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丘陵

中國三大丘陵之首

東南丘陵,是中國三大丘陵之首,世界主要地形之一,指中國東南部一帶的丘陵,是北至長江,南至兩廣(指廣東、廣西),東至東海,西至雲貴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即雪峰山以東)的總稱,東南丘陵也是中國地形地貌中,分佈最廣最密集、土地面積最大的丘陵。

東南丘陵包含(江南丘陵、江淮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等),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徽省、湖北省、江蘇省的全部地區或部分地區均為丘陵地形地貌。

東南丘陵的主要山脈有:黃山、九華山、衡山、丹霞山、武夷山、南嶺、幕阜山、廬山、井岡山、大別山等。

簡介


東南丘陵是指北至長江,南至兩廣,東至東海,西至雲貴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總稱。地理位置: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雷州半島以北,雲貴高原以東。經緯度位置:20°N——28°N,110°E——120°E。地形多樣,以低山丘陵為主,山脈盆谷交錯分佈。
東南丘陵茶園
東南丘陵茶園
東南丘陵氣候上地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江南丘陵和閩浙丘陵屬於中亞熱帶,降水充沛,熱量豐富,是中國林、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年均溫16°—20℃,最冷月平均氣溫3°—8℃,最熱月平均氣溫27°—30℃,≥10℃積溫5000°—7000℃。無霜期230—300天。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具春多雨、夏酷熱的氣候特徵。華南丘陵屬於南亞熱帶,年均溫21℃左右,最冷月氣溫12°—14℃,低溫平均值為2℃,≥10℃積溫7300°—8300℃,無霜期360天左右,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具“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氣候特徵。
東南丘陵
東南丘陵
它包括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北省、安徽省、江蘇省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多在200至500米之間,其中部分主要的山峰超過1500米。丘陵多呈東北--西南走向,丘陵與低山之間多數有河谷盆地,因多紅色土壤、土質肥沃、土層深厚、適宜發展經濟林農業。其組成又可細分為以下部分:南嶺以北,長江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丘陵(湖南和江西兩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稱為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廣東、廣西的丘陵稱為華南丘陵(兩廣丘陵);另外,在浙閩邊境的仙霞嶺和閩贛邊界的武夷山,是長江與東南沿海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這一列東北——西南走向山脈以東,浙江和福建境內的丘陵,則稱為浙閩丘陵。

地勢


東南丘陵位於中國東南部地區。長江以南,從雲貴高原以東直達海濱的廣大地區,大部分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統稱為東南丘陵。主要包括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三部分。東南丘陵地形上的特點,是一列列蔥蘢峻峭的山嶺同一串串紅岩盆地及谷地相嵌分佈,翠崗紅岩,山色壯麗。東南廣大地區雖然以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為主,但也有不少海拔達到和超過1000米的低山。除了南嶺山脈以外,還有湘西的雪峰山、湘、贛交界的羅霄山、浙西的天目山、皖南的黃山以及福建的戴雲山、武夷山等。這些山嶺大多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山勢較為高峻,氣勢巍峨。
東南丘陵的茶園
東南丘陵的茶園
在紅色盆地中,紅色岩系一般強弱相同,岩層傾角不大,垂直節理髮育,當盆地及周圍地面整體抬升后,露出地面的紅層經濕熱氣候風化,並受河流切割及散流浸蝕,雕刻成形態奇特的崗丘。例如,在水平紅色岩系分佈的地區常形成陡崖壁立的丹霞地形,在水平層理相同的紅色岩系分佈區,常發育成“方山”地形。紅岩丘陵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米,低於周圍其他岩石構成的低山或高丘,呈現一派“盆地式”丘陵景色。但是,在西南部,特別是廣西的一些盆地,因石灰岩廣泛分佈,紅色丘陵就為石灰岩地區所特有的峰林所代替。在這些地區,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個孤零零的山峰拔地而起,奇秀的山形,蒼藍的石色,與石灰岩地區特有的碧流相映照,景色如畫。
東南丘陵
東南丘陵
東南廣大地區,雖然以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為主,但也有不少海拔達到千米以上的較高山嶺,聳立在丘陵之上,蔥籠峻拔,氣勢巍峨。除南部的南嶺山脈外,還有湖南西部的武陵山、雪峰山;廣西的大瑤山、大明山;湖南、江西交界的羅霄山、福建的戴雲山,閩贛邊境的武夷山;浙江西部的天目山和皖南的黃山;鄂、贛邊境的幕阜山和九嶺。這些山嶺,多數由花崗岩和其他一些比較堅硬的岩石所組成,山勢比較高峻,絕大部分都是東北——西南走向。使東南廣大地區地貌呈現出一列列蔥籠的山嶺,與一串串紅岩盆地和谷地相間的結構。

