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

甘肅省白銀市轄縣

徠會寧縣,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總面積6439平方千米。會寧縣下轄24個鎮、4個鄉。現有總人口為401581人(2020年)。

會寧縣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置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建縣歷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2018年,會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8.2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1.4:23.1:45.5,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2568元;完成財政收入4.63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8489.8元、7459.6元。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會寧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准退出。

2020年6月,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屬於長征片區(紅一方面軍)。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后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后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會寧縣
會寧縣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后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複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會寧縣
會寧縣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后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地處北緯35°24′至36°26′、東經104°29′至105°31′之間。東依靜寧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海原縣,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靠安定區和榆中縣,北與靖遠縣、平川區相鄰。總面積為6439平方公里。

地質

會寧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土地構造複雜,多以變質岩和花崗岩為基底,其上廣泛沉積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

地貌

會寧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佈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撥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谷地階地貌。其地貌大體可分:
(一)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縣內廣泛分佈。梁呈長條形,頂不寬,坡梁長,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數被現代槽狀沖溝切割,溝頭為“掌地”,在中部有少數呈山間盆地地貌。侵蝕嚴重地區,梁峁並存,峁頂面積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長,為溝谷深切,黃土堆積較厚。
(二)黃土堆積侵蝕梁峁頂面殘塬地貌。此地貌分佈在縣境北部祖厲河、關川河兩側,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頂殘塬,塬面坡度平緩,一般在5—10度之間。塬緣到谷底切割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為塬地,溝谷為溝壩地。
(三)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佈於祖厲河及其支流祖河、厲河、關川河、土門峴河兩側,為寬窄、長短、高低各異的三級河谷階地,呈樹枝狀嵌入梁峁丘陵之間。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溝川等七川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級階地為河灘,寬數米至數百米,為排洪區;高出河灘10—30米的二級階地為川地,地勢平坦,寬數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級階地為坪平台,斷續分佈於川道兩邊。階地多由第四級沖積、洪積物組成,黃土層厚,土質較好。

氣候

全縣年降水量267.1毫米,年平均氣溫9.2℃,年極端最高氣溫34℃,極端最低氣溫-23.3℃,地面平均溫度12.4℃,年無霜期154天。

災害

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123.57萬畝,其中成災面積70萬畝,成災面積中旱災55.89萬畝,占成災面積的80%。

水系

會寧縣主要河流有祖厲河、葫蘆河清水河等三條。
祖厲河,黃河上游支流。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側。源出會寧縣南華家嶺,北流經會寧縣、靖遠縣入黃河。因流域地層含鹽鹼較多,水味苦咸,故又稱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較高。
葫蘆河是渭河一條較大的支流,古稱瓦亭水、隴水。因河床狹窄多曲折,形似“葫蘆“得名。發源於寧夏西吉縣與海原縣交界處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經西吉、靜寧、秦安,在天水三陽川與渭河交匯,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

自然資源


礦石資源

會寧縣境內的坡縷石(又稱凹凸棒石)是甘肅省新發現的世界稀有的非金屬礦產資源,該礦石含有以碘(I)硒(Se)為代表的人體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種中的12種,以及植物所需微量營養元素6種。經詳細勘察推斷其資源量為700多萬噸,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約24%。

水資源

會寧乾旱少雨,水資源極為匱乏。地表水主要來源於降水,且汛期洪水集中,難以利用。大部分河流平時流量很小且水質苦咸,水質較好,可以利用的河流僅有厲河、侯川河、響河等。地下水主要有大豹子川、厲河、關川河、祖厲河幹流(縣城至甘溝段),大部分都礦化度較高,可飲用的淡水僅局限於東南部老君坡、太平店、楊崖集、侯家川、新添堡、中川、丁家溝一帶。近年來最新勘探發現的鐵木山礦泉水和龍王峽地下水,經有關部門鑒定,符合可飲用水標準。
2003年,全縣水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地表水資源年總量為15100萬立方米,約有6700萬立方米可利用,近年水庫容量銳減,實際利用率直線下降;地下潛流量為106萬立方米,約有80萬立方米可利用;收集降雨資源600萬立方米;靖會電力提灌工程調入黃河水資源5300萬立方米。全年人均佔有可利用水資源量為227立方米。全縣年水資源需求總量為8915.5萬立方米,根據水量平衡計算,農村缺水率為17.7%,城鎮缺水率為59.6%。
境內的坡縷石(又稱凹凸棒石)是甘肅省新發現的世界稀有的非金屬礦產資源,該礦石含有以碘(I)硒(Se)為代表的人體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種中的12種,以及植物所需微量營養元素6種。經詳細勘察推斷其資源量為700多萬噸,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約24%。
境內礦泉水1991年通過國家級鑒定,達到了(GB8537-87)的界限指標值。該礦泉水年湧出量為7萬噸,已開發利用的一處年湧出量為3萬噸,資源潛力較大。
(以上數據截至2013年)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代初,全縣有5個區,81個鄉。1957年,陸續撤併為3區、1鎮、29鄉。1958年,建立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併成20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併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設柴門人民公社。
1980年恢復城關鎮。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
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
2005年1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2005年9月,全縣轄6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84個村、6個社區、2039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
2015年,撤銷中川鄉、漢家岔鄉、劉家寨子鄉、白草塬鄉、大溝鄉、四房吳鄉、老君坡鄉、平頭川鄉,設立中川鎮、漢家岔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大溝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甘民復[2015]2號)。調整后,全縣轄14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截至2016年,會寧轄16個鎮、12個鄉、284個村、14個社區、2078個村民小組。
鎮:會師鎮、郭城驛鎮、河畔鎮、頭寨子鎮、甘溝驛鎮、太平店鎮、中川鎮、漢家岔鎮、柴家門鎮、大溝鎮、侯家川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
鄉:丁家溝鄉、新添堡回族鄉黨家峴鄉楊崖集鄉翟家所鄉、八里灣鄉、韓家集鄉、土門峴鄉、新塬鄉草灘鄉、土高山鄉、新莊鄉。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會寧縣下轄24個鎮、4個鄉,會寧縣人民政府駐會師鎮。
本級區劃名稱本級區劃面積下轄區劃詳情本級區劃政府駐地
會師鎮186.8平方公里8個社區、8個村、62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枝陽社區
郭城驛鎮329.1平方公里11個村、59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新堡子
河畔鎮243.4平方公里8個村、76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宋家河畔
頭寨子鎮473平方公里15個村、98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頭寨子
丁家溝鄉164.7平方公里10個村、88個村民小組楊家川
新添堡回族鄉218平方公里13個村、75個村民小組南馬家
中川鎮138.3平方公里10個村、66個村民小組下中川
侯家川鎮112.3平方公里7個村、62個村民小組侯家川
黨家峴鄉149.8平方公里10個村、89個村民小組黨家峴
楊崖集鄉162.8平方公里12個村、84個村民小組楊崖集
老君坡鎮145.3平方公里13個村、78個村民小組老君坡
太平店鎮139.9平方公里12個村、93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太平店
翟家所鄉181.9平方公里12個村、92個村民小組翟家所
柴家門鎮279.3平方公里11個村、67個村民小組柴家門
八里灣鄉195.3平方公里11個村、88個村民小組八里灣
平頭川鎮138.3平方公里9個村、57個村民小組馬蘆刺咀
韓家集鄉188.7平方公里8個村、73個村民小組董家坡
大溝鎮285.7平方公里14個村、90個村民小組大溝
四房吳鎮258.8平方公里10個村、63個村民小組南張家
甘溝驛鎮336.2平方公里12個村、87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甘溝驛
漢家岔鎮385.7平方公里12個村、90個村民小組漢家岔下庄
土門峴鄉185.9平方公里6個村、34個村民小組土門峴
新塬鄉287.3平方公里9個村、72個村民小組劉家溝
草灘鄉211.1平方公里7個村、42個村民小組草灘
土高山鄉245.8平方公里6個村、40個村民小組程家塬
白草塬鎮175平方公里8個村、69個村民小組北劉家
劉家寨子鎮297.3平方公里12個村、83個村民小組劉家寨子
新莊鄉323.3平方公里8個村、62個村民小組新莊子
行政區劃代碼名稱
620422100會師鎮
620422101郭城驛鎮
620422102河畔鎮
620422103頭寨子鎮
620422104太平店鎮
620422105甘溝驛鎮
620422106侯家川鎮
620422107柴家門鎮
620422108漢家岔鎮
620422109劉家寨子鎮
620422110白草塬鎮
620422111大溝鎮
620422112四房吳鎮
620422113中川鎮
620422114老君坡鎮
620422115平頭川鎮
620422116丁家溝鎮
620422117楊崖集鎮
620422118翟家所鎮
620422119韓家集鎮
620422120土門峴鎮
620422121新塬鎮
620422122草灘鎮
620422123新莊鎮
620422202新添堡回族鄉
620422204黨家峴鄉
620422213八里灣鄉
620422225土高山鄉

