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

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定義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嚴重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

基本數據


國家統計局2011年4月28日發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見后附文),依據其趨勢好壞(民族構成、地區分佈和人口的流動的好壞較難確定),可概括為:
一、趨勢向好的數據有:
1、人口增長趨緩。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中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2、總人口性別比下降。
3、老齡化加速。(註:老齡化與少子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誌;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及時行樂盛行的必然結果,將給家庭和國家帶來滅頂之災!)。
4、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5、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佔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
二、趨勢向壞的數據有:
1、少子化(註:少子化與老齡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誌!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為超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8%~20%,為少子化;20%~23%,為正常;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40%以上,為超多子化。)
2、總和生育率極低。這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
(2011年4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局長 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新聞媒體的積極配合下,經過近千萬普查人員的奮力拚搏和十三億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人口普查順利完成現場登記、複查和事後質量抽查等工作,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予以公布。
一、人口總量
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
二、家庭戶規模
這次人口普查,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中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三、性別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佔51.27%,女性人口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
四、年齡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佔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佔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5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七、城鄉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區分佈
這次人口普查,東部地區人口佔31個省(區、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區佔26.76%,西部地區佔27.04%,東北地區佔8.22%。
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其次是中部地區,下降1.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0.22個百分點。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蘇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東省、廣東省、四川省、江蘇省。
九、人口的流動
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6萬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3萬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其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增加10036萬人,增長82.89%。這主要是多年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現場登記結束后,在全國隨機抽取了402個普查小區進行事後質量抽查,通過與現場登記結果比對,這次普查的漏登率為0.12%。
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關於中國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分佈等大量的基礎數據,是一筆極為寶貴的信息財富,對制定“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正在組織力量進行詳細匯總和分析,並將陸續予以公布。
資料1:3000萬人口以上國家的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
國名普查時間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
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
義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
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
德國2002-12-3115.0%嚴重少子化
烏克蘭2002-12-3115.8%嚴重少子化
中國2010-12-3116.6%嚴重少子化
俄羅斯2002-01-0116.8%嚴重少子化
波蘭2001-12-3118.2%少子化
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
英國2002-06-3018.6%少子化
法國2003-01-0118.9%少子化
韓國2002-07-0120.6%正常
美國2002-07-0121.0%正常
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
南非2001-10-0132.1%嚴重多子化
印度2001-03-0134.4%嚴重多子化
坦尚尼亞2002-08-2444.2%超多子化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網站)
資料2:中國人口出生率(09年中國衛生統計):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200212.86嚴重少子化
200312.41嚴重少子化
200412.29嚴重少子化
200512.40嚴重少子化
200612.09嚴重少子化
200712.10嚴重少子化
200812.14嚴重少子化
200911.95嚴重少子化
201011.90嚴重少子化
201111.93嚴重少子化
201212.10嚴重少子化
(註:人口出生率21.0‰以上為超多子化;21.0‰~19.0‰為嚴重多子化; 19.0‰~17.0‰為多子化;17.0‰~15.0‰為正常;15.0‰~13.0‰為少子化;13.0‰~11.0‰為嚴重少子化;11.0‰以下為超少子化。)
資料3:1950~2010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國家統計局數據)
年份總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嚴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嚴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嚴重少子化
20001.22嚴重少子化
20051.34嚴重少子化
