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丘陵
中國三大丘陵之首
東南丘陵,是中國三大丘陵之首,世界主要地形之一,指中國東南部一帶的丘陵,是北至長江,南至兩廣(指廣東、廣西),東至東海,西至雲貴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即雪峰山以東)的總稱,東南丘陵也是中國地形地貌中,分佈最廣最密集、土地面積最大的丘陵。
東南丘陵包含(江南丘陵、江淮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等),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徽省、湖北省、江蘇省的全部地區或部分地區均為丘陵地形地貌。
東南丘陵是指北至長江,南至兩廣,東至東海,西至雲貴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總稱。地理位置: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雷州半島以北,雲貴高原以東。經緯度位置:20°N——28°N,110°E——120°E。地形多樣,以低山丘陵為主,山脈盆谷交錯分佈。
東南丘陵茶園
東南丘陵
東南丘陵位於中國東南部地區。長江以南,從雲貴高原以東直達海濱的廣大地區,大部分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統稱為東南丘陵。主要包括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三部分。東南丘陵地形上的特點,是一列列蔥蘢峻峭的山嶺同一串串紅岩盆地及谷地相嵌分佈,翠崗紅岩,山色壯麗。東南廣大地區雖然以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為主,但也有不少海拔達到和超過1000米的低山。除了南嶺山脈以外,還有湘西的雪峰山、湘、贛交界的羅霄山、浙西的天目山、皖南的黃山以及福建的戴雲山、武夷山等。這些山嶺大多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山勢較為高峻,氣勢巍峨。
東南丘陵的茶園
東南丘陵
東南丘陵田園風光
年降水量從北邊的1000多毫米遞升到南邊的1500毫米以上,高時可達2800毫米。一月份降水量自北而南從25mm上升到150mm,盛行西北風;七月份降水量北邊為100多毫米,南部達400mm,盛行東南風。降雨量的40%以上集中在夏季,還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大部分地區日最大降雨量可達100-250毫米。年降水日數多在140-200天之間,年乾燥度多在0.5-0.7之間。所以,總的來說,南嶺以北的地區,氣候為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型;南嶺以南的地區,氣候為長夏無冬秋去春來型。東南丘陵區降雨量大、降雨集中、降雨強度大的特點,為土壤侵蝕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外界條件。
雲貴高原以東、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丘陵地貌分佈最廣泛、最集中,統稱“東南丘陵”。其中,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稱為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兩廣境內的稱為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閩兩省境內的稱為浙閩丘陵。東南丘陵地處亞熱帶,降水充沛,熱量豐富,是我國林、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東南丘陵
本區內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其面積約為總面積的70-80%。其中,浙江約為70%;福建90%;江西70%;;湖南80%;廣東66%;海南33%(不包括台地);廣西85%(廣西的50%地區為石灰岩)湖北的長江以南地區70%;安徽的長江、蕪湖以南地區80%。山地上的坡度一般較大,多在20°以上;丘陵崗地的坡度雖然較小,多在5-8%之間,但絕大多數被開墾為坡耕地,成為土壤侵蝕的主要策源地。這些成為本區土壤侵蝕的地形條件。
由一系列北東—南西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位於其間的一系列丘陵盆地組成。平均海拔500~1000米,高峰可超過1500米。主要山地有雪峰山、幕阜山、九嶺山、武功山、九華山、黃山、懷玉山等。盆地主要由紅色砂頁岩或石灰岩組成,海拔100~400米。規模較大的有湘潭盆地、衡陽—攸縣盆地、吉(安)泰(和)盆地、金(華)衢(縣)盆地等。本區屬典型的亞熱帶景觀,夏季高溫,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天然植被為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性土壤是紅壤和黃壤。這裡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除水稻外,棉花、薴麻、甘薯、經濟林木的油茶、油桐、鳥柏、茶以及柑桔等,都佔有重要地位。
東南丘陵田園風光