人口民族


人口

唐天寶元年(742年),全縣共有4594戶,共計26660人。
宋時人口縣誌無記載。
大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全縣有1500戶,共計30870人。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縣共有18332戶,共計296787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共有11932戶,共計81859人。
1949年,全縣有24961戶,共計17785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45822戶,共計27711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74926戶、共計42511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97490戶,共計48930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119589戶,共計568634人;2009年,全縣總戶數124371戶,總人口581832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4萬人。
2016年末全縣有總人口58.03萬人,按性別分,男30.02萬人,佔總人口的51.7%,女28.01萬人,佔總人口的48.3%,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15;按年齡分,18歲以下人口佔18.3%,18歲至60歲人口佔64.2%,60歲以上人口佔17.5%。全縣常住人口為53.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15萬人,佔28.13%,自然增長率6.03‰。
2017年末,會寧縣總人口57.61萬人,按性別分,男29.86萬人,佔總人口的51.8%,女27.75萬人,佔總人口的48.2%,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57;按年齡分18歲以下人口佔18.5%,18歲至60歲人口佔64.3%,60歲以上人口佔17.2%。全縣常住人口為54.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24萬人,佔29.96%,自然增長率5.49‰。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正式發布,會寧縣常住人口為54.57萬人,位居全市第一。
2021年6月16日,白銀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會寧縣人口數為401581人。

民族

會寧縣有回族東鄉族、藏族、滿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壯族等民族分佈。

政治


劉正祥:縣委委員、常委、書記,一級調研員
郝 明: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提名為會寧縣人民政府縣長候選人
李 桐: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
王興元:縣委副書記(掛職)
高 斌: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任秀珍:縣委常委、統戰部長
伏 濤:縣委常委、副縣長
李建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姜泰來: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縣委辦主任
張朋:縣委常委

經濟


綜述

會寧縣
會寧縣
2016年,會寧縣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14214萬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192萬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52372萬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285650萬元,增長8%,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3676萬元、增長4%,金融業增加值28255萬元、增長19.9%,房地產業增加值22797萬元、增長3%。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1418元,比上年增長6.8%。單位GDP能耗為0.8141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降低3.54%。
文化產業增加值14280.1萬元,比上年增長14.21%,佔GDP的2.32%。
就業:年末全縣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達到20900人,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115215萬元,單位從業人員年均勞動報酬54972元,比上年增長14.32%;年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937人,登記失業率為3.46%。組織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9.7萬人,創勞動收入17.1億元。
2017年,會寧縣實現生產總值62.76億元,比上年增長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8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4.96億元,下降1.5%;第三產業增加值29.32億元,增長1.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68億元、增長5.7%,金融業增加值2.90億元、下降0.9%,房地產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6.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9.5∶23.8∶46.7。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1618元。
2017年,會寧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為4.63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2.65億同比增長增長1.7%。其中,稅收收入1.52億元,下降16.5%;非稅收入1.14億元,增長43.8%。上級補助收入36.81億元,增長8.8%。全縣財政收入總計達到45.2同比增長元,增長15.26%。全縣財政總支出4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公共財政支出39.51億元,增長4.99%。
2017年,會寧縣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01億元,比上年下降46.64%,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47.31億元,下降53.54,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7.70億元,增長5.07倍。按產業分,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7.81億元,下降55.1%,其中工業投資17.82億元,下降48.2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7億元同比下降9億元,下降41.36%。

第一產業

種植業:全年糧食總產量38093.5萬公斤,比上年下降8.7%。其中,夏糧產量5864.6萬公斤,下降4.2%;秋糧產量32228.9萬公斤,下降9.5%。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0.89萬畝,比上年增加0.9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2.47萬畝,增加0.5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44萬畝,增加0.1萬畝;西瓜種植面積2.86萬畝,增加0.8萬畝;黑瓜籽種植面積3.1萬畝,減少2.4萬畝。
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449.1萬公斤,比上年增長7.2%;水果產量1899萬公斤,增長5.4%;蔬菜產量10563.3萬公斤,增長9.2%;藥材產量401.5萬公斤,增長2.7%;西瓜產量5932.4萬公斤,增長22.4%;黑瓜籽產量119.3萬公斤,下降43.7%;花椒產量1.9萬公斤,與上年持平。
林業:全縣共有林地面積147.82萬畝,其中當年造林面積4.3萬畝,當年零星植樹200萬株,當年育苗面積0.2萬畝,未成林撫育作業面積20.01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7.3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9.03萬畝。
畜牧業:年末大家畜存欄17.82萬頭(只),比上年減少2.03%;牛、羊存欄分別為6.53萬頭和69.5萬隻,分別比上年減少0.15%和增長0.29%;出欄分別為4.2萬頭和76萬隻,分別比上年增長5.8%、3.4%。豬、雞存欄分別為24.1萬頭和68.79萬隻,分別比上年減少5.49%和6.91%;出欄分別為29.06萬頭和99.15萬隻,分別比上年減少2.6%和增長5.13%。
全年肉類總產量4099.4萬公斤,比上年增長0.64%,牛奶產量1156.4萬公斤,下降1.67%;羊毛產量108萬公斤,增長0.56%。禽蛋產量227萬公斤,減少6.93%。
生產條件: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1.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48%;農村共擁有拖拉機2224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446台,小型拖拉機19800台。化肥施用量47311.29噸,增長0.71%。有耕地面積226.06萬畝,其中水地有效灌溉面積31.25萬畝,比上年增加0.13萬畝;梯田年末累計達到193.88萬畝,其中當年新修梯田11.01萬畝。
2017年,會寧縣糧食總產量3956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3.85%。其中,夏糧產量6246萬公斤,增長6.5%;秋糧產量33314萬公斤,增長3.37%。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0.62萬畝,比上年減少0.2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1.69萬畝,增加0.0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78萬畝,增加0.34萬畝;瓜類種植面積2.87萬畝,增加0.01萬畝;黑瓜籽種植面積2.5萬畝,減少0.55萬畝。
2017年,會寧縣共有林地面積147.82萬畝,其中當年造林面積4.8萬畝,當年零星植樹200萬株,當年育苗面積0.2萬畝,未成林撫育作業面積24.31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7.3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9.03萬畝。
2017年,會寧縣全年肉類總產量4310.4萬公斤,比上年增長5.15%,牛奶產量941.5萬公斤,比上年下降18.58%;羊毛產量111.6萬公斤,增長3.35%。禽蛋產量239.7萬公斤,比上年增長5.6%。
2017年,會寧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2.1萬千瓦,比上年下降26.8%;農村共擁有拖拉機2265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713台,小型拖拉機19942台。化肥施用量47506.45噸,增長0.41%。有耕地面積226.06萬畝,其中水地有效灌溉面積31.56萬畝,比上年增加0.32萬畝;梯田年末累計達到194.01萬畝,其中當年新修梯田4.25萬畝。

