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欄目創辦於1997年5月,是在中國政府醞釀、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科技博覽》以宣傳“科教興國”戰略,倡導科技進步為已任,是國家電視台科技宣傳和科普教育的精品欄目。將“知識性、趣味性、時效性”有機的融為一體,引發廣大觀眾對科學的愛好與興趣,提倡創新精神,提高公眾素養。

節目簡介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力爭做到嚴謹、精彩、貼近生活,變深奧為通俗,化抽象為形象,讓人們在輕鬆有趣的氣氛中領會科學的奧秘,把握科學動向。《科技博覽》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機構和各學科權威為後盾,成立了高層次的顧問和策劃班子,確保為群眾提供前沿、可靠的科技知識和信息。 《科技博覽》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主旨,倡導科技進步,讓人們感同身受地認知社會的進步,國力的強盛,靠的就是科學技術,以激發人們渴求科學知識、熱衷科學技術、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強化科教意識和科教興國的觀念。 《科技博覽》 除了重大的特別報道之外,日常節目分為科海新知、高新技術、國外科技、身邊科學和科學焦點等子欄目。

欄目特色


《科技博覽》內容多樣化。
《科技博覽》的每一個節目力求做到將“知識性、趣味性、時效性”有機的融為一體,引發廣大觀眾對科學的愛好與興趣,提倡創新精神,提高公眾素養,具體表現為:
1.知識性:以科技知識指導選題,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使人觀后受益匪淺。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
2.時效性:就是要有新鮮感、時代感、盡量從新奇的角度與社會同步的角度去挖掘新鮮題材。
3.趣味性:將抽象、枯燥、深奧的科技知識形象化,給人以藝術的美感。
4.兩極性: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的題材,要以小見大,遠離生活的高新技術要深入淺出。

特別節目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欄目組從2007年7月23日開始推出大型系列節目《智勝》,每天20分鐘,共25集。節目涉及解放軍在戰爭年代的四個主要時期。半個世紀以來的戰爭中,各種戰役以及湧現出的英雄人物通過後期各種媒體的報道已廣為傳播。《智勝》從出新的角度,希望能從近半個世紀的硝煙中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瞬間,那是一些閃現著智慧,充滿了傳奇的“小”故事。勇敢和無畏的精神一直是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智慧和技巧更是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欄目組正是希望從這些老英雄的身上發掘出那些以智取勝、以巧取勝的故事。正是那些奇思妙想,簡單而實用的發明創造,彌補了當時解放軍裝備等方面的不足。同時,這些故事的背後也折射出了一種唯物主義者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節目成績


到2002年5月5日,《科技博覽》已經開播五周年。這個每天在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黃金時段播出的科普專題欄目,從艱難初創到不斷調整提高,漸漸成長為一個口碑良好,頗有人緣,引領中央電視台科技欄目的龍頭欄目。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給該欄目的賀信中,稱讚其在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宏揚科學精神,激發公眾理解科學、熱愛科學,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等方面,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科技博覽》現在已經擁有了比較固定的觀眾群體,他們中間有中小學生、有教師、有科技工作者、也有企業家等;五年來,在中央電視台和科技部領導的關懷指導下,《科技博覽》播出近2000期,收視率一直穩定在20%以上,僅次於《新聞聯播》、《焦點訪談》。

社會意義


《科技博覽》自創辦以來,立足於反映科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介紹重大科技事件,展示科學的神奇與奧秘。在節目選題中,它大量涉及科學的內涵和外延,從一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索與創新的歷程,到科技人物、科技與環境、科技與生活,以及科技與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關係,體現了“關注科學,博覽世界”的欄目主題。而且編導們一直在努力把欄目做得客觀嚴謹,通俗易懂,貼近生活,雅俗共賞,希望為觀眾提供最新的、最前沿的科技知識和信息,使其領略到科學的無窮魅力。

編導簡介


杜長彬

杜長彬
杜長彬
高級編輯,1955年3月參加工作,1965年1月到中央電視台從事編輯工作。現為科教部《科技博覽》製片人。曾多次參加各種全國性重大活動的採訪與中央電視台試驗性新聞聯播的組織報道,編髮各種新聞數百條,創作紀錄片150部以上。除參與編輯大型紀錄片《在英雄的越南南方──越南南方解放區訪問記》、大型專輯《戰鬥中的越南北方》以及我國第一部紀錄紅軍長征史跡的電視紀錄片《長征路上紀事》、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民族問題的電視專著《東方群體》之外,還組織與合作編攝了多集獲獎節目。賈廷安
賈廷安
賈廷安
高級記者,傣族,1965年自中央民族學院抽調入中央電視台,後到廣播學院繼續深造。1979年後,先後在專題部、社教部、紀錄片部任記者兼編導,曾參與許多全國性政治活動的新聞採訪報道,以及《祖國各地》、《兄弟民族》、《神州風采》、《九州神韻》等專欄節目的採訪與編輯。其中部分紀錄片或專題片分別在全國民族節目、紀錄片、專題片評獎中獲得一、二、三等獎或特別獎。不少紀錄片的拷貝被選送國外。1994年被評為廣電部、中直機關精神文明共建活動先進個人。

