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紋岩
流紋岩
流紋岩是一種火成岩,是火山的酸性噴出岩石,其化學成分與花崗岩相同,由於形成時冷卻速度較快使礦物來不及結晶,二氧化硅含量大於69%,其斑晶主要為鉀長石和石英組成,晶體形狀為方形板狀,有玻璃光澤,但有節理。岩石為灰色、粉紅色或磚紅色,有斑狀結構和流紋狀結構。
流紋岩是一類SiO含量大於65%、富含長石石英礦物的酸性噴出岩,在全球廣泛分佈。
![流紋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5/m75f55d9394525698f8142c4f7950f696.jpg)
流紋岩
最後產物中的微晶質基質的含量就可能太少,不在顯微鏡下就難以看出來。這樣的岩石(斑流岩)從手標本上看很容易錯認為花崗岩。然而,大多數流紋岩的結晶作用期都比較短,所以這種岩石主要由含有少數幾個斑晶的微晶質基質或部分玻璃質基質組成。基質有時呈微文象狀或花斑狀。玻璃質流紋岩當中有黑曜岩、松脂岩、珍珠岩和浮岩。其化學成分與花崗岩相同(為同種岩漿形成的侵入岩和噴出岩)。灰白色或淺粉紅色。常見有流紋構造和斑狀結構、玻璃質結構、球粒結構、霏細結構、顯微文象結構等。斑晶常為石英、鹼性長石,有時有少量斜長石;基質一般為緻密的隱晶質或玻璃質。產狀多為岩丘。脫玻化明顯的流紋岩稱為流紋斑岩。
美國黃石國家地質公園、日本阿蘇破火山、俄羅斯錫霍特一阿林火山帶等]受西太平洋板塊俯衝的影響。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也大面積分佈著時代為侏羅紀、白堊紀的流紋岩。它們構成了一南北延伸達2000餘km、平均寬度約400km的巨型古火山帶。這些流紋岩由於岩性和發育其中的構造差異。在外力侵蝕作用下。常塑造出許多形態獨特且類型豐富的地貌景觀。有些地區因這些或秀麗或雄偉的地貌景觀而成為重要的旅遊景區。如浙江樂清的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縉雲的仙都國家地質公園、吉林四平的山門國家地質公園等。
![流紋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6/mc6474861f47ef4ea6cb4b050438478e3.jpg)
流紋岩
流紋岩與花崗岩之間的某些區別是值得注意的。白雲母在花崗岩中是常見的礦物,而在流紋岩中則非常罕見,或者僅僅是作為一種蝕變產物。在多數花崗岩中,鹼性長石是一種含鈉很少的微斜長石(即微斜紋長石);然而,在多數流紋岩中卻是透長石,常常富含鈉。鉀大大超過鈉的情況在花崗岩中是常見的,除非是熱液蝕變的結果,在流紋岩中卻很不少見。世界各地和各個地質年代都有流紋岩發現。流紋岩主要限於在大陸上或緊靠大陸的邊緣上,但其他地方也有。據報導,在遠離任何大陸的大洋島嶼上也有少量流紋岩(或石英粗面岩)。
![流紋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6/m16a4a44604ccf31bf2d47ca307d25706.jpg)
流紋岩
鈣鹼性系列
常與流紋質、安山質凝灰岩、熔結凝灰岩和安山岩共生,產在島弧、活動陸緣和大陸板內活動帶。一般呈絳紅、肉紅、灰黃等色,除流紋構造外,還有石泡構造。常具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石英和透長石,有時有數量不等的斜長石(中長石為主),少量黑雲母,偶爾見輝石斑晶。在特定條件下,可出現少量堇青石、石榴子石或石墨。基質為霏細結構、球粒結構和玻璃質結構。
鹼性系列
常與鹼流岩、鹼長粗面岩和鹼性玄武岩共生,產在大陸邊緣活動帶的拉張階段和裂谷階段,是岩漿後期分異作用的產物。鹼性流紋岩一般為綠色、灰綠色、灰紫色和灰白色。呈斑狀結構,斑晶常見有鈉透長石、歪長石或鈉長石,石英很少或沒有,可見少量普通輝石或霓輝石。基質微晶可見霓石、鈉閃石和鈉鈣閃石等。基質結構除鈣鹼性流紋岩中所見的類型之外,還有粗面結構和粗面-霏細結構。
在風化作用、流水侵蝕及間歇性的構造抬升運動控制F,流紋岩中的地貌景觀發育具有4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期)
早期地表侵蝕所形成的一級夷平面。
第二階段(青年期)
隨著流水的侵蝕,夷平面被分割解體,形成了很多V形峽谷。這些峽谷在水流持續的蒯向侵蝕和谷壁風化崩塌作用下,不斷被拓寬,並於兩側岩壁上發育出岩嶂,於兩側谷坡附近形成溝谷型銳峰景觀。
第三階段(壯年期)
當區域新的一次構造隆升導致侵蝕基準面的相對下降后,新一輪溝谷下切會使溝床的海拔高度降低,原先的老溝谷及其中所發育的銳峰和岩嶂也被相對抬升。抬升后的銳峰隨著後期的侵蝕崩塌,會逐漸萎縮乃至最終消亡,只有少數仍保留看一些殘存,形成小體量的山頂型銳峰。抬升后的岩嶂不斷崩塌後退,會使其所包圍的基岩山體逐漸縮小,並最終形成大體量的山頂型銳峰景觀。岩嶂的不斷崩塌後退,也會導致在一些山脊上形成雙面岩嶂地形。處在這個發育階段的地貌景觀,可以在區域內一些高海拔地帶見到。
第四階段(老年期)
在侵蝕崩塌作用下,處在高海拔的山頂型銳峰,其體積也在不斷收縮,乃至最後消失。方山景區的劍岩就是一個山頂型銳峰的殘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