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東南部,距縣城40公里,南與靜寧縣徠接壤,東和楊集毗鄰,北連翟所鄉,西靠侯川鄉,為會寧、靜寧、通渭三縣交界之地。南北長28公里,東西寬22公里,總面積為149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黨家峴。現轄黨家峴、新民、磚井、大寨子、梁家河、毛家坪、王家溝、楊家灣口、上秀、窩坨、呂堡、廟兒岔、陳馬家13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黨家峴鄉戶籍人口為19310人。 2020年6月,黨家峴鄉下轄10個行政村。有漢、回兩個民族。舊西蘭公路橫穿其境,為靜寧、會寧、通渭三縣交界處,交通方便。

歷史沿革


1953年設黨峴區,1958年改為公社,1983年改黨家峴鄉。1996年,面積149.8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黨家峴、新民、陳馬家、窩坨、梁家河、毛家坪、大寨子、呂堡、上秀、楊家灣口、廟兒岔、王家溝、磚井13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黨家峴鄉下轄10個行政村:黨家峴、新民、梁家河、毛家坪、大寨子、呂堡、上秀、廟兒岔、楊家灣口、磚井;下設89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黨家峴鄉下轄10個行政村:黨家峴村、新民村、梁家河村、毛家坪村、呂堡村、上秀村、廟兒岔村、楊家灣村、磚井村、大寨子村。 鄉人民政府駐黨家峴村。

地理環境


黨家峴鄉地處華家嶺東麓,屬二陰山區,地勢較高,海拔在
1800—2100米之間,梁峁丘陵交錯,溝壑縱橫遍布,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主要山峰有陳馬家山、高咀沿山和喇嘛墩。地下水位高,水質好,表土層疏鬆,宜植樹,華家嶺林帶依老西蘭公路穿越東西,造林面近一萬畝。地勢較高,氣候高寒,屬典型的二陰山區,年平均氣溫5—6℃,年平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間,無霜期一般在130天左右,年積累較低,熱量不足。土地面積16.8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8.41萬畝,林地面積2.55萬畝,草地面積1.69萬畝。在總耕地面積中97.6%為山地,主要種植冬小麥、洋芋、豌豆、扁豆等糧食作物及胡麻、黨參等經濟作物。
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
祖歷河是會寧縣經內最大的河流,縱貫南北,于靖遠縣城西注入 黃河。集水面積9370.61平方公里,境內幹流長90公里,坡降3%,經流13820萬立方米,經流深8.8毫米,年流泥沙量5320萬噸,侵蝕橫婁6070噸/平方公里。正源在會寧縣城東南稱為祖河,發源於黨家峴鄉磚井村,向北、向西流經黨峴、太平、翟所、桃花山等鄉鎮,在城南與歷河相匯,長約37公里。歷河發源於華家嶺北麓,流經中川、丁溝、新添、桃花山等鄉鎮,在城南與祖河相匯,長約33公里。兩河在會寧縣城相匯合稱為祖歷河,向北流經城關、柴門、甘溝、河畔、郭城等鄉鎮,從腰井進入靖遠境,流經大蘆、小蘆,在城西兩公里處注入黃河,全長約152公里。

經濟概況


農業發展

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是典型的雨養型農業鄉,農作物主要是冬(春)小麥﹑碗(扁)豆﹑玉米﹑莜(蕎)麥﹑糜谷﹑胡麻﹑洋芋等。黨家峴鄉政府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帶動,政府宣傳引導,黨家峴鄉逐步形成了“兩大支柱 產業”、“四個基地”建設。
1.洋芋產業:按照“突出規模﹑擴大面積﹑改善品質”的總體要求,經過各級幹部的廣泛宣傳動員,廣大群眾積極響應,使全黨家峴鄉洋芋種植面積逐年遞增,逐漸向規模型發展。2006年洋芋面積達26000畝,人均1畝以上。
並且多方聯繫引進“渭薯8號”、“青薯168”、新二代紅薯等品種,優化品種質量,提高產品數量,夯實農業基礎,把洋芋產業發展成為黨家峴鄉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 2.優質冬小麥產業:按照“穩定面積﹑改善品質”的要求,充分利用黨峴獨特的氣候優勢和土壤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冬小麥產業,使冬小麥成為全黨家峴鄉的特色產品。有重點的擴大種植面積,形成規模,確保冬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4萬畝左右。同時逐年引進良種,使冬小麥的品質和產量不斷提高。
3、四個基地:以王溝﹑磚井兩村為主的紅蔥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到800畝以上,已發展成為群眾增收的一項主要產品;以呂堡﹑上秀兩村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種植種類不斷增加,全黨家峴鄉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以上;以廟兒﹑呂堡﹑新民﹑黨峴等村為重點的養牛基地,引進“早勝牛”514頭,全黨家峴鄉養殖戶已達到2700戶,年存欄2970頭;以蕎麥、莜麥、糜子、穀子等種植為主的小雜糧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在全黨家峴鄉的農業發展方面絕對優勢。黨家峴鄉種植面積已達到26000畝以上。

