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龍王廟鎮的結果 展開

龍王廟鎮

遼寧東港市轄鎮

龍王廟鎮,隸屬於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地處東港市西北部,東鄰馬家店鎮,南與黃土坎鎮、椅圈鎮毗鄰,西與小甸子鎮隔大洋河相望,北接鳳城市藍旗鎮,區域面積81.57平方千米。

民國前期,屬鳳城縣;2002年,撤銷龍王廟滿族錫伯族鎮,設立龍王廟鎮。截至2018年末,龍王廟鎮戶籍人口有18771人。截至2020年6月,龍王廟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

2011年,龍王廟鎮財政總收入1368萬元,比上年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9565元。

鎮情概況


龍王廟鎮歷史上是大洋河中下游水路碼頭,原稱青草坡。因大洋河兩岸地勢低洼,每逢連雨季節河水泛濫常遭水災。1765年,當地人在龍王廟街西側修建龍王廟,意欲避災,保佑平安。1909年更名龍王廟。1937年由風城劃歸安東縣(現東港市)。
龍王廟鎮位於東港市境內西北部,東臨馬家店,北接鳳城市藍旗鎮,西隔大洋河與小甸子鎮相望,南與黃土坎、椅圈鎮毗鄰,東距東港49公里,距丹東90公里,是石龍和集龍公路終點,寶黃公路穿越境內。境域東西長9.5公里,南北寬7.5公里,總面積為81.5平方公里,其中山巒面積24,918畝,耕地面積72,330畝,水域面積16,259.5畝,自然概貌構成“二山二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龍王廟鎮下轄8個村民委員會,83個村民組,18771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機關幹部51人,其中行政編製29人,事業編製22人。鎮黨委下轄8個村黨總支,46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34個,鎮直黨支部7個,企業(包括私企)黨支部13個。全鎮有黨員786人,其中農民黨員558人。鎮黨委以“五統一一貫穿”為抓手,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激發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和黨員的影響力,使黨組織的凝聚力增強,黨員的作用更加突出。
龍王廟鎮歷史悠久,曾以遼寧八大集市之一和丹東地區最大的廟會而聞名於遼寧省。從清朝末年開始,龍王廟就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而商賈雲集,成為丹東地區商貿最繁華的古鎮之一。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小城鎮經濟發展之路,成為丹東地區農機、農業生產資料、水果、蔬菜和糧食的集散地,是東港西北部商貿重鎮。在農業發展方面,以保護地園區建設為發展龍頭,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全鎮已經發展高標準保護地園區142個,設施農業佔地面積達到12,208畝。龍王廟鎮鞏固和發展紡織、服裝、製造、電器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商貿發展方面,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較好的交通優勢,以發展龍王廟大市場和推進龍王廟商業一條街為龍頭,把龍王廟鎮變成東港市西北部農副產品生產的集散中心地,推動全鎮服務業,加快龍王廟鎮第三產業的發展。2013年,全鎮完成社會生產總值57.99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3,217.6萬元,其中公共預算收入2,61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190元。
龍王廟鎮
龍王廟鎮

地理位置


龍王廟鎮位於東港市境內西北部,北緯40.01°,東經123.45°。東臨馬家店,北接鳳城市藍旗鎮,西隔大洋河與小甸子鎮相望,南與黃土坎、馬家店鎮毗鄰。境域東西長9.5千米,南北寬7.5千米,全鎮總面積79平方千米,鎮政府所在地龍王廟街位於大洋河東岸,距東港市府49千米,距丹東市府90千米。是石(佛)龍(王廟)和集(賢)龍(王廟)公路終點,寶(山)黃(土坎)公路穿越境內。現轄8個村委會,共有83個村民組,至2002年末全鎮人口為20,496人。郵政編碼:118321。
龍王廟鎮歷史上是大洋河中下游水路頭,原稱青草坡。從清朝末年開始,龍王廟就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陸。路交通便利的運輸條件而商賈雲集,成為丹東地區商貿最繁華的古集鎮。曾以遼寧八大集市之一和丹東地區最大的廟會而聞名於遼寧省。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龍王廟鎮下轄8個行政村:龍王廟、南圍子、荒地、五龍、高家堡、馬家堡、三道窪、卧虎,下設8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龍王廟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龍王廟社區、五龍村、三道窪村、高家堡村、馬家堡村、卧虎村、南圍村、荒地村。

