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枕琴
文枕琴
文枕琴在莆仙一帶又稱枕頭琴,基。在福建,除用於莆田文十音之外,在晉江十番中亦有,當地群眾稱之為“床”。昔時共有絲弦九條,定音為.6 1 2 3 5 6 1. 2. 3.(.x表低音,x.表高音),以蘆葦桿為弓,塗上松香后象小提琴般地與弦摩擦演奏。有坐奏、行奏兩種。坐奏時將琴身平置,行奏則扛於左肩,左手扶之,右手持弓。
目錄
據考,文枕琴當與古代樂器軋箏、蓁有著密切關係。
君家雙美姬,善歌二箏人莫知。
軋用蜀竹弦楚絲,請哇婉轉聲相隨。
夜靜酒瀾佳月前,高張水引何淵淵。
美人矜名曲不誤,蹙響時時如迸泉。
趙琴素所佳,亦謳世稱絕。
箏歌一動凡音輕,凝弦且莫停金(田上缶下)。
詩中將軋箏的演奏形式以竹棒撩弦,為歌唱伴奏的情景,作了較詳細描述。
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除《舊唐書》之外.宋代陳(日左楊去木右)所著《樂書》(公元1101年成書)也寫道:“唐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見陳《樂書》卷一百四十六),其狀與箏相類。文枕琴與此相似,也是用葦桿軋之。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日左楊去木右)字晉之,閩清人。紹聖中登制科,官禮部侍郎,事迹具《宋史》本傳。”《宋史》又載:“(祟寧)二年九月,禮部員外郎陳(日左楊去木右)上所撰《樂書》二百卷。”崇寧二年為公元1103年,若陳(日左楊去木右)之記述與當時福建情況相關,那麼,軋箏至遲在公元ll03年前即已流傳福建。
宋代出版的《古代合壁事類備要》一書中的箏條里,也記載了一種叫蓁的樂器:“蓁形如瑟,兩頭懼方,七弦七柱,以竹潤其端而軋之。”此後,在明代莆田人姚旅《露書》中,又有關於“蓁”的記載:“蓁形似箏,箏十四弦,蓁九弦。箏長今尺五尺,蓁三尺五寸,以文鋅為之。俗云:‘築也。’但築舊雲‘以竹擊之。’今用桃技擦松香,以右手鋸之稍似擊形耳。”(見《露書》卷八“風篇中”)。這一記載與文枕琴的關係更為緊密,一是形狀結構似箏,長三尺五寸;二是弦數同為九弦;三是蓁用桃枝擦松香,以右手鋸之,文枕琴用蘆葦桿塗松香,右手持之。姚旅為“萬曆中布衣”布衣者,平民百姓也,所見當為鄉中情況,由此亦可推得,與文枕琴緊相關聯的蓁,在明代萬曆(公元15r3一1619)年間即已流行於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