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鎮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轄鎮

皂河鎮,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下轄鎮,由湖濱新區代管,位於湖濱新區西部、宿豫區西北部,距城區20千米,轄域面積182.87平方千米。皂河鎮大部分區域處在黃墩湖滯洪區範圍內,地形整體為西高東低,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截至2021年3月,皂河鎮下轄6個居民社區和1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街東社區,戶籍人口8.67萬。

“皂河”原是一條河流的名稱,發源於山東郯城墨河,南入大運河,因水底土色發黑而得名,地名依河名而設。皂河自清康熙19年(1680年)建置以來就一直稱“鎮”,是一個具有近400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新中國成立前期,屬睢宿縣。新中國成立后先屬睢寧縣,后屬宿遷縣。2000年,撤銷濱河鎮、駱馬湖鄉、皂河鎮,合併設立新的皂河鎮。2011年,皂河鎮整建置划入湖濱新城(后更名為湖濱新區)代管。2021年3月,黃墩鎮併入。

皂河鎮地處廢黃河、中運河、駱馬湖、黃墩湖交匯之地,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漕運重鎮和商賈雲集之地,在清乾隆、清咸豐年間的皂河鎮人口綢密、商業發達。清代帝王到此了解民瘼,發現該地水患、洪澇嚴重,無力治理,只能將希望寄於“龍王”,在此修建了“敕建安瀾龍王廟”。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皂河龍王廟會之日,自清代以來,一直興而不衰,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該廟會和柳琴戲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皂河鎮是江蘇省重點鎮、宿遷市文明鎮。2018年,皂河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億元、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入1.55億元、同比增長10.7%。

歷史沿革


皂河鎮建置悠久,始建於清康熙19年(1680年),之後一直稱“鎮”,直至1956年,改為皂河鄉。此“鎮”不是建制鎮,只是一個地名。
明末,實行社制,現皂河鎮域屬黃墩社、直河社。
清康熙間,改社為里(又稱圖),現皂河鎮域分屬不明,由順德鄉領導。
民國初,現皂河鎮域分屬皂河鄉、窯灣鄉,后屬第七區(后改為第一區)。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佔宿遷縣城后,中共在日軍盤踞的宿遷縣城周邊農村及鄰縣部分地區,先後建起5個縣級政權,皂河鎮由睢宿縣苗圩區領導。
民國34年(1945年),撤銷睢宿縣,苗圩區、朱海區等區劃歸睢寧縣。
1950年7月,淮陰地區行署將睢寧縣苗圩區劃入宿遷縣,設皂河區(包括現王官集鎮全域以及皂河鎮鎮區、王營村、八井村等地,龍崗、七堡由當時的運河區所轄)。
1954年,皂河區所轄皂河鎮改為宿遷縣直屬鎮。
1955年,皂河鎮又劃歸皂河區管轄。
1956年,撤銷皂河區,其所轄區域併入運河區。
1957年,由皂河鄉、王營鄉、龍崗鄉、劉甸鄉等鄉組成皂河鄉,仍屬運河區。
1958年,撤區並鄉,稱皂河鄉;同年更名皂河人民公社,簡稱皂河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制,稱皂河鄉。
1985年,撤鄉建鎮,稱皂河鎮。
1987年,設立縣級宿遷市,皂河鎮屬之,由淮陰市領導。
1996年,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原縣級宿遷市析為宿城區、宿豫縣,皂河鎮由宿豫縣領導。
2000年,撤銷濱河鎮、駱馬湖鄉將其轄域併入皂河鎮。
2004年,撤銷宿豫縣,設立宿遷市宿豫區,皂河屬之。
2011年,皂河鎮整建置託管至湖濱新城代管。
2013年,湖濱新城改稱湖濱新區,皂河屬之。
2021年3月,撤銷黃墩鎮,將其轄域併入皂河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7年,皂河鎮版圖組建,是由當時的“皂河鎮”以及王營鄉、劉甸鄉等鄉組成的,面積約22平方千米。
1982年,皂河鎮下轄街西、街東、謝庄、王營、八井、宋場、龍崗、七堡8個大隊以及皂河農科站,后增設張庄、街北2個大隊(1983年後稱村或居),其中謝庄、王營、宋場、龍崗曾易為名向陽、興無、農付、農綱。
2000年,因鄉鎮合併,皂河鎮面積由22平方千米擴大為266平方千米,其中從濱河鎮划入12個行政村居,分別是新農、張埝、劉甸、金庄、袁甸、袁宅、閆集、閆南、要武、孫柳、王圩、劉庄和駱馬湖鄉划入7個村居,分別是洋河灘、月堤、三里、閘壩、西張圩、三灣、戴場。此時,皂河鎮下轄29個行政村居。
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29個行政村居減少為19個行政村居,具體是宋場併入龍崗、張庄併入街東、街北併入街西、袁宅併入要武、孫柳併入閆南、劉甸和閘壩以及三里合併設立船閘、西張圩併入三灣、趙埝併入新農、張埝併入劉庄、月堤併入洋河灘。
2004年,洋河灘從皂河鎮析出,划入井頭鄉(后屬曉店鎮)。
2009年,戴場從皂河鎮析出,划入曉店鎮。
2021年3月,因鄉鎮合併,從黃墩鎮划入8個行政村居,分別是曹瓦、李甸、尚營、柳湖、馬橋、曹甸、魏場、英庄。至此,皂河鎮下轄6個居民社區、19個行政村,面積182.87平方千米。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3月,皂河鎮下轄6個居民社區和19個行政村(被託管1個,未計入),鎮政府駐街東社區行宮路1號。
序號居民社區\行政村下轄小組數戶數人數
1街東社區1410364174
2曹瓦社區1710384300
3船閘社區36252049
4街西社區1510204896
5李甸社區116422890
6新農社區118873381
7八井村64342094
8曹甸村105622820
9金庄村84741921
10劉庄村117823904
11柳湖村177053443
12龍崗村138603180
13馬橋村1711724857
14七堡村85122116
15三灣村22901016
16尚營村126852560
17王圩村115482526
18王營村107932768
19魏場村145502558
20謝庄村63761546
21閆集村134231786
22閆南村135852415
23要武村135582469
24英庄村158044063
25袁甸村104542014
-總計2801681571746
參考資料(數字數據截至2017年):(註:戴場村由曉店街道控制,不作統計)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皂河鎮位於湖濱新區西部,宿豫區西北部,宿遷市西北部,距宿遷市區約20千米,鎮區位置約在東經118°06′、北緯34°02′。地處湖濱新區、宿城區、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五縣(區)交界處,鎮西與睢寧縣魏集鎮、古邳鎮接壤,鎮南與宿城區蔡集鎮、王官集鎮毗鄰,鎮東與支口街道、曉店街道搭界,鎮北與邳州市新河鎮、新沂市窯灣鎮毗連,轄域總面積182.87平方千米,佔據駱馬湖大部分水域,其面積約佔湖濱新區面積的二分之一。

