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兒童
瑪麗亞·蒙台梭利創作的圖書
《蒙台梭利教育原著全譯本:家庭中的兒童》由義大利作家瑪麗亞·蒙台梭利編著,我們總有睡過頭的傾向,但是孩子的到來給我們一個全新的開始。孩子用我們不懂的方法叫醒我們,喚醒我們的感覺,並讓我們保持清醒……
作者簡介
瑪麗亞·蒙台梭利
1870年,出生於義大利安科納省基亞拉瓦萊小鎮。她是義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她是著名的科學家、女權主義者,現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她是兒童的擁護者。她關於兒童成長與發展方面的發現,以及後來依據這些發現而發展起來的科學教育體系極具革命性。即使到今天,距蒙台梭利博士所創建的第一個兒童之家的成立已經一百多年了,她有關教育方面的理念仍具有獨特的價值,鼓勵著很多人去關注兒童,積極地為社會改革提供意見、方向和機會。
譯者簡介
郭景皓
曾旅居海外,在澳大利亞接觸蒙台梭利教育,之後辭職,投身教育事業。歷經多年不懈努力,於2007年將AMI的事業引入中國,現任AMI在華機構——中國蒙台梭利國際教育培訓中心(MTC)主任,組織AMI 0-3歲、3-6歲、6-12歲等年齡階段的職業教師國際認證培訓。2010年出版“蒙台梭利致家長”系列叢書之《讓孩子享有家》(中國發展出版社),獲得廣泛關注及好評。
家庭中的兒童
The child in the family
Contents 目錄
Part 1 空 白
遺憾的是,像兒童這樣能夠這麼辛勤工作,這麼吃苦受難,又這麼體貼的良伴,卻沒有真正地為成人所了解。在人類歷史上,有關兒童的記載仍是一頁空白。
Part 2 新生兒
在我們心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無知,一種已深植於個人精神和整體文明的盲目。就像視覺上的盲點一樣,人們對新生兒的盲目無知,正是人類對生命的一個盲點。
Part 3 心理胚胎
以這種方式實體化的兒童是一個心理胚胎,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新環境里求生存。正如生理胚胎一樣,心理胚胎也需要外在環境的保護。在這個環境中,他們能感受到愛的溫暖,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個環境也將完全接受他們,從不壓制他們。
Part 4 愛的教師
誰能擔任教孩子去“愛”的導師呢?是那些總把孩子的活潑好動當成不乖的人,還是那些只會懲罰孩子的人?沒有人能夠在不付出非凡努力的情況下教導孩子如何去愛;也沒有人能夠不張開意識之眼、不看清楚這個比他個人的世界更為廣闊的世界,就成為孩子愛的導師。
Part 5 新式教育
教育家將嬰兒和只有幾歲大的幼兒定義為“軟蠟”,意思是,對這個時期的兒童,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加以塑造。“軟蠟”的觀念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教育家認為兒童必須由他們來塑造。事實上正相反,兒童必須自己塑造自己。
Part 6 蒙台梭利方法概述
心理學家也一致同意,教學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學生保持高度的興趣和強烈、持續的注意力。那麼,教育所要求的就只有一項:利用兒童的內在力量實現他們的自我學習。
Part 7 兒童的人格特質
一個精神不協調的兒童沒有辦法專心思考,因此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的兒童可能不經歷“跌倒”的危險而去順應別人的指示嗎?如果兒童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他又怎麼能聽從其他人的指示呢?服從是一種精神上的聰慧,而這種精神上的聰慧是以內在心靈平靜為先決條件的。
Part 8 兒童的環境
在一個真正屬於兒童的地方,兒童會盡量好好表現,注意自己的舉止,控制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兒童不需要外在激勵就能夠不斷地自我完善。我們能從兒童的臉上看到全新的喜悅和驕傲,偶爾還會看到一種無法形容的得體禮儀,這些都說明了兒童天生就能夠改進自己的行為,而且他們也喜歡如此。
Part 9 家中兒童
我們應該讓兒童自己擦乾眼淚,也應該儘可能地去安慰他,因為不可否認,我們經常忽略兒童真正的需要。雖然兒童眼淚背後的原因是那麼難以捉摸,但它卻是所有問題的答案所在。
Part 10 新的教師
我們所謂的不干預兒童的學習、尊重兒童的活動,必須是在兒童本質的發展臻於成熟時才得以施行。也就是說,兒童必須已經具備充分的自我專註能力,當他對某件事顯現出興趣時(單有好奇心是不夠的),能夠自己沉浸其中。如果兒童胡亂髮泄他的精力而老師卻不聞不問,那麼這樣的尊重就失之偏頗了。
Part 11 成人和兒童
與兒童最親近的成人——母親或是老師,反而成了在兒童人格形成過程中最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危害的人。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對立衝突,不僅與教育有關,也可能在兒童成年後的精神生活上反映出來,也是造成成人精神錯亂、性情異常以及情緒紊亂的主要因素。問題從成人“傳給”兒童,又從兒童“傳給”成人,成了一種普遍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