氣候


東南丘陵田園風光
東南丘陵田園風光
東南丘陵地區從北向南依次分佈著北亞熱帶季風落葉常綠闊葉林氣候、中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氣候、南亞熱帶含季雨林的常綠闊葉林氣候,上述幾種合稱亞熱帶季風氣候,還有熱帶季風雨林氣候即熱帶季風氣候。自西往東南,年太陽總輻射量從100增加到130千卡/cm2·a,年日照時數從1400上升至2200小時。自北向南,年均氣溫由16℃升高到24℃,一月平均氣溫從0℃升高到18℃,七月平均氣溫除高山為20-24℃外,其餘多在24-28℃以上。年無霜期北邊在250天以上,南面達350天。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多在5300°以上,最高可達9000°。
年降水量從北邊的1000多毫米遞升到南邊的1500毫米以上,高時可達2800毫米。一月份降水量自北而南從25mm上升到150mm,盛行西北風;七月份降水量北邊為100多毫米,南部達400mm,盛行東南風。降雨量的40%以上集中在夏季,還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大部分地區日最大降雨量可達100-250毫米。年降水日數多在140-200天之間,年乾燥度多在0.5-0.7之間。所以,總的來說,南嶺以北的地區,氣候為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型;南嶺以南的地區,氣候為長夏無冬秋去春來型。東南丘陵區降雨量大、降雨集中、降雨強度大的特點,為土壤侵蝕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外界條件。

組成


雲貴高原以東、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丘陵地貌分佈最廣泛、最集中,統稱“東南丘陵”。其中,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稱為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兩廣境內的稱為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閩兩省境內的稱為浙閩丘陵。東南丘陵地處亞熱帶,降水充沛,熱量豐富,是我國林、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地質


東南丘陵
東南丘陵
東南紅壤區丘崗山區的地層類型主要有花崗岩、片麻岩、砂岩、石灰岩、第四紀紅土和紅砂岩,還有少量紫砂岩。這些岩石,除石灰岩和第四紀紅土外,其風化層非常深厚,例如,花崗岩風化層厚度,在北亞熱帶可達10-20m;在中亞熱帶可達20-40m;在南亞熱帶、熱帶可達70-80m。其上發育的土壤都具有較強的砂性,有利於土壤侵蝕的發生髮展。第四紀紅土上形成的紅壤,由於表層有機質含量低,在植被破壞條件下,極易引起侵蝕。石灰岩的物質組成幾乎都是CaCO3,在南方高溫多雨、生物活動旺盛的條件下,風化主要以化學風化即溶解的形式出現,其結果是殘留的物質很少。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土壤侵蝕嚴重發生,則很難恢復。所有這些,都為本區的土壤侵蝕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本區內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其面積約為總面積的70-80%。其中,浙江約為70%;福建90%;江西70%;;湖南80%;廣東66%;海南33%(不包括台地);廣西85%(廣西的50%地區為石灰岩)湖北的長江以南地區70%;安徽的長江、蕪湖以南地區80%。山地上的坡度一般較大,多在20°以上;丘陵崗地的坡度雖然較小,多在5-8%之間,但絕大多數被開墾為坡耕地,成為土壤侵蝕的主要策源地。這些成為本區土壤侵蝕的地形條件。

江南丘陵

由一系列北東—南西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位於其間的一系列丘陵盆地組成。平均海拔500~1000米,高峰可超過1500米。主要山地有雪峰山、幕阜山、九嶺山、武功山、九華山、黃山、懷玉山等。盆地主要由紅色砂頁岩或石灰岩組成,海拔100~400米。規模較大的有湘潭盆地、衡陽—攸縣盆地、吉(安)泰(和)盆地、金(華)衢(縣)盆地等。本區屬典型的亞熱帶景觀,夏季高溫,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天然植被為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性土壤是紅壤和黃壤。這裡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除水稻外,棉花、薴麻、甘薯、經濟林木的油茶油桐、鳥柏、茶以及柑桔等,都佔有重要地位。

