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青年發明家

韓旭、男,漢族。主要研究領域:TRIZ理論、知識產權與專利。主要社會工作:青年發明家、青年TRIZ理論研究人、科技創新導航員、青年科普學者。所獲榮譽及成就:先後設計出30多項發明作品,被編入《中國專利發明人年鑒》,2013年攜發明《雪地與公路兩用自行車》登陸中央電視台cctv《我愛發明》 。《科技日報》、《生活報》、《新晚報》、《工學》、《核苑》、《青春校園》、新浪、人民網、啟航網等20多家單位、媒體先後對他的事迹進行過報道。被評為科技創新先鋒模範、十佳科普工作者、並在國際級、國家級發明競賽和評比中屢次獲獎。因其舉辦公益TRIZ講座語言幽默詼諧,善於抓住重點,被大家親切的成為“韓科普”。

正文


青年發明家正在查閱資料
青年發明家正在查閱資料

簡介


基本資料

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

主要研究領域

TRIZ理論、知識產權與專利
主要社會工作
青年發明家、青年TRIZ理論研究人、科技創新導航員、青年科普學者
所獲榮譽及成就
先後設計出30多項發明作品,被編入《中國專利發明人年鑒》,2013年攜發明《雪地與公路兩用自行車》登陸中央電視台cctv《我愛發明》。《科技日報》、《生活報》、《新晚報》、《工學》、《核苑》、《青春校園》、新浪、人民網、啟航網等20多家單位、媒體先後對他的事迹進行過報道。
被評為科技創新先鋒模範、十佳科普工作者、並在國際級、國家級發明競賽和評比中屢次獲獎。
人物生平
童年
韓旭的媽媽講,他一歲時就愛“讀”《百科全書》,對書上的科普圖片十分有興趣。從小他的好奇心很強,總把買回家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再嘗試自己動手重新組裝,大人們每周都要買好多不同的玩具給他“研究”,鄰居有人勸“不能這麼寵孩子”,但韓旭媽媽認為小孩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能被扼殺,所以她採取合理引導的做法來鍛煉孩子動手動腦能力。後來,8歲的韓旭在一次家電故障中“大顯身手”,他把父母放棄修理的VCD影碟機拿回卧室偷偷拆卸,發現內部有個部件卡住了,當他把恢復正常的VCD擺到父母面前時,大人這才相信孩子是塊這方面的“好料”。韓旭在玩電子類玩具時,常會聯繫到學過的物理知識,還在家中做化學實驗,這些經歷都幫助他在考試中起到作用。韓旭的第一個發明作品來自孝心和對生活的關注。9歲的他看到外婆擦窗戶時很辛苦,他靈機一動製作出一個“自動擦玻璃器”,解放了反覆上舉勞累的手臂,後來再經過改良研製出電動式掃地機,他的小發明作品三年間連續奪得市裡科普環保小製作小發明一等獎。“我的發明靈感主要源於生活之中不便利的地方,這就需要自己平時多留心觀察,多動腦思考。”韓旭並未因此驕傲滿足,記者在他自備的工具箱里看到,有打膠槍、電烙鐵、全套螺絲刀、鉗子等,而他用於製作模型的材料都是些生活廢棄品,他說這樣自己可以隨時動手,不浪費製作材料。
坎坷
光輝成績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辛苦付出。在科創中,韓旭面臨過危險,面臨過尷尬,也挑戰了所有的困難。他在實驗室中用自主研發的設備為新型水杯取得了700多組有效數據,進行了高精度量液器的所有實用性檢測,完成了大量的實驗與科技實踐。他告訴筆者:在科創過程中,熬夜做實驗以及危險性實驗是家常便飯。所幸的是,韓旭始終得到了家人與師長的支持、包容與理解。他說:“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我很難取得現在的成果。”面對危險性實驗,他的家人也始終堅定地支持他。在參與多項賽事時,他也結識了許多大學教授、專家學者,這些人都幫給予了他極大的鼓勵和幫助。
科創導航員
韓旭當選為大學生科創導航員后,主要負責指導本科生的科技創新工作。
青年TRIZ研究人韓旭授課
青年TRIZ研究人韓旭授課
授課內容主要涉及TRIZ理論普及、知識產權與專利等。
作為最年輕的科創導航員,韓旭在《triz理論》課程中開設了《triz和知識產權》一節,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主幹知識及相關注意事項。力求以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講清楚深奧的問題,同時具有相聲功底的韓旭,往往能將幽默詼諧的語言和深奧的知識巧妙地結合。一位聽過韓旭授課的大二學生說:“想在韓旭的課上睡覺是不可能的,韓老師雖然和我年紀差不多,但我卻有很多東西向老師學習”。另一位在韓旭課堂上聽課的同學說;“講課這麼詼諧幽默的老師真是少見,聽韓旭上課特有激情!”