20101.44嚴重少子化
(註:總和生育率:5.0以上為超多子化;5.0~3.0為嚴重多子化;3.0~2.4為多子化;2.4~2.1為正常;2.1~1.8為少子化;1.8~1.5為嚴重少子化; 1.5以下為超少子化。)
資料4:日本的總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年份總合生育率%
20001. 47
20011. 30
20021. 17
20031. 19
20041. 16
20051. 08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少子化社會白皮書)
資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了1989 年的日本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這在日本被稱為“1.57”危機。這一數字震動了日本政府和國民,“控制少子化進程,促進適齡婦女生育”就成為了當時日本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厚生省因此緊急設置了“有關今後家庭及撫養孩子的談心會”,該談心會主要討論:從“為了企業生產活動的家庭生活”向“為了家庭生活的企業生產活動”的轉變,今後要營造男女共同生育撫養子女的環境。並指出,教育、居住狀況所帶來的經濟及精神負擔、女性分娩、撫養孩子與繼續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輕人的單身化意識是當時導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衝擊就此拉開了日本政府與少子化鬥爭的帷幕。
日本當局一項新調查顯示,日本要維持良好的社會結構,最理想的狀況是每對夫婦誕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對夫婦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這極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達到危害“國家興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內部文件就將少子化的嚴重程度,稱為“靜默發生中的緊急狀態”。
資料6: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劇下降,將導致勞動人口減少、國內市場規模縮小、中青年負擔增加等問題,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實際上,在現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經給經濟社會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齡化社會的進程。少子高齡化的結果,給日本帶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這影響不僅僅表現為醫療、福利、養老金等社會保障方面,特別是波及到經濟增長的減速以及家庭模式的變化。其次,少子化對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化最明顯的特徵是人口減少,同時,高齡人口的消費呈減少趨勢,兒童數量減少也造成需要減少。從供給方面來講,勞動人口的減少造成勞動供給縮小。供求雙方的縮小將成為阻礙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微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高齡化會增加社會保障成本,給企業帶來福利負擔,甚至會給日該企業競爭力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日本經濟企劃廳2000年6月發表的推算統計顯示:2005年後的15年間,因人口減少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6.7%(日日本內閣府網站)。
資料7:當進入了嚴重少子化社會後(年人口出生率低於13.0‰或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低18%或總和生育率低於1.8),人口均衡難於恢復,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現狀
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和關注。80年代以來,聯合國曾兩次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並將老齡化問題列入歷屆聯大的重要議題,先後通過了《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十。一國際老年人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1992至2001年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全球目標》、《世界老齡問題宣言》、《1999國際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決議和文件。提醒各會員國"銘記著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老齡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籲請各會員國"加強或設立老齡化問題國家級協調機構","在國家、區域和地方各級制定綜合戰略,把老齡問題納入國家的發展計劃中","為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的口號,以期增強人們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問題的重視。
老齡化為什麼會成為問題?根據美國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齡化是"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社會現象"。人們可以把這一現象當作歷史進步來慶祝。從根本上講,這種人口轉變是醫療進步、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和經濟發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衛生事業,例如飲用水衛生、克服營養不良、克服傳染病和寄生蟲疾病,以及降低母嬰死亡率的結果。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主要特點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20世紀後期,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於下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第二,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於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第三,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下個世紀前半葉,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和地區進入老齡化的標準。以此為標準,我國自2000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5歲及以上佔總人口比例的數據為參考,此指標從2002年的7.3%上漲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27億人,且每年仍以800萬人的速度增加。有關專家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
人12老齡化是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人類人口再生產的必然趨勢。它是人口出生和死亡(或說人口的壽命)變化的直接後果,它的深層次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伴隨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進步使死亡率先下降(或說人的壽命延長),接下來是出生率(生育率)的下降。二者從相對高的狀況變到相對低的過程稱人口轉變(Demographic Transition)。當人口轉變開始后,隨之而來出現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既可以表現為人口年輕化(Rejuvenation of Population),也可表現為人口老齡化(Ageing of Population)。但迄今的人類歷史已經證明,人口轉變的結果是人類人口趨向老齡化,至於人口年輕化只是一個短暫時期的歷史插曲。