張文達

張文達
張文達
主任記者,回族,1943年1月出生於北京。自幼喜愛文學藝術,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故事片攝影專業。曾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助理攝影師,1973年調到中央電視台。先後在新聞、專題、紀錄片等部門從事記者和編輯工作,參與過許多大型電視節目和欄目的策劃、攝製和創作並多次獲獎,1987年曾因《唐蕃古道》的攝製成功榮立大功。主任作品有:《啊,草原》、《草原風情》、《井崗抒懷》、《墨舞》(續篇)等。

丁廣師

丁廣師
丁廣師
主任記者,196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新聞攝影幹事。八十年代進入中央電視台,從事電視紀錄片創作工作。現為中國攝影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曾參加大型系列片《唐蕃古道》的攝製工作。廣電部、國家民委、青海省政府為該攝製組記大功一次。系列片《酉水清江育土家》曾代表中央電視台出席法國嘎納國際電視節。多年來共拍攝電視紀錄片一百多部。其中多部榮獲電視紀錄片一、二等獎。本人喜愛揭示自然奧秘、最新科技發明和有作為科學家的題材,歡迎有這方面線索的朋友與本人聯繫。

張廣義

張廣義
張廣義
編輯,山東省青州市人。1983年7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經濟學系,同年來中央電視台,先後在教育節目部、總編室、社教中心地方組和《科技博覽》欄目從事編輯工作。十多年來,參與創作的《地方台30分鐘》、《祖國各地》和《科技博覽》欄目,以及其中播出的系列節目,分別在全國和中央電視台的評獎中,多次榮獲各種獎項。

馬偉平

編輯,1983年7月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曾在廣電部工作,在全國性的報刊上發表散文、專訪、評論文章40餘篇,多篇文章在全國獲獎。1991年調入中央電視台。拍攝各類專題片40多部,其中多部榮獲中國電視科教節目一、二等獎。合作編導的《遠在北京的家》、《龍脊》榮獲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大獎;專題片《仰止天柱山》獲1995年全國對外宣傳節目優秀獎;《科學探索聖地──南極》獲1998年度政府獎。主要作品還有大型專題片《東方之桅》。

李煒

宋軼
宋軼
編輯,1993年畢業於錦州師範學院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獲文學士學位。曾在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欄目任記者。1996年12月起任《科技博覽》欄目編輯,先後製作了《克隆──生命科學新突破》、《無土栽培》、《厄爾尼諾》、《人與地震》、《科技與藝術》等30多個科技節目。其中《透明的保護神》、《厄爾尼諾》分別獲國家科委電視科技宣傳報道一等獎和二等獎

宋軼

播音員,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後分配到湖北台任新聞播音及欄目、晚會主持人。94年被借調到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為《神州風采》欄目擔當解說及主持。先後為《神州風采》、《九州神韻》和《科技博覽》欄目主持和解說一千多期。並參加大型系列節目《中國風景名勝》、《中國之最》、《人與自然》、《萬家燈火》等節目解說及部分主持。其中解說的不少節目獲獎。如《科學探索聖地──南極》榮獲1998年度全國電視科教節目一等獎及1998年度政府獎。此外,還編輯、製作了部分《九州神韻》和《科技博覽》節目。

播出時間


播出時間:首播:周一至周五 CCTV-119:55(2003年4月30日以前)
21:40(2003年5月1日~2004年5月31日)
17:07(2004年6月1日~2010年7月9日)
重播:周二至周六 CCTV-1 11:10 13:50(2001年7月9日以前)
周二至周六CCTV-2 14:45(2003年10月20日以前)
周二至周六CCTV-4 7:50 11:50(2001年7月9日以前)
周二至周六CCTV-78:02(2001年7月9日以前)
周二至周六 CCTV-100:55 7:4514:30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
《科技博覽》 每期節目的長度為30分鐘,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每天17:07首次播出,並在其他時段多次重播。2010年7月10日起因CCTV1節目重新編排,該欄目與《同一首歌》《新聞20分》等欄目陸續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