鄉鎮企業

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
在鄉鎮企業的發展方面,在對現有企業進行清理整頓,擴大生產 經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新開辦了一些企業,形成了鄉辦、村辦、聯辦、個體辦,四位一體的新局面。截止2004年底,黨家峴鄉共有多種經營戶709戶,其中商飲服務業100多戶;鄉鎮企業產值達到850萬元。另外,鄉上充分發揮勞力資源優勢,把勞務輸出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主要途徑來抓,使全黨家峴鄉25%的勞力外出打工經商,年創造直接經濟收入120萬元,人均純收入600元。憑藉地處會寧、靜寧、通渭三縣交界地和西蘭公路穿行黨家峴鄉的有利地理條件,採取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辦法,重點建設整治環山農貿市場。同時採取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界商客,上市品種由過去100餘種轉變為百貨、農資、五金等品種齊全的新格局,上市的攤位由過去的50多個增加到220多個,形成了行業齊全的個體一起上的流通網路,集市貿易額達200萬元左右,集市日客流量平均達2千人以上。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黨家峴鄉有各級各類學校14所,其中獨立初中1所,六年制小學12所,教學點1個,在校生3295人,其中中學生1512人,小學生1783人。教職工226人,專任教師203人,代課教師2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學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徠文化事業
2011年末,黨家峴鄉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4個,農家書屋10個,總建築面積66平方米,藏書1.3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黨家峴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其中鄉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10個,床位18張。固定資產總值151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8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黨家峴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54戶,人數4190人,支出258.9萬元,比上年增長6.3%;農村五保供養152人,支出21.1萬元,比上年增長27%;農村醫療救助56人次,支出3.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7人,支出18萬元,比上年增長20%。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601人,參保率達92.4%。
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

民間藝術


黨家峴鄉
黨家峴鄉
刺繡:民間刺繡源遠流長,歷來視為女工之首。以紅、黑或白布 為底色,用五綵線在布上刺繡各種人物、動物或植物故事形狀,一般作為裝飾物。民俗百姓人家嫁娶,綉一對鴛鴦枕頭誌喜。被面、鞋襪、荷包、門簾等上面刺繡喜鵲、梅花、荷花、金魚、鴛鴦戲水等圖案,象徵祥瑞和氣,吉慶有餘。50年代后,刺繡開始出現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圖案。1989年,選出多幅刺繡作品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民間美術展覽,現以荷包刺繡最為廣泛和普遍。當地有刺繡農村實用人才300多人,有個別村莊已將刺繡藝術項目納入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規劃之中。刺繡主要藝人:楊俊英、孫占娟、郭琴英、張芝芳。

人口


2011年末,黨家峴鄉總人口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0人,城鎮化率1.5%。另有流動人口600人。總人口中,男性10200人,佔51%;女性9800人,佔49%;14歲以下3200人,佔16%;15—64歲1.5萬人,佔74%;65歲以上2000人,佔1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7.1%;有回、滿等少數民族,共587人,佔2.9%。2011年,人口出生率9.6‰,人口死亡率2.6‰,人口自然增長率7.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 
截至2018年末,黨家峴鄉戶籍人口為19310人。

交通運輸


黨家峴鄉境內有207省道經過。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黨家峴鄉因鄉人民政府駐黨家峴自然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