地形地貌

皂河鎮整體地貌由西向東徐緩,地面高程19至25米不等,大部分區域(水域面積除外)處在黃墩湖滯洪區範圍內。

氣候特徵

皂河鎮屬溫帶季風氣候。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內分佈不均,約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水文

綜述
皂河鎮歷來是水文重地,佔據駱馬湖大部分水域,其南有古黃河、東有中運河、中有小閆河。同時皂河鎮也是國家水利建設重要地段,在境內先後修建了皂河節制閘、邳洪閘、複線船閘、皂河船閘。
主要湖泊、河流
駱馬湖:跨宿遷和新沂二市,湖盆為郯廬斷裂帶局部凹陷窪地,黃河奪淮后,成為沂河和中運河季節性滯洪區。1952年導沂整沭工程修建了皂河閘、洋河灘閘,1958年又建嶂山閘和環湖大堤,成為滯洪水庫。湖水面積為296平方公里(相應水位21.81米),蓄水量達2.7億立方米。最大寬度20千米,湖底高程18~21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島嶼60多個。是江蘇境內第四大淡水湖。
中運河:是一條人控河流,河水流向不定,自然流向為自北向南,南水北調時則流向相反。京杭大運河在宿遷市境內16千米,平均水位30.15米,最高水位32.99米,最低水位28.2米,平均流量12.48m/s,最大流量422m/s。中運河宿遷段兼有航運、防洪、排澇、農灌、城市工業供水等多項功能,又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通道。 
小閆河:因沿岸有閆庄而得名。小閆河是睢寧縣與宿遷市的界河,該河開挖於1950年,西接徐洪河,東入邳洪河,全長27.7千米,其中屬宿遷段8.5千米,睢寧段15.2千米,河口寬30米,水深3米,河底高程17米,灌溉面積1.1萬畝,排澇面積36平方千米。1978年,興建新工揚水站,小閆河被切斷,古邳鎮境內小閆河改稱崔瓦房大溝,現小閆河全長約10千米。
古黃河:原名“廢黃河”,其由南宋建炎2年(1128年)洪水泛濫沖刷而成,清光緒11年(1885年)黃河改道后,古黃河不再通航。因其主要接納市區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沿岸工廠所排放的工業廢水,自然稀釋能力差,水源主要靠天然降雨,被稱為“廢黃河”。 從1998年起宿遷市政府就採取了疏浚、護坡、建污水處理站等措施,並將“廢黃河”改名為“古黃河”或稱“黃河故道”。其最高水位13.7米,最低水位6.07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全國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皂河鎮境內人口41916人,其中男性21575人,女性20314人;總戶數11710戶,家庭戶人口41800人,其中男性21462人,女性20338人,按年齡來看0~14歲為6580人,15~64歲為30262人,65歲及以上為5074人。截至2021年,皂河鎮境內人口為8.67萬人。

民族

原皂河鎮境內是漢族的聚集地,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逐漸從四川、雲南等地女子流入皂河,在境內生產生活,少數民族逐漸增多。

經濟


綜述

清道光、清咸豐年間的皂河鎮,人口稠密,商業發達,主街道分為南北長街,北街向西為西街,南街向東為東街。從南方來的大批食鹽,囤積於北街,北街有鹽棧三四十家。山東棗莊、台兒庄一帶的煤則從上流運到皂河。西街是糧食街,繁榮時期皂河街上有糧行數十家。這裡又是皂河最富有的一條街,大賈富商多居於此。中街是商業區,有商店字型大小30餘家,經營百貨、布匹、茶葉、日雜等生活用品。南街多是麵食行業和乾貨、茶食店、茶館、飯店等。皂河鎮上還有兩大槽坊,南槽坊陳茂記坊主陳永茂是宿睢地區有名的大地主,擁有土地幾十頃,開有醬園、槽坊、糧行、鹽行等。北槽坊為季姓所有,行主是擁有幾個店面、幾十頃土地的大財主。皂河鎮上還有一條後街,農民居住,蔬菜、瓜果之類多於此交易。
2018年,皂河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億元、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入1.55億元、同比增長10.7%。

