禮貌的更重要的是有礙"風水"。(這說的是香港中環廣場吧)大廈頂部以金字塔形狀的坡頂以及立於其上的桅杆作收束,晚間日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立面以三種不同顏色的隔熱玻璃圍護。金色、銀色塗層的玻璃構成垂直和水平圖案而形別塗飾的花玻璃穿插其間,形成典雅而又閃爍發光的形象。中環中心屬全鋼架建築,大廈並無混凝土核心。在落成時已設有可變色霓虹燈設計作為裝飾。中環中心的1樓商場有“皇后大道中郵局”、新城電台中環直播室。
中環中心
中環中心
水景布置是前往大廈大堂的建築特色,大廈大堂設於地層之上,以騰空出更多公共休憩空間。水景布置是前往大廈大堂的建築特色,大廈大堂設於地層之上,以騰空出更多公共休憩空間。建築師更運用大量玻璃作為建築物料,引入大量天然日光,令室內環境予人有舒適之感。建築師更運用大量玻璃作為建築物料,引入大量天然日光,令室內環境予人有舒適之感。建築師又適量放置生趣盎然之植物,既有天然生氣,亦與前臨之公共廣場互相呼應,在繁忙緊張的都會節拍中令人倍覺抒懷。
中環中心在東南西北有多個出口,包括租庇利街、皇后大道中、機利文新街及德輔道中。
中環中心為幻彩詠香江參與匯演建築物之一。
大廈外牆從頂部到底部布滿由電腦操控的霓虹燈,可製造漸進式的顏色及圖案變化,入夜之後美麗無比,使香港這個東方之珠更顯燦爛。

歷史


中環中心
中環中心
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也是港島開埠后最早開發的地區,也是香港的商業中心。早在1841年英國人佔領香港的時候,英國人便率先在中環建立其軍事基地,並迅速地興建了多條主力幹道。在今下亞厘畢道的山坡,早在1841年開埠時己劃為政府專用地段,作為港英政府象徵的港督府便坐落在政府山的中央位置。因此歷史上,中環屬於維多利亞城的一部份。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及戰後初期,位於香港島北岸的中環,已經是當時香港的主要商業中心。由於土地不敷應用,在德輔任內﹝1887年至1891年﹞,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香港會所、皇后像廣場、立法會大樓等,也是在填海工程所建成的1970至1980年代是中環的全盛時期。由於中環土地即使多次填海都始終不能滿足需要,加上中環辦公室的租金一直都居高不下,這個港島的主要商業區,便逐漸的擴展至上環、金鐘及灣仔北岸,而人流也就慢慢的不及以前。不過貴為香港的心臟和金融市場中心,中環的商業活動仍然相當頻繁。

經營


中環及上環區可說是港島區的中心地帶。上環是住宅區,中環區則為香港的商業、金融及銀行中心,也是特區政府決策及權力中心,特區政府總部及立法會大樓均坐落於此。

購物商場

中環是香港其中一個最著名的購物中心,中外多間名牌旗艦店林立在德輔道中及皇后大道中,還有大型商場如置地廣場及太子大廈等。近年雲咸街及安蘭街一帶開設了一些新興而又富有特色的時裝商店。而區內售賣古董的荷李活道更剛被選為世界十大購物街之一。各類型的店鋪包羅萬有。

酒家食肆

位於威靈頓街的鏞記酒家,享譽全球。在附近的陸羽茶室,也是香港著名的食府之一。還有多間雲吞面店,如麥奀記、沾仔記及羅富記粉面專家。此外,在德己立街旁的蘭桂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酒吧和餐廳,客人可品嘗各國美食。而由於以往永樂街一帶是潮汕藉人士的聚居地,所以有較多的潮州食品。

