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國樞

原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

詹國樞,男,1949年生於四川西昌,漢族,老三屆高中生。1969年赴四川會東縣下鄉插隊,後任縣文化館幹部、副館長。197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至1982年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習。後到經濟日報社工作,歷任記者、主任、高級記者、編委委員、副總編輯。2006年到人民日報社工作,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現已退休。

大事件

1949

出生

1949年生於四川西昌。

1969

下鄉插隊

1969年赴四川會東縣下鄉插隊,後任縣文化館幹部、副館長。

1978

進入復旦

1978年進入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習。

1982

到經濟日報社工作

1982年到經濟日報社工作,歷任記者、主任、高級記者、編委委員、副總編輯。

2006

到人民日報社工作

2006年到人民日報社工作,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到人民日報社工作
2010-03

退休

2010年3月,從崗位上退下。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1978年至1982年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習。
1982年分配經濟日報社工作,歷任國內部記者,主任記者,主編。
1985年任經濟日報社國內部主任,工交部主任,編委會委員,副總編輯。
2006年12月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
2010年3月,從崗位上退下。

個人作品


關於寫博客

一是練筆。寫博非常隨便,也很輕鬆,文字也就流暢自然。經常寫博,手就不生,再給報紙寫文章、寫評論,那就快多了,也容易多了。
二是練腦。人的腦子,越用越活,寫博必須動腦子,提煉你的觀點,使你的想法往深里走,往精里走。所以,多寫博客,你的腦子也就更加靈活,思想也更深刻,見解也更犀利。
三是溝通。人是群居動物,不溝通就會孤獨寂寞,就會單調無聊。博客上了網,溝通無障礙。不但可以在海外版內部溝通,在人民日報社內部溝通,還能與過去的同事溝通,與遠在家鄉的老朋友溝通。
此外,博客還可用作資料庫。有些什麼想法,隨手記下,存放起來,以後使用,非常方便。所以,在報社,喜歡寫博的人,越來越多。
第一,當今世界,媒體競爭非常激烈。尤其咱們搞報紙的人,特別擔心被網路淘汰。依我看,無論網路如何發達,技術怎樣先進,“渠道為王”也好,“技術為王”也罷,九九歸一,還是得“內容為王”。因為,這渠道那技術是拿來幹什麼的呢?不還是要用來搭載內容嗎?說到底,不也還是要靠內容去競爭,去取勝,去吸引受眾,不還得是“內容為王”嗎?
第二,既然“內容為王”,我們當記者編輯的,換個角度看,不也正是做內容的嗎?記者編輯所從事的工作,其實就是“信息的採集、加工、評述、整理和發布”。一個能幹的記者編輯,也就是一個能幹的信息採集加工者。所以,我曾對一些年輕人說,你們現在不必想得太多,擔心太多,你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多長本事,扎紮實實提高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又好又快地採集、加工、評述和整理信息。有了這能力,你就有了立身之本。至於今後發布的渠道是紙媒體還是網路媒體,你是在這單位還是那單位,那已經不重要了。古人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一條真理。
第三,既然要培養的是自己採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那麼,開博寫博,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路徑了。善寫博者,可以從每天紛繁雜亂的信息汪洋大海中,將有價值的信息拎取出來(採集),重新表述(加工),加以評點、整理(評論),成為一篇有意思有價值的博文。有了這本事,你這記者編輯,也就算得上稱職了,當然也就不愁沒飯吃了。甭管以後自媒體存在不存在,不都需要能幹這活兒的人嗎?微博作為網路寫作的一種新樣式,已經顯現出其方便快捷、輕靈生動的特點和優勢。尤其它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隨地現場發布,這一優勢是其他媒體寫作形式所不具備的,因而也是無可替代的。網路時代的一大特點是,人人都是麥克風,個個都可當記者。微博的出現,將這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我想,今後,或許微博就會扮演這樣一個人人都隨身攜帶著的“微型麥克風”的角色吧。它將對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和人們參與民主政治的方式帶來一個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化。

記者的本事

第一句話,帶著問題寫新聞。我認為,這是我們新聞從業者腦子裡必須牢牢記住的一個“總綱”。我們分到一新單位,會發現這個記者本事很大,那個記者本事也很大。甭管這本事那本事,記者最大的本事是什麼呢?我認為,記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問。無論採訪一個人物還是採訪一個地區,採訪之前,都要先問問自己,讀者對這個人物、這個地區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了解的是什麼?寫文章前,不妨先設好靶子,給自己提幾個問題,然後再回答這些問題。
再說第二句話,水平高低在選擇。人生其實隨時隨地都在選擇。說到一篇報道,究竟怎麼選擇的呢?大體可分為五個部分:對象的選擇、角度的選擇、結構的選擇、材料的選擇和文體的選擇。倘若您能做到每個選擇都高出別人哪怕是一點點,最後,整篇文章肯定就比別人高出一籌了。不細說了吧。這五句話,如果有人感興趣,可以到網上查當時的視頻。搞新聞各有各的體會,我說的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就適合其他人。

