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反導

中段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中段反導,是指中段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是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其任務是防禦國土,保護本國軍事力量和盟國,免受中、遠程彈道導彈的襲擊。

2021年2月4日,中國成功實施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作戰應用


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按照攔截時機不同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助推段防禦系統,它是指在助推階段對來襲導彈進行攔截,一般是導彈發射后、尚未投放彈頭的數分鐘內進行攔截。二是末段防禦系統,它是指在彈道飛行最後階段,即在來襲導彈在進入大氣層並即將擊中目標時,對來襲導彈進行攔截。三是中段防禦系統,攔截範圍是以上兩者之間的廣大區域,旨在對脫離導彈彈體后尚未再入大氣層、處於太空真空飛行狀態的來襲彈頭進行攔截。

系統組成


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主要由攔截器、感測器和戰鬥管理系統組成,以美國陸基攔截導彈(GBI)為例。

攔截器

美國陸基攔截導彈是一種發射井制多級火箭,並且是在彈道中段(即導彈仍然在大氣層外並處於最高速軌跡時)可以跟蹤和摧毀高速彈道導彈。

感測器

包括為導彈防禦系統提供目標參數的各類導彈預警衛星,陸基、海基預警雷達等。

戰鬥管理系統

戰鬥管理系統負責攔截導彈的發射,連通所有的硬體、軟體設備和傳輸系統,並保障他們的有效運作。

作戰過程


按照目前的設想,每一枚陸基攔截導彈由兩部分部件組成:一個三級助推火箭和外大氣層殺傷攔截器。一旦部署完畢,陸基攔截導彈攔截器將放置在地下發射井中,並且與衛星與雷達網路進行連接,持續不斷地掃描來自全球範圍內的威脅。如果探測到敵方的導彈來襲,陸基攔截導彈指揮中心將會下達發射命令,指定的陸基攔截導彈自發射井中發射,朝目標預定位置飛去。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可以接受衛星與雷達的信息,隨時更新跟蹤路線。大約在撞擊前的100秒內,外大氣層殺傷攔截器的紅外探測器打開,開始跟蹤來襲的彈道導彈。為了完全化解導彈威脅,攔截器將會在彈頭的"最佳有效點"位置進行撞擊。"最佳有效點"就在彈頭有效載荷幾厘米寬的區域範圍內。精確的撞擊會將彈頭撞成粉末,可以摧毀導彈所攜帶的任何核劑、化學製劑或生物製劑。

技術原理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通俗地講是預警系統對目標進行早期預警,在大氣層外進行捕獲。所謂“中段”則是按導彈發射過程劃分的。由於導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要經歷三個飛行階段:即初始段、中段和末段。中段反導攔截就是說在導彈的中段即大氣層外飛行過程中將其攔截。
中段反導
中段反導
中段是彈道導彈飛行高度最高、速度極快的一段,在理論上攔截難度比“愛國者”防空系統更高,因此試驗的意義很重大。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是從陸地發射平台對敵方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後從地上或海上發射攔截器,在敵方系統曾彈道導彈尚未到達目標之前,在其飛行彈道中段,也就是太空中對其進行攔截並將其戰鬥部摧毀。
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的系統組成龐雜、技術難度極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日本進行過類似中段反導攔截試驗。
彈道導彈的飛行是拋物線狀的,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導彈從發射架發射到導彈飛出大氣層的過程,這個階段是在大氣層內的飛行,一般稱為導彈的上升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導彈飛出大氣層外,在大氣層外向目標區域飛行的過程,一般稱為飛行中段。
第三個階段就是導彈到達目標區域上空附近,重返大氣層,命中目標的過程,一般稱為重返大氣層階段或再入段。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是指在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也就是在大氣層外實施攔截的技術。

攔截技術


實際上,反導技術主要是針對這三個不同的飛行階段進行攔截的技術:
針對上升段的攔截技術就是上升段攔截技術,從導彈飛行的階段來看,攔截的越早效果會越好,因此國際反導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儘可能地提前攔截,如果能在上升段攔截是最好的,但難度也是最大的。典型的上升段攔截技術有美國試驗的裝在波音747飛機上的ABL機載反導武器系統。
第二種是在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也就是在大氣層外實施攔截的技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這個階段的攔截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最後,就是針對導彈飛行的末段,也就是再入段進行攔截的技術,一般稱為末段攔截技術。末段攔截實際上是在大氣層內實施攔截的。我們看到最多的應該是末段攔截技術的武器,比如美國的"愛國者3"、俄羅斯的S-300和S-400等。這些導彈都具備在大氣層內針對導彈的末段進行攔截的能力,它們都屬於末段反導技術的範疇。
中段攔截與末段攔截的不同
中段攔截與末端攔截的攔截彈、高度、範圍、目標都是不同的。就末段攔截來說,它的攔截高度是幾十公里,一般為20-30公里,攔截範圍的半徑也是幾十公里。而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的中段飛行的飛行高度是很高的。一般而言,中段攔截彈的攔截高度和範圍比末段攔截彈要大得多,通常都在幾百公里以上。所以中段攔截所使用的攔截彈與末段攔截完全不同。
中段攔截技術和末段攔截技術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所攔截的目標有很大差別。末段攔截針對多種目標,可以針對中遠程彈道導彈,但更多的是針對近程彈道導彈,比如"飛毛腿"。而中段攔截彈則是針對中遠程乃至洲際彈道導彈
中段攔截的攔截彈是一個"小導彈"
中段攔截的武器系統就是由助推火箭和彈頭組成的,而技術難點就在攔截彈頭。由於不能做得很大、很重,因此,攔截彈頭擁有小型化的結構。同時,彈頭的飛行精度要求很高,要有很靈敏的目標捕獲的制導系統。另外,指揮系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也要很強,速度要很快。
當然,助推火箭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速燃火箭,這樣才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把反導攔截彈頭送入到大氣層。另外,助推火箭的控制精度要求也相當高,如果誤差超過彈頭制導系統所能捕獲的範圍,也不能達成攔截效果。
中段反導攔截是一個實戰系統
中段反導攔截系統,不僅有導彈,還要有強大的預警和監測網路,是一個實戰系統。
彈道導彈從發射到進入中段飛行的時間很短,如果想要在中段實施攔截,就要儘可能提前發現對方發射的彈道導彈,同時要在其上方進行跟蹤、計算飛行彈道,這樣才能計算出最佳攔截點,緊接著將中段攔截彈發射到攔截點的位置,釋放攔截彈頭。這樣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攔截過程。