第二產業

2016年,
工業:全年全縣工業企業及個體戶完成工業總產值419702萬元,比上年增長16.2%,完成工業增加值74153萬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38036萬元,比上年增長6.27%,實現增加值47539萬元,比上年增長6.9%。
建築業: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8243萬元,比上年增長7.1%。全縣共有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5戶。資質建築業實現總產值55350.8萬元,比上年下降18.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5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4.1萬平方米,竣工房屋價值237075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30852萬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985804萬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12688萬元,下降80.7%。按產業分,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96668萬元,其中工業投資34456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34184萬元。全縣施工項目189個,其中新開工172個。計劃總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15個,當年完成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有8個:是引洮供水一期會寧北部供水項目,會師大道國道312線會寧過境段改建一、二、三期,年產2.8萬台農業機械設備建設項目,會寧縣第二中學整體搬遷新建項目,斷橋門窗生產線建設項目,紫花苜蓿茶生產技術提升與創新項目。
2017年,會寧縣全年工業企業及個體戶完成工業總產值38.27億元,比上年下降8.8%,完成工業增加值6.80億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0.12億元,比上年下降7.96%,實現增加值3.95億元,比上年下降6.3%。
2017年,會寧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16億元,比上年下降0.1%。全縣共有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3戶。資質建築業實現總產值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05萬平方米,下降1.6%,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4.24萬平方米,增長1.01%,竣工房屋價值24713.5萬元,增長4.24%。

第三產業

2016年,財政: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為42588萬元,比上年增長16.4%。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26098萬元,增長8.2%,其中稅收收入18203萬元,增長12.6%,非稅收入7895萬元,下降6.8%。上級補助收入338209萬元,增長12.5%。全縣財政收入總計達到392866萬元,增長13%。全縣財政總支出376916萬元,增長17.6%,其中公共財政支出376330萬元,增長17.6%。
金融: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27390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8.3%,其中單位存款餘額297860萬元,增長26.7%,個人存款餘額728020萬元,增長17.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42197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0.4%。
保險:全年保費收入13401.22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747.56萬元,下降0.3%;人身保險保費收入6653.66萬元,增長29.9%。全年保險賠付額3235.49萬元,比上年下降12.9%。其中,財產保險賠付2294.35萬元,下降30.2%;人身保險賠付941.14萬元,增長1.2倍。
2017年,會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7.87%。按地域分,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9億元,增長7.29%,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億元,增長8.21%;按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70億元,增長8.65%,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25.19億元,增長7.79%;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54億元,增長7.67%,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34億元,增長12.06%。
2017年,會寧縣郵政業全年完成業務收入2069萬元,比上年增長14.3%。本地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5164戶,比上年下降11.6%,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395520戶,比上年末增長4.2%;網際網路ADSL、FTTH寬頻用戶年末達到37169戶,比上年末增長1.9%。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74.8部/百人,每百人增加2.5部。通電話的村284個,通有線電視的村65個,通寬頻的村148個。
2017年,會寧縣接待遊客374.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09億元,增長22.7%。
2017年,會寧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0.51億元,比上年末下降2.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76.21億元,增長4.7%;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11.18億元,下降7.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7.8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9%。
2017年,會寧縣保費收入1.46億元,比上年增長9.0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866.2萬元,增長1.76%;壽險保費收入7744.7萬元,增長16.4%。全年保險賠付額3656.9萬元,比上年增長13.02%。其中,財產險賠付2556.5萬元,增長11.43%;壽險賠付1100.4萬元,增長16.9%。

文化


地名來歷

祖厲縣是會寧縣之古稱,有西漢安定郡與東漢武威郡屬祖厲縣之別。最早見諸史冊記載的是《漢書·地理志》,在安定郡之條目下有:“武帝元鼎三年置,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內有“祖厲,莽曰鄉禮”的記載。
《後漢書·郡國志》武威郡條目下有:“祖厲故屬安定”的記載。可見祖厲建縣悠久。而西漢、東漢之祖厲縣城具體建在什麼地方,方誌界尚有爭論。1994年版《會寧縣誌》依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守忠之說,認為西漢祖厲縣城在靖遠河靖坪,東漢祖厲縣城為縣南十里鋪窩鋪漢古城;2007年版《會寧縣誌》載《漢祖厲縣城考》(李志中、萬全琳)認為西漢祖厲縣城在頭寨子鎮馬家堡村河坪;東漢祖厲縣城在郭城驛鎮大羊營。
會州、西會州、新會州3州名均為會寧縣歷史沿革中的名稱,其中會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長,1000年左右;西會州、新會州二州名分別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後則3州治所在今靖遠縣轄境,此後便遷至今會寧轄境。

文物古迹

早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門洞遺址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隋唐兩代絲綢之路的開通,都經過會寧,歷朝歷代的變遷,也都留下了珍貴的遺跡,成為會寧縣豐富的文化遺產。
會寧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牛門洞新石器遺址、郭蛤蟆城遺址、西寧城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鐵木山磚照壁、漢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等代表的古人類墓葬近10處等。
截至2013年,會寧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館藏各類歷史文物1075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72件,三級文物658件,館藏各類革命文物近20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9件,三級14件。與此同時,在省級文物保護點設立了永久性保護標誌,並成立了鄉、村、社三級文物保護小組,實施對文物點經常性保護。另外,館藏還有幾十幅珍貴古字畫和5000餘冊古舊善本書。1997年,會寧縣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位於頭寨子鎮牛門洞村,面積約16平方公里。牛門洞周圍的大地梁、慶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岔陰山等山樑的陰面,多為墓葬區。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在上述山樑深1米處,每間隔1米,即有墓穴,內有大量壺、瓮、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化層厚1-2米,鑒定屬於馬家窯文化馬廠、半山類型。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城驛鎮郭蛤蟆城遺址,該城築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築成。199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寧城遺址,位於翟家所張堡東,北宋崇寧五(1106年)涇原路經略使章咨築,稱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於此置西寧縣,改稱西寧城。蒙元初會州州治遷於此。東中西三城相連,城牆底寬17.4米,高17米,東西長740米,南北寬500米,城北倚山,南臨祖河。有東西兩門。200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