第一產業

皂河鎮曾以境內的駱馬湖為主要經濟來源,駱馬湖水產資源豐富,僅魚類就有56種之多;另外還有青蝦、河蟹及數十種水生植物。1994年,皂河鎮有近500條漁船專門從事捕撈業,年捕撈量在50萬千克左右。以鯽、鯉、銀魚產量最高,年捕青蝦也在15萬千克以上,現在的皂河鎮主要以稻麥輪作、水產養殖為主要的經濟來源。截至2018年末,皂河鎮水產養殖規模已達2.1萬畝,其中土地流轉養殖1.6萬畝,在新農、要武、閆集、金庄、袁甸等村居建設國家級水產示範園,擁有千畝以上水產園5家,全鎮百畝以上水產大戶及專業場社20餘戶;建設500畝優質稻米基地,採取半年綠肥半年稻蝦種植模式,年產值300萬元以上。

第二產業

20世紀80年代以後,皂河鎮推廣新技術,境內工業從無到有,截至1994年,鎮屬工業13家,形成了釀造、製造、服裝、建材為主的格局。主要產品有船舶、膠合板、食酒系列、磚瓦等。皂河鎮大部分地處黃墩湖滯洪區,導致皂河鎮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截至2017年,境內工業主要有砼廠、樁業、紡織業等,2017年皂河鎮對紡織業加大技改投入,新增投資1000萬元,擴建廠房500平方米,樁業產值突破2000萬元,達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標準。

第三產業

皂河鎮的商業、旅遊業等非第一、二產業類的主要有集市交易額、鎮區旅遊景點門票收入、每年的廟會等,在2018年皂河廟會吸引了近40萬人前來,設攤點超過2000個,各類交易額約4500萬元。
招商引資
依託靠湖沿河地理優勢,在鞏固沿運河的船舶修造業外,充分利用原濱河工業園的廠房、設備招商辦企業,動員鎮內能人大戶上項目,將工業園區向南擴充,向西推進,開發建設新的工業集聚區。同時,集中主要精力抓招商,抓進區工業園的大項目。2011年以來,全鎮共引進工業項目12個,永盛編織、永華箱包、軒翔建材、愛淇服飾等紛紛進駐工業園區,上半年工業引資總額達8000萬元,新增“三來一加”項目15個,完成任務數58%,其中項目營銷額超過500萬元的3個,建成工業專業村17個,鄉村企業個數達到442家。全鎮工業及“三來一加”從業人數達到1.3萬餘人,占社會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

文化


地名溯源
● 說法一
據《宿遷縣誌》記載,早在清康熙19年(1680年),疏浚河道時,此處皆為黑土,取名皂河。因靠近中運河,交通方便,盧盛芝在此興建了集市,得名“皂河鎮”。“皂河”還有一段歇後語:平地挖溝—皂河(造河)。
● 說法二
“皂河”是一條河流的名稱,發源於山東郯城的墨河,南入運河,因水底土為黑色而得名。清康熙19年(1680年),總督靳輔開舊皂河,上接泇河。清康熙26年(1687年),靳輔大興工役開鑿中運河,繞宿遷治北直接皂河口,從此商賈航行不絕,皂河地域因此成為大運河南北漕運中的主要口岸,駱馬湖及邳、睢、徐等地農副產品集散地。隨後皂河地域逐漸成為宿遷西北部經濟貿易中心和水陸交通樞紐。曾任河南道直隸州判的盧盛芝,歸里后倡議在集市周圍築圩以防賊寇,遂有“皂河鎮”之設,於是“皂河”便由河名而衍變為地名了。
● 下轄村居地名來源簡介
居民社區\行政村地名來源簡介
船閘社區因靠近皂河船閘附近,故名。
街東社區因駐地處皂河街東部,故名。
街西社區因駐地處皂河街西部,故名。
新農社區駱馬湖未成常年蓄水庫之前,該地為荒草叢生之地,後來駱馬湖成了常年蓄水庫,湖裡人們遷居至此,開避了一個新的村莊,意為“新的農民村莊”,簡稱“新農"或“新農莊”。
八井村以前,境內有一口井,從皂河龍王廟至此為八里,故名八里井,村莊以井為名,稱八里井村,簡稱八井村。
金庄村金姓居多,故名。
劉庄村劉姓居多,故名。
龍崗村龍崗村系一個移來名,曾是駱馬湖底一個自然村莊的名字,湖底的人們適居至此,沿用了老名,稱龍崗。龍崗:傳在駱馬湖中有一崗,有一條龍從天而降,故名“龍崗”。
七堡村這裡曾是黃河第7個的鋪(看守點),後來鋪改稱堡,故名。
三灣村該處系駱馬湖附近中運河第3個灣,故名。
王圩村該處系平原窪地區,村民為防洪水危害,築了土圩,帶頭人姓王,故名。
王營村起源於明初的營衛制度,因該地姓王居多,故名。
謝庄村謝姓居多,故名。
閆集村以前,該村駐自然村閆老莊境內,故名。閆老莊,明洪武3年(1370年),閆世祖信普公,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遷至此地,繁衍生息,因庄時間久遠,稱閆老莊。
閆南村因地處閆集村南部,故名。
要武村該村系文革時期,以當時流行的“要武”、“紅衛”、“衛星”等起的名字,意思是要以毛澤東思想來武裝頭腦,故名“要武”。
袁甸村該村村民原住在中運河西大埝上,後來駱馬湖成了水庫,這裡的人遷居至此,剛遷來時,土地柔軟,像甸子,袁姓始居,故名袁甸。
趕集
皂河鎮逢集日為農曆的三、五、八、十,擺攤設點主要集中在運河路上。