多文化元素


中環是香港的政經中心及高級購物商業區,在中環有數不盡的金融中心、各種各樣的餐飲食肆和品牌時裝專賣店,是遊客和香港當地人最喜歡逛街的地方。此外中環有很多的新舊建築,成為標誌性的建築,如上海銀行大廈等。曾為亞洲最高的建築-怡和大廈(JardineHouse)也坐落在中環,這些建築構成香港島美麗和壯觀的城市風景線。
1970至1980年代是中環的全盛時期,當時中環不斷興建多層式摩天大廈,包括各銀行總部,加上金融市場開始興旺,不少香港主要的商業活動均在中環進行,不少香港人都以在中環上班為榮。
蘭桂坊位於中環雲咸街與德己立街之間的一條短小、狹窄、呈L形並用鵝卵石鋪成的街巷,街巷滿布西式餐館和酒吧,但聲名很大。蘭桂坊酒吧街緣起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在中西區開始進行市區重建。道路的開拓,吸引商業資金的流入,當時一位義大利籍商人在這裡開設了一間義大利服裝店及餐廳。部份在中環上班的“優皮士”,下班后想找一個地方談天,這家餐廳便成為他們歡樂時光的聚腳處。
其後,有些電影在這裡取景,蘭桂坊漸漸成為一處有品味的消閑之地,酒吧、食肆及娛樂場所越開越多。隨著近年在蘭桂坊附近酒吧及餐廳的發展,雲咸街交界與榮華里一段的德己立街,也被納入蘭桂坊的範圍。
中環中心特色
中環中心特色
蘭桂坊己由一條小巷發展成一個富西方文化的地區。並開設了超過五十家餐廳和各樣的消費埸所,名字和裝飾十分西化,洋溢特有的歐陸風味和異國情調,被譽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區。每逢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蘭桂坊節、食品節等,蘭桂坊都吸引大量中外人士參加狂歡活動隨著香港旅遊發展局向外宣傳,蘭桂坊現在已成為香港的旅遊熱點,不僅愛喝啤酒的洋人趨之若鶩,許多大陸旅客也把遊覽蘭桂坊列入行程,一睹其魅力與風采。
從皇后大道中轉入德己立街,經“娛樂行”直上,過威靈頓街,就來到德己立街的上段,陡斜的街巷橫空伸出一塊醒目的招牌“蘭桂坊餐室”,這便進入蘭桂坊地帶。但真正的蘭桂坊還要輕移玉步向前走進西南面的橫街。它其實只是德己立街與西面雲咸街之間的一條短小彎曲而狹窄的街巷,可是卻酒吧、迪士科、餐廳林立,充滿現代時尚的歐陸情調,而且還蔓延到與之隔街相對的榮華里及德己立街一帶,形成一個獨特的街區。
蘭桂坊一帶的酒吧格調頗為時髦,裝飾獨特,不尚奢華,陳設簡單,木台、高腳圓凳或高腳靠背椅,粗造而堅實;酒柜上陳放著各種啤酒和其它酒類及酒杯,沒有多少飾物。許多酒吧都在臨街設檔,有的乾脆就把木啤酒桶置於店門前,看似裝飾,亦為餐桌。酒吧的燈色較暗,多數的規模都很小,只有幾十個坐位;但卻招牌高張,而且幾乎全部是英文招牌。當中亦夾有幾家日式餐廳,甚至還有法國化妝品店、雪茄店。榮華里則是一條食街,各式餐館經營著日本“鐵板燒”、印度咖喱、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及中式美食。
長期以來,英語一直是蘭桂坊社交語言。這大概也是許多香港人說的“不會講英語,去了蘭桂坊也是白去”的緣由。不過,隨著大陸旅遊業放開,到蘭桂坊的大陸遊客日益增多,一些酒吧服務員也開始說普通話。蘭桂坊每家酒吧DJ與調酒員是最忙的人,與吧台外閑談的客人形成鮮明的對比。酒吧的女服務員除了迎送客人、端送酒水外,她們總是陶醉地隨著音樂輕輕地扭擺身姿。
蘭桂坊雖是香港白領出沒之地,但消費並不昂貴。一杯雞尾酒也不過二三十港元,一杯加冰的伏特加五十元港幣,酒吧還為所有客人免費提供花生、無花果等小食品。一瓶355毫升的嘉士伯啤酒,一些酒吧最低時僅賣15元。不過,在香港酒吧飲酒,與大陸酒吧有很大區別,每次叫酒水,都要隨即付費,一般還要付給酒吧服務員一定小費。
如果說蘭桂坊是香港文化的特別事項,尤其以夜生活為最;SOHO區則是邁向國際化的產物,可以飽嘗精選過的異國美食。SOHO區,這個鄰近行人天橋的老區再次以蘭桂坊的傳奇迅速發展起來。SOHO區主要是以登山行人電梯旁的伊利近街與士丹頓街為重心地帶,由於租金低廉,讓飲食界新人可以帶著創意在此經營,使得蘭桂坊在原有的歷史年代之外,又注入多元化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