浙閩丘陵

東南丘陵田園風光
東南丘陵田園風光
位於武夷山、仙霞嶺、會稽山一線以東的東南沿海,地形上山嶺連綿,丘陵廣布,海岸曲折,島嶼眾多,平原和山間盆地狹小而分散。有二列與海岸平行的山嶺組成地形的骨架。最西一列是以武夷山為主幹,向東北與仙霞嶺、會稽山相連。其中武夷山、仙霞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由古老變質岩和古生界地層組成。第二列由西南向東北有博平嶺、戴雲山、洞宮山、括蒼山和天台山等,平均海拔800米左右,高峰超過1500米,主要由流紋岩和花崗岩組成。這列山嶺以東則過渡到沿海丘陵和台地,其中夾有一些河谷盆地和海積平原。本區依山瀕海,氣候受海洋影響很深,年降水量1400~1900毫米,≥10℃積溫5000~6500℃,作物一年二熟至三熟。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南方主要林區之一。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林和不少珍稀野生動物。已建有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盛產柑桔、茶、油茶、油桐等亞熱帶經濟林木。

兩廣丘陵

是廣西、廣東兩省大部分低山、丘陵的總稱。東部多系花崗岩丘陵,外形渾圓、溝谷縱橫,地表切割得十分破碎;西部主要是石灰岩丘陵,峰林廣布,地形崎嶇,風景優美。主要山脈有十萬大山、雲開大山、蓮花山等。丘陵海拔多在200~400米,少數山峰超過1000米。本區屬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10~15℃,日均溫>10℃的天數在300天以上,颱風和暴雨頻繁。植被為季風常綠闊葉林,土壤為赤紅壤,盛產荔枝、龍眼、橄欖、香蕉、柑桔等水果。但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植被與土壤


東南丘陵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主要由殼斗科,其次為樟科、山茶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冬青科、桑科、灰木科、木蘭科的常綠闊葉樹組成,如青岡櫟苦櫧、栲樹、大葉錐栗、甜櫧南嶺栲、大刺栲;閩粵栲、長葉石櫟、木荷等。大致在27°30′以南,常綠闊葉林混雜較多的熱帶成分,在南嶺以南的華南丘陵的自然植被為具有熱帶色彩的南亞熱帶季雨林,植物種類複雜,林內攀緣、附生植物甚多,代表科屬有蘇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番荔枝科、無患子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山龍眼科等,也有不少熱帶科屬如浦桃、越南山龍眼、野蘋婆、紅雉等,分佈於海拔500米以下地方。森林破壞后,多演變為次生的灌叢草坡及草坡。東南丘陵是中國紅壤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赤紅壤主要分佈於華南丘陵。耕作土壤為水稻土。在山地600—700米以上有黃壤分佈,1000米以上分佈黃棕壤,山頂分佈山地草甸土。
東南丘陵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多闢為農田,耕作制度可採用麥稻稻、油稻稻、肥稻稻等一年三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產區。也宜栽培亞熱帶經濟林木和作物,如柑桔、樟樹、茶葉、油茶、甘蔗等。華南丘陵還可因地制宜發展龍眼、菠蘿、荔枝、芒果。整個區域森林覆蓋率都比較高,林木尤以杉木、馬尾松毛竹為多,是中國重要林特產品生產基地。但這些地區坡地多、森林破壞、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據統計,江西省土壤侵蝕面積已從50年代的1.1萬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年代的4.56萬平方公里,廣東、福建、湖南從50年代到80年代,也分別由0.74、0.45和1.9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14、2.11和4.72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土壤耕性變差,有些甚至形成不毛之地,例如,僅福建省沿海一帶“紅色沙漠化”的裸地即達5.5萬公頃。加強植被保護,植樹造林,改良紅壤和利用坡地,對於東南丘陵來說已經迫在眉睫。
東南丘陵
東南丘陵
植被是防治土壤侵蝕最積極的因素。由於本區的水熱資源都十分豐富,所以本區從北到南自然植被類型的演替依次為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含季雨林的常綠闊葉林和季雨林雨林。所有這些植被類型在原始的狀態下都是相當茂密的,具有很好的保土蓄水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未能有效地阻止濫砍濫伐現象,致使森林覆蓋率顯著減少。本區丘陵低山上的植被多為荒草地、灌木林和次生林,植被覆蓋率大大降低,其保土蓄水功能明顯減退,導致土壤的嚴重侵蝕。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闢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築公路、建廠、挖煤、採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本區的土壤類型分佈規律為,對應於從北到南的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丘陵山地的土壤依次為黃棕壤、紅壤、黃壤、赤紅壤和磚紅壤。另外,在石灰岩地區分佈著石灰岩土;在紫色岩上發育著紫色土。平原上則主要分佈水稻土和潮土。
本區的土地利用,總的說來,平原為水稻的主要種植區,少量的旱地多在河流洲灘地上,大片的荒草地主要分佈在丘陵低山上,針、闊葉林地多在較高的山地上。過去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例如,不注意等高開墾的陡坡種植等,使得在長期遭受侵蝕條件下出現不少的“白沙崗”和“紅色沙漠”景觀,並使生態與環境嚴重破壞。

