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簡稱中石大(CUP),創建於195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首批“211工程”,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高科大學聯盟、世界能源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設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石油特色鮮明、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石油人才的搖籃”。
學校的前身是以清華大學石油係為基礎,匯聚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部分師資,於1953年創立的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學院。1969年,學校遷至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更名“華東石油學院”;1988年更名“石油大學”,由石油大學(北京)和石油大學(華東)兩部分組成;2005年1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大學(北京)也相應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截至2021年1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一校兩地(北京、克拉瑪依),北京校區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區軍都山南麓,校園總面積700餘畝;克拉瑪依校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校園面積7000餘畝;下轄15個二級學院(部),開辦31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706人;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163人(克拉瑪依校區全日制本科生3754人)、碩士研究生6346人、博士研究生1714人、留學生671人。
2020年6月,第8屆“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亞洲大學排名”發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排名第132位。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學院。
北京石油學院
1960年,躋身國務院確立的64所“全國重點大學”行列。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1969年學校遷至山東東營,更名華東石油學院。遷校造成了學校人財物的巨大損失,當時所有校舍僅是只有40000平方米的“干打壘”土房,沒有實驗室、圖書館和運動場。面對困難,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鹽鹼灘地上把學校再建了起來。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學院原校址內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石油大學”,校本部設在北京,由石油大學(北京)和石油大學(華東)兩部分組成;石油大學(北京)在1989年面向全國恢復招收本科生。
1997年,學校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等院校行列。
2000年,學校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歸教育部直屬管轄,同年6月,學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1年,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化學工藝等5個二級學科被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3年,教育部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簽署共建石油大學的協議。
2005年1月,石油大學更名“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大學(北京)也相應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06年,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同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與轉化創新平台項目”進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校園風光
2010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4年,學校的科研成果“複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生產高品質清潔汽油新技術”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4年5月,教育部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業集團公司共建中國石油大學(包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協議正式簽署。
2015年12月10日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揭牌儀式在烏魯木齊舉行。
2017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9月22日,世界能源大學聯盟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揭牌成立。12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工智慧學院成立。
2019年2月,學校成為首批“北京市知識產權示範單位”。
2020年9月30日,成為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成員。
2021年4月,2021年度中國大學排名出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入選。
截至2015年11月,學校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分室以及3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研究機構。
國家級科研平台 | |||
---|---|---|---|
平台類別 | 平台名稱 | 成立時間 | 共建單位 |
國家重點實驗室 (2個) | 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 | 1995年10月 | |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 | 2007年12月 | ||
國家工程實驗室分室 (5個) | 海洋石油勘探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室 | 2011年02月 | 中海油 |
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室 | 2008年10月 | 中石油 | |
油氣鑽井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室 | 2008年11月 | 中石油 | |
油氣管道輸送安全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室 | 2009年04月 | 中石油 | |