中國情況


現狀

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儘管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已經很少,但由於育齡夫婦的數量依然龐大,未來30多年時間裡,人口總量仍將增長到15億左右才能靜止下來。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結果,到2040年前後,印度人口數量將超過中國,中國將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中國仍將長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12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15.5%,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
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佔比10.1%,首次突破10%。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4916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萬人,出生率為12.37‰;死亡人口977萬人,死亡率為7.16‰;自然增長率為5.21‰。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98億人,其中流動人口為2.53億人。老年人數量超2億。
2015年11月29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等5家機構聯合發布了《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報告》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已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
2021年3月2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將很快進入老齡化社會。現在,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佔12%以上,比日本、歐洲低得多,美國應該是16%左右,按照專家分析,用不了多少年,我國可能會超過美國。所以,人口老齡化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2021年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53383938人,佔17.95%;15—59歲人口為894376020人,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18766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35280人,佔13.50%。分省份來看,除西藏外,其他30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過7%,其中,12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分別是遼寧、重慶、四川、上海、江蘇、吉林、黑龍江、山東、安徽、湖南、天津和湖北。這些省份主要位於東北、華北和長江流域。其中,遼寧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到17.42%,位居全國第一,向超老齡化社會邁進,重慶這一比例也達到了17.08%,位居第二;四川達到16.93%,位居第三。

未來預測

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48億,佔比例為17.5%。
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3億,佔比例為21%,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將達到13.7%,接近深度老齡化社會。我國將在2027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老人比例高於15%。而2025年中國經濟僅僅是2014年智利、波蘭的水平,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203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比例將接近四分之一,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16.2%。
2035年,聯合國預計中國人口老齡化將超美國。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
204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30%,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達到22%,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達到4.34億,比例達到31%,65歲以上老人比例會達到四分之一,達到日本的水平。而那時候日本60歲以上的老人會佔全國一半。
2010-2040年,是我國老齡化社會迅速發展的時期,因為從2010年開始,建國之後嬰兒潮出生的嬰兒相繼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因為1980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幅減少了出生人口的數量,所以自2040年開始,我國老齡化速度會有所減緩。但是2040年之後我國老年人比例卻仍然居高不下,長期徘徊在30%左右。
中國是人口第一的大國,而且人口仍在持續膨脹,增速為每年570萬。一方面是人口總數持續增長,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會難題。安聯集團上一期《人口結構變化報告》的中國專題中顯示,中國的退休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59歲之間人口)的比例約為19∶100。按照中國現行60歲的退休年齡計算,2013年勞動力拐點將會突顯,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隨後開始進入退休潮,屆時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老齡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養老體制的改革顯得任重道遠。專家表示,作為第一支柱,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社會養老體制改革是關鍵。

爭議

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是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觀點,國家衛計委負責人表示,“我國的老齡化問題與計劃生育政策有一定的關係,但這絕非主要原因,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 2035年之前,我國勞動力人口將保持在8億以上,這個數量相當於歐洲各個國家人口的總和。所以我國在相當長時間內勞動力數量問題不會出現,但是勞動力素質需要提高。

應對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規劃》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21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

社會問題


問題

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考驗著政府規劃養老的能力。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有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7623個,養老床位245萬張,僅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2%—3%的水平。
此外,養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適合老年人心理、醫學等諸多方面的專業護理服務。未來養老的發展應該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漸走向社會化,變家庭養老為社會養老,由政府承擔是大趨勢。儘管機構養老在中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中處於補充地位,但其作用卻是相當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農村城市化,人民群眾對於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現有的養老設施總量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不僅如此,由於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建設滯后,中國現有養老服務隊伍遠遠不能適應養老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2009年),中國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達到14.6%,農村已經超過20%,這部分老人需要專業的護理和照顧,按照老年人與護理員比例3:1推算,全國最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員
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只有22萬人,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也不過2萬多人,不僅與中國幾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差甚遠,而且由於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其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養老機構、床位和專業人員的嚴重匱乏,已經成為許多城市養老服務的瓶頸問題。