會寧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項目批次類別
Ⅶ-16剪紙(會寧剪紙)第三批擴展民間美術
會寧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項目批次類別
Ⅳ—2皮影戲第二批傳統戲劇
Ⅶ—3剪紙第二批民間美術
Ⅱ-8隴中民歌(會寧民歌)第三批民間音樂
Ⅸ-3曹氏中醫正骨法第三批傳統醫藥
會寧石磨炒麵製作技藝第四批傳統技藝
會寧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項目類別
會寧舞獅民間舞蹈
會寧剪紙民間美術
會寧皮影戲傳統戲劇
會寧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會寧刺繡民間美術
會寧民歌民間音樂
會寧嗩吶曲民間音樂
黑虎古調民間音樂
葬禮—領羊人生禮俗
會寧太平鼓民間舞蹈
會寧高蹺民間舞蹈
會寧皮影戲傳統戲劇
會寧擀氈製作工藝傳統手工技藝
會寧地毯的製作工藝傳統手工技藝
會寧漿水製作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會寧石磨炒麵傳統手工技藝
會寧罐罐茶製作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會寧醋、醬油製作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會寧送灶神歲時節令
會寧寒衣節歲時節令
會寧臘八節歲時節令
會寧鐵木山廟會民間信仰
會寧桃花山廟會民間信仰
會寧曹氏中醫正骨法民間知識

方言

會寧縣內絕大多數人使用當地方言。會寧方言屬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方言系統。方言區內,因地域範圍大,人口稀疏,交通不便,南、中、北方言音差別明顯。
會寧方言屬於中原官話的隴中片。隴中片的特徵是平聲不分陰陽,只有三個單字調。會寧方言聲調主要的有三個聲調,以輕聲、平聲為多,上聲少,去聲字基本讀為陽平。可以歸納為低平、緩升、少曲、不降。調值大多在三度以下,在高聲叫喊時,調值也只有44、41,51調值很少見。比如“光明磊落”普通話讀出來,陰、陽、上、去四聲俱全,而會寧話基本上都讀成平聲。所以會寧話聽起來口氣緩慢,聲音輕柔,語調平展,抑揚頓挫不夠,感情色彩不足.俗話所謂“腔口不硬”。

宗教

會寧的宗教活動始於宋代,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佛教在會寧有禪宗和凈土宗兩派,主要分佈在四房吳、白草塬、河畔、會師鎮、郭城驛、柴家門等6個鄉鎮。
道教在會寧的派別只有正一派,主要分佈在劉家寨子、甘溝驛、丁家溝、楊崖集、四房吳、郭城驛、白草塬、土高山等8個鄉鎮。
基督教分佈在會師鎮、黨家峴、郭城驛、中川、楊崖集、頭寨子、四房吳、土門峴等8個鄉鎮。
伊斯蘭教主要分佈在新添堡、會師鎮、頭寨子、黨家峴、太平店、甘溝驛等6個鄉鎮,以新添堡鄉居住最為集中,有格底目1個教派和哲赫忍耶、虎夫耶、尕德忍耶3個門宦。

地方特產

會寧的蕎麥米、良穀米、胡麻油、苦蕎茶杏仁露、馬鈴薯澱粉等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其中蕎麥米和良穀米被農業部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
會寧已註冊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物種
會寧穀子會寧莜麥會寧藜麥
會寧高原夏菜會寧亞麻子油會寧扁豆
會寧糜子會寧蕎麥會寧黨參
會寧黃芪會寧板藍根會寧甘草
會寧牛蒡子會寧蘋果會寧紫花苜蓿
會寧牛肉會寧羊羔肉會寧山羊肉
會寧良穀米會寧地達菜會寧砂田西瓜
會寧紅蔥會寧土蜂蜜會寧粉條
會寧牡丹會寧核桃會寧文冠果
會寧馬鈴薯

飲食

會寧縣主食以麵食為主,菜品具有地方特色,而雜糧食品種類多樣,以小雜糧小吃廣為出名。菜品主要以會寧羊羔肉、豬肉丸、捲簾子、農家醬大骨頭、豬皮凍、涼拌豆芽等為主。小吃以漿水面苦苦菜釀皮子等為主。
2013年,會寧評選出了四大美食:會師第一排、爆炒烏雞塊、野蘑菇燉羊肉、開鍋羊肉。以及十大名小吃:烤洋芋、麥芽甜餅、德盛昌燒雞、釀皮、蕎面油圈、米黃饃饃、炒蕎餅、家產土豆泥、漿水蕎面節節、手撕蔥花餅等
雜糧小吃
小吃名稱做法及特色
漿水面最地道的吃法是將漿水用胡麻油熗過,盛到盆里,用開水調好酸度,等煮好面(可以是蕎面節節、小麥麵條、手擀碎面等)后盛入碗中,配以胡麻油熗的韭菜、小蔥、洋蒜等佐料,再放上鹹菜、香菜等,一碗清香四溢、熱氣騰騰、消暑解渴的漿水面就呈現在食客面前了。漿水面也可以先煮好面(先將土豆切成粗條用胡麻油清炒后煮到微熟,再放入由小麥面、蕎面、豌豆面混合擀成雜糧面),完了加入漿水,以微酸為宜,配以鹹菜同樣味道可口。
扁豆面扁豆事先用砂鍋文火煮好,后加水煮爛,煮的時候要稍稍加點食用鹼,下入菱形旗花面,加鹽,加蔥花,即成美味扁豆面。
懶疙瘩也稱為跌跳崖,以莜麥面或豆面為主,拌成粘稠狀,用鏟鍋刀盛上,拿筷子一道一道的往鍋裡面撥,成疙瘩狀,鍋里還有洋芋塊,調上酸菜,因做法方便簡單就叫懶疙瘩。
攪團攪團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根據主要用料不同,分為蕎面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適量水燒開,倒入適量麵粉,邊下麵粉邊攪拌,成品為攪團。
糝飯製作方法類似攪團,將小米下入鍋中,足量水,煮爛。邊攪動邊下麵粉,攪至糊狀,即為成品。
洋芋懶飯將切好的洋芋菜炒半熟加入各種調料,再加入適量水,把擀好的面切好了蓋在洋芋菜上,等燜熟后翻攪勻即可食用。
攤血饃將新鮮的豬血倒進蕎面盆里迅速混合攪拌稀釋備用。土灶頭麥稈柴火熱鍋,倒進少量的麵糊煎成薄餅,“攤餅“色澤棕色,輕輕一揭就可以出鍋,圓圓的一張張像紙一樣疊加起來,放涼切菱形小方片待用。
釀皮子在陝西叫做“涼皮”。但它和陝西等地的稍有些不同,主要區別在於食材。具體做法是:和好白面,用水洗並且搓出麵筋,用蒸籠蒸熟,冷卻后切條,伴以相關的調料便可食用。味道是酸、辣、麻混為一體,具有清涼、柔滑、水嫩的特點。
麻腐菜角北京叫菜盒子,即把炒好的菜餡放入擀好的麵皮中,粘好後放入鍋中,再放上油烙熟了即可。它與北方普遍的“菜合子”做法基本相同,但餡兒不多見,也只有會寧和周邊的幾個縣才有。
鍋盔區別於湖北鍋盔,將發酵和好的白面,放在爐子上的烤鍋里,小火慢烤而成很厚的餅,表面形成焦黃的盔甲狀紋路,故稱鍋盔。
油圈圈將玉米面,蕎麥麵,白面,發酵粉,加入盆中加水攪拌均勻。揉成麵糰發酵2倍大,用勺子舀出一小塊揉圓,然後放層籠布,壓扁,摳出中間部分。放入油鍋中火炸,炸至金黃。撈出即可。
糜面碗缽子用小米麵、玉米面、谷(粟)子面等做的類似窩頭的食品,由於將和好並經發酵的面放在碗里顛成扁圓狀蒸熟,故稱碗拔子。
血腸就是用剁的豬肉加蔥(也有加洋芋的)拌成餡,然後灌入豬大腸,蒸熟即可食用。蒸的時候需要用針來回軋眼放氣,否則就會脹破,難以體現當地特色口味。蒸熟切成片拌上蒜泥,便可享用。
苦苦菜將採摘好的苦苦菜摘葉洗乾淨,焯水,涼水浸泡,擰乾水分備用,根據口味,調自己喜歡的味道,加入五穀醋,以及亞麻籽油,少量醬油,辣椒絲,蒜片,即可使用。