文物古迹

鎮內遍布大量文物古迹、遺址、遺存及傳說,如乾隆行宮、陳家大院、合善堂、奶奶廟等明清建築,記錄了皂河鎮豐富的文化底蘊。
乾隆行宮
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皂河龍王廟坐落於宿遷市西北20公里處的古鎮皂河。皂河龍王廟建築群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改建於康熙23年。后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佔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宮式建築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1983年,江蘇省人民政府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OO一年六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皂河龍王廟建築群位於古老的大運河畔,北臨駱馬湖,南接廢黃河,東連馬陵山,又與省級森林公園連成一線。其地理位置傍湖連水,交通方便,四季分明,氣候宜人。300多年來,皂河龍王廟行宮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和專家學者不斷地研究、探討。同時,她又以其獨特的宮式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向人們展示著其獨特的魅力。
皂河乾隆行宮
皂河乾隆行宮
皂河龍王廟
行宮建築群,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軸線分明,左右對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整體呈長方形,雙重圍牆。中軸線上建築物主次清晰,錯落有致。自南向北,整個建築群分為六大部分。最南端為古戲樓,額枋上懸掛"奏平成"鎏金匾一塊,上下門懸有"陽春"、"白雪"金匾各一塊。該戲樓主要用於一年一度的初九廟會及清帝駕臨時看戲之用,一九七六年被拆毀,現僅存1.4米高的石基。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兩邊有兩根六丈高的木質神桿(俗稱旗杆),神桿兩邊有相對應的"河清""海晏"牌樓,清代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都是從"河清""海晏"牌樓門進出的。廣場北側是山門,亦稱禪殿。禪殿大門的兩旁,置放兩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獅,雄獅重2.8噸,雌獅重2.76噸。石獅的造型為前腳直立,後腳盤曲,昂首挺胸,雄強威猛,象徵著大清帝國不可凌辱和中華民族不可侵犯。整個石獅的造型生動,用料考究,省內獨一無二,國內屈指可數。山門正門的正上方,青磚鑲嵌著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七個鎦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和一方"乾隆御筆"印。禪門的兩旁有相對的兩明兩暗的"角門",是皇帝和文武官員進出行宮的通道。
御碑亭
皂河鎮
皂河鎮
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積53平方米,十二根朱紅抱柱擎托著六角重檐攢尖頂的傘狀黃色琉璃瓦屋面。因其為皇家"敕"建,黃色瓦飾,形狀如傘,人們又稱之為"皇傘"。碑亭正中聳立著一塊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鐫刻"聖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聖旨全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建的經過。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時,第一次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皇考勤民瘼,龍祠建皂河,層甍臨聳壩,峻宇鎮回渦,毖祀精誠達,安瀾永佑歌,彭城將往閱,宿頓此經過,捍禦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貺顯,沙刷輯洪波。"碑身、碑帽的兩面分別鐫刻有乾隆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碑座的贔屓獸,捲縮蹲卧,堅實有力。碑帽上緣和碑身四周精雕細刻著生動傳神的五爪巨龍,流雲裊裊,瑞氣千祥,造型精緻。整塊御碑刻滿了乾隆皇帝的聖旨和詩文,飄逸灑脫,端正秀氣,國內極為罕見,文物價值甚高。尤其是御碑亭的設計,造型大方,凝重端莊,內外施柱,黃瓦紅飾,充分顯示了皇家建築的特點、風格以及獨有的高貴氣質。特別是"皇傘"的攢尖頂,下端為倒的荷盆,中間六角圓柱上精刻著形象各異的十八羅漢像,頂端放置著象徵皇帝至高無上的夜明寶珠,使整個御碑亭在第一進院落中耀眼奪目,金碧輝煌。
在御碑亭的兩旁,建有鍾、鼓二樓。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建築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築面積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頂,屋面苫蓋筒瓦。鐘樓內懸掛著嘉慶18年馬士魁敬鑄的八角鐵鐘一口,鍾重2000多斤。鐵鐘每隻角上鑄有八卦圖文,鐘體上緣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八個大字,字跡端莊,蒼勁有力。鼓樓內,擺放著1.4米直徑的大鼓一面,龍鈴虎環,鼓聲渾厚。乾隆皇帝下榻此廟時,撞鐘擊鼓,兩廂奏樂,以最高禮儀恭迎皇帝的駕臨。平日里各殿宇檐角垂掛的風鈴,在微風的吹動下發出悅耳的響聲,襯托著廟內的晨鐘暮鼓,罄聲鳥鳴,回蕩於殿堂之間,傳佈於雲霄之外,使敕建安瀾龍王廟更加威嚴、雄壯、肅穆和神聖。傳說,每當洪水來臨之時,龍王廟內鐘鼓自鳴,聲震數里,及時喚醒人們撤離險境,使百姓免遭洪水之災。
怡殿
位於中軸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處,佔地面積66平方米,面闊四間,進深三間,怡殿正門懸掛"法雨慈雲"大匾一塊,殿內供奉楊、柳、杜、孟四大金剛坐像,分別持寶劍、雨傘、琵琶、蟒蛇,象徵"風調雨順",佛像造型逼真,神態各異,威武剛烈。