自然環境


龍王廟鎮地處北溫帶,屬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600毫米,降雨期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氣溫8℃,無霜期170天,冰凍期120天,年平均日照數為2450小時。
鎮域地勢東高西低,東北部地勢起伏多為丘陵,足玉米,大豆、水果生產重點區;西南部為在洋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是水稻生產的黃金寶地。東北部的卧虎,太子山和東南部的樺木、五龍山是境內主要山戀,其中卧虎山最高,海拔176米。大洋河自北向南流經鎮域西部,境內有江山頭、卧虎、南圍水庫,於屯,叢屯和馬家堡塘壩,總面積2,623畝,蓄水量31萬立方米。全鎮總耕地面積5萬畝,其中旱田2.6萬畝,水田2.4萬畝。山林1.5萬畝,果園1.2萬畝。
(一)土地資源
龍王廟鎮境內中部平原土壤黑質,屬草甸土,黑土層50—60厘米,有團粒和徽團粒結構。境內中部平原土壤黑質,屬草甸土,黑土層50—60厘米,有團粒和徽團粒結構。肥勁長,有後勁,是高產穩產農田,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尤其適合水稻種植。本地區生產的水稻米質好,遠銷全國各地,可與前陽大米媲美。西部為淤黑壤質土,高度熟化,養分含量高,適於種植各類蔬菜,早在民國初期,龍王廟的大白菜和香菜就聞名于丹東市區。
(二)水利資源
境內水源豐富,大洋河乾渠和土門水庫低線工程縱橫穿越境內,是農田灌溉得天獨厚的條件。分部在東北部山區的3座水庫(江山頭、卧虎、南圍水庫)和三座塘壩(於屯、叢屯和馬堡塘壩),面積2,623畝,蓄水量31萬立方米,可灌田3,800畝,養魚19萬尾。
(三)礦藏資源
花崗岩是境內的主要礦藏資源,主要分佈在卧虎山、太子山和南華山等地。總儲礦量約10980萬噸,年開採量l.2萬噸。主要用於各種建築,暢銷東港市境內。經探測,三道窪村化石嶺儲藏化石礦約20萬噸,現已準備開採。
(四)林木資源
花崗岩境內有林面積1.5萬畝,其中用材林1.1萬畝。育苗105畝,森林覆蓋率37.1%,主要分佈在東北和東南山陵地帶,品種有落葉松,槐樹等。有板栗2256畝,果樹7344畝。

鎮區建設


龍王廟鎮現轄8個村民委員會,共有83個村民組,至2002年末全鎮人口為20,496人。改革開放以來,龍王廟鎮不斷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提高城鎮化水平,完善城鎮功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全鎮共有柏油道路65公里,其中普通道路45公里,高標準道路20公里,綠化覆蓋面積7.3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65平方米,現有水廠4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640噸。龍王廟鎮區發展整體布局結構為“三橫”“兩縱”“一環”的主要道路骨架,在鎮內沿街和路形成“十”字型鎮中心,沿“十”鎮區內發展商貿街。沿鎮區以後河以東,變電所一帶為工業較集中地區,在此基礎上擴大工業區規模,沿鎮區內的新開街,魚菜街、和平街布置居民區,從而形成西南部工業,北部居民區,主要公共設施居中的布局結構。
在工業發展方面,依據龍王廟鎮工業經濟發展基礎和鎮域內資源條件,繼續鞏固和發展紡織、電器、水泥製品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
在商貿發展方面,龍王廟鎮處於寶黃公路與石龍公路、集龍公路交匯處,是東港市域西北部各鎮與鳳城市南部各鎮農副產品集散地,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較好的交通優勢,以建設果菜批發市場為龍頭,把龍王廟鎮變成東港市西北部農副產品生產和集散中心地,推動全鎮服務業,加快龍王廟鎮第三產業的發展促使城鎮快速發展。

