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獸醫

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圖書

中獸醫學》是2009年08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畢玉霞。本書中獸醫理、法、方、葯、針灸、辨證論治俱備,緊密結合生產實際,並融病證防治於辨證之中。

創作背景


中獸醫
中獸醫
中獸醫學以陰陽(即相互聯繫的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5 類不同屬性的物質及其運動方式)和臟腑(即心、肝、脾、肺、腎五臟和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與腦、髓、骨、脈、膽、胞宮奇恆之腑的合稱)經絡學說為基本理論,並以氣、血、精、津、液為其活動的物質基礎。其特點是從整體觀念出發,按辨證論治原則進行畜病的診斷和治療,並以理、法、方、葯、針構成完整的學術體系。而經絡包括縱橫交叉的經脈和絡脈,是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聯繫全身、運行氣血的通道,是針灸的理論基礎。
在病因和病機方面,中獸醫一般將疾病發生的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和外傷3種類型。外感致病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和疫癘;內傷則指飢、飽、勞、役、逸;外傷指金刃、蟲、獸傷等。所謂病機,是指畜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病症發生、發展及轉歸的機理。意即致病因素作用於畜體,引起正氣與邪氣鬥爭,破壞了陰陽平衡,導致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病證。
辨證論治是中獸醫理、法、方、葯、針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認識和判斷疾病的過程和方法。論治是根據病情確定標、本、緩、急的治療原則,並根據疾病情況選取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正確的治療方法。
上述各點構成了中獸醫學完整的學術體系。中國古代遺留的中獸醫學專著十分豐富。如《司牧安驥集》和《元亨療馬集》等均是理、法、方、葯、針以及各種病證的彙集。中獸醫學以中草藥和針灸作為防治各種家畜病證的手段。針刺麻醉醫術的興起,使針灸技術應用的範圍隨之擴大。中國正在大量發掘、系統整理歷史遺產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提高,向中獸醫學現代化的目標前進。

內容簡介


《中獸醫》是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農林牧漁系列分冊之一。全書共分十四章,系統闡述了中獸醫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了基礎理論、診法辨證、常用中草藥和方劑、針灸以及家畜常見病證防治等。《中獸醫》的編寫突出了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根據實踐和教學需要,在相應的章節后安排實訓內容,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比重;並在各章節后安排了目標檢測,以便於學生更好地掌握中獸醫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可供高職高專院校畜牧獸醫類專業的師生使用,亦可供相關專業和不同層次的教學以及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基層動物疾病防治人員參考。

