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圈

以日本首都東京為中心的都市圈

東京圈(とうきょうけん)即日本首都圈,指的是以日本首都東京為中心的都市圈,也稱東京都市圈(とうきょうとしけん)。

東京大都市圈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埼玉一都三縣,相當於東京50公里圈,也常被簡稱為東京圈、東京都市圈。東京大都市圈面積為13561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為3603萬(2015年),國民生產總值(GRP)為20262億美元(2012年)。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東京、名古屋、阪神三大都市圈率先成為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核心區域,尤其是東京大都市圈,人口和經濟活動加快集聚,成為日本最大的經濟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大都市圈。

概念簡介


一般包括了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因為又稱為一都三縣。
根據聯合國2007年的統計,東京圈有人口35,676,000人,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圈。人口密度達2,642人/km²。2005年,東京圈的GDP(國際匯率)總量達到1.5萬億美元(164萬億日元),同樣位居世界前列。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圈
東京大都市圈自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后,人口快速增加,1955年的人口不足1400萬人,1965年超過2000萬人,1975年超過2600萬人,1985年超過3000萬人,2015年超過3600萬人。在1970年之前的15年每年從國內其他地區凈流入的人口基本都在30萬人以上。東京大都市圈除了面積低於紐約大都市圈外,其人口和GRP均超過紐約大都市圈、倫敦大都市圈和巴黎大都市圈。
東京大都市圈是人口和經濟密度最高、經濟和社會活動最為密集的世界級都市圈。圍繞東京都中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高密度的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區域交通體系,以此來支撐擁有超過3600萬人的經濟和社會活動。
東京大都市圈的核心是東京都,東京都包括有23區26市5町8村,面積為2191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為1349萬人。東京都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世界城市排名中一直為和紐約、倫敦並列的世界三大城市之一。東京都還可進一步區分為東京都區部(23區,面積627平方公里,人口924萬人);多摩地區(26市3町1村,面積為1160平方公里,人口422萬人)、島嶼(面積404平方公里,人口2.6萬人)。東京都區部不僅是東京都市圈的核心也是日本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東京大都市圈的產業分工、城市空間結構等都圍繞東京都區部特別是都心3區(千代田區、中央區、港區,合計面積42平方公里)來展開。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與轉型升級
東京大都市圈整體上進入了后工業化發達社會,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就業比重超過80%。服務業內部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其他(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和衛生社會工作比重佔比分列前四,佔總就業的比重分別為21.5%,9.9%,9.8%和9.1%(2012年)。東京大都市圈也沒有退出製造業,東京大都市圈仍在日本製造業中佔有重要地位,製造業占就業結構的比重為11.7%(2012年)。
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接受來自於歐美的產業轉移,開啟了日本的高速經濟增長期,從1955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的1973年,日本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兩位數,創造了當時的“世界奇迹”,日本也漸漸成了“世界工廠”進而成為當時最具工業競爭能力的后發達國家,之後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在之後的近二十年也保持了平均6%的增長速度。在這一進程中,日本三大都市圈(東京大都市圈、名古屋大都市圈和阪神大都市圈)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東京大都市圈是日本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和領頭羊,進一步鞏固了其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人口中心的地位。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日本經濟遭受重大打擊,東京大都市圈也不例外,日本經濟開始進入了一度被外界認為的“失落的二十年”,儘管如此,東京大都市圈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力爭應對不斷出現的新的挑戰。
東京大都市圈產業轉型遵循產業結構升級的基本規律,即從發展製造業推進工業化進程,進而“退二進三”發展服務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電器機械、電子產品、運輸機械、都市型工業都曾經在東京大都市圈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其中的京濱工業地帶一直是日本引以為豪的工業高度集聚地帶。隨著經濟全球化進展,新的國際分工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製造業的新崛起,日本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優勢逐步為中國而取代,加之勞動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社會多元化等原因,東京大都市圈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時代。
圈層分佈的產業布局和空間分工
東京大都市圈形成於東京都區部特別是中心三區的城市與空間擴張,因此也形成了圈層分佈的產業布局和空間分工。東京都區部特別是中心三區是大都市圈的核心,也是人口和功能過度密集的地區,被稱之為“一極集中”。為緩解“一極集中”,東京大都市圈不斷進行產業功能格局的調整,有效地改善了都市圈“單極”式發展的城市空間結構。目前,東京大都市圈基本形成了以都心三區為CBD,在東京都區部布局八個功能各異的副中心,並在都市圈內部設置多個業務核城市為功能節點的“多中心”城市功能格局。
從1958年第一次首都圈基本計劃實施以來,東京都市圈內產業空間變動主要呈現出由東京都區部向東京都周邊的三縣疏解的特徵。1957-2012年,東京都區部非農就業人數佔東京都市圈非農就業人數的份額由1957年的64.0%下降到2012年的45.5%,下降了18.5%,而三縣的非農就業占都市圈的份額上升了16.9%,東京都市部僅上升了1.6%。從東京都區部內部來看,都心三區、副都心區以及其他區部佔東京都市圈的就業份額均呈現出一定程度下降。
東京都市圈的產業布局時空演化上,呈現以下幾個趨勢:一是東京大都市圈的核心區域(都心三區)在東京都市圈中承擔的產業功能從不斷弱化,除金融保險業一直保持較強的比較優勢外,其餘產業的比較優勢基本上都呈現下降態勢;二是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疏解都心三區功能的副都心建設形成了新宿、淺草-上野、大崎、池袋、龜戶、錦糸町、澀谷和臨海等8個功能各異的副都心。從整體上看,副都心區的產業功能與都心三區基本相似,其中金融保險業的比較優勢不斷增加,有效地緩解了都心三區過度集中的金融保險職能,1957年都心三區金融保險業就業人數佔東京都的份額高達49%,到2012年下降了12%;三是其他東京都區部的產業功能演變特徵主要表現在製造業職能的逐漸退出,從20世紀70年代起已不具備比較優勢;外圍三縣在東京都市圈產業功能演化過程中主要承擔製造業和建築業等職能,且比較優勢逐漸增強。琦玉縣和神奈川縣主要承擔東京都製造功能的外移,而千葉縣則主要承擔東京都建築功能的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