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灘
草灘
草灘,位於西安城的正北,渭河北移之前,這裡曾是從渭河到西安城最近的地方。從清代,一直到民國,草灘鎮的商業都非常繁華,當時店鋪林立,車水馬龍。作為地名,曾經是明清時期著名碼頭。曾經荒草叢生,故名草灘。如今被稱為草灘鎮。
據《草灘街道志》:明代建國之初,為了便於將銅川的煤運到西安,解決西安的燃煤問題,洪武二年時,在今天草灘街道以南的草店子(草店村),設立了渭河碼頭,這個碼頭便是草灘地區最早的碼頭。在此之前,草灘地區人口稀少。
到了清乾隆年間,由於一次特大洪水,渭河河床向北移動了2公里,原來的古河道暴露出來,形成了一塊“雞心灘”,這裡沒有人煙,荒草叢生,茂密的蒲草比人還高,所以得名“草灘”。由於原來草店村的碼頭已不再適用於新的河道,於是,將碼頭向北移到了“雞心灘”,也就是後來的草灘鎮的位置。清乾隆十五年(1751),始建“草店炭碼頭鎮”,清嘉靖年間,改為“草炭鎮”,清末陝甘總督左宗棠率軍在此,離開時便改這裡叫“草灘鎮”,並派軍駐守。
草灘
從清代一直到民國,草灘鎮的商業都非常繁華,當時店鋪林立,各種商行很多。旅店、熟食店、騾馬店、布店都很多。商鋪主要集中在現在的草灘鎮一村、二村。最繁華的就是東西大街。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老鎮里還保留著傳統的模樣,街道兩旁的店鋪都是閣樓形式。
現在的草鎮村裡,仍然保存著以前的格局,東、西大街,南、北大街還在,不過老鎮中已經都是新式建築了。為了讓人們記住古鎮,草一村和草二村後來各修建一個‘草灘古鎮’的牌樓。”如今,草灘街道的中心,隨著未央湖的修建,已經轉移到未央湖一帶了。
草灘古鎮的興起,碼頭航運密切相關,交通便利,也使這裡聚居了許多的外地人。除了來此經商的商人外,還有從各地逃荒來到這裡的。就在這樣一個特別的交匯地點。草灘慢慢形成了不一樣的風俗。
初期,草灘人口較少。后因碼頭繁榮,來這裡討生活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他們大多來自湖北、山東、河南,以及陝西的其他地方,其中,尤其以湖北人最多。這些外來客基本是“一擔挑”(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行李,一頭挑著孩子),逃荒來到草灘。
清代乾隆年間渭河北移,草灘鎮附近形成面積較大的荒灘,土地貧瘠,無人居住。外地人初到西安,一般只有居住在這片沒有人跡的荒灘。
這種稱呼與外來人口的湧入也有一定關係。過去,在草灘地區有“上岸人”和“下岸人”之分。
上岸人指的是,居住在草灘鎮南邊的渭河老河岸地區,如草店子村一帶的人,他們都是本地人,而且擁有的田地土質較好。
下岸人則指居住在草灘鎮偏北地區,如柳樹林村一帶的人,這裡以外地人為多,沙地多,土質不好。
因外地人湧入與本地人的交流,在這裡形成了與關中其他地區不太一樣的喪俗和語言。
喪俗:唱孝歌
老人去世后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要請村裡的老人來唱孝歌,這是湖北客家人的習俗。
年三十團圓飯吃在中午
如今,草灘地區的一些家庭仍保持著獨特的過年習俗。草灘百姓年三十的團圓飯與其他地方不同,他們講究年三十的中午團聚。
語言具有很強的南方南方色彩
草灘地區的方言中保留與關中方言不同的部分。比如,當地人把“上街去”,叫“上gai去”,把早上,叫“干早”,把上面叫“浮頭”,這些都關中方言有很大的區別。
現如今草灘的中心,已經不在草灘碼頭一帶,而在西安市未央區草灘街道位於未央區北部。目前概況,草灘街道位於西安市區北部,轄3個社區、33個行政村。西(安)銅(川)公路為西安北通道,景點有未央湖。
建國初為長安縣渭濱區一鄉,1958年為未央區草灘公社,1984年建鎮。1996年,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
西安市未央區草灘街道位於未央區北部,轄區總面積41.3平方公里,東臨灞河,北依渭水。下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27215人,其中農業人口24176人。道路總里程31.26公里,其中市政道路14.06公里。草灘街道辦事處位於東興路,緊臨西銅高速公路。
草灘街道 代碼:610112007 轄草灘鎮居委會,華山分廠家委會,東興隆一村、東興隆二村、東興隆三村、東興隆四村、東興隆五村、李家街、韓家灣、杜家、呂小寨、老窪灘、鄭家寺、湖北庄、草店、蘇席、小灘、北錢、上庄、夏家、蘇家、文家、八家、后村、新房、王家堡、陳家堡、景家、馮家灘、賈家灘、王家棚、牛王廟、柳樹林、草一、草二等33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