作品目錄


緒論
【學習目標】
一、中獸醫學的概念
二、中獸醫學的發展概況
三、中獸醫學的基本特點
四、學習中獸醫學的目的和方法
【目標檢測】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
【學習目標】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獸醫中的應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獸醫中的應用
【目標檢測】
第二章 臟腑
【學習目標】
第一節 概述
一、臟腑學說的概念
二、臟腑學說的內容
三、臟腑學說的特點
第二節 臟腑功能
一、五臟
二、六腑
三、臟腑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目標檢測】
第三章 經絡
【學習目標】
第一節 概述
一、經絡學說的含義與起源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第二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聯絡功能
二、運輸功能
三、感應傳導作用
第三節 經絡的主要作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診斷和治療方面
【目標檢測】
第四章 病因病機
【學習目標】
第一節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內傷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第二節 病機
一、邪正消長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失調
四、津液代謝失常
【目標檢測】
第五章 防治法則
【學習目標】
第一節 預防原則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第二節 治療原則
一、扶正與祛邪
二、標本同治
三、同治與異治
四、三因制宜
第三節 治法
一、基本治法
二、八法的配合應用
【目標檢測】
第二篇 診法辨證
第六章 診法
【學習目標】
第一節 望診
一、整體望診
二、局部望診
三、察口色
第二節 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一、問發病及診療經過
二、問飼養管理及使役情況
三、問既往病史和防疫情況
四、問繁殖配種情況
第四節 切診
一、脈診
二、觸診
【目標檢測】
【實訓一】問診與望診
【實訓二】聞診與切診
第七章 辨證論治
【學習目標】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表裡
二、寒熱
三、虛實
四、陰陽
第二節 臟腑辨證
一、心與小腸病證
二、肝與膽病證
三、脾與胃病證
四、肺與大腸病證
五、腎與膀胱病證
六、臟腑兼病辨證
第三節 衛氣營血辨證
一、衛氣營血證治
二、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
【目標檢測】
【實訓三】辨證
第三篇 中草藥
第八章 中藥總論
【學習目標】
第一節 中藥材生產
一、採集
二、加工
三、儲藏
第二節 中藥的性能
一、四氣五味
二、升降沉浮
三、歸經
第三節 中藥的炮製
一、炮製的目的
二、炮製的方法
第四節 中藥的應用
一、配伍
二、禁忌
三、劑型
四、劑量
五、用法
【目標檢測】
【實訓四】中藥炮製一
【實訓五】中藥炮製二
第九章 常用中草藥
【學習目標】
第一節 解表葯
一、辛溫解表葯
二、辛涼解表葯
第二節 清熱葯
一、清熱瀉火藥
二、清熱燥濕葯
三、清熱涼血葯
四、清熱解毒藥
五、清熱解暑葯
第三節 瀉下藥
一、攻下藥
二、潤下藥
三、峻下逐水葯
第四節 消導葯
第五節 祛濕葯
一、祛風濕葯
二、利濕葯
三、化濕葯
第六節 化痰止咳平喘葯
一、溫化寒痰葯
二、清化熱痰葯
三、止咳平喘葯
第七節 理氣葯
第八節 理血葯
一、活血葯
二、止血藥
第九節 溫里葯
第十節 平肝葯
一、平肝明目葯
二、平肝息風葯
第十一節 安神開竅葯
一、安神葯
二、開竅葯
第十二節 收澀葯
一、澀腸止瀉藥
二、斂汗澀精葯
第十三節 補虛葯
一、補氣葯
二、補血藥
三、補陽葯
四、補陰葯
第四節 驅蟲葯
第五節 外用藥
【目標檢測】
【實訓六】藥用植物形態識別
【實訓七】藥用植物標本製作
【實訓八】常用中藥、飲片實物辨認
【實訓九】清熱解毒藥的抗菌實驗
第四篇 方劑
第十章 方劑總論
【學習目標】
一、方劑的概念
二、立法與組方的原則
三、方劑的加減變化
第十一章 常用方劑
【學習目標】
第一節 清熱方
一、清熱瀉火方
二、清熱解毒方
三、清營涼血方
四、清熱燥濕方
五、清熱祛暑方
六、清虛熱方
第二節 解表方
一、辛溫解表方
二、辛涼解表方
第三節 瀉下方
一、攻下方
二、潤下方
三、逐水方
第四節 消導方
一、曲麥散
二、消滯湯
三、和胃消滯湯
第五節 和解方
一、小柴胡湯
二、四逆散
三、逍遙散
第六節 化痰止咳平喘方
一、二陳湯
二、止嗽散
三、款冬花散
四、清燥救肺湯
五、麻杏石甘湯
六、定喘湯
第七節 祛濕方
一、祛風勝濕方
二、理氣燥濕方
三、利水滲濕方
第八節 理氣方
一、健脾散
二、消脹湯
三、越鞠丸
第九節 理血方
一、當歸散
二、紅花散
三、血府逐瘀湯
四、通乳散
五、桃紅四物湯
六、生化湯
七、秦艽散
八、槐花散
第十節 平肝方
一、決明散
二、洗肝散
三、天麻散
四、羚羊鉤藤湯
五、鎮肝熄風湯
第十一節 安神開竅方
一、硃砂散
二、鎮心散
三、通關散
四、安宮牛黃丸
第十二節 收澀方
一、烏梅散
二、四神丸
三、牡蠣散
四、固精散
第十三節 補益方
一、四君子湯
二、參芩白朮散
三、補中益氣湯
四、四物湯
五、當歸補血湯
六、歸脾湯
七、六味地黃丸
八、百合固金湯
九、腎氣丸
十、巴戟散
第十一章 藥方總論
第四節 驅蟲方
一、化蟲湯
二、肝蛭散
第五節 癰瘍方
一、葦莖湯
二、仙方活命飲
三、五味消毒飲
第十六節 外用方
一、生肌散
二、青黛散
三、冰硼散
四、九一丹
五、接骨膏
六、擦疥方
【目標檢測】
【實訓十】木檳硝黃散及其拆方對腸病的
臨床意義
第五篇 針灸術
第十二章 針灸總論
【學習目標】
第一節 針灸的特點
第二節 針灸基本知識
一、針術
二、灸術
第三節 針刺麻醉
一、常用針麻穴位
二、針麻方法
第四節 新針療法
一、新針療法
二、電針療法
三、水針療法
四、激光針灸療法
第十三章 常用穴位及應用
【學習目標】
第一節 牛的常用穴位及應用
一、頭部穴位
二、軀幹部穴位
三、前肢穴位
四、後肢穴位
第二節 豬的常用穴位及應用
第三節 馬的常用穴位及應用
一、頭部穴位
二、軀幹部穴位
三、前肢穴位
四、後肢穴位
第四節 犬的常用穴位及應用
第五節 雞的常用穴位及應用
【目標檢測】
【實訓十一】畜禽針灸取穴及操作
第六篇 常見病證防治
第十四章 家畜常見證候的辨證施治
【學習目標】
一、發熱
二、咳嗽
三、喘證
四、慢草與不食
五、嘔吐
六、腹脹
七、腹痛
八、流涎吐沫
九、泄瀉
十、痢疾
十一、便秘
十二、便血
十三、尿血
十四、淋證
十五、水腫
十六、胎動
十七、胎氣
十八、產前不食
十九、胎衣不下
二十、缺乳
二十一、垂脫
二十二、血虛
二十三、滑精
二十四、帶證
二十五、不孕症
二十六、中暑
二十七、汗證
二十八、虛勞
二十九、黃疸
三十、肝熱傳眼
三十一、痹證
三十二、五攢痛
三十三、跛行
三十四、皮膚瘙癢
三十五、瘡黃疔毒
三十六、蟲積
【目標檢測】
【實訓十二】感冒、咳嗽、氣喘辨證施治的基本技能一
【實訓十三】泄瀉、痢疾、便秘辨證施治的基本技能二
【實訓十四】慢草不食、食草不轉、腹脹辨證施治的基本技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