生物能源國家工程實驗室 | 2014年 | ||
國家能源重點實驗室分室 (1個) | 國家能源煤與煤層氣共采技術重點實驗室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室 | 2013年02月 | 山西晉煤 |
國家能源研發中心分室 (1個) | 國家能源緻密油氣研發中心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室 | 2014年08月 | 中石油 |
省部級科研平台 | |||
---|---|---|---|
平台類別 | 平台名稱 | 成立時間 | 共建單位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個) |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2005年7月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個) | 氣體能源開發與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7年10月 | |
多相分離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9年12月 | ||
複雜油氣藏勘探開發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06年6月 | ||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重點實驗室 (2個) | 油氣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05年4月 | |
油氣生產過程安全事故預防與控制基礎研究實驗室 | 2008年1月 | ||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9個)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01年6月 | |
城市油氣輸配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05年12月 | ||
油氣裝備材料失效與腐蝕防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11年5月18日 | ||
油氣污染防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12年5月23日 | ||
溫室氣體封存與石油開採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12年5月23日 | ||
石油數據挖掘重點北京市實驗室 | 2012年5月23日 | ||
生物燃氣高值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13年6月17日 | ||
油氣光學探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14年6月30日 | ||
過程流體過濾與分離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2015年5月21日 | ||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1個) | 生物天然氣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2015年9月22日 | |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1個) | 生物能源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 2010年1月4日 |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 (2個) | CNPC催化重點實驗室 | 1999年11月 | 中石油 |
CNPC物探重點實驗室 | 1999年7月 | 中石油 | |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 (1個) | 中石化油藏綜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 2003年 | 中石化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研究室 (17個) | 油氣儲層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室 | 1999 | 中石油 |
油氣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室 | 1999 | 中石油 | |
天然氣成藏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天然氣運聚和開發早期評價研究室 | 1999 | 中石油 | |
石油管工程重點實驗室—管柱力學與控制研究室 | 1999年12月 | 中石油 | |
鑽井工程重點實驗室—井壁穩定研究室 | 2000年2月 | 中石油 | |
油氣藏改造重點實驗室—水力壓裂物理模擬研究室 | 2000年3月 | 中石油 | |
油層物理與滲流重點實驗室—油氣藏流體相態研究室 | 2000 | 中石油 | |
測井重點實驗室—測井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室 | 1999 | 中石油 | |
非常規油氣重點實驗室—水合物研究室 | 2008年11月 | 中石油 | |
油氣儲運重點實驗室—複雜流體及城市燃氣輸送研究室 | 2010年8月 | 中石油 | |
地面工程試驗基地—油氣田地面系統複雜流動與傳熱研究室 | 2010年8月 | 中石油 | |
HSE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室 | 2010年8月 | 中石油 | |
油氣地下儲庫工程重點實驗室—岩洞地下儲庫工程研究室 | 2011年8月 | 中石油 | |
三次採油重點實驗室—低滲(特低滲)油藏提高採收率基礎研究室 | 2012年3月 | 中石油 | |
油藏描述重點實驗室-儲層構型方法研究室 | 2012年3月 | 中石油 | |
非常規油氣重點實驗室-頁岩氣成藏與岩石力學研究室 | 2014年9月16日 | 中石油 | |
納米化學重點實驗室-納米化學研究室 | 2015年4月21日 | 中石油 |
•成果概況
截至2015年11月,學校獲國家級三大科技獎3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49項,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600餘項,獲國家級三大科技獎共3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49項,全部參加了與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有關的所有國家“973”項目,其中作為主持單位的共4大項。承擔包括“863”重大項目在內的各級別項目20多項。
國家重大項目:陸相緻密油高效開發基礎研究、頁岩油氣高效開發基礎理論研究、深層油氣藏地球物理探測的基礎研究、綠色低碳導向的高效煉油過程基礎研究、深井複雜地層安全高效鑽井基礎研究、中國西部典型疊合盆地油氣成藏機制與分佈規律、中國西部疊合盆地深部油氣複合成藏機制與富集規律
自1988至2004年,共出版發行科技專著87部,本科生教材61部,發表學術論文約6146篇(其中在中國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391篇),完成成果508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有121項);獲得授權專利289項(其中發明專利182項),每年到位科研經費超過2億元。
2009年共簽訂各級各類項目864項,合同額6.0537億元。其中縱向項目合同352項,合同金額3.7856億元;簽訂橫向項目515項,合同金額2.58億元。到位經費3.0781億。專利受理量132項,獲得授權55項,其中發明44項。該校三大檢索論文共527篇,SCIE論文218篇,比2007年增加87篇;EI論文250篇。共出版各種論著(包括專著、編著、教科書、譯著)76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學術專著出版基金,批准資助5部專著出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