第二進院落是整體建築中心院落。御道上的主體建築是"龍王殿",又稱"綠瓦殿"。龍王殿兩側對應的是東、西配殿。東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井神"。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龍王。龍王殿是該廟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築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龍吻。黃、綠、藍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佔地面積435平方米。殿前白石月台,玉石欄桿。大殿額枋高懸"福佑榮河"鎦金匾一塊,月台左右各有一座寶藏庫,昔日用來焚燒字紙。月台當中為祭龍台,台中有噸余重的大鐵鼎一尊。整個龍王殿,雕樑畫棟,斗拱飛檐,結構嚴謹,裝飾華麗,金碧輝煌,氣韻無窮。大殿正中供奉東海龍王,為貼金坐像,神態端莊威嚴,令人肅然起敬。左右分列八大水神(俗稱八大戰將)。龍王象背後,繪有彩色壁畫,畫中有一大象,象身立一童子,手持一盆萬年青,其意象徵"萬象長青"。這一院落中的所有建築是該廟僧人日常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也是在這裡朝政議事,敬神祭祖的。
第三進院落,是龍王廟行宮的最後一進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寢宮。二、三院落的相交處橫向軸線上建築分別是靈宮殿和東西廡殿。廡殿是廟內的僧侶們用來讀書賦詩和研究佛學的場所,也是皇帝駕臨時,文武官員用來處理政務和娛樂休息的地方。靈宮殿東壁的王靈官手持七節長鞭,西壁韋馱神手捧降魔杵。正門上方懸掛"福靖靈波"橫匾一塊,乾隆皇帝駕臨時,此殿又叫"分宮廳"。皇帝皇妃進入後宮后,其他文武百官一律禁止人內。
禹王殿
禹王殿,也叫觀音殿。禹王殿屬於宮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飾黃色琉璃筒瓦和龍吻,大殿分上下兩層,佔地面積360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坐落在青石板築成的1米高的須彌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龍王廟行宮"內最高的殿宇。底樓額枋上懸掛"功崇利薄"鎦金大字的朱紅匾額一塊。大殿的明間南海觀音趺坐在蓮花座之上。二樓的樓板是由304塊縱橫組合的繪有龍風呈樣彩色畫面的木板吊制而成,對對龍風翩翩起舞,多姿多態,各不相同。東西兩頭暗間,分屬方丈室和藏經室,由暗間扶梯登樓即可進入頂層。大禹王像就置於頂層的中央。乾隆六下江南,五次臨幸於此都是夜宿於這殿宇樓上,人們稱為"正宮"。與正宮相呼應的是位於正宮兩側的東宮和西宮,這是隨同南下的皇妃們居宿的地方。院落內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懷楊",象徵大清江山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興旺不衰。雖經近三百年來風雨剝蝕,柏樹、柿樹、槐樹、楊樹仍蒼勁挺拔,枝翠葉綠,其中的黃楊樹(又名千年矮),進入《世界名花草大全》。
皂河鎮
皂河鎮
與乾隆寢宮相配套的"東廊院"和"西廓院",是東西宮的附屬院落。位於寢宮橫向軸線上。東廊院有僧房和齋室(亦稱御膳房)20餘間,西廊院有書房和客廳(亦稱御書房)20餘間。結構對稱;形制相同。兩廊院向南均設"御花園",有亭、台、樓、榭,小橋流水;有牡丹、芍藥、梅花、蘭花,奇花異葩,四季飄香。顯現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幽雅神韻。自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屆時眾多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東、河南、安徽幾省的行商坐賈、民間藝人也紛至沓來,雲集皂河。一時間逛廟的、敬神的、看景的、購物的熱鬧非凡,"木刀木劍紅纓槍,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紙雕刻撥浪鼓,糖人泥哨小花棒"應有盡有。這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是皂河鎮內三大香會的繞街巡遊,朝山祭祀。花船、花車、舞龍、舞獅,所有逛廟會的人們一起參拜龍王,人山人海,盛況空前,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數百年來,歲歲如此,即使是10年"文革"的時候,也只是中斷了宗教習俗的內容,其他的民俗活動從未間斷過,可稱得上中國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觀。
皂河龍王廟行宮這一珍貴的古建築群,在"文革"中一度遭到破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八十年代初,經過幾百年風雨剝蝕以及戰亂和人為破壞的"敕建安瀾龍王廟",仍然以它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古代建築技巧,引起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省政府及省文物保護部門的專家多次對龍王廟進行考察和論證,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是全國眾多乾隆行宮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唯一保持較為完好、且最具價值的清代北方宮式古建築群。保護好這一清代文化遺產,對於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和清代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九八二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十年來,省、市、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加強保護措施,加大保護力度。1982年、1988年、1992年、1993年,省、市、縣三級政府耗資100萬元分別對龍王殿、御碑亭、鍾、鼓樓等進行了大規模修繕。2001年7月,"龍王廟行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後,省、市、縣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又重新制定了系統、細緻的搶救方案和維修措施,第一期工程耗資250萬元,第二期工程耗資145萬元,使這一古建築群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各級人民政府以對歷史負責的精神,決心恢復"敕建安瀾龍王廟"的歷史原貌,發揮其應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非物質文化

