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漢年故居

潘漢年故居

潘漢年故居,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已成危房,修復潘漢年故居,以此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是宜興人民、全國人民乃至國際友人的共同心愿。為順合民心民意,發起人耿小榮於1999年3月組建籌備處,以民辦性質修復潘漢年故居。

故居簡介


籌備工作分別得到了各級黨政機關的高度重視,並給予多方面的支持。故居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第一期工程於2001年3月8日開工,當年8月份基本完工。現已對外試開放,使宜興增添了一處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潘漢年故居第一期工程的完工,還只是修復工程的一半。而第二期工程現在又受到嚴重缺資的影響。

人物簡介


潘漢年故居
潘漢年故居
潘漢年,蘇宜興歸徑鄉人。1924年,主編《洪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革命軍報》總編輯,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左翼文化總同盟中共黨組書記、中共江西蘇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地方工作部部長等。1936年,任中共與國民黨談判代表。1937年9月,任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在上海等地領導對敵地下鬥爭和開展統戰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社會部部長和統戰部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和第三書記、上海市副市長。1955年4月3日,因“內奸”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臨終前與愛妻董慧女士軟禁於湖南茶陵米江茶場(湖南省第三勞改場)。1982年8月,被中共中央平反昭雪,公開恢複名譽。
潘漢年1906年1月12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陸平村。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開始負責文化統一戰線工作,30年代初期負責做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工作。遵義會議后,奉中央指示前往上海恢復白區工作以及打通與共產國際的聯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主要從事上層統戰、國共談判、民主黨派、國民黨起義投誠等統戰工作。他是黨在白區統戰工作的重要領導者、指揮者和實踐者。建國初期,他成功開展了上海工商界統戰工作。對潘漢年在統戰工作等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毛澤東同志曾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一些場合,給予高度評價。潘漢年同志的一生,是有大功於黨的統一戰線事業的。他對黨忠誠、原則堅定,才華橫溢、機智果敢,所從事統一戰線工作的範圍最廣泛,包括文化、軍事、政治、經濟方方面面,並始終戰鬥在第一線,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各項艱巨任務。在深入開展團結黨外朋友,爭取中間勢力,特別是開展上層統戰人物工作方面,潘漢年同志成績卓著,表現出高超的政策水平、卓越的組織才能、一貫的民主作風和真切的朋友之情。新中國成立后,潘漢年同志在對工商界人士統戰工作中,還創造出一套獨特的工作方法,他深切了解工商界情況,在開展思想教育時,主要是通過工商界人士自己現身說法,互相啟發,潛移默化,使大家心情輕鬆愉快地擁護共產黨的各項政策,達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目的。榮毅仁在回憶潘漢年這段工作時講:“漢年的工作非常深入細緻,他既具有堅定的原則性,在具體解決問題時又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保持著高度的靈活性,所以結交了工商界一大批朋友。”
1982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的通知》,“向全黨鄭重宣布:把潘漢年同志定為‘內奸’,並將其逮捕、判刑、開除黨籍,都是錯誤的。”《通知》宣布:“撤銷黨內對潘漢年同志的原審查結論,並提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銷原判,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黨籍;追認潘漢年同志的歷史功績,公開為他恢複名譽。凡因“潘案”而受牽連被錯誤處理的同志,應由有關機關實事求是地進行複查,定性錯了的應予平反,並將他們的政治待遇、工作安排和生活困難等善後問題,切實處理好。”中共中央高度評價他的一生,指出:“潘漢年同志在長期革命鬥爭中,他忠實執行並多次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對黨的文化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特別是在開展對敵隱蔽鬥爭方面,曾經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有很大功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