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行宮
龍王廟行宮
龍王廟行宮,又稱“乾隆行宮”,原名“敕建安瀾龍王廟”,位於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通聖街與行宮路交叉口東北角,屬皂河古鎮景區內景點。龍王廟行宮佔地面積36畝,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駐蹕於此,並建亭立碑,故又稱之為“乾隆行宮”。龍王廟行宮為四院三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築群,具有清代北方宮式古建築群特色。自清代以來,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至初十為皂河龍王廟廟會之日,所有趕廟會的人一起參拜龍王,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龍王廟行宮主要建築有御碑亭、鐘鼓樓、怡殿、古戲樓等。
1983年,龍王廟行宮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龍王廟行宮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龍王廟行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2015年,龍王廟行宮獲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龍王廟行宮建築群,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軸線分明,左右對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整體呈長方形,內外宮牆。
龍王廟行宮
中軸線上建築物主次清晰,錯落有致。自南向北,整個建築群分為六大部分。最南端為古戲樓,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
廣場北側是山門,山門的正上方,青磚鑲嵌著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七個鎦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和一方"乾隆御筆"印。
在第一道院落的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碑亭正中聳立著一塊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鐫刻"聖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聖旨全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廟的經過。
碑身的背面和碑帽的兩面分別鐫刻有乾隆22年、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
整個御碑亭的設計,造型大方,凝重端莊,充分顯示了皇家建築的特點、風格以及獨有的藝術魅力。
在御碑亭的兩旁,建有鍾、鼓二樓。乾隆皇帝下榻此廟時,撞鐘擊鼓,兩廂奏樂,以最高禮儀恭迎皇帝的駕臨。
御碑亭的北側是龍王廟行宮的主要建築龍王殿。
龍王殿,雕樑畫棟,斗拱飛檐,結構嚴謹,裝飾華麗,金碧輝煌,氣韻無窮。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均在這裡朝政議事,敬神祭祖。
龍王廟行宮的最後一進院落,是乾隆皇帝的寢宮。也稱禹王殿,禹王殿屬於宮式大作,屋面飾黃色琉璃筒瓦和龍吻,大殿分上下兩層,佔地面積360平方米,殿高20多米,是龍王廟行宮內最高的殿宇。乾隆六下江南,五次臨幸於此都是夜宿於這殿宇樓上,人們稱為"正宮"。與正宮相呼應的是東宮和西宮,這是隨同南下的皇妃們居宿的地方。東西宮門前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懷楊",象徵大清江山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興旺不衰。
御碑亭
御碑亭坐落在龍王廟第一道院落的中心位置,亭中有碑。
龍王廟行宮
龍王殿
龍王殿兩側對應的是東、西配殿。東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井神。
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龍王。龍王殿是該廟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築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龍吻。
黃、綠、藍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佔地面積435平方米。
殿前白石月台,玉石欄桿。
大殿額枋高懸福佑榮河鎦金匾一塊,月台左右各有一座寶藏庫,昔日用來焚燒字紙。
月台當中為祭龍台,台中有噸余重的大鐵鼎一尊。
整個龍王殿,雕樑畫棟,斗拱飛檐,結構嚴謹,裝飾華麗,金碧輝煌,氣韻無窮。
龍王象背後,繪有彩色壁畫,畫中有一大象,象身立一童子,手持一盆萬年青,其意象徵萬象長青。
這一院落中的所有建築是該廟僧人日常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也是在這裡朝政議事,敬神祭祖的。
禹王殿
禹王殿是龍王廟最後一進院落中的寢宮,為乾隆皇帝曾經居住過的。
古戲樓
古戲樓建築於龍王廟景區的最南端,額枋上懸掛 奏平成鎏金匾一塊,上下門懸有陽春、白雪金匾各一塊。
