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紅軍三年游擊戰
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
中文名稱: 閩西紅軍三年游擊戰
發生時間: 1934年秋~1937年秋
發生地點: 福建省西南部地區
事件介紹
事件背景
事件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徠無
1935年4月,張鼎丞主持召開各部隊負責人會議,根據2月間黨中央給蘇區中央分局幾個指示電的精神和閩西當面敵情,確定了依靠群眾、保存力量、鍛煉部隊、等待時機以開展新局面的方針和任務,並成立以張鼎丞為主席和鄧子恢、譚震林任副主席的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該地區的黨政軍工作,開展游擊戰爭。接著,閩西紅軍和游擊隊統一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分區,分散在龍岩、永定、上杭、連城、寧洋、漳平、南靖、平和、大埔等地創建游擊根據地,發展地方武裝,開展反“清剿”作戰。至年底,紅八團運用夜襲和伏擊等戰術,先後襲擊龍岩城及其附近的崎賴、南洋壩等地,殲敵一部。紅九團主力向閩粵邊的平和、南靖、大埔、饒平行動。南邊潰國民黨軍1個團另1個營,摧毀許多據點,並與閩南紅三團會合,后紅九團返回閩西途中,遭國民黨軍圍追堵截,損失嚴重。同年冬,閩西地區的國民黨軍減少到5個師,情況有所緩和。1936年紅軍和游擊隊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反蔣統一戰線的指示精神,積極開展武裝宣傳工作,后執行聯蔣抗日新方針,停止對國民黨軍的主動進攻。但國民黨軍拒絕和談,再次發動“清剿”。紅軍和游擊隊針鋒相對,堅決反擊,至1937年2月,在龍岩、漳平、上伉、永定等地區殲國民黨軍一部,取得反“清剿”的勝利。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同國民黨閩西駐軍談判,於7月底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隨後,閩西紅軍和游擊隊2000餘人,並與閩粵邊和閩贛邊紅軍和游擊隊等在龍岩縣白土集中,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第四團,奔赴抗日前線。
主題關鍵詞: 游擊戰爭
分類: 民主革命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