戲劇

在會寧,秦腔、眉戶、皮影戲較為普及。會寧皮影戲被甘肅省列為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火

會寧以前有春社、秋社的祭祀活動,後來演變成春節期間的社火。民國及其以前除大災年外,一般年年都有。1949年後,增添了秧歌隊等新內容。1954年元宵節,調集城鄉社火100多家,在四千會廣場演出,燈火輝煌,弦歌悠揚,萬人空巷,熱鬧異常。1960年社火絕跡,1963年後又漸恢復。“文革”十年,基本停止。1976年後,人民安居樂業,社火逐年興盛。傳統項目有:
腰鼓也稱花鼓,由秦晉客商傳入。一般男系腰鼓,女撐小鑼,男女相間,’列隊歌舞,伴唱鳳陽小調。表演者裝扮頭部,著一身新衣。
早船以木棍、竹條綁紮成船形,飾以彩帛,前後甲板上各嵌一蓮燈,船倉兩側各吊彩燈,篷內一女扮飾船姑,傍有老翁撐船,划槳舞船,伴唱歌謠。,
推車以木棍紮成獨輪車狀,前置花盆,內點蠟燭,中一女子粉黛塗飾,偽造腿足盤坐車上。車兩側挽繩暗系女肩,觀之若女乘車,后一老翁推車,配樂舞步,表演推車動作。
龍燈用毛竹扎制龍頭、龍身及龍尾,龍身為筒狀,箍成13至15節,外罩白布,彩繪鱗斑。每節內設燭台,下有一人用木棍撐掌。舞時一壯漢持綵球為引導,其他人撐龍燈跟隨跳躍翻騰。縣城東關、南關龍燈最佳。
高蹺用木椽做成1至3米不等的雙肢,縛人腿上,扮飾古典戲劇或神話人物,配以鑼鼓走街串巷,供人觀賞。縣城西關、北關高蹺以高著稱。
高抬又稱鐵芯子。以鐵桿為支柱,綁縛桌上,由兒童扮飾各種古裝人物,巧踩雞蛋、花瓶、刀劍等脆弱鋒利物體,給人以玄妙感。原由數人相抬遊動,現改機動車輛牽引。50年代前,縣城南門高抬頗具特色。得0年代,縣農具廠裝扮得高抬,安裝軸承,其角色頂站1人,周立數人,行進時頻頻旋轉。
紙馬用毛竹紮成馬、羊、鹿、兔、麒麟等各種動物形狀,紙糊彩繪,幾可以假亂真,前後各設燭台,中留空隙由孩童駕馭。表演時,紙馬之間加一孩童帶長串鈴鐺,伴隨舞步,響聲叮咄,頗有節奏。縣城原北門,東門紙馬別具風采。
舞獅用紙疊糊成獅頭,大麻編織獅毛,彩畫頭面,怒目暴晴。多在故事演唱前後,騰躍舞動,以壯歡悅氣氛。各個社火團體均有。
太平鼓以壯漢十數人或數十人,頭裹毛巾,腰系紅帶,著一色新衣,各佩大鼓。前一人擊銅鈸為領隊,依節奏音響,配以舞步,取其鼓響太平、五穀豐登之意。縣內西北鄉各村最多。

建築

隴中北部山區的景泰、會寧、靖遠、通渭等地的民居建築風格一致,建築材料為土、石、磚、木等。合院式民居是最普遍的居住形式。
靖遠縣、會寧縣與蘭州市榆中縣為鄰,受蘭州地區環樓四合院建築形制的影響,這裡的四合院稱為“四合房”。由於本區域建築材料相對匱乏,它不像經濟發達地區的四合院那樣規整,圍牆均夯築而成,在院落內三面或四面修建房屋,房屋的牆體有四種結構:一種是下半部黃土夯築,上半部川土坯(當地稱為“基子”)和草泥砌築;第二技術土坯砌築,土坯砌牆技術比較發達,房屋的后檐牆用“大拉”(牆厚37厘米),側牆用“立卧”(牆厚30厘米),前牆用“單封”(牆厚20厘米),而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在牆體下鹼部分(勒腳)砌三至五層磚;第三種是黃土夯築,全部用土夯築而成,結構分橡打牆與版打牆兩種;第四種是草泥垛牆,系草把與泥巴砌築而成,一般砌成空斗式,承重能力較差,多用於體量較小的房屋。在這一區域內,房屋形制多為單面坡瓦曲,屋檐、門窗均朝向水內,便於收集屋頂的香水。“棚道”、“卧鋪子”是靖遠縣境內特冇的K居違築形制,Jt:結構非常簡中,以土坯砌築牆體,上面架設簡單的木樑、椽、草泥覆頂。可以移動.其實是簡化了的單面坡土木結構房屋。在早期經濟閑難時期,這種房子是隴中北部廣大地區群眾的主要住宅形式,現在多用於圈養牲畜、磨廡、廚房,或用於看守田園的臨時歇息之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隴中各地農村地區修建新式居民點,打破了傳統四合院格局,採用一致坐北向南、高低一致的磚瓦房,房屋之內設套間。今城鎮、近郊居民除修建磚木結構房屋外,還修建二層樓房。

交通


交通運輸:全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8214輛,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客車288輛,下降44.3%,計程車270輛,與上年持平,貨車7656輛,增長5.82%。通公路的村284個,通汽車的村284個。
郵電通訊:郵政業全年完成業務收入1810萬元,比上年增長32.1%。本地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9782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379526戶,網際網路ADSL、FTTH寬頻用戶年末達到36468戶。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72.3部/百人。通電話的村284個,通有線電視的村62個,通寬頻的村87個。
截至2017年,會寧縣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8279輛,比上年增長0.8%,其中客車196輛,下降31.9%,計程車270輛,與上年持平,貨車7813輛,增長2.1%。通公路的村284個,通汽車的村284個。