趙澄林,1991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郝石生,199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張一偉,1999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朱筱敏,2009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宋岩,2013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學術期刊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學》(英文版),季刊,1998年創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國石油大學主辦的石油綜合學術期刊。Petroleum Science主主要發表石油地質、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與機械、石油化學與化工、石油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新成果。已被下列檢索系統或資料庫收錄:SCI-E(科學引文索引)、萬方數據、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統計源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劍橋科學文摘、美國石油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學報》(英文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其中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主要主辦單位,出版單位為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刊登中國國內外古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論文。
《古地理學報》(雙月刊,1999年2月創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石油大學和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地球科學類期刊。主要刊登國內外古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或相關學術領域的文章,以及以這些學科或學術領域的理論、觀點和方法論述石油、天然氣、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築材料、其他金屬與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預測、勘探、開發以及環境等方面的論文;已被下列檢索系統或資料庫收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地質學類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論文統計源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電子期刊服務(台灣思博網)、中國石油文摘、中國地質文摘、美國地質文獻信息系統(GeoRef)、美國石油文摘、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
•館藏資源
2014年圖書總冊數為115.25萬冊,生均圖書77.38冊;電子圖書298.21萬種、期刊1345份、電子期刊53116種、資料庫70個,並建立了DIALOG國際聯機系統。
圖書館
1、建立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博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可實現網上閱覽本校碩博學位論文。
2、建立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學參考書資料庫”,實現了網上教學參考書全文閱讀。
3、建設了“中國海油外文圖書館”,收集中國國外大學使用教材。
4、收集齊全的石油專業文獻資源,形成特色館藏,努力建成石油文獻信息中心。
截至2021年1月,學校有教職工1706人(克拉瑪依校區教職工230人),其中教授280人,副教授428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5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新(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4人;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6個。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高德利、李根生、徐春明、高金森、陳光進、蔣官澄、邱楠生、金衍、劉植昌、張廣清、李永峰、王瑋
會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龐雄奇、王尚旭、李根生、盧春喜、姜漢橋等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柳廣弟、高德利、徐春明、張來斌
國家級教學名師:朱筱敏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高金森、王尚旭、陳建義、陳光進、程林松、邱楠生、胡玉峰、周輝、孫長宇、宇波、廖新維、曾聯波、金衍、趙昆、董秀成、高傑、萬雲洋、張鑫、范煜、劉洋、周慶祥、劉堅、薑桂元、張永民、黃中偉、劉蓓、孟祥海、胡瑾秋、王瑋、王剛、藍興英、姚約東、劉書海等
國家級教學團隊 | ||
---|---|---|
教學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評年份 |
地質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朱筱敏 | 2008年 |
石油加工工程及實驗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徐春明 | 2009年 |
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張士誠 | 2010年 |
校園風景
學院 | 專業(類) |
---|---|
地球科學學院 | 地質類(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 |
石油工程學院 | 石油工程 |
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 | 化工與製藥類(化學工程與工藝、能源化學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 |
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 | 機械類(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器人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油氣儲運工程 | |
地球物理學院 | 地球物理學類(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物理學) |
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 | 海洋油氣工程 |
安全工程 | |
新能源與材料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自動化 |
電子信息工程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理學院 | 數學類(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 |