影響

由於扶養老年人與扶養少年人所需社會資源不同,負擔也大不相同。各國研究結果都得到相類似的結論:撫養一位老人的平均費用與兒童的費用大體上為2∶1—3∶1。儘管中國兒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扶養人口總比例增加不多,但社會費用的支出仍將穩定地增長。醫療費用及退休金是社會對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項目。在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由於實行高所得稅、高社會福利的政策,社會保障費用已接近國民收入的1/3。美國某些年的養老金開支超過國防費用,成為主要的財政支出項目。中國1978年離退休職工支出為17.3億元,1990年上升到388.9億元,2003年已達到4088.6億元;醫療費用從1990年的76.2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271.3億元。中國上世紀90年代社會保障費用也曾高達GDP的13%,穩定在5%左右。
總的概括,就是4點:
1.社會負擔加重
2.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適應
3.家庭養老功能減弱
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加重,我國養老保障的負擔之重,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壓力之大,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難度之大,養老保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之遠,都將是前所未有的。

結論意見

對中國和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展望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和意見:
1.21世紀中國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是20世紀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後果,與世界人口發展趨勢一致。
2.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從20世紀70年代起,使中國少生3億多人,降低了21世紀中期老齡人口的數量,從而減輕了社會撫養老人的負擔。
3.成功的計劃生育工作使中國的勞動力總量直到老齡化嚴重的21世紀30年代前後,仍可保持在總人口50%以上,在21世紀20年代前勞動力總量最豐富時甚至可達總人口的65%。
4.人口多、土地少、資源相對缺乏仍將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基本國情。儘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勞均耕地卻有13畝,遠遠高於中國。因此,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扶養老人的各種需求,才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
5.中國經濟發展正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未來扶養老人的社會能力的提高,應從培養高素質人口著力,採取各種措施使中國從人口數量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為此,中國應採取穩定低生育水平,培養高素質人口,完善經濟、社會制度,提高服務、保障能力,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政策,統籌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發展。
6.中國各個地區人口差別巨大。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於死亡率,從1993年起即進入人口自然負增長階段,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已達到世界最長壽國家的水平,個別區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時,也有少數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輕,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達到人口零增長。鑒於這種情況,中國在人口及其相關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應當採取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的原則。
7.中國的家庭結構正在發生迅速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影響將反映在社會結構及功能、人際關係及代際關係、家庭內經濟流動、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這些變化也會對老齡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政府應當相應地在社區建設、養老保障、醫療體制、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適當的安排。
8.老年人不僅需要社會的扶養,同時也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中國許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個領域繼續作貢獻。老人的知識、經驗、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提倡“老有所為”是中國特有的老齡工作方針之一,充分體現了對老年人的重視、尊重,仍應繼續作為中國老齡工作的重要方針。
9.健康老齡化的觀念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提出,將健康老齡化作為全球解決老齡問題的奮鬥目標。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在進入老年期時在軀體、心理、智力、社會、經濟五個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年人中若有較大的比例屬於健康老齡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得到制約或緩解,則其老齡化過程或現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齡化,或成功的老齡化。為實現健康老齡化需要社會各方面協調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積極參與。中國在這方面應當大有作為,努力為世界提供範例。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 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根本在於加快經濟發展,壯大國家經濟實力。但是老齡化問題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處理的好,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處理不好,則可能成為制約因素。