是廣西、廣東兩省大部分低山、丘陵的總稱。東部多系花崗岩丘陵,外形渾圓、溝谷縱橫,地表切割得十分破碎;西部主要是石灰岩丘陵,峰林廣布,地形崎嶇,風景優美。主要山脈有十萬大山、雲開大山、蓮花山等。丘陵海拔多在200~400米,少數山峰超過1000米。本區屬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10~15℃,日均溫>10℃的天數在300天以上,颱風和暴雨頻繁。植被為季風常綠闊葉林,土壤為赤紅壤,盛產荔枝、龍眼、橄欖、香蕉、柑桔等水果。但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東南丘陵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主要由殼斗科,其次為樟科、山茶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冬青科、桑科、灰木科、木蘭科的常綠闊葉樹組成,如青岡櫟苦櫧、栲樹、大葉錐栗、甜櫧、南嶺栲、大刺栲;閩粵栲、長葉石櫟、木荷等。大致在27°30′以南,常綠闊葉林混雜較多的熱帶成分,在南嶺以南的華南丘陵的自然植被為具有熱帶色彩的南亞熱帶季雨林,植物種類複雜,林內攀緣、附生植物甚多,代表科屬有蘇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番荔枝科、無患子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山龍眼科等,也有不少熱帶科屬如浦桃、越南山龍眼、野蘋婆、紅雉等,分佈於海拔500米以下地方。森林破壞后,多演變為次生的灌叢草坡及草坡。東南丘陵是中國紅壤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赤紅壤主要分佈於華南丘陵。耕作土壤為水稻土。在山地600—700米以上有黃壤分佈,1000米以上分佈黃棕壤,山頂分佈山地草甸土。
東南丘陵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多闢為農田,耕作制度可採用麥稻稻、油稻稻、肥稻稻等一年三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產區。也宜栽培亞熱帶經濟林木和作物,如柑桔、樟樹、茶葉、油茶、甘蔗等。華南丘陵還可因地制宜發展龍眼、菠蘿、荔枝、芒果。整個區域森林覆蓋率都比較高,林木尤以杉木、馬尾松、毛竹為多,是中國重要林特產品生產基地。但這些地區坡地多、森林破壞、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據統計,江西省土壤侵蝕面積已從50年代的1.1萬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年代的4.56萬平方公里,廣東、福建、湖南從50年代到80年代,也分別由0.74、0.45和1.9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14、2.11和4.72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土壤耕性變差,有些甚至形成不毛之地,例如,僅福建省沿海一帶“紅色沙漠化”的裸地即達5.5萬公頃。加強植被保護,植樹造林,改良紅壤和利用坡地,對於東南丘陵來說已經迫在眉睫。
東南丘陵
本區的土地利用,總的說來,平原為水稻的主要種植區,少量的旱地多在河流洲灘地上,大片的荒草地主要分佈在丘陵低山上,針、闊葉林地多在較高的山地上。過去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例如,不注意等高開墾的陡坡種植等,使得在長期遭受侵蝕條件下出現不少的“白沙崗”和“紅色沙漠”景觀,並使生態與環境嚴重破壞。
中國的紅壤(包括黃壤)地區北起長江,南到南海諸島;東起東南沿海和台灣諸島,西到雲貴高原及橫斷山脈的東南緣。包括了十二個省區,總面積約為一百一十七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紅壤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種性廣,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糖的重要生產基地,而且盛產橡膠、棕櫚、荔枝、龍眼、柑桔和茶、桑、竹、麻等經濟物,還適宜發展林業和牧業。
紅壤是發育在熱帶、亞熱帶的紅色酸性土壤的總稱。由於區域內熱量、水分和植被狀況的不同,紅壤又有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紅黃壤等類別。磚紅壤分佈在廣東、雲南和台灣等省南部的熱帶地區。磚紅壤性紅壤分佈在南亞熱帶地區。紅壤分佈在中亞熱帶地區。黃壤分佈在紅壤地區中的地勢較高、氣溫較低的地區。
東南紅壤丘陵區
特別注意的是,紅壤是發育在深厚達幾米或幾十米的紅色紅化殼之上。據考察,第三紀以來,這裡一直是濕熱的氣候環境,地殼表面經受了強烈的風化淋溶過程,形成了深厚的紅色風化殼。例如在廣東揭陽平原的沖積層也蓋在紅色風化殼之上,並且在深藏的紅色風化殼中還發現劍齒象、大熊貓等濕熱古氣候條件下的動物群化石。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紅色風化殼由來已久。
根據紅壤地區現代成土作用的研究,土層中的二氧化硅以及多種灰分元素,仍在強烈地淋失,而鐵錳也仍在相對的積累。在紅色風化殼上發育的紅壤,既有古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也有現代紅壤化過程的特徵。
紅壤地區強烈的風化過程,固然引起化學元素的大量淋失或遷移,造成植物營養元素的流失和鐵錳元素的積累,但是,四季繁茂的森林和草類,強大的植物根系又可以把地表和深層被遷移的化學營養元素,通過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富集到植物體內,轉化為植物有機體,最後又重新歸還到土壤中去。這種生物的積累作用,使紅壤的化學風化過程淋失的化學元素得以補償。這是紅壤能得以保持較高肥力的重要基礎。在紅壤的化學風化過程中,植物的吸收分解與化學元素的積累作用,只能使紅壤保持灰分元素鉀、鈣、鈉、鎂、磷、硫、硅等的平衡,但不能改變土壤中鐵錳元素穩定的富集狀態,也就是不能改變紅壤化過程的根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