社會


科技

2016年,共引進示範種植新品種穀子27份、藜麥2個、榛子、柱狀蘋果和黑枸杞各1個,引進及示範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16項,完成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2500萬元。創建國家星創天地1家、省級就業創業孵化基地1家、甘肅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1家,建成縣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4.2萬平方米,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為171人。爭取到省、市科技項目9項,科技成果轉化10項,培育科技型企業4家,專利申請受理40件。全縣各行業累計開展科技培訓260期,受訓人數8.2萬人次,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5次。在第31屆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創新發明獎項共26項。全縣財政投入科技經費26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5463萬元。
2017年,會寧縣財政投入科技經費達340萬元,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5187萬元。爭取到國家、省、市科技項目5項,專利申請受理222件,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4000萬元,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2項。成立了甘肅會寧建偉食用油有限責任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新建市級亞麻油工程技術中心1家,累計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家,完成申報認定1家;培育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3家,完成申報認定1家;培育市級科技型企業3家;成功申報認定市級眾創空間1家;新培育申報星創天地1家;培育引進創新團隊2個。

教育

會寧縣第五中學
會寧縣第五中學
會寧縣擁有“狀元故里,博士之鄉”稱,是西北教育名縣。
史料載:明、清兩代,考中文武進士24名,文武舉人115名,生員貢生396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甘肅考中進士3名,會寧曹銘就是其中之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甘肅考中進士8名,其中有會寧舉子蘇源泉、萬寶成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甘肅第一批赴日留學生5名,其中會寧萬寶成、楊思名列其中。
2016年,全縣共有學校375所,其中普通中學48所,小學265所(其中教學點137個),幼兒園57所(其中民辦幼兒園21所),職業學校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83977人,比上年減少1969人,其中普通高中17339人,普通初中17405人,小學29151人,學前教育15349人,職業學校4673人,特殊教育學校60人。教職工總數7959人,其中專任教師774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016年高考錄取8241人,其中重點本科1564人、普通本科2633人、專科(含高職)4044人,恢復高考以來累計錄取已達12.9萬人。
截止2018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240所,其中幼兒園60所,小學129所(另有教學點126個),初中39所,九年制學校1所(會寧縣馬堡曉華民族學校),特教學校1所(會寧縣特殊教育學校),高級中學5所(會寧縣第一中學、會寧縣第二中學、會寧縣第三中學、會寧縣第四中學、會寧縣第五中學),中職學校2所(會寧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甘肅會寧現代科技職業學校)。在校學生77354人,其中幼兒園16128人(包括附設班2536人),小學30281人,初中14936人,特殊教育學校71人,普通高中11924人,中職學校4014人。教職工8063人,其中專任教師7858人,專任教師中幼兒園629人,小學3331人,初級中學2078人,特殊教育學校22人,普通高中1369人,中職學校429人。
1.學前教育加大城鄉幼兒園建設力度,完善學前教育責任區建設,健全縣、責任區、鄉鎮、村“四級聯動推進”體系。評估認定22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舉辦全縣民辦幼兒園教育質量現場觀摩活動及總結會議,承辦全市學前教育觀摩推進會議。學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園率分別為99.5%、98.3%、96.5%。
2.義務教育規範學校招生行為、辦學行為和教師教學行為,修訂並嚴格落實《會寧縣中小學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規範學生流動程序,有效遏制了學校違規招生和學生無序流動。制定並嚴格落實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減輕學生課外負擔的相關措施。進一步完善城區義務段學校就近划片入學措施,化解大班額問題。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初中5099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義務教育段鞏固率99.36%,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87.66%,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率達到100%。
3.普通高中教育2018年全縣高考取得近年的最好成績,在省市領先的優勢進一步凸顯。二本上線3118人,上線率40.02%;重點上線1422人,上線率18.34%,10名考生進入全省前百名,再次摘取全省理科榜眼。二本及以上錄取2967人,其中重點錄取1691人,北大、清華錄取13人。
4.中等職業教育中職學生對口升學質量持續提升,1123名學生被省內高職院校錄取,其中本科院校錄取22人。首次舉辦全縣中職學校校園招聘會,將企業文化、職業文化引入校園,促進學生就業,200多名學生與相關企業簽訂了就業實習協議。積極開展聯合辦學工作,會寧職專與蘭石化等5所省內高職院校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搭建了中高職發展的立交橋。舉辦2018年全縣職業教育宣傳月活動啟動儀式,承辦全市中職學校學生技能大賽開幕式。會寧職專省級示範校建設工作有序推進。
5.民族教育適齡少數民族少年兒童入學率達100%,城區各級各類學校代培瑪曲藏族學生96人。
6.民辦教育民辦學校23所,其中中職學校1所,民辦幼兒園22所。在校學3377人,其中中職373人,幼兒園3004人。教職工192人,其中民辦中職學校32人,民辦幼兒園160人。
7.成人教育技術培訓8972人,自學考試35人,電視大學學習335人。

文化建設

全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各1個,縣級直屬廣播電視台1個,縣級廣播電視轉播台2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99%,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1萬戶、模擬電視用戶500戶,戶戶通地面衛星接收電視用戶7.7萬戶。全年圖書發行量141萬冊,雜誌累計發行25萬份,報刊累計發行270萬份,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0萬冊。
截至2017年末,會寧縣有會寧縣文化館、會寧縣圖書館、會寧縣博物館、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會寧教育展館各1個,縣級直屬廣播電視台1個,縣級廣播電台轉播台2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99%,有線數字電視用戶9780戶,戶戶通地面衛星接收電視用戶7.8萬戶,村村通地面衛星接收電視用戶6.4萬戶。全年圖書發行量350萬冊,雜誌累計發行26萬份,報刊累計發行310萬份,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0.9萬冊。
博物館館藏文物1.1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珍貴文物12件。圖書館館藏古籍圖書337部5112冊,《天文祥異賦占》、《天元玉曆祥異》和《元版通志》等3部26冊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體育

2016年,全縣有專職教練員9人,少兒業餘體校在校學生60人,共舉辦各類群眾運動會500次,參加運動員30萬人次。

衛生

2016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7個(不含個體診所),床位2060張,衛生技術人員2461人。年內門診就診127萬人次,入院人數6.27萬人,出院病人6.27萬人。卡介苗接種率、麻苗接種率、糖丸接種率、百白破接種率均分別達到99.95%、100%、100%、100%;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98.85%、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為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6.34‰,嬰兒死亡率為3.44‰,孕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99.28%,孕產婦死亡率達18.12/10萬。健康教育覆蓋率以村為單位達到100%。
2017年,會寧縣共有衛生機構37個(不含個體診所),床位2060張,衛生技術人員2461人。年內門診就診156萬人次,入院人數7.04萬人,出院病人7.08萬人,治癒率89.5%,好轉率96.4%,住院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98%。卡介苗接種率、麻苗接種率、糖丸接種率、百白破接種率均達到100%;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95.22%、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為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7.51‰,嬰兒死亡率為6.41‰,孕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99.8%。健康教育覆蓋率以村為單位達到100%。
會寧縣人民醫院、會寧縣中醫院和會寧縣第二人民醫院等3家縣級醫院。

