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張思明的結果 展開

張思明

大埔縣已故中醫

張思明(1891—1976),原名振,廣東梅州大埔縣西河鎮和平村麻園人,出身於郎中(醫師)世家。1947年他在大埔縣城開設張思明製藥房。其精心炮製的中成藥丹、膏、丸、散,聞名遐邇。

個人經歷


思明的曾祖年青時就與劉姓醫生合作在潮州府大昌路開設以“劉張濟”為招牌的“存仁堂”藥材鋪,其後祖父張森甫和其父張譽堂,繼承發展祖業,在汕頭市至平路開設仍以“劉張濟”為招牌的“存仁堂”藥材鋪。
他是譽堂的長子,天資聰敏,自幼隨父業醫,好學精思,醫術精通。宣統三年(1911),其父病逝,他年僅20歲,便繼承父業,為“存仁堂”當坐堂醫生。他一面為民眾治病,一面利用空暇,認真學習古今藥典,研究古醫秘方,悉心研製中成藥,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特別是致力研製流行病及兒科、婦科疾病的中成藥丸散,當時即被汕頭“四大公司”之一的平平百貨公司聘為常年醫師顧問。
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后,汕頭淪陷,他舉家遷回原籍大埔縣西河麻園村開業行醫,並加工中成藥品出售。
抗日戰爭勝利后,鑒於以“劉張濟”為招牌的中成藥丸散有多家生產,質量參差,療效各異;為繼承祖傳秘方,發展醫療事業,民國36年他向政府商標部申請用“張思明人頭像”為註冊商標,在大埔縣城茶陽鎮開設張思明藥房,自己研製生產中成藥丹、膏、丸、散。較聞名的中成藥有36種,適用於兒科的有:“琥珀驚風散”、“小兒回春丸”、“七厘散”、“抱龍丸”、“保嬰丹”等;婦科有:“烏雞白鳳丸”、“三重丸”、“寧坤丸”、“安胎丸”、“烏金丸”等;補藥有“衛生丸”、“活絡丸”、“六味丸”、“補腎丸”等。這些中成藥經他精選藥材、精心炮製,療效顯著,暢銷國內各地,並通過香港中華葯業公司轉銷香港、台灣地區和越南、泰國、馬來亞、印尼等國家。
建國后,他研製的中成藥品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張思明藥房於1956年改為公私合營張思明製藥廠。1959年又改為地方國營大埔縣張思明製藥廠。其生產的中成藥品,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發“藥物檢驗許可證”,大量生產,由縣國營藥材公司經銷全國各地。由於藥廠生產規模的擴大,工人的增多,張思明更加認真提高藥品質量,確保藥廠聲譽。他常對製藥人員說:“制方和選材跟別人的一樣,藥品的優劣完全取決於炮製的功夫。”他從嚴治廠,藥品質量經久不變。1961年省衛生廳曾派名醫到廠檢查,將備存十餘年的丸丹成品抽樣驗證,葯質優良,無變質現象,檢查人員都讚許連聲,並將各種丹、膏、丸、散帶回廣州,作為樣本。1965年4月因原材料供應困難而停業,他亦退休回家,於1976年7月病逝,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