建置沿革


民國前期,屬鳳城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划入安東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設龍王廟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為孤山縣龍王廟區。
1949年,劃歸安東縣。
1958年5月,設立龍王廟和馬家堡子鄉;同年9月,與黃土坎、石灰窯、馬家崗等鄉合併,成立龍王廟公社。
1961年8月,黃土坎、石灰窯、馬家崗鄉域從龍王廟公社劃出,成立黃土坎、馬家崗公社。
1966年10月,龍王廟公社更名為紅光公社。
1981年,恢復龍王廟公社。
1983年9月,改為龍王廟鄉。
1985年1月,改龍王廟鎮。
2002年,撤銷龍王廟滿族錫伯族鎮,設立龍王廟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龍王廟鎮地勢東高西低,東北部多為丘陵,西南部為大洋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東北部的卧虎山,太子山和五龍山是境內主要山脈。境內最高點卧虎山,海拔176米。

氣候

龍王廟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6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年平均氣溫8℃,無霜期年平均170天,冰凍期年平均12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50小時。

自然災害

龍王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風災、洪澇等。暴雨災害主要發生在7—8月。

人口


2011年末,龍王廟鎮總人口20180人。總人口中,男性10393人,佔51.5%;女性9787人,佔48.5%o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滿、錫伯、朝鮮、蒙古、回等少數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6.2‰,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0.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52人。
2017年末,龍王廟鎮常住人口為18277人。
截至2018年末,龍王廟鎮戶籍人口有18771人。
龍王廟鎮
龍王廟鎮

經濟


綜述

2011年,龍王廟鎮財政總收入1368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88萬元,增值稅81萬元,企業所得稅130萬元,個人所得稅1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565元。
2018年,龍王廟鎮有工業企業20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

農業

龍王廟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7382噸,其中水稻8470噸,玉米8700噸。經濟作物以黃瓜、番茄為主。2011年,黃瓜20500噸,番茄27205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2053頭,年末存欄7596頭;家禽飼養量93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763噸,禽蛋2126噸;畜牧業總產值5687萬元。
截至2011年末,龍王廟鎮有林地面積1.5萬畝,其中用材林1.1萬畝,育苗林105畝,林木覆蓋率37.1%,主要分佈在東北和東南丘陵地帶,品種有落葉松,刺槐等。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30台。

工業

龍王廟鎮是東港西部地區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形成以食品加工、服裝生產、機械製造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龍王廟鎮工業總產值達到6億元。工業企業98家,職工1200人。

商業外貿

2011年末,龍王廟鎮有商業網點260個,職工794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9.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2011年,出口33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1%,主要產品有草莓、速凍食品、滑子蘑、服裝,產品銷往俄羅斯、美國、法國、荷蘭、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龍王廟鎮
龍王廟鎮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龍王廟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260人,專任教師14人;小學7所,在校生950人,專任教師4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83人,專任教師5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7%。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龍王廟鎮有文化藝術團體4個,會員160人,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3件;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職人員43人;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60平方米,藏書1600冊;農家書屋8個,藏書10000冊;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4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3人。主要文化團體是龍王廟劉國君文藝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龍王廟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個;病床9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8張。專業衛生人員6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500人次,住院手術10台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5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2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86.5%。

社會保障

2011年,龍王廟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戶,人數37人,支出13萬元,月人均291.7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22戶,人數584人,支出74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7人,支出12.4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6人,支出22.5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78人次,支出13萬元。2011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380人,其中參保職工110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270人。

交通


龍王廟鎮有312省道經過境內。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因此地修建龍王廟得名。
● 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王廟鎮滿族燈官舞,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