江南紅壤


中國的紅壤(包括黃壤)地區北起長江,南到南海諸島;東起東南沿海和台灣諸島,西到雲貴高原及橫斷山脈的東南緣。包括了十二個省區,總面積約為一百一十七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紅壤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種性廣,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糖的重要生產基地,而且盛產橡膠、棕櫚、荔枝、龍眼、柑桔和茶、桑、竹、麻等經濟物,還適宜發展林業和牧業。
紅壤是發育在熱帶、亞熱帶的紅色酸性土壤的總稱。由於區域內熱量、水分和植被狀況的不同,紅壤又有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紅黃壤等類別。磚紅壤分佈在廣東、雲南和台灣等省南部的熱帶地區。磚紅壤性紅壤分佈在南亞熱帶地區。紅壤分佈在中亞熱帶地區。黃壤分佈在紅壤地區中的地勢較高、氣溫較低的地區。
東南紅壤丘陵區
東南紅壤丘陵區
南方多紅壤是由於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地球表面的風化殼在長期風化過程中,特別是在化學風化過程中,礦物質的分解迅速和徹底。首先是那些活動性強的鉀、鈉、鈣、鎂等化學元素從礦物中大量釋放出來,並隨雨水向下滲漏或沿地表遷移到別處,造成鹼性物質的大量流失。然後,那些不好活動的鐵、錳等化學元素,也常呈水化、氧化狀態而有所移動。這類水化氧化物在移動時,一遇到乾旱就要脫水,變成帶紅色的氧化鐵和褐色的氧化錳而固定下來。所以在乾濕交替的氣候變化中,鐵和錳在風化層內反而有積累,甚至形成鐵錳結核或鐵盤。一般的情況下,氧化鐵的含量遠遠超過氧化錳的含量。並且,這種風化作用越強烈,風化殼中被紅色氧化鐵浸染也越厲害。中國南方高溫多雨的季風性氣候,冬夏乾濕季節變化相當明顯,恰好是紅壤發育的有利環境。
特別注意的是,紅壤是發育在深厚達幾米或幾十米的紅色紅化殼之上。據考察,第三紀以來,這裡一直是濕熱的氣候環境,地殼表面經受了強烈的風化淋溶過程,形成了深厚的紅色風化殼。例如在廣東揭陽平原的沖積層也蓋在紅色風化殼之上,並且在深藏的紅色風化殼中還發現劍齒象、大熊貓等濕熱古氣候條件下的動物群化石。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紅色風化殼由來已久。
根據紅壤地區現代成土作用的研究,土層中的二氧化硅以及多種灰分元素,仍在強烈地淋失,而鐵錳也仍在相對的積累。在紅色風化殼上發育的紅壤,既有古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也有現代紅壤化過程的特徵。
紅壤地區強烈的風化過程,固然引起化學元素的大量淋失或遷移,造成植物營養元素的流失和鐵錳元素的積累,但是,四季繁茂的森林和草類,強大的植物根系又可以把地表和深層被遷移的化學營養元素,通過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富集到植物體內,轉化為植物有機體,最後又重新歸還到土壤中去。這種生物的積累作用,使紅壤的化學風化過程淋失的化學元素得以補償。這是紅壤能得以保持較高肥力的重要基礎。在紅壤的化學風化過程中,植物的吸收分解與化學元素的積累作用,只能使紅壤保持灰分元素鉀、鈣、鈉、鎂、磷、硫、硅等的平衡,但不能改變土壤中鐵錳元素穩定的富集狀態,也就是不能改變紅壤化過程的根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