措施建議


根據中國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結合老齡工作的實際,特提出21世紀前十五年的國家老齡工作宏觀政策措施建議。
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長期規劃
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我們提出 健康老齡化戰略內涵,主要包括"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內容,這是對中國老齡工作的綜合概括,是促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解決好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體思路。具體建議是:
提高對老齡化問題的認識
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強調中國人口 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嚴峻性,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緊迫性,以及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思想認識,增強全社會的老齡意識。
明確國家老齡工作的方向
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國家的五年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結合經濟發展進程和城鄉不同情況,精心設計和構築中國老齡的工作體系,明確提出目標要求、工作重點、投入力度、檢查標準。
落實到各地的發展計劃中
要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把該地區老齡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根據國家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實際,納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採取分工負責和齊抓共管方式,對老齡工作有管理、有服務、有措施、有檢查。
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
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道路。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 區養老服務網路為輔助,公共福利設施養老手段為補充,社會保險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會和國家作用有機的組合起來,使之發揮出效用。具體建議是:
居家養老環境
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設計要充分考慮方便老年人和滿足老少戶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設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動的場所,使得絕大多數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功能,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傳統的家庭養老體系。
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
在城鎮建設規劃中,要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趨勢,合理規劃社區藍圖,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諮詢、購物、清掃、陪伴、護理、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並為老年人學習、文體、康樂、交往等社會活動的需求提供條件,逐步建成適合城鄉不同特點、多層次、多功能、多項目的社區老年人服務體系。
適度發展公共養老的福利設施
對政府設立的敬老院等養老、安老機構和設施,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機構撫養的老人情況,政府要繼續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設施條件,逐步提高居養水平。鼓勵和扶持社會民辦公共養老設施,制定優惠政策積極發展福利性公共養老設施,形成對家庭養護困難老人的救助保障體系。
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
要採取各種措施,完善城鎮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增長機制,完善相對獨立的養老金經辦機構,負責養老金的徵收、給付、營運和管理,用發國債形式探索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保證全額按期予以支付。農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儲蓄和家庭保障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並積極推進城鄉養老、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逐步建立起城鄉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
積極發展老齡產業
老齡產業是為了滿足老年人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產業,既包括生產性產業,也包括服務性產業,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發展老齡產業,一是要從中國實際出發,以滿足老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為目的;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按經濟規律辦事,三是要保證養老費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具體建議是:
市場機制帶動老齡產業發展
國家要根據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圍繞老年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一些產業進行結構調整,開發生產適用對路的各種老年用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產品市場的發展。經濟管理部門應運用市場機制,制定一些必要的優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質的為老服務產業發展。
以老齡產業發展社會福利事業
城鄉養老社會化服務要逐步走產業化發展路子,在財政給予必要資助的同時,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啟動老齡產業機制來興辦社會福利設施,實行誰投資誰管理,依法進行經營,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努力降低為老服務產業發展成本
要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發展老齡產業,多層次、多渠道籌集發展老齡產業的資金,努力提高資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槓桿作用,在稅費徵收政策上,考慮扶持為老服務產業的發展。
主動提高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
中國的養老保險已經覆蓋了有工資收入的勞動者以及相應的其他的一些公民,在制度上已經是全覆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大概覆蓋的人數也達到大概3億,中國我們養老保障制度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由於中國人人均壽命的提高,中國慢慢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2010年11月的數據,中國的老齡化率已經達到了13.6%,褚福靈認為,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延長退休年齡就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他認為延長退休年齡應可選擇的是彈性退休或者柔性退休,讓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有選擇確認退休年齡的權利。“單位有用的意願,個人也有繼續工作的這種願望,那麼我們說他們達成共識或者達成一個什麼協議,繼續工作,繼續繳納養老金,繼續交納社會保險費,到這個年齡之後,再按規定領取養老金”。

完善體系


依法治國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應是下個世紀老齡工作重要內容。具體建議是:
加大有關老年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
法律部門要堅決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依法合理調整老年群體與其他群體、老年人之間的關係,加強民事調解工作,促進家庭和睦與社會穩定。
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
在2005年左右時間,國家要儘快出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濟、老年人福利等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使老年人的生活獲得切實保障;在2010年左右時間,制定出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法、新的老齡事業發展綱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規,形成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體系。
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
加大宣傳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將老年人法規列入國家普法教育計劃,加強執法檢查監督,積極開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先進典型,依法懲處殘害和虐待老人行為,營造出健康老齡化的良好社會環境。
進一步加強對老齡工作的領導
面對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老齡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做好老齡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老齡工作的領導。具體建議是:
加強黨中央對老齡工作的領導
在2000年前,以黨中央名義發布公開信或文件,要求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和廣大黨團員從戰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齡工作。將老齡工作納入到每年三月全國人代會中央政治局召開的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內容,及時對中國老齡工作進行重大部署。
健全政府的老齡事務管理機構
國家應儘快成立高層次的老齡事務議事協調機構,通盤制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對一些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將中國老齡協會改組為國務院直屬的老齡事務管理局,作為國家老齡事務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授權行使必要的行政職能,理順老齡工作管理系統的體制,充實老齡專職工作人員,加強對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務。
擴大老齡工作社會化服務隊伍
安排部分下崗職工和社會各方面的志願力量,承擔起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有關工作,發動居委會、村委會組織低齡老年人開展自助服務。在一些大學對老齡專業管理人才進行培養,加強老齡科研機構建設,組合各方面專家學者,深入開展老齡問題的科學研究。鼓勵社會力量以及企業如北京天熙裕和醫院投資有限公司,積極探索醫療與養老相結合新型發展模式。健全立法監督管理機構,加強老齡事務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監督,推動老齡事業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
堅持計劃生育的同時發展老齡經濟,使老有所用,老有所養。