● 皂河龍王廟會
皂河龍王廟會始於明代中後期,已有500多年。廟會為期三天,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因為正月初九為“正日子”故又稱“初九會”。幾百年來,廟會由原來單純的民間祭祀活動,逐步發展演變為集民間祭祀、文化展示和商品貿易為一體的大型的群眾自發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皂河龍王廟會有濃濃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每年春節期間宿遷老百姓必須品味的一道“民俗大餐”。
● 柳琴戲
柳琴戲因與泗洲戲、淮海戲同源於清代中葉的“拉魂腔”,后經不斷改良,演變發展而來,故常稱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稱“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佈在蘇、魯、豫、皖毗鄰的大部分地區,“拉魂腔”劇種的不同流派在自身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20世紀初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其在宿遷的發展,已有250多年的歷史。宿遷柳琴戲以湖濱新區皂河鎮為中心,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口授心傳”,得以廣泛傳播,成為流行於宿遷地區的代表性地方戲之一。柳琴戲主奏樂器為柳葉琴。念白吸取了京劇的發聲辦法,在充分表現地方方言的基礎上,使語言表達更形象生動,表演行式樸實、粗獷、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

特產美食

皂河鎮
皂河鎮
特產名稱描述代表圖片
皂河SA湯皂河SA湯,是皂河獨有的一種特色小吃,美食葯膳,用料講究,說是用牛、羊等骨頭熬湯,SA湯主料選用牛羊的脊椎骨頭架子,加入花椒、茴香、桂皮、胡椒等佐料,比例搭配。再輔以小麥仁、蔥段、薑末、食鹽、芡粉,以地鍋長時間(約一通宵)熬燉而成的一種粥湯。要喝的時候,把碗里打一個生雞蛋再淋上熬制好的湯,一碗SA湯就製作好了。
sa湯
sa湯
乾隆貢酥乾隆貢酥是葉家燒餅的別稱,得名於清乾隆22年(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之時。其實葉家燒餅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氣,那時葉家爐內功夫已達頂級,可以製作出60多個品種的名點小吃,吃“一指餅”、“水磨鏡”等,享譽一時,葉家燒餅傳人曾被選入唐御膳房。
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
魚頭餃子魚頭餃子原是漁民的家常菜。漁民居住在船上,因船上空間有限,僅容一灶。他們捕獲花鰱,取魚頭熬湯、魚肉包餃,待魚湯熬好時,把餃子投入其中煮熟,飯菜“一鍋而就”,易做味美
魚頭餃子
魚頭餃子
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是葉家燒餅的別稱,得名於1757年2月,乾隆二下江南之時。其實葉家燒餅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氣,那時葉家爐內功夫已達頂級,可以製作出60多個品種的名點小吃,如"一指餅"、"水磨鏡"等,享譽一時,葉家燒餅傳人曾被選人盛唐御膳房。后因戰亂疊起,朝代更替,葉家燒餅又重返民間,但有許多爐內絕活已相繼失傳,唯"乾隆貢酥"流傳至今。
1757年春,乾隆以賑災之名,二下江南,途經宿遷,駐蹕順河集大營,親率文武官員祭奠皂河安瀾龍王廟,並在廟中用膳。當時乾隆由於旅途勞累和心情煩悶,不思飲食。葉家燒餅作為當地"名吃"貢上來時他也毫不在意,忽然一陣微風吹過,他覺得縷縷香味撲鼻,頓時食慾大開,食之讚不絕口。隨召見葉家燒餅傳人,封為御廚,並隨駕去京城。自此葉家燒餅便被稱“乾隆貢酥”。這位御廚便被尊為“乾隆貢酥”第一代傳人。
乾隆貢酥,有四絕:香、脆、酥、透。所謂香,即面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別是芝麻香,據說芝麻皮苦且澀,芝麻仁才是真香,葉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謂脆,即沾唇即碎,該餅需輕拿輕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依舊,若是用塑料袋包裝,脆度可保持2-3個月以上。所謂酥,就是鬆軟,不但皮酥,內里如一。這與層次多相關,該餅製作十分講究,他們把麵粉分作兩等份,一半用油和,一半用水和,再把兩種面混合在一起,反覆揉搓,利用油和水不相溶的原理,揉一次就是一個層次,每製作一塊象餃子皮那麼厚的餅坯要經反覆幾十次的揉搓,達到幾十個層次,難怪它酥。所謂透,就是玲瓏剔透,外形美觀。剛出爐的燒餅白生生、黃澄澄,一顆顆晶瑩閃亮的芝麻仁鑲嵌其間,如精美的藝術品,誘人食慾,卻又不忍下口。
1989年春天,我國著名詩人丁芒遊覽皂河乾隆行宮,品嘗了“乾隆貢酥”,讚不絕口,他說:"我走遍天南海北,嘗遍了各地名點小吃,實話實說,葉家燒餅甲天下!"並欣然命筆:
一縷香酥出皂河,
征夫收起縱棹歌。
葉家爐畔人論巧,
八代芳華獻萬搓。
千百年來,葉家嚴尊祖訓,單線獨傳。丁老詩中說"八代芳華",指從清代御廚起,已歷經8代,而今執爐的是葉家第9代傳人葉淑華女士。該女士已年過50,依然辛勤在"萬搓"之中,爐前每天是排隊的人群,"乾隆貢酥"供不應求。"乾隆貢酥"的第10代傳人是葉淑華之子劉大勇,劉大學畢業后又去食品研究院進修過,他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傳統的"乾隆貢酥"進行深入研究、試驗,保留了"乾隆貢酥"傳統特點和風味,又推出了椒鹽餡、蜜糖餡、棗泥餡、赤豆餡等新品種。現葉家正積極籌措資金,擴大規模,變手工作坊為機械化、數字化生產線。"乾隆貢酥"將在第10代大放光彩。
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
文化發展
皂河鎮的文化、教育、衛生隨著歷史之變遷逐步得到發展。清末舉人盧潮蔭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其學生遍及宿遷、邳州、睢寧三地,且多為一方之秀。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盧舉人倡導創辦了公立崇本小學,辦有女生班。民國4年(公元1915年),被推選為宿遷縣教育會會長,在任期間,多次舉辦簡易師範、法政講習班及小學教育講習會等,著力提高民眾文化素質。1921年,他在皂河創辦平民識字班,編寫《平民千字文》作為教科書。
新中國成立后,皂河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較快。現有中心小學2所,村完小9所,初級中學2所,幼兒園9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教職工總數510人,在校中小學生總數9000餘人。有中心衛生院3家,村級衛生室12個。中心衛生院全部公開拍賣,並實行醫防分設。鎮調頻廣播通響率達100%。