社保

養老保險:年末全縣6259人城鎮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征繳養老保險費5512.9萬元,為2992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6702萬元,增長9.6%。全縣城鄉居民285338人參加了養老保險,征繳養老保險費3049.09萬元,為8.3萬名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8975萬元。
醫療保險:年末全縣20737人城鎮職工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征繳醫療保險費5276萬元,支岀醫療保險費3476萬元;農村居民473477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61%,籌集資金25911.2萬元,為58424名參合農民因病住院報銷17398.52萬元,報銷比例為61.39%;城鎮居民22326人參加了醫療保險,征繳醫療保險費161萬元,支出醫療保險費1076萬元。
失業保險: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2225人,征繳失業保險費215.9萬元,支出失業保險費42.3萬元。
工傷保險: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5210人,征繳工傷保險費427萬元,支出工傷保險費249萬元。
生育保險: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15063人,征繳生育保險費115萬元,支出生育保險費121萬元。
社會救助:城市低保對象9691人,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346元提高到381元,提高10.1%;月人均補助水平達到361元,提高10.1%。發放保障金4168.06萬元,比上年增長5.9%。農村低保對象113535人,保障標準由年人均純收入不低於2434元提高到2855元,提高17.3%;月人均補助水平達到132.6元,提高2.8%。發放保障金18149.08萬元,比上年增長0.5%。農村五保對象3155人,分散供養標準由年人均4114元提高到4525元,提高411元;集中供養標準由年人均4314元提高到5800元,提高1486元。發放五保供養金1466.42萬元,比上年增長6.9%。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130542人次2395.66萬元,其中住院救助6073例133.24萬元,例均救助2195元。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4550戶次802.19萬元,戶均救助1764元。

環境保護

2017年末,會寧縣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74.9公頃;森林面積71228.15公頃,森林覆蓋率12.59%;有污水處理廠1個,垃圾處理站2個。