戰略對策

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
實現老年人與其他人共同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社會救濟。
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
老年福利服務、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務的硬體和軟體建設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規體系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6章50條
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安老、養老安全網
家庭保障安全網社區養老服務安全網 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網 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社會機構養老為補充養老機制,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營造健康老齡化的環境。

改善機制

為推動老年服務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啟動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活動,提出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養老服務是一種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務產品,直接關係到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受身心狀況的制約,高齡和失能老人需要實行機構養老,因而十分需要具有某些專業學科的專業護理人員。而中國,既沒有這樣的專業院校,也沒有開展系統的專業培訓。政府在建設以供養型、護理型為主的基礎性、示範性養老機構,為“三無”、貧困和失能老年人提供良好養護、康復、託管服務的同時,應大力加強養老服務培訓資源的供給,有條件的院校應設立養老服務專業,著手培養中高級人才;通過制定崗位專業標準和操作規範,抓好在職人員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培訓,逐步提高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推行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資格制度,不斷優化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結構,保證從業人員持證上崗。

抉擇

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2011-7-11在“7·11世界人口日”紀念大會上表示,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重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同時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然而,中國人口工作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如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面臨較大人口壓力、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等。她表示,中國已將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將堅持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完善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
完善現行生育政策根據預測,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將達到70億,巨大的人口與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時刻威脅著人口眾多國家的安全。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然而,步入低生育水平階段之後,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人口政策又面臨新的抉擇。
獨生子女夫婦可以生育二胎政策已放行,專家估計,未來五年,獨生子女夫婦生育二胎將進入快速遞增期。但社會上討論最多的“單獨可生二胎”政策(即夫妻雙方只要有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可生兩胎)卻還沒有定論。業內人士指出,是否有“單獨可生二胎”的可能,國家也在考慮之中。一項新生育政策的出台,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論證,短期內作大的調整是不現實的。記者了解到,廣東省已正式向國家提出“單獨可生二胎”試點的申請,但能否得到批准,還是一個未知數。
而就在2011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也公開呼籲,儘快放寬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允許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生育二胎,轉變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勞動力儲備不足的嚴峻形勢。紀寶成表示,“我國人口出生率很低,人口低增長的狀況已經維持了20年,這為今後帶來了許多問題。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12%以上,不用多少年這個比例就會達到30%,28歲至40歲的青年勞動力10年後將驟降一半。”
商業養老保險不可少據滙豐人壽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關於退休后的收入來源,全球16%的受訪者表示主要依賴政府,中國內地民眾對此依賴程度為40%。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社會養老體制改革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商業養老保險也應不斷突破創新,積極發揮補充作用,為完善個人養老計劃提供重要支撐。
友邦中國首席業務執行官方誌男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依靠“廣覆蓋、低保障”的社會養老保險無法實現高品質的養老生活目標。在保障、醫療和養老補充方面,商業保險毋庸置疑將成為重要的幸福提升器。因為商業保險具有金額確定、收益穩健等特點,可以在社保的基礎上幫助參保人員提高未來的養老金替代率,提升生活品質。

