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武威郡的結果 展開

武威郡

武威郡

武威郡,簡稱雍、涼、雍涼。古稱雍州、涼州,別名赤烏鎮、都野、蓋臧、休屠、屠各、姑臧、雍州,轄黃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渾邪王故地。從涼州皇娘娘台遺址豐富的齊家文化文物看,武威郡在4000年前就率先進入的青銅時代,姑臧城的建城史已有4000年的歷史,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展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一度是西北的金融中心、外貿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宗教中心。

武威郡自古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之地,過金城蘭州翻過烏鞘嶺古浪峽到涼州就是一馬平川的堆積平原,南臨省會蘭州,北通新疆,西依西寧,東接銀川。武威郡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古時素有“天下要衝,國家蕃衛”之重地之稱。

武威郡從西漢至唐用過雍州、涼州、武威西涼等名作為行政區劃,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隋末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而後為西夏陪都,是古西北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中心。是“古絲綢之路”的要隘,河西都會,一度是北方的佛教中心。

概況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武威郡是漢至唐的一個行政區劃,十六國時 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隋末的大蕭都曾在此建都。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中外商人云集,商業十分發達,為中外貿易的集散地之一。

沿革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周為雍 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佔據,秦為月氏駐牧地。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佔領河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擊敗匈奴,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後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境內置武威郡隸屬涼州刺史部,領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撲■、媼圍、蒼松、宣威共10縣,以姑臧(今涼州區)為治所。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6月,武威郡隸屬於雍州,領14縣,為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撲■、媼圍、宣威、倉松、鸇陰、祖厲、顯美、左騎千人官。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撲■、張掖、鸇陰、媼圍共14縣。
西晉初,隸屬涼州,轄姑臧、宣威、揟次、昌松、顯美、驪靬、番和7縣。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五月,張寔建立前涼,建元永安,設置涼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鸇陰、番禾9縣。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呂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稱後涼。後涼轄武威等26郡,武威郡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和鸇陰7縣。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正月,河西鮮卑族禿髮烏孤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西平王,建元太初,建都西平(今青海涼州西寧),是為南涼。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十一月,禿髮傉檀稱涼王,都城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邯川護軍。武威郡隸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和鸇陰共7縣。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業創建北涼,置有涼、秦、沙3州。武威郡隸屬秦州,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國西涼,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2郡,余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3郡。武威郡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1910年拍攝古涼州全貌
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燾親征河西,滅北涼,據河西,境內仍為武威郡,屬涼州,武威郡領林中、襄城2縣。涼州治所林中。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滅北魏,據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
北周世宗孝閔帝二年(558年),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統武威、廣武2郡。武威郡領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寧、廣城、鄣和燕支共8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隋煬帝大業初年(605年),廢涼州總管府,復置武威郡,郡治姑臧縣,領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縣。
隋煬帝後期大亂,東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佔領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歸附於東突厥。
唐武德二年,唐擁有武威郡,改為涼州。天寶元年(742)復為武威郡,屬河西節度使管轄。乾元元年(768)復為涼州。

建築特點


從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910年拍攝的照片看古涼州的建築氣勢恢宏,其有些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絕無僅有,與帝都古長安的不相上下,甚至有些建築設計和美感遠在長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