龍王廟行宮這一珍貴的古建築群,在"文革"中一度遭到破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八十年代初,經過幾百年風雨剝蝕以及戰亂和人為破壞的"敕建安瀾龍王廟",仍然以它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古代建築技巧,引起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共投資1000萬元分別對龍王殿、御碑亭、鍾、鼓樓等建築物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恢復了"敕建安瀾龍王廟"的歷史原貌。
1983年,龍王廟行宮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龍王廟行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江蘇省、宿遷市、宿豫縣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重新制定了系統、細緻的搶救方案和維修措施,第一期工程耗資250萬元,第二期工程耗資145萬元來修繕相關文物。
2006年,成立宿遷市龍王廟行宮文物管理所。
2014年,龍王廟行宮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2016年5月30日,國家文物局批複江蘇省文物局《關於審批龍王廟行宮搶救性修繕工程方案的請示》(蘇文物保〔2016〕19號),意見如下:
一、應嚴格按照我局《關於宿遷龍王廟行宮搶救性修繕工程立項的批複》(文物保函〔2015〕3527號)的相關要求進行方案編製,戲台、正殿、靈官殿、御膳房、西大門等不屬於立項批複範圍,不得納入本方案。
二、大禹殿按傳統結構和材料復原的必要性論證不足,相關形制研究不充分,應暫緩實施。建議待現有鋼筋混凝土結構老化后再行考慮。
三、進一步細化對各建築椽、望及瓦件殘損情況的勘察記錄,明確殘損量和範圍。
四、補充完善各項修繕措施。對仿清水磚牆、水泥窗框、牆裙等修繕措施應明確做法及要求,東西廂房修繕不得整體拆砌,牆磚風化而不影響結構安全的,不宜擾動;屋面修繕措施應明確補配構件的材料和規格;明確油飾地仗所用各種材料和工藝的要求,油飾褪色而無脫落、空鼓或殘缺等現象的,不宜重做。
五、修繕設計圖紙中應標示各項措施的範圍、工程量和要求。
六、按照上述要求嚴格核減經費預算。
請你局指導相關單位,根據上述意見及我局《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製深度要求(試行)》,對方案進行補充、修改,經你局核准后,另行報批。
龍王廟行宮,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1638年—1661年之間),改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佔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宮式建築群。
1950年至1956年,廟內僧人被陸續遣散,龍王廟交由皂河鎮人民政府房管所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中,龍王廟御碑、石獅及部分古建築遭毀。
1982年、1988年、1992年、1993年,省、市、縣三級政府耗資100萬元分別對龍王殿、御碑亭、鍾、鼓樓等進行了規模修繕。
1992年春,龍王廟行宮正式對外開放。
2013年至2015年間,龍王廟行宮及皂河古鎮新建、改擴建了下江南大觀園、景區遊客中心、停車場、通聖街、道路管網、內涵提升、安瀾橋、安瀾橋廣場及停車場、景區創建提升等投入約1.5億元。
龍王廟行宮系清代帝王為祈求“龍王”“安瀾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築,故命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后因乾隆皇帝多次臨幸於此,故又名“乾隆行宮”。
自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屆時眾多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東、河南、安徽幾省的坐賈行商、民間藝人也紛至沓來,雲集皂河。因正月初九為廟會“正日子”,故當地又習慣稱之為“初九會”。廟會期間所有逛廟會的人們一起參拜龍王,人山人海,廟會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數百年來,年年如此。
2013年開始,皂河廟會更名為皂河龍王廟會文化旅遊周,並於2013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五開幕,首次將原先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為期3天的龍王廟會會期改為正月初五至正月初十,為期6天。旅遊周期間有民俗文藝演出、財神日祭財神、相約古鎮賞花燈、乾隆皇帝半朝鑾駕儀仗隊游廟會、柳琴戲表演等活動。
地理信息
龍王廟行宮坐落於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境內,位於鎮區通聖街與行宮路交叉口東北角。
開放時間
08:30—17:00(夏季17:30)。
門票價格
聯票60元/人,單票50元/人。廟會期間聯票20元/人。
解說服務費 | ||
景點 | 人數 | 金額/元 |
---|---|---|
龍王廟行宮 | ≤15 | 50 |
>15 | 70 |
免費政策
年齡小於或等於6歲的,或身高小於或等於1.4米的兒童,年齡大於或等於70歲的老人等其它相關適用於景區免票物什。另附:醫護人員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解除之日起(景區開放之日(2020年3月28號)起)至2020年末,免票。
半票政策
年齡大於6歲且小於18歲的未成年人,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年齡大於或等於60歲且小於70歲的老年人。
公交線路
在宿遷市區可乘坐宿遷公交92路、宿遷公交93路到達“乾隆行宮”站點下車即可。如乘坐宿遷公交91路,須在“張庄”站點下車,隨後沿行宮路向東行駛約1千米,即可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