相關報道


再過20年,全世界將有11億人年齡超過65歲,佔全球總人口的13%。“銀髮海嘯”將席捲大部分地區,唯有非洲和南亞能倖免。那可能是一個房價低迷、增長乏力的世界……想體面地退休、優雅地老去?是時候未雨綢繆了。

灰色前景

有史以來活過65歲的人,近半數、約6億人生活在當今世界。不過,與全球總人口相比,這個年齡群人數僅佔8%,影響甚微。
再過20年,情況將大不一樣。在出生率持續下降和人均壽命穩步增長雙重作用下,到2035年,將有11億人活過65歲,相當於全球總人口的13%,而年輕人所佔比例將顯著下降。
屆時,各國的高齡依賴比將迅速增長。這是判斷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關鍵指標,即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者的人數與工作年齡成年人數量的比值。
2010年,全世界的老齡依賴比為16,即每16個65歲以上老人對應100個25歲到64歲適齡工作者。這與1980年的水平基本持平。然而,聯合國預計,到2035年,老齡依賴比將上升到26。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尤其嚴重。到2035年,日本的老齡依賴比約為69,顯著高於2010年43的水平,德國則將從38增長至66。美國出生率相對較高,但其老齡依賴比在未來20年將激增70%,到2035年達到44。
發展中國家的老齡人口所佔比例不高,20年後的絕對水平也不高,但相對增長顯著。例如,到2035年,拉丁美洲老齡依賴比僅為27,但與2014年水平相比增長近一倍。整個新興經濟體的老齡依賴比也將增長近一倍,到2035年達到22。
銀髮浪潮來襲,唯有南亞和非洲得以倖免。這兩個地區人口近30億,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到50億。多虧南亞和非洲保有較高的出生率,20年後的世界才會有更多年輕人。即使如此,也只能減緩而非徹底逆轉人口老齡化趨勢。
在大部分經濟學家看來,老齡化等同於增長減速。上了年紀的人收入有限,多靠儲蓄過活。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購買力明顯不足,幾乎不會消費汽車、房產等昂貴商品。對於宏觀經濟而言,這意味著儲蓄減少、利率抬高、房價低迷……無一利於經濟增長。

勞動力萎縮

在出生率沒有顯著提高的前提下,如果不延長退休年齡,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後果就是勞動力萎縮。這將造成總產量銳減,除非生產力有所提高。
依照聯合國標準,假定所有勞動力在65歲退休、生產力不變,未來幾年內,人口老齡化將導致發達國家經濟減速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瑞士信貸銀行經濟學家艾姆倫·羅伊計算,由於勞動力萎縮,日本過去13年裡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減少了0.6個百分點,未來四年內每年還將損失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德國和美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分別因此損失0.5和0.7個百分點。
然而,僅憑年齡組成分析勞動力未免過於草率。在大部分國家,65歲以下成年男子是勞動力骨幹。如果考慮性別和退休年齡的因素,情況會有所不同嗎?
哈佛大學三名經濟學家分析43個富有國家勞動力構成發現,1965年至2005年期間,這些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延遲了6個月,而同期男性平均壽命延長了9年。
進入21世紀以來,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今,65歲以上的美國人有20%仍在工作,而2000年只有13%。近半數60歲出頭的德國人還在工作,而10年前同一比例僅為25%。
轉勞動力萎縮的趨勢。

老年日


為引起各國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視,1990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從1991年起每年的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1992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老齡問題宣言》,並決定將1999年定為“國際老年人年”。 2002年,第二次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通過了《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以回應21世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促進多年齡社會的發展。
2011年10月1日是“國際老年人日”。由於2012年是《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通過10周年紀念日,為了彰顯這一即將到來的里程碑,2011年的“國際老年人日”主題被確定為“啟動馬德里+10:全球老齡化的機遇與挑戰日增”。
2012年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的主題是“長壽:塑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