旅遊


會寧是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歷來有會寧八景的說法。截止2019年,全縣有173項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有會寧紅軍會師舊址、郭蛤蟆城遺址、張嗣功舊居、鐵木山、米家峽水庫、關川道堂等各級著名旅遊景區。
其中2008年10月,會寧會師舊址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會寧八景
會寧舊八景萬壽晨鐘、雪山積玉、硝岸堆銀、連城夕照、屈吳晴嵐、黑池靈湫、桃花艷嶺、九泉春水等
會寧新八景會師名園、桃嶺流丹、香林翠峰、東山疊翠、古驛平疇、米峽鎖波、明心故居、侯川秀野等
會寧主要景點
分類名稱詳情介紹
革命歷史會寧紅軍會師舊址(AAAA)位於會師鎮會師路,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主要景點有:紅軍會師樓及古城牆、紅軍會師聯歡會會址(文廟大成殿)、會師塔、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紅軍長征將帥碑林等組成。
大墩梁紅軍戰鬥舊址位於中川鎮南部,距離縣城28公里。大墩梁烈士陵園是全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17年,大墩村以大墩梁國家級革命烈士陵園升級改造為契機,充分挖掘農村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大墩村打造萬畝油菜花休閑觀光示範區建設,建立了小吃一條街,並在大墩梁烈士陵園、凌山樑頂、坪子梁頂、何家灣、花谷露營地、峽谷濕地設立了觀景台,在油菜花開時節,供遊客觀光旅遊。
慢牛坡戰鬥遺址位於河畔鎮車家川村慢牛坡。佔地50000㎡。由慢牛坡紅軍烈士陵園和陵園以外的戰鬥遺址兩部分組成。
人文歷史牛門洞遺址位於頭寨子鎮牛門洞村,面積約16平方千米。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在上述山樑深1米處,每間隔1米,即有墓穴,內有大量壺、瓮、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化層厚1-2米,鑒定屬馬家窯文化馬廠、半山類型。
郭蛤蟆城遺址稱會州城,位於郭城驛鎮新堡子村,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金代貞祐初年,遷會州州於此,稱新會州。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元帥郭蝦蟆孤城抗元三年,城破舉家自焚,死節於此。後人念其忠烈,稱其城為“郭蛤蟆城”。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築成,內城南牆殘長360米,北城牆殘長172米,東城牆殘長44米,並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厲河沖毀。
西寧城遺址位於翟家所鎮張堡東,北宋崇寧五(1106年)涇原路經略使章咨築,稱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於此置西寧縣,改稱西寧城。蒙元初會州州治遷於此。東中西三城相連,城牆底寬17.4米,高17米,東西長740米,南北寬500米,城北倚山,南臨祖河。有東西兩門。
武舉城遺址位於土門峴鄉,為宋代古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狀,城門東西對開,西門及城牆大部被毀。西門外有三道濠溝,大部被填平;東城牆大部分存在,坍塌嚴重。城南有壕,已僅剩輪廓;城北為自然排水溝。東城牆偏北處,有瓮城,大致呈橢圓形,門開在北面;城內東南角有當地居民築的土堡。
通安城遺址位於大溝鎮通安村通安社西南50米。通安城修建於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城址大致呈三角形。面積約7萬平方米。城現僅存東城牆和北城牆,未見南、西城牆。
甘溝驛遺址位於甘溝驛鎮甘溝驛村。城平面呈四方形,長200米,寬140米,面積約2800平方米。此城築於明正統五年,為明代驛城,是會寧通向靖遠的一處重要驛站。城內現有當地群眾修建的廟宇,城內其餘地方荒蕪。
郭城驛遺址位於郭城驛鎮,明正統五年(1440年)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310米,面積96100平方米,門南北對開,有瓮城,現僅存北門瓮城。城四角有墩,為邊長15米見方,現僅存西北角和西南角二墩;城牆四面各有馬面2個,將城牆基本分成相等三部分,現僅存北城牆和西城牆各兩個馬面。現存城牆僅余西牆310米,北牆約230米,其餘基本坍塌。牆基寬17米,頂寬5米,夯層厚9厘米,殘高8米。
張嗣功舊居位於大溝鎮,建於清代。同治亂世年間,歷經匪患后張家對堡子加固維修,增加高度,重修房舍。“隴右三蘇”蘇耀泉、蘇源泉、蘇紹泉曾求學此門下,借宿該堡內。
會寧牡丹園位於甘溝驛鎮五十里鋪村岳家溝社南坪。主園區佔地1000畝,分18個區域,大面積油用牡丹區、觀賞牡丹區、果樹採摘區、樹莓採摘區、大棚採摘區、花海區、海棠區、梅花區、農科體驗區、花卉基地、生態園、農家樂、花卉基地、牡丹文化館、雜糧超市、文化活動廣場、生活區等。
五七農場位於黨峴鄉,佔地2000畝,是一家集林下養殖、農產品加工及銷售、中藥材種植、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科技農業龍頭企業,是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打造起來的紅色旅遊生態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研學基地。也是會寧唯一的鄉村旅遊景點。
自然風光鐵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於縣城西北70千米的頭寨子鎮境內,309國道沿山而過,有“旱塬秀峰”之稱。主峰海拔2404米,為境內最高峰。自明朝開始築廟塑像,為方圓百里的佛、道教活動中心,屬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鐵木山磚照壁位於山場大殿右側山腰,高2.5米,寬2米。鐵木山盛產天然優質礦泉水,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被民間稱為“神水”。
桃花山位於會師鎮,峰頂高1944米。自宋以來,歷朝累代在山上修建廟宇,開鑿石窟,現有洞窟14窟,廟宇建築20餘座,集風景與宗教於一體。景點主要有:紅軍長征勝利景園、22處長征微觀景點、桃花山烽火台遺址、桃花山石窟、保寧寺、遊樂園等。
清涼山位於郭城驛鎮境內的祖厲河與關川河交匯之處,為華家嶺山脈之餘脈,由鳳嶺、香爐峰、天爺嶺、筆架山、饅頭山、龍背山、寺兒嘴等九個山頭組成,佔地2100多畝。而清涼寺位於清涼山後山。
齊靳濕地位於侯家川鎮葛家灘村和侯家川村交界處。齊靳濕地樹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高,鳥類野禽品種繁多,每年春夏秋三季是景色如畫,素有會寧“小江南”之稱。
米家峽水庫米家峽水庫又稱老鴉水庫,為“會寧新八景”之一。始建於1970年,位於中川鎮老鴉村,主要用於農業灌溉,現也為當地旅遊勝地。
王家磨濕地位於中川鎮王家磨村。
黑虎岔廟灣濕地位於郭城驛鎮,黑虎岔河途徑廟灣處有一自然泉眼,泉水稍咸,可飲用。泉水源源不斷地從地底溢出來,形成一方水塘,水塘內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和毛拉等水生植物,以及上萬尾大小魚類,水塘周圍分佈著一塊人工林,形成一塊濕地,濕地內有野雞、野鴨白鶴、錦雞等禽鳥出沒,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物鏈,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沼澤濕地,稱為廟灣濕地。濕地由於泥岩上翹,地下徑流露出地面而形成。緒龍山善緣寺坐落於濕地高處。
宗教古迹石祖娘娘廟位於太平店鎮石娘娘山(亦稱蟠龍山)峰頂。遠遠望去恰似一頂皇冠鑲嵌在蟠龍山上。該廟佔地390畝,建築佔地30畝,主題建築包括“石祖娘娘大殿”、“百子聖宮”兩個大殿和“天壇”、“黃天樓”、“山門”五個部分,另外還包括碑台等附帶建築。整個廟宇寺觀依山修建,大殿、黃樓、碑亭、門樓、天橋、聖閣、仙池、石洞,樓台,重重疊疊,美輪美奐。
河橋山福蔭寺位於河畔鎮,始建於明正統年間,曆數百年增建修葺。廟貌恢宏,法象莊嚴,神威遠播,福祉生民,遂為隴中名山。
關川道堂位於頭寨子鎮馬家堡村,也稱為關川道堂,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為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道祖師爺”馬明心傳教遺址,是全國各地穆斯林敬仰和崇拜的聖地之一,又稱馬明心教堂。
主題場館會寧縣博物館位於會師鎮,博物館的展覽區分為《會寧縣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展》、《會寧史前文物精品展》、《猛獁象頭骨化石展》三部分。
會州博物館又名王家文化大院,位於郭城驛鎮紅堡子村。是集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中華孝道文化講堂及演藝放映廳等於一體的綜合鄉村文化大院。是集古陶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戲曲文化等於一體的多元文化中心。
會寧教育展館位於會師鎮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該展館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綜合布展,第二部分是弧幕電影。其中綜合布展以展示“三苦兩樂”會寧教育精神為主題,結構上設一個序廳,五個單元,另有前言、後記與遠景展望。序廳安排兩幅彩雕,同時以石刻方式展示自明洪六年至2010年間影響會寧教育發展的大事。
會寧縣
會寧縣
會寧縣有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山和鐵木山,這些森林公園都屬省級自然保護區。
鐵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於縣城西北70公里的頭寨鎮境內,309國道沿山而過,有“旱塬秀峰”之稱。主峰海拔2404米,為境內最高峰。自明朝開始築廟塑像,為方圓百里的佛、道教活動中心,屬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鐵木山磚照壁位於山場大殿右側山腰,高2.5米,寬2米。1988年,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鐵木山盛產天然優質礦泉水,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被民間稱為“神水”。
桃花山,為省級森林公園,國道312線從山腳下通過,峰頂高1944米。自宋以來,歷朝累代在山上修建廟宇,開鑿石窟,現有洞窟14窟,廟宇建築20餘座,集風景與宗教於一體。山門上高懸著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的“桃花山”匾額,各廟宇還懸有趙朴初、書法家黎泉、吳廷富、朱德昕、劉學譖的手筆。
紅色旅遊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2007年2月,胡錦濤瞻仰會師舊址,參觀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並接見老紅軍、老八路、老幹部代表,稱會寧是“革命聖地”。
會寧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地方,紅軍會師期間,先後在會寧休整達一個月之久,遺留20多處戰鬥遺跡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
會寧縣先後建成紅軍會師紀念塔、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紅軍會師將帥碑林、大墩梁和慢牛坡紅軍烈士陵園、以遵義等13處革命遺址微縮景觀為主體的“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等紀念場館建設。
徠會寧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20個重點紅色旅遊城市之一,成為全國的紅色旅遊勝地。會師舊址是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會師樓被評為“大國印記:1949-2009中國60大地標”之一。2010年4月,會寧在上海“迎世博中國文化旅遊主題年高峰論壇”上被評為“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

代表人物


郭蝦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會州(今會寧)人。他家世代為保護家園的射手。金宣宗時,他與兄祿大都以善射而應募從軍。興定初年,祿大因軍功卓著,被遙授同知平涼府兼會州刺史,進官一階,賜姓顏盞,鎮守會州,蝦蟆隨兄在軍中。后屢立戰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蝦蟆仍舊困守孤城,戰到了最後一刻,自焚而死。
曹銘,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勳,字鼎彝,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
栗在庭,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官至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複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焦騰漢,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官至貴州安龍鎮總兵。

獲得榮譽


會寧縣城市名片
甘肅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小雜糧之鄉
中國肉羊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中國優秀紅色文化旅遊名縣
2009年12月24日,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0年,被甘肅省評為全省牛羊產業大縣建設先進縣。
2012年9月5日,會寧縣被國務院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之列。
2009-2011年,會寧縣被省政府評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先進示範縣市區”。
2014年,會寧縣被評為“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遊名縣”之列。
2016年,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
2016年,被國家教育部列為國家試點縣。
2017年6月12日,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50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之一。
2018年8月5日,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確定為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2018年9月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2019年,會寧縣摘帽退出全國貧困縣之列。
2019年,會寧縣被確定為甘肅省第三批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縣。
2019年12月25日,會寧縣侯家川鎮葛家灘村榮獲首批“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2020年6月30日,會寧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會寧縣黨家峴鄉黨家峴村榮獲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2020年10月,會寧縣入選“2020中國城市品牌形象百優縣市”榜單。
2021年4月26日,會寧縣在第四屆國際旅遊年會“艾里緹斯”獎頒獎典上榮獲“中國美麗鄉村特色旅遊縣”獎項。
2020年7月,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第一批)。
2020年8月,位列“2020中國公平教育百佳縣市”第31位。

入選名單


2021年8月27日,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的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