報紙與網路的博弈

詹國樞對紙媒體的前途,確實並不悲觀。因為世間事物,只要有特點,具備哪怕一點點方便之處,便有生存價值,便能立足於世。而報紙具備以上三大特點,所以報紙不會消亡,不會被網路打敗。經濟學有一條顛撲不破的基本原理,需求決定價值。即,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價值。我認為,在可以預料的幾十年內,雖然不是所有的人,但畢竟還有相當多的人,對紙媒體還會繼續有需求的,所以,報紙絕不會因網路的興起而滅亡,就像當年電視沒有打敗廣播,電視興起電影也不曾消亡一樣。這些天南非世界盃非常熱鬧,按說比賽結果人們從電視、網路和廣播中早知道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等著看報紙?這不也證明報紙的無可替代性,證明報紙不會消亡嗎?

關於新聞

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確實是網路時代的一大特色。這是誰也阻擋不住,誰也改變不了的趨勢。但是,即便人人都是記者,畢竟還有專業與“票友”之分。新聞這個行當,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的,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為,人一睜開眼睛,就有獲知新聞的欲求。必須有一批專門人才,去滿足這個需求。
網路時代的媒體從業者,較之過去不但數量多了,而且要求更高了,他得隨著人們需求的轉變以及獲取新聞的方式的轉變,轉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但恰恰因此,富於創新精神的媒體人,一定能夠在新的挑戰中找到新的樂趣,也一定會比老一輩幹得更棒,更有意思。

人物語錄

開會圖
開會圖
記者這個職業,在中國,在當前,誘惑還是不少的。市場經濟初起時期,什麼都可以作為資源,互相交換。
如果記者將手裡這一點小小的權力和資源,用作交換其他資源的手段,為自己謀取利益的話,那就不但從道義上有違記者的操守,而且從人格上也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品味。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大氣方能成大器》,這是有感而發,也是針對一些年輕記者的品性作為而作出的善意提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每天在做一些什麼事情,你就會逐漸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人這一生,說到底,最後的競爭,比的還是做人。

獲得榮譽


相關新聞

人民網“2012年度十大個人微博”
人民網北京1月10日電(記者賈玥)“責任中國·人民網2012年度評選”揭曉儀式今天上午在人民日報社舉行,毛新宇、陳游標、鞏漢林等人獲人民網“2012年度十大個人微博”。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陳俊宏為獲獎者代表頒獎。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在發言時說:“我在退休以後我想了做什麼事,給了兩條標準,一個是有意思,自己做著喜歡。一個是有意義,對社會有意義。我發現每天我們都可以從微博上吸取和傳遞一些向上的力量,通過微博我感覺到我生活的意思和生命的意義,同時通過微博我也感覺到我們的國家,我們這個世界更加精彩,更加美麗,更加值得我們珍愛。正因此這樣,我每次就比較高興,把上微博作為我退休生活中幾件事情之一,而且是我自己很喜歡做的,樂此不疲的,我願意通過微博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思,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麗、更加精彩,我願意通過微博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鞏漢林的夫人金珠則表示,鞏漢林在珠海拍諜戰片,他讓我代表他謝謝人民網,謝謝所有的網民的支持,他會繼續努力。
獲獎者及理由如下:
陳里,獲獎理由:關注農民工權益,徹夜關注華山救援,公布手機號接受監督。關心民生,痴心不改。
毛新宇,獲獎理由:名門之後、將帥之才,熱衷學習接受新事物,更願與網友是人民,是人民微博的明星。
陳游標,獲獎理由:誰說做好事一定不留名?做慈善就要靜悄悄?陳游標高調慈善,高調微博。
韓可勝,獲獎理由:推崇陽光政務,主動把職務身份放在聚光燈下,樹立了上海官員的新形象。
詹國樞,獲獎理由:堅持“正義”、善良、智慧、幽默之宗旨,筆耕不輟,長期居微博個人關注排行榜首。
叢露,獲獎理由:陽光、率真、風趣,女人味十足,微博展示了當代女警艱辛而真實的一面。
鞏漢林,獲獎理由:通過表演,享受了他帶來的快樂;通過微博,看到了他對社會的責任。
王郁松,獲獎理由:關注青年問題,貼近青年生活,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核心價值觀、傳播微博正能量。
陳鳴明,獲獎理由:利用微博溝通民意,為民解困,敢於向全國網友公開微博身份的勇者“金州”。
朱永新,獲獎理由:微博中充滿激情,微博中充滿睿智,倡導新教育,讓無數感動、感奮。

社會任職


現場圖
現場圖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
第二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獎者。
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