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與漢英翻譯教學論

英漢與漢英翻譯教學論

3描述性文字的翻譯 6論述性文字的翻譯 3描述性文字的翻譯

圖書信息


作 者:閻佩衡 著 叢 書 名: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77176 出版時間:2005-08-01
版 次:1 頁 數:279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教育與考試 > 教學理論

內容簡介


《英漢與漢英翻譯教學論》以“一條折線,二度對話,三番翻譯,四周環境”概括了翻譯的複雜過程,既考慮到語內翻譯,也考慮到語際翻譯乃至語文翻譯。《英漢與漢英翻譯教學論》在敘述翻譯理論的同時,又附有翻譯實踐練習,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查看全部>>

目錄


緒論
1 翻譯史上的幾點啟示
2 翻譯學上的幾個問題
2.1翻譯是什麼?
2.2翻譯不是什麼?
2.3本教學論的考慮
2.4翻譯流程的界定
2.5翻譯單位的確定
2.6語境的重新考慮
2.7翻譯標準的擬定
2.8翻譯原則的把握
3 二度對話模式的構建
上卷 理解
1 什麼是理解?
2 理解什麼?
2.1meaning的概念
2.2meaning的意義
2.3意義的分類
3 怎樣理解?
3.1理解原理——“對話”原理
3.3轉換生成與對話的路線
3.4奈達理論與形式解讀
3.5文體與語域的把握
3.6符號學與意義的分類
3.7話語分析與翻譯的單位
3.8三維語境與二度對話“氛圍”
3.9“對話”渠道
3.10邏輯分析
3.11功能分析
3.12文化分析
3.13藝術分析
3.14作者分析
3.15讀者分析
3.16譯者(主體)分析
3.17其他分析
結語
中卷 比較
1 什麼是比較?
2 比較什麼?
3 怎麼比較?
3.1語言比較
3.2文化比較
結語
下卷 表達
1 什麼是表達?
2 表達什麼?
3 怎麼表達?
3.1常規處理——直譯
3.2變通方式——意譯
3.3直譯和意譯兼用
3.4直譯加註釋
3.5釋義性翻譯
3.6音譯之補救
3.7模仿
3.8關於語感
3.9關於慣用法
4 關於翻譯方式策劃
4.1關於英漢翻譯的一般方式策劃
4.2關於漢英翻譯的一般方式策劃
5“二度對話”全過程操作示範
5.1語內翻譯——“入”於里
5.2語文翻譯——“介”於中
5.3語際翻譯——“出”於外
5.4度轉換的語用意義
5.5小辭彙傳達大情感
5.6優劣有別
結語
附卷練習
1 詞語(意義)的翻譯
2 句子的翻譯
3 描述性文字的翻譯
4 敘述性文字的翻譯
5 闡述性文字的翻譯
6 論述性文字的翻譯
7 立7用性文字的翻譯
8 科技性文字的翻譯
9 對話中的文字翻譯
附卷 練習參考答案
1 詞語(意義)的翻譯
2 子的處理
3 描述性文字的翻譯
4 敘述性文字的翻譯
5 闡述性文字的翻譯
6 論述性文字的翻譯
7 應用性文字的翻譯
8 科技性文字的翻譯
9 對話中的文字翻譯
譯及其教學流程示意圖
主要用工具書
主用網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閻佩衡同志,是我20世紀80年代在西北師範學院外語系任教時的學生。他,幼承家學,敏而好問,多經失利,痴心不改,是一個一心教書的人。
多年來,他給我的印象是:為人有誠,不忘成功與失敗的甘苦;治學有方,常念理論與實踐的糾葛。無論是治學還是教書,他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方法。從教育到藝術,從語言到文化,從閱讀到口語,從語言理論到翻譯研究,他總是順藤摸瓜,總有旁通的靈性和感悟;他博獵旁通,主意常新,頗得海內外專家和教授的垂青。撰有三十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書刊上。
近幾年,他又在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二度對話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並依據這一理論的構架完成了《英漢與漢英翻譯教學論》的編撰工作,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看過這部教程,自覺有以下特點:
一是理論組織科學,時見新穎之處。
首先,他將翻譯過程規劃在一個由表層結構到深層結構,然後由深層結構到表層結構的折線流程之內。這一設想相當大膽,但是以喬姆斯基(N.chomsky)(美)的理論為依據。
然後,他又根據奈達(Eugene A.Nida)(美)的理論,給翻譯中的理解過程設計了一個語內轉換的過渡性環節。他把這種語內轉換的方式組建為一套“邏輯語法”,而與普通語法區別開來。這是一個可以直接操作的步驟,也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因此是科學的、實用的。
更重要的是,他給翻譯及其教學的全過程設計了三個路子:一是文本的和非文本的路子;二是文化的和非文化的路子;三是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路子。其目的無非是將整個翻譯行為置於一個既跨學科又跨文化的空間之中,形成一個翻譯運作的約束機制,從而使翻譯教學中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納入三個思路的統籌之中得以解決,最終求得翻譯“對等”(equivalence)概率的相對提高。
佩衡把這個機制叫做“語境體系”,這是對語境概念的擴大和延伸,是獨到的,也是符合情理的。它既涉及了語內(學科內)因素又涉及了語外(學科外)的因素,因而足以構成翻譯的(大)文化語境,自然也是佩衡的學術視野所及。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