主要成就發明韓旭從2001年開始發明,在十餘年的發明經歷中,漸漸形成出了屬於自己的發明風格,那就是:“源於生活、活用技術;不求艱澀,但求實用。”其中有許多廣為人知的發明,如:1、三大創意清潔工具2、集摔不碎、保溫、隔熱、低溫無外熱源自熱於一身的新型口杯3、二重新能源節能燈4、雪地與公路兩用越野自行車5、一種攜帶型高精度數字量液器6、新型便捷電化學血糖試紙7、XCHKJ核反應堆模型8、太陽能風力發電機科普作品 1、《十一載驛路回眸——我與發明的故事》2、《如何去創造》3、《TRIZ理論入門》4、《和我學TRIZ》5、《趣味發明》6、《我與專利的故事》社會活動科創沙龍韓旭首先從研究常見的方法說起,介紹了幾種常見的研究方法,讓大家大開眼界,贏得了陣陣掌聲。韓旭勉勵新生們學以致用,實踐出真知,希望以後學弟學妹們能夠靈活的運用這幾種常見的方法,解決科創道路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在第二階段中,韓旭簡要的為大一新生介紹了核科學導論,以圖像的形式形象的表達了核電站中的核島中的反應堆,簡要的介紹了核電站發電的原理。大家認真汲取每一個知識,生怕錯過每一個精彩的瞬間,從他們那雙炯炯有神的瞳孔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授課作為最年輕的科創導航員,韓旭在《triz理論》課程中開設了《triz和知識產權》一節,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主幹知識及相關注意事項。力求以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講清楚深奧的問題,同時具有相聲功底的韓旭,往往能將幽默詼諧的語言和深奧的知識巧妙地結合。一位聽過韓旭授課的大二學生說:“想在韓旭的課上睡覺是不可能的,韓老師雖然和我年紀差不多,但我卻有很多東西向老師學習”。另一位在韓旭課堂上聽課的同學說;“講課這麼詼諧幽默的老師真是少見,聽韓旭上課特有激情!”講座韓旭除去正常授課外,每次還義務舉辦講座,講座的內容涉及科技創新培訓、基礎課複習、專業課複習等,每次舉辦講座並逐漸形成了“三大體系”,講座場場爆滿,非常火爆。
韓旭
韓旭
接受中央電視台CCTV專訪冬季的北方經常下雪,這個頑皮的精靈總會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美麗的冰天雪地景色,豐富的冰上娛樂活動。但冰雪季節里的出行卻給人們帶來了很大麻煩。怎麼辦呢?韓旭注意到冬天騎自行車非常容易打滑,甚至摔倒,特別危險。他想,可不可以研究出一種雪地自行車降低這種危險呢?增大車輪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可以防止打滑現象,韓旭想到了滑板。雪地壓強較小,要減小壓強就需要在前輪使用滑板的結構,但是如果在後輪也使用滑板就會缺少動力,所以他在後輪的滑板上開了一個槽,這樣輪子轉動時可以撥動地面,形成前進的動力,一輛雪地自行車就這樣誕生了。這真的可以騎嗎?記者帶著雪地自行車來到操場,剛停下,就引來許多人的圍觀,大家都很好奇。有人問道:“這車上安的就是普通滑板嗎?”韓旭回答:“就是普通的滑板,並且和騎普通自行車一樣,拐彎就靠車把控制。”這時,有人想要試試這新鮮玩意了。騎了幾步就停下來了,記者向前問:“騎上這雪地自行車有什麼感覺?”“感覺騎起來費勁,拐彎難控制,可能雪面不平,很難蹬動啊,不知道要長途行駛怎麼樣。我再試試。”又騎了一段路程,停下來便說,“感覺還行,比想象好很多,不太費勁,摩擦不大。”這時,另一個人也要求試試。這回這速度可是很快。記者追上前,急忙問情況,實驗者回答道:“阻力其實不大,我用大力氣,騎得很快。”記者建議讓雪地自行車與普通自行車在冰雪路面上比賽,讓圍觀人站到自己支持的自行車后,有5個人支持雪地自行車,6個人支持普通自行車。300米的路程,普通自行車騎起來很吃力,但率先完成一半路程,到拐彎處很費勁。最終,普通自行車贏得了比賽。韓旭總結道:“雪地自行車走直線還行,但拐彎費勁。這場比賽輸得心服口服。”韓旭一心要解決拐彎不穩的問題,製作出新的前輪連接結構。他在前板掏了一個槽能和地面接觸,而且兩側的連接件設計也更輕便更穩固。這回記者來到了厚5厘米冰雪路面,開始了第二次比賽。冰雪沒有難倒雪地自行車,沒有了上次左搖右晃現象,而普通自行車明顯感到吃力。在拐彎處雪地自行車明顯優於普通自行車。騎車者說;“感覺非常好。”雪地自行車靈活性強,而普通自行車騎起來費勁,拐彎容易打滑。《我愛發明》節目專家彭老師給觀眾講解了改進的原理:“車的前部和滑板之間的連接靠金屬架,轉彎不靈活就出現在金屬架子的設計上。前輪和地面著力點還有中間軸是一條直線下來的,這樣轉彎才會靈活。”為了測量自行車拐彎靈活性,記者找來七個錐形筒,以2.5米間距依次排開,讓雪地自行車繞行,錐形桶構成了自行車的障礙,滑板隨時可能碰到錐形桶,但拐彎非常順利靈活。這時要將間距調製兩米,這對於車身1.7米的雪地自行車來說是個挑戰,對拐彎構成了相當大的難度,但雪地自行車順利通過。第三次比賽,記者來到了廣場,這裡路面被冰層覆蓋,這回的比賽對象是三輪車。為了防止打滑,韓旭想到了尼龍防滑扣。解決了防滑問題。韓旭研製雪地自行車用了兩年時間。學習自行車有不少優越性:1.成本低,將市場上通用的自行車和滑板通過連接件組裝即可;2.實現了冬天在冰雪路面上的騎行;3.韓旭為自行車設計了一款太陽能車燈,以解決夜間騎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