應用化學 | |
經濟管理學院 | 經濟學類(能源經濟、金融學)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
工商管理類(財務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學科概況
截至2014年6月,學校有11個博士一級學科,2個博士二級學科,3個自主設置博士學科,合計45個博士二級學科;33個碩士一級學科,5個碩士二級學科,合計148個碩士二級學科。擁有工程碩士(20個工程領域)、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碩士、翻譯碩士、金融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等6類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科布局涵蓋了哲、經、法、教、文、理、工、管8個學科門類。此外,該校還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一級學科、交叉學科、二級學科累加)。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
---|---|---|
學科名稱 | 批準時間 | 級別 |
礦產普查與勘探 | 2002年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油氣井工程 | 2002年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 |
油氣田開發工程 | 2002年 | |
油氣儲運工程 | 2002年 | |
化學工藝 | 1988年 (有機化工)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 2007年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工業催化 | 2007年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北京市重點學科 | ||||
---|---|---|---|---|
序號 | 學科名稱 | 批準時間 | 級別 | 備註 |
1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2008.4 | 一級學科 | |
2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2012.4 | 一級學科 | 應用化學,二級,2002.5 工業催化,二級,2008.4 |
3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012.4 | 一級學科 | |
4 | 石油天然氣安全工程 | 2008.4 | 交叉學科 | |
5 | 低碳能源工程 | 2010.5 | 交叉學科 | |
6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2002.5 | 二級學科 | |
7 | 材料學 | 2012.4 | 二級學科 |
學術型學科目錄 | |||||
---|---|---|---|---|---|
序號 |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 | 二級學科 | 授權批次 | 授權類別 | |
1 | 0703 | 化學 | 11 | 博士/碩士 一級學科 | |
2 | 0709 | 地質學 | 10 | ||
3 | 0801 | 力學 | 11 | ||
4 | 0802 | 機械工程 | 11 | ||
5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1 | ||
6 | 0807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11 | ||
7 | 0817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7 | ||
8 | 0818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7 | ||
9 | 0820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7 | ||
10 | 0837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D | ||
11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1 | ||
12 | 0305(03)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10 | 博士 二級學科 |
13 | 0811(01)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10 | |
14 | 0817Z1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環境化工 | Z | 博士二級 /自主設置 |
15 | 0818Z1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計算機技術與資源信息工程 | Z | |
16 | 0820Z1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海洋油氣工程 | Z | |
17 | 0101 | 哲學 | 11 | 碩士 一級學科 | |
18 | 0202 | 應用經濟學 | 11 | ||
19 | 0301 | 法學 | 11 | ||
20 | 0302 | 政治學 | 10 | ||
21 | 03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10 | ||
22 | 0403 | 體育學 | 11 | ||
23 | 0502 | 外國語言文學 | 11 | ||
24 | 0701 | 數學 | 10 | ||
25 | 0702 | 物理學 | 10 | ||
26 | 0708 | 地球物理學 | 11 | ||
27 | 0714 | 統計學 | D | ||
28 | 0803 | 光學工程 | 11 | ||
29 | 0808 | 電氣工程 | 11 | ||
30 | 0810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0 | ||
31 | 0811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0 | ||
32 | 081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0 | ||
33 | 0814 | 土木工程 | 11 | ||
34 | 0816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11 | ||
35 | 0824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11 | ||
36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10 | ||
37 | 0835 | 軟體工程 | D | ||
38 | 1202 | 工商管理 | 10 | ||
39 | 040106 | 教育學 | 高等教育學 | 10 | 碩士 二級學科 |
40 | 050105 | 中國語言文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10 | |
41 | 070704 | 海洋科學 | 海洋地質 | 10 | |
42 | 080402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10 | |
43 | 120401 | 公共管理 | 行政管理 | 10 |
• 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建設