交通


綜述

皂河鎮交通便利,250省道、宿黃線、環湖大道等主次幹道穿境而過,航運河流中運河在鎮區東部蜿蜒流淌;皂河鎮距宿遷市區約20千米,距邳州市區約35千米。皂河鎮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50千米,距高鐵宿遷站25千米,距淮徐高速(G2513)宿遷西互通口17千米,水、路、空交通比較便利。

公路

250省道:雙向4車道,主要途經境內尚營村、魏場村、英庄村、閆集村、閆南村、新農社區、王圩村、謝庄村以及王營村,在轄域中西部由西北—東南方向穿境而過,是連接宿遷市區、邳州市一條重要的通道。
宿黃線:雙向2車道,主要途經境內街東社區、街西社區、劉庄村、新農社區、要武村、曹瓦社區、尚營村、魏場村,是皂河鎮區西部以及西北部的主幹道。
環湖大道:雙向2車道,主要途經境內船閘社區、袁甸村、曹甸村、三灣村以及馬橋村,在轄域駱馬湖西岸,環湖大道路不寬,但車輛較少,轄域內全線無紅綠燈。
運河堤路:雙向2車道,部分路段雙向單車道,主要途經境內七堡村、龍崗村,是皂河鎮區東部次幹道。
皂八線:大部分路段雙向單車道,少部分路段雙向2車道,連接皂河鎮區—八井村,途經謝庄村、王營村。
皂黃路:大部分路段雙向2車道,少部分路段雙向單車道,連接皂河鎮八井村—原黃墩鎮馬橋村,其中在皂河鎮閆集村境內250省道交叉口處,向北路段已經提升為黃墩大道。
航運
中運河:途經皂河鎮區東部,屬二級航道,可通航1000噸以上船隻。
皂河船閘:皂河船閘始建於1951年,老船閘於1988年廢除。皂河船閘為三線船閘,其中一號船閘建成於1973年,閘室有效尺度為230m×20m×4m;二號船閘建成於1988年,閘室有效尺度為230m×23m×5m;三號閘2007年竣工通航,閘室有效尺度為260m×23m×5m。三閘均為短廊道對沖消能式輸水結構,鋼質人字閘門,平板直升鋼質閥門,採用液壓啟閉機啟閉,電氣控制採用PIC可編程式控制制系統,規費徵收採用計算機聯網收費系統,內部實施電視監控系統,全年每天24小時晝夜運行。

公共交通

綜述
截至2020年末,途經皂河鎮的公交線路有3條,分別是宿遷公交91路、92路、93路,3條線路貫穿境內七堡、龍崗、街東、街西、劉庄、新農、要武、曹瓦7個行政村居,其餘18個行政村居暫無公交線路經過。
線路
宿遷公交91路:起訖點珠江路公交首末站—皂河公交首末站,運行時間5:50—18:00,車輛大部分為金龍客車,內設空調,主要途經皂河鎮區西部宿黃線段。
宿遷公交92路:起訖點珠江路公交首末站—黃墩終點站,運行時間5:50—18:00,車輛大部分為中通新能源汽車,內設空調,主要途經皂河鎮區南部的龍王廟行宮、皂河小學,隨後向北折與宿遷公交91路共線,之後在皂河公交首末站處繼續向黃墩片區方向行駛。
宿遷公交93路:起訖點義烏商貿城—皂河公交首末站,運行時間6:00—18:00,車輛大部分為宇通H8系列車型,主要途經皂河鎮七堡村、龍崗村的運河南岸道路,然後經街東社區龍王廟行宮處與宿遷公交92路共線,之後止於皂河公交首末站。