系統結構


陸基中段防禦系統由遠程預警系統、攔截系統和指揮管理系統組成,主要用來對敵方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後從陸地發射攔截器,在敵方彈道導彈飛行中段將其攔截,使其無法飛臨我方本土。
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技術難點在於目標的預警,攔截彈對目標的跟蹤、攔截彈頭與助推器分離等方面。飛行中段是彈道導彈飛行高度最高的一段,遠程彈道導彈的中段是在大氣層以外飛行。
作為中段導彈攔截系統,其技術難度要遠大於愛國者PAC-3之類的末段攔截系統,中段導彈攔截首先需要克服大氣層外惡劣的工況條件,必須具備動能攔截器(KKV)、精確探測跟蹤與末制導技術、空間作戰平台總體技術與平台戰時測控技術等等一系列當今導彈和空間作戰武器的前沿科技。而能夠具備如此強大技術能力的國家僅有美、中兩家。

重要意義


導彈防禦系統決定國家最終戰略威懾力,意義十分重大。
根據當前導彈技術水平,只有大推力陸基導彈才有能力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而艦載防空導彈受到艦艇噸位以及導彈、雷達性能限制,還無法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
因此,我國的陸基中段反導技術試驗,理論上遠比美製“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只在彈道導彈幾十公里的末段進行攔截要更難實現。
陸基中段反導技術僅我國和美國掌握,陸基反導系統走向實用化還需要加強早期衛星預警系統。要能夠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需要強大的早期預警能力。要使得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能夠達到真正的實戰部署,必須發展自己的早期預警衛星,如果沒有自己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中段攔截是無法投入實際使用的。

發展狀況


綜述
反導攔截技術以陸基和海基為主。美國擁有全球最成熟的海基反導技術,以“宙斯盾”作戰系統為支撐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試驗成功率超過90%。相比之下,其陸基反導系統仍有待完善,基於陸基雷達和固定攔截彈發射井的陸基反導試驗多次失敗。
中段反導
中段反導
世界上有能力製造導彈的國家有30多個,擁有導彈的超過100個,但能研發反導武器和技術的國家只有美俄。就整個世界反導攔截技術發展水平來看,美國、中國、俄羅斯、以色列都已具有開發末段攔截技術的能力,英國、印度由於購買了美、俄的反導產品,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戰爭中,戰略防禦武器和戰略進攻武器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一旦需要,戰略防禦武器可以立即轉入戰略進攻狀態,並成為重要的戰略威脅力量。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打造中段反導能力的戰略意義絕不亞於“兩彈一星”工程。中國已經三次成功進行反導試驗,標誌著包括信息處理、偵查預警、攔截武器、武器傳輸、制導精度和反應速度在內的反導技術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與中國中段反導試驗處在同一技術水平線上的相應陸基系統僅有美國的GMD系統。
中國試驗
2010年1月11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而在2010年1月7日,美國宣布將向台灣出售“愛國者”導彈系統,有專家推測中國導彈試驗很可能和美國向台灣軍售有關。但中國外交部稱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2013年1月27日,中國在境內再次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2014年7月23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2018年2月5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美國試驗
1999年10月2日,美國首次進行真正的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即首次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飛行攔截試驗。
在那次試驗中,美軍從加州范登堡基地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作為靶彈,從7000多公裡外的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發射了一枚外大氣層攔截導彈。攔截導彈在太平洋上空將靶彈擊毀。此後,美國先後進行了10多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其中多次失敗,問題主要集中在攔截彈丟失目標、攔截彈頭未及時與助推器分離等方面。
由於反彈道導彈研發周期長,製造成本高且工藝複雜,即使以美國的實力也難以大量部署。美國僅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和阿拉斯加州葛利里堡部署了數十枚陸基攔截導彈,以防範其所謂的“流氓國家”洲際彈道導彈威脅。
2013年1月27日,美國軍方當日試射了"地基中段防禦"導彈防禦系統(GMD)攔截導彈。
當地時間晚間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進行了導彈試射。期間導彈成功完成預定動作,而後飛向外太空。此次試射並沒有預定目標。這次試射是2010年12月失敗以來GMD攔截導彈第一次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