1988年7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准為建站單位,設立了“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化學工程與技術”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89年2月增設了“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3年10月增設了“地質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9年9月增設了“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2年9月增設了“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4年9月增設了“力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截至2014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已設有11個博士后流動站,涵蓋該校所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
流動站一覽表 | ||
---|---|---|
序號 | 流動站名稱 | 建站時間 |
1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1988年 |
2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988年 |
3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1989年 |
4 | 地質學 | 2003年 |
5 | 機械工程 | 2009年 |
6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2009年 |
7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2012年 |
8 | 化學 | 2012年 |
9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012年 |
10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012年 |
11 | 力學 | 2014年 |
博士后(企業)工作站 | |
---|---|
序號 | 工作站名稱 |
1 |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
2 |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3 | 勝利石油管理局 |
4 | 大慶油田高級人才培訓中心 |
5 | 大港油田 |
6 | 長慶石油勘探局 |
7 | 遼河油田 |
8 | 江蘇油田 |
9 | 中原油田 |
10 | 獨山子石化 |
11 | 塔里木油田 |
12 | 新疆油田 |
13 | 錦州石化 |
14 | 洛陽石化 |
15 | 河南油田 |
16 | 中石化西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17 | 四川石油管理局、西南油氣田公司 |
18 | 南陽二機石油裝備集團公司 |
19 | 上海期貨交易所發展研究中心 |
20 |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 |
21 | 神華集團 |
• 學科排名
在2007年第二輪全國學科評估中,“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排名第1,“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排名第2,“化學工程與技術”排名第8。
在2012年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排名第1,“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排名第2,“安全科學與工程”排名第7,“地質學”排名第8,“化學工程與技術”排名第10。
在2013年ESI學科領域世界排名中,學校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3個學科領域進入世界排名前1%。
• “211”工程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複雜地質條件油氣成藏與剩餘油預測、非均質油氣藏地球物理、複雜條件下油氣鑽井與完井、複雜油氣資源開發理論與關鍵技術、油氣管道輸送理論與關鍵技術、重油輕質化理論及關鍵技術、油氣轉化催化理論與催化劑、石油天然氣安全工程
• 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概況
中國石油大學“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與轉化創新平台項目”平台以5個國家重點學科為核心,以4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為依託,通過平台中的學科交叉、滲透與相互支撐,將含蓋的16個二級學科凝練為“複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理論與技術”、“複雜油氣工程理論與技術”和“油氣高效清潔轉化理論與技術”3個子平台。
• 質量工程
校園風光
國家級特色專業: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勘查技術與工程(物探)、勘查技術與工程(測井)、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油氣儲運工程、應用化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油氣勘探與開發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油氣儲運工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克拉瑪依市工程師學院、南陽二機石油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
精品課程(名單不全) | |||
---|---|---|---|
所屬學院 | 課程名稱 | 主要負責人 | 級別 |
地科學院 | 造岩礦物學 | 季漢成、謝慶賓 | 北京市市級 |
石工學院 | 油藏工程 | 姜漢橋 | 北京市市級 |
油層物理學 | 楊勝來 | 北京市市級 | |
滲流力學 | 程林松 | 北京市市級 | |
化工學院 | 石油加工工程 | 徐春明、李瑞麗、高金森 | 北京市市級 |
化工原理 | 盧春喜 | 北京市市級 | |
化工熱力學 | 郭緒強 | 北京市市級 | |
信息學院 | 數據結構 | 陳明 | 北京市市級 |
理學院 | 高等數學 | 陸曉光、劉奮 | 北京市市級 |
商學院 | 運籌學 | 張寶生 | 北京市市級 |
地科學院 | 沉積岩石學 | 朱筱敏 | 北京市市級、國家級 |
石油地質學 | 柳廣弟 | 北京市市級、國家級 | |
油礦地質學 | 吳勝和 | 北京市市級、國家級 | |
石工學院 | 採油工程 | 張士誠 | 北京市市級、國家級 |
•教學經費
2014年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共計20470.16萬元,本科教學改革專項經費1458.4萬元、實驗經費1129.57萬元、實習經費222.17萬元。
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 | 本科專項教學經費 | 本科專項實驗經費 | 本科專項實習經費 | |
總額(萬元) | 20470.16 | 1458.4 | 1129.57 | 222.17 |
生均(元) | 26712.99 | 1903.17 | 1474.06 | 289.92 |
•學生獲獎
2014年本科生獲學科競賽類獎勵284項,其中國際級及國家級獎勵194項;獲課外科技、文化類獎勵352項;獲文體類獎勵281項;獲獎人數約佔在校生總數的15%。
2014年學生各類競賽獲獎情況 | |||||||||
---|---|---|---|---|---|---|---|---|---|
學科競賽獲獎(項) | 本科生課外科技、文化獲獎(項) | 文藝、體育競賽獲獎(項) | |||||||
