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崗鎮

義崗鎮

義崗鎮位於甘肅省通渭縣最北部,西北、北與會寧縣接壤,東北與靜寧縣相鄰,東南、南、西南分別與寺子川鄉、北城鋪鄉、華家嶺鄉毗鄰,距縣城37公里。義崗鎮東西長22.8公里,南北寬約12.6公里,總面積136公里。義崗鎮交通便利、商貿業發達,國道“西南公路”在西部過境,省道“靖天公路”穿鎮而過,東勝、明聯等7條鎮村公路貫穿義崗鎮。村、組道路暢通,為相鄰3縣7鄉9個集市的中心,民國時期就為通渭“四大集鎮”之一。2003年被列為甘肅省級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行政劃分


甘肅省定西通渭縣義崗鎮
長途區號:0932郵政編碼:743000
行政代碼:621121105身份證前六位:621121
隸屬政區: 通渭縣行政級別:鎮

地理環境


義崗鎮,位於通渭縣北部,西北、北與會寧縣接壤,東北與靜寧相鄰,東南、南、西南分別與寺子川鄉、北城鋪鄉、華家嶺毗連。鎮人民政府駐地明星村,距縣城40公里,東西長22.6公里,南北寬12.6公里,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30米,年降雨量450mm,無霜期135天。全鎮轄17個行政村,121個村民小組。

人口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義崗鎮常住人口為17641人。

六通情況


17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通電話,2個村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

社會事業


文教衛生:有醫院、衛生院2所,醫生44人,病床124張。有各類學校17所,教師175人,在校學生4390人。
經濟指標: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1693萬元,糧食播種面積4355公頃,糧食總產量872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540元;財政收入56萬元,財政支出129萬元。

名優特產


白羽王
白羽王
白羽王、美國王、賀母鵝等優質肉鵝。
旅遊景點:四岩山長征烈士陵園。

村鎮歷史


義崗鎮
義崗鎮
義崗鎮始設明代後期,民國時期發展為通渭縣四大集鎮之一,民國五年(1916年)通渭縣設5區,義崗川設為第4區,轄7村,民國18年(1929年)通渭縣設6區,義崗為第6區,轄義崗鎮、北城鎮,解放后,於1951年通渭縣設8區,在義崗設第8區,轄新合、錦龍、北城、寺子、四聯、石峰、聯合等7鄉,1953年通渭縣設12區,義崗仍保留區的設置,1961年7月調整體制,通渭縣設8個區工委,下轄30個公社,義崗川區工委轄義崗、石關、北城、寺子四個公社,1964年撤消義崗區工委,保留人民公社設置,1985年改人民公社為義崗鄉人民政府,2003年10月撤鄉建鎮。.

農業發展


義崗鎮把馬鈴薯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突破口,積極扶持,著力培育,整體推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2006年,義崗鎮馬鈴薯種植面積4萬畝,人均種植2畝,主要分佈在“六點兩片”上,“六點”即義崗區點5000畝,涉及4村19組936戶,種植大西洋、台灣紅皮等菜用型地膜早熟馬鈴薯;悠江村2000畝,涉及5組162戶;簸營村1000畝,涉及3組96戶;寨子村1000畝,涉及2組180戶;宋庄村1 000畝,涉及3組85戶;新四、山河、高河、崔岔4村喬家灣點5000畝,涉及13組385戶,種植隴薯3號、隴薯36號、新大坪等糧菜兼用型優質薯種。“兩片”即西片8村種植1萬畝,東片5村種植1.5萬畝。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中,一是採取示範帶動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推動了規模化種植;二是採取機械深松,配方施肥等科學方法,實施壟種,坑種、整薯栽培,推動了標準化生產:三是採取“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動了產業化經營。
通渭縣重點打造肉牛綠色養殖全產業鏈產業園,依託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重點引導義崗等鄉鎮,新增肉牛養殖3萬頭,總規模達到15萬頭以上。推進萬頭標準化肉牛育肥擴繁示範基地、屠宰、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形成集屠宰、加工、冷凍、保鮮、流通、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發展體系。
以通渭縣北部義崗等鄉鎮為重點打造通渭風電基地,依託風電項目的建設發展風機葉片、錨栓等裝備製造業,通過以工帶農的方式,促進富裕勞動力就業;以南部榜羅鎮、常河、襄南等鄉鎮為重點,依託已建成的光伏電站,打造農光、畜光互補的農業產業示範園,逐步形成“北風電、南光伏”的風光互補新能源產業格局。

風土名勝


義崗鎮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秦腔、皮影戲社火等傳統文娛活動在民間非常盛行,在傳統節日或農閑季節有劇團或民間秦腔自樂班經常演出,義崗鎮男女老少,熱情洋溢,村民盛裝巧飾,簇擁紛至,歡聚一場。春節社火以自然村開展,豐富多樣,各具風味。從事書畫、剪紙、雕刻藝術的人才濟濟。同時,一些諸如籃球、打鞦韆、耍武術、下象棋等體育運動在民間經常開展,鎮政府對體育設施建設非常重視,建成低標準活動場所17個,對群眾經常開展各種體育活動,提供了保障。義崗中學不定期舉辦不同項目不同規模的運動會,每年舉辦一次。各小學以學區聯辦的形式進行。義崗中學向全國各體育院校輸送了大批具有體育特長的人才。
紅軍長征當年經過此地,1957年9月1日,為了弘揚長征精神,悼念革命烈士,原義崗區人民政府修建陵園,豎立“長征烈士永垂不朽”的墓碑一座。1998年8月,烈士陵園得到重建。隨著紅色旅遊的興起,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義崗鎮四岩山長征烈士陵園,年接納參觀人數達萬多人次。
通渭縣預計融入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北線即蘭州(蘭州八路軍辦事處)—通渭縣(榜羅鎮革命遺址、連以上千人大會舊址、縣城《七律•長征》詩朗誦地、紅軍長徵文娛晚會舊址、華家嶺阻擊戰遺址、義崗四沿山烈士陵園)—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靜寧(固原市隆德縣六盤山長征紀念亭)—慶陽(南梁蘇維埃政府舊址、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舊址)—銀川;融入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南線:即成都(雪山草地)—迭部(甘南州迭部縣臘子口戰役遺址)—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岷縣(“岷州會議”紀念館)—通渭縣(榜羅鎮會議遺址、連以上千人大會舊址、縣城《七律·長征》詩朗誦地、紅軍長徵文娛晚會舊址、通渭溫泉、義崗四沿山烈士陵園、華家嶺阻擊戰遺址)—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蘭州(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舊址)。

交通


依託通渭縣區域幾何中心,推進“五路”聯通全面發展,通渭縣建設了S35景泰至禮縣高速公路通渭段。該路段起點與S35景泰至禮縣高速白銀段相接,經義崗鎮、北城鎮、平襄鎮襄南鎮后,終點與S35景泰至禮縣高速天水段相接,全長約58.992公里,估算投資9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