社會


教育

清光緒33年(1907年),在盧瀚蔭的倡議下,皂河創辦了公立崇本小學,辦有女生班。民國4年(1915年),盧瀚蔭被選為宿遷縣教育會會長。盧瀚蔭在任期間,曾多次舉辦簡易師範、法政講習班及小學教育講習會等,編印《教育會刊》。民國10年(1921年),盧瀚蔭在皂河創辦了平民識字班,編寫《平民千字文》課本。新中國成立后,皂河鎮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布局完善,境內曾有皂河高中、皂河初中、各村村小,截至1994年,境內各類學校在校生達到4000餘人,后因生源不支等各種原因,皂河高中、各村村小相繼被撤銷。截至2016年中旬,皂河鎮共有1個初級中學(湖濱新區皂河初級中學)、2個中心小學(湖濱新區皂河中心小學、湖濱新區皂河第二中心小學)以及王營教學點,在校生人數約為3500人。

文體事業

皂河鎮曾有影劇院、電視錄像放映點、廣播放大站、電影放映隊等,電影放映隊是20世紀70年代后的產物,由當時公社(即現鎮政府)里的人員去到每個大隊(即現每個村居)放露天電影,當時放一場電影是很不容易的,在一個大隊放電影基本上能把附近十里八村的都吸引過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基本沒有露天放電影的了,即使有也鮮有人前去觀看。截至2020年,皂河鎮境內有文化館1所,體育場(在文化館後面)1個。文化館內有圖書室、兒童活動室等。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皂河鎮境內有衛生院2家(皂河醫院、濱河醫院),村級衛生室17個。
小城鎮建設
緊緊圍繞“規劃先行,精心打造”這一城鎮建設指導思想,按照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實施“四加一”工程。通聖街北段道路整修工程、新農街道水泥路面工程已經完工,極大改善了群眾的出行。皂河農貿市場改擴建工程逐步形成了鎮區新的商業集中區,通聖街南延段以及客運站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鎮區供排水管網完成改造。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全鎮總體規劃和控詳規修編工作完成並逐步進行建設,街東居民小區二期及附屬工程正在建設,新農居委會農民集中居住點建成完工,運河路商業街一期工程2.5萬平方米投入使用,下水道、路道、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也已全部配套到位。城鎮功能不斷完善,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鎮村道路基本實現硬化、黑色化,對濱河工業區、船閘的三產服務區進行了規劃和整改,加強以乾隆行宮綠化帶為主體的周邊環境整治和鎮區的綠化管護。鎮區重點工程全面開工建設,街西安置小區一期、街東二期正在施工,王圩村集中居住點已建成完工,閆南村農民集中居住點規劃完成已進入施工階段,預計年底主體工程可基本建成。

旅遊


風景

綜述
皂河古鎮,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也有氣勢恢宏的水利工程。皂河鎮北部有皂河水利樞紐風景區,景區內主要有皂河抽水站、皂河閘、皂河二站等大型水工建築物及其附屬工程。在皂河鎮鎮區有龍王廟行宮、陳家大院等景點,其中龍王廟行宮為國家級AAAA級旅遊景點,是清康熙23年(1684年),清代帝王到此巡遊、了解民瘼,發現此地水患、洪澇嚴重,無力治理,只能將希望寄於“龍王”,在此修建了“敕建安瀾龍王廟”,是宿遷乃至全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建築群。
主要景點
景點名稱簡介代表圖片
龍王廟行宮龍王廟行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AAAA級旅遊景區,原名“敕建安瀾龍王廟”,是清代帝王為祈求龍王“安瀾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築。該建築群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改建於清康熙23年(1684年),后經雍正、乾隆、嘉慶等歷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佔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前廟後宮式的北方皇家建築群。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往返十一次駐蹕於此,故又稱“乾隆行宮”。乾隆行宮(3張)
陳家大院陳家大院建築群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是宿遷最大的清代古民居。2004年宿遷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家大院總佔地約6畝,北方迴廊式建築結構,共有房屋66間,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陳家大院(14張)
財神廟財神廟建於清康熙年間。該建築為廊院式建築格局、磚木結構、瓦屋面、正堂為明三暗五、前屋四間,建築面積650平方米,總佔地約為1500平方米。財神廟原為民間祭祀財神的廟宇,周邊百姓每逢吉日進廟上香、敬奉財神、祀求降福、賜財。財神廟整體建築風格清晰,文化內涵豐富,是皂河鎮區內保存較好的清代廟宇之一。1991年被原宿遷縣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宿遷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財神廟(5張)
合善堂合善堂建於清光緒20年(1894年),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布局規範,房屋結構完好,前後兩進院,正門朝南。後院的正堂及東西配房皆為硬山清水脊,置有跪獸和龍吻。正堂進深五架加前廊,面闊三開間,兩旁設耳房,前庭院有山門及東西房,整個建築群南向,佔地面積約12畝。正堂中敬奉普渡眾生的觀世音菩薩,後堂供奉釋迦牟尼。合善堂(5張)
安瀾橋安瀾橋2012年12月開工,於2014年11月全線通車,建造歷時20個月。全長303米,引橋27.814米,橋面寬為8米。安瀾橋的建成,將縮短市湖濱新區至皂河古鎮的旅遊半徑,使得宿遷市湖濱新區“一體兩翼”旅遊格局真正展翅。

代表人物


盧瀚蔭(1868-1932):宿遷皂河人,出身貧寒,16歲中秀才,皂河境內教育事業的引導人物。

獲得榮譽


序號榮譽授予單位授予時間
1衛星城鎮宿遷市人民政府2001
2江蘇省首批222個重點中心鎮江蘇省人民政府1999.07
3宿遷市文明鄉鎮宿遷市文明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