總數 | 其中 | 總數 | 其中 | 總數 | 其中 | ||||
國際級 | 國家級 | 省部級 | 國家級 | 省部級 | 國家級 | 省部級 | |||
284 | 45 | 149 | 90 | 352 | 176 | 176 | 281 | 26 | 255 |
•教學特色
(一)“創新計劃實驗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自2007年起學校設立了“創新計劃實驗班”,在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方面開展了系列改革。並以創新班為試點,開展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立項工作,累計設立173項項目,結題113項。通過研究初步探索了一套有效的研討式教學模式,包括教師研究式講授、課堂討論、課外分組研究+課堂彙報討論、研究性作業、課外自學等研討式教學方法。該教學模式已經在普通班中推廣,2013版普通班培養計劃中明確列出74門研討式課程。創新班參與學生580人,已畢業3屆216人。畢業生中出國攻讀學位、考取研究生的學生約佔總數的90%;畢業生中獲省部級以上課外科技創新獎項的佔57%,獲獎項目占年級獲獎總項目數的29%。(2014年數據)
(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模式
2011年以來學校在多年探索的“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從2010級起在地質工程、石油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5個專業試點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模式。制定《校外兼職教師聘任及管理辦法》,聘請了88名企業兼職教師。校企共同制定和落實培養方案,加強企業實踐,開展累計一年的企業課程和專業實踐。參與學生434人,已畢業43人,共組織了66人到企業做畢業設計,180人到企業實習。(2014年數據)
(三)繼續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該校共與7個國家的19所高校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與中國國(境)外7所高校簽訂了短期交流交換項目協議,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5個“公派優秀本科生交流項目”。共與中國國(境)外高校聯合培養學生305人、短期交流交換學生54人、公派優秀本科生52人。聯合培養專業基本覆蓋了學校所有本科專業。2014年選派出國學生74人。
1997年以來該校在中國國內首創探索了校企(政)聯合培養資源國來華學位留學生培養模式。形成了中國政府資助、資源國政府資助、中外企業資助和自費四種模式,以企業資助模式為主,以石油類工科本科攻讀學士學位留學生為主。共與39家中國海外石油企業、資源國企業和政府部門聯合培養了46個資源國的1103名留學生,為2014年共招收學位留學生95人,在校生538人。(2014年數據)
•政產學研
2013年10月,教育部與五大石油公司簽署了共建石油大學的協議。學校先後與116個省市區政府、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特別是探索建立了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新模式。有近60家石油石化企業在校設置企業獎助學金;13家石油石化企業在校建立了育才廳;與25家石油石化單位簽署了“訂單式”本科生聯合培養協議;與40家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聯合招收博士后;在130家石油石化企業設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聯合培養基地;在100家企業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業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2009年,學校與克拉瑪依市聯合建立工程師學院,2013年,與北京市以及多家單位在京研究院聯合建立工程師學院,探索政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
•國際合作
截至2015年11月,學校先後與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85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關係。與國外大學或公司聯合建設了5個國際聯合實驗室;與厄瓜多基多聖弗朗西斯科大學聯合建立了孔子學院;平均每年舉辦或參與近十場國際性學術會議。
•校徽
校慶55周年徽標
•校訓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
“厚積薄發”來自於宋代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作為校訓它包含幾層意思:一是暗指石油等能源經過千萬年積累變成了能量而不斷地釋放出來,體現了石油特色;二是作為教師來說,要不斷地在知識和道德上積累;三是作為學生來講,“厚積”,即在道德修養和科學知識上不斷積蓄,“薄發”就是指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斷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開物成務”出自《周易繫辭上》,指(聖)人可以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天道),成就天下功業。這切合了石油大學以實學為務,科學地掌握客觀規律,發掘萬物資源,造福於民,成就功業的石油特色。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總體所表達的內涵是:石大人不斷積累豐富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素養,不斷把積累的知識和才華,特別是科學研究的成果奉獻給國家,發揚石油人的“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精神,積極開發石油等能源,為成就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做貢獻,為成就人類社會和諧進步的偉大事業做出貢獻。
校慶55周年徽標
•學校三風
校風是“實事求是、艱苦奮鬥”;學風是“勤奮 嚴謹 求實 創新”;教風是“為學為師,立德立言”。
•校旗
學校校旗為中國紅旗面,旗面正中由上至下依次是白色的學校徽標、中文校名、英文校名。
石大碑
石大精神是中國石油大學精神文化的歷史積澱,是幾代石大人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提煉並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
實事求是是石大精神的思想基礎,艱苦奮鬥是石大精神的本質特徵,愛國奉獻是石大精神的動力源泉,開拓創新是石大精神的價值追求。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陳峰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吳小林 |
黨委副書記 | 雷玉江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韓克飛 |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 韓尚峰 |
副校長、黨委委員、常委 | 付恆升 |
副校長 | 陳大恩、鮑志東、李根生 |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促進獎”。
2021年1月3日,中國內地大學海外傳播力綜合指數第61位。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601-700位。
2021年8月,入選第三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遴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