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本熹
曹本熹
曹本熹(1915年2月22日—1983年12月25日),上海市人,中國化學工程學家、核工業學家;1938年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系,並在台灣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植物生理組從事研究工作。1942年在雲南昆明利滇化學公司任助理工程師。1943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化工系留學,1946年畢業,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後被聘為台灣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1948年,他組建台灣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首任系主任。1952年,他參與籌建北京石油學院,任教務長、副院長。195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調入第二機械工業部,任二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此外,他還曾擔任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他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20年1月16日,核工業功勛榜發布,曹本熹因有效推動核燃料化工生產的工程建設、順利投產和技術改造而上榜。
曹本熹
曹本熹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時為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6年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化工系研究院獲博士學位后,回國到清華大學執教。 1948年籌建清華大學化工系。歷任清華大學歷任副教授、教授,參加創辦化工系,並由代系主任榮任首屆系主任職。
曹本熹一生主要從事化工教育、核化工的研究和領導工作。50年代初,曾在清華大學化工系負責軍用油料的全部化驗工作,並在1952年把化工系培養重心轉向石油,為創建中國第一所石油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奠定了基礎。
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車在朝鮮戰場上因油料問題屢出故障,造成損失。此時,在北京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辦公室,一位中年教授拍案而起,激憤地說:“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這位中年教授便是曹本熹。“石油太重要了!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油田、煉油廠、勘探專家、採油專家、冶鍊專家。”曹本熹向學校打報告,要求在化工系設石油課程。不久,清華調整院系,成立了石油工程系。
1953年1月,中央決定籌建北京石油學院,任命曹本熹為建校籌備處副主任。正式建院后,曹本熹調至新創立之北京石油學院任教授兼副校長。
1963年初,曹本熹奉調至第二機械工業部工作,任二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當時二機部的負責人徵求他的意見:“我們的大本營是在北京,可搞核燃料生產要進入沙漠荒原。請你考慮一下!”曹本熹回答:“我是搞科學的。只要是為了科學,就不考慮什麼地方,也不考慮干哪項工作了!”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核工業建設,為發展中國的核武器作出貢獻,成為氫彈試製成功的受獎人之一。
後來,他先後擔任了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並被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曹本熹參與了核工業部的化工生產──鈾化工轉化過程、熱核材料生產、核燃料后處理和放射性廢物處理等許多重大試驗和工程項目的領導工作。
如用萃取法分離軍用鈈的核燃料處理及放射性廢物處理等重大試驗和工程建設與運行的領導工作;參與解決由四氟化鈾轉化為六氟化鈾、由六氟化鈾貧料加氫還原成四氟化鈾等生產技術問題;領導了對蘇聯原有濕法生產四氟化鈾工藝的改革試驗;解決了將流化床技術用於由二氧化鈾制四氟化鈾的技術問題。
為確保核燃料化工生產裝置的順利投產,按期制出國家急需的合格軍工產品,以及在某些生產技術上趕超世界水平,付出極大的心血和艱苦的勞動,中國核燃料化工生產裝置的順利投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0年,曹本熹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此後不久,曹本熹先生不幸患肝癌晚期及糖尿病、高血壓病,但他仍堅持工作,出席會議;曹本熹本應長期休養,可他手術后未及半年,就急於工作,連續多次出席第二機械工業部和國家的重要技術會議。
1983年6月,國家在北京市郊區召開關於核科學技術軍轉民用論證會,此時,他除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外,他的肝癌已到了晚期;就在他病逝前的一個月里,他還兩次驅車去第二研究設計院商談落實強放廢液玻璃固化科研工作,親自主持接待來訪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技術代表團。
1983年12月14日,他的體力已明顯不支,說話、穿衣都很困難,可他還親自過問一項對外科技合作項目的安排情況。
1983年12月25日,他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他為之奮鬥的事業,離開了他熱愛的這個世界。
曹本熹在創辦台灣清華大學化工系的過程中,披荊斬棘,艱苦創業,蜚聲國內。他為創建中國第一所高等石油學府北京石油學院奠定了良好基礎。
他以高尚的政治品質和卓越的組織才能,只用五六年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個高等石油學府的教學與科研的完整體系,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立下了卓著功績。
20世紀60年代,曹本熹開始從事核燃料生產的科研、設計及工程建設、技術改造等的組織與領導工作(包括鈾化工轉化過程、熱核聚變材料生產、核燃料后處理和放射性廢物處理等),提出過許多積極的創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為保證中國核燃料化工生產的工程建設、順利投產和技術改造,為促進中國的核科學技術與核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曹本熹調入第二機械工業部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核工業建設之中,為發展中國的核武器做出貢獻,成為氫彈試製成功的受獎人之一。
2020年1月16日,核工業功勛榜發布,曹本熹因有效推動中國核燃料化工生產的工程建設、順利投產和技術改造而上榜。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名言,是曹本熹先生一生最好的寫照;他沒有給子女留下任何遺產,但卻留下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他的愛人及子女將他幾十年的積蓄奉獻給了國家。
為了表示對他的緬懷與紀念,清華大學1950年畢業的學生聯名倡議,並得到1951年、1952年、1953年各屆校友的積極響應,集資在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系館的門廳內建成了一尊曹本熹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