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0條詞條名為劉家村的結果 展開

劉家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二十里店鎮下轄村

劉家村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北8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46′。東與梨園后村隔河相鄰,西與修家夼村隔山相望,南與埠峰村山泊相連,北與西馬格庄接壤,隸屬二十里店鎮,南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8.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果樹、蔬菜等。

概況


明萬曆徠年間(1573-1619年),另一說為明天啟末年,劉姓來此定居建村,以姓命名劉家村。清康熙初年,孫世義自西上庄遷來定居,後有張姓從埠峰村遷入。 2002年,全村有246戶,648人。有劉、孫、張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孫姓人口居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劉家村小學。1980年,集體投資興建校舍12間,並且購置籃球架,建成花園式小學。1982年成立幼兒園,購置了滑梯、手風琴等娛樂設施。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33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科教部門進村播放科教片,派人到外地參觀學習。1991年,本村被中共海陽縣委、縣政府授予“科普村”稱號。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過半年糧食半年糠菜的生活。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8年,全村收入13.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50多輛,摩托車100多輛;電話60多部,彩電140台,電冰箱20台,洗衣機2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的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65年,村統一規劃街道。1980年,規劃了新房區。到2002年,全村建新房85棟,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2平方米。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2年,購買20英寸彩色電視機1台,供村民觀看。1984年,投資4萬餘元興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開始用上了自來水。從1989年開始,對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獎100元,中專生獎5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劉慶格在埠峰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劉慶格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裡成立了3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80餘人,隨軍參加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26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慶格、孫立義、劉慶合、劉振虎、劉慶忠、孫正璽、孫少武、孫吉南、劉振斌、劉慶梓、孫正金、孫吉敏、劉振平、孫紹彩、孫吉勇。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等稱號。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慶厚、劉慶璽、劉慶忠、孫立義、劉元成、劉振虎、孫吉太、孫吉敏、劉慶殿、孫紹生、劉元江等。1999年4月,孫紹生當選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5月,劉元江當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