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郡

古代區劃名

安定郡,古代區劃名,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地置安定郡,共有12個下縣。從東漢到北朝時期,安定郡先後屬於涼州雍州、秦州、涇州

到了隋朝時期,才得以獨立成郡。而唐武德元年(618)廢。

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年年年)置,治所在高平縣(今寧夏固原縣)。轄境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彭陽等縣地。
東漢安定郡屬涼州,改治臨涇縣,領6縣,原領臨涇、彭陽、涇陽、祖厲、烏支(烏氏更名)4縣,另置陰盤、朝那2縣。
東漢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由於羌族攻入安定郡內,郡治徙美陽(今陝西扶風縣法門鎮)。
三國魏安定郡屬雍州,治臨涇縣(今鎮原縣南),領臨涇、彭陽、涇陽、涇陰、陰密、烏支、朝那6縣。
西晉安定郡仍屬雍州,治安定縣(今涇川縣北),領安定、臨涇、烏氏(烏支複名)、陰密(今靈台縣西南)、鶉觚、朝那、都盧7縣。
十六國時期,安定郡先後屬前趙(304—329年)、後趙(319—350年)、前秦(351~394年)的雍州;後秦(384-417年)、西秦(385~431年)的秦州;大夏(407—431年)的涼州。
北朝時期,安定郡先後屬北魏(386—534年)、西魏(535~557年)、北周的涇州。
隋開皇三年(583)廢入涇州。
隋大業五年,(607年),廢涇州置安定郡。隋安定郡直屬朝廷,治安定縣(今涇川縣北),領安定、良原(今靈台縣西北)、鶉觚(今靈台縣東北)、朝那(今靈台縣西北)、陰盤(今平涼市東南)、華亭、臨涇(今鎮原縣西)7縣。
唐武德元年(618)廢。

歷史典故


漢武帝六巡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十月(十月為歲首),也就是安定郡設置后的第三年,為加強管理和防務,45歲的漢武帝巡行西北,陣勢極大,僅隨從“數萬騎”。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十月,漢武帝率群臣過回中道,北出蕭關,巡行邊防。在安定郡,漢武帝下令免除高平縣(今固原)、朝那縣(今彭陽古城)當年的租賦,以示皇恩浩蕩。后至今山西而歸。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秋八月,漢武帝第三次巡視了安定郡。
徠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冬十二月,已64歲的漢武帝至雍祭祀五帝后,第四次又專程到安定、北地兩郡巡察。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正月,漢武帝先到甘泉宮祭祀泰一神后,又專程巡視安定郡。漢武帝在安定郡時,接見了西胡月支(氏)國的使節,接受他們獻上的珍獸和禮品,即大如雀卵、黑如香椹的香4兩,形如小狗、大似狸而色黃的猛獸一頭。可見,固原在西漢時就已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通道上的一個重要城鎮。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正月,漢武帝第六次到安定郡,68歲高齡的漢武帝先到甘泉宮祭祀泰一神后,千里迢迢專程到安定郡,這是漢武帝一生中最後一次出巡。次年,漢武帝病逝。

操取隴東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行“伐虢取虞”之計,聲言攻張魯,佔據漢中,實則想消滅西北馬超的勢力。在魏軍強大的攻勢下,馬超實難阻遏曹軍,逼迫之下“遣使求割關隴以請和”。曹操拒絕馬超求和請求,又用賈詡之策離間韓遂,使馬超與韓遂互相猜忌,各懷疑心,臨陣各不相救,致使魏軍一舉擊破了隴右聯軍。馬超、韓遂只好潰退涼州。其間,隴右聯軍勢力較大的楊秋部,退奔安定(治今鎮原)。“十月,曹操出動大軍攻打安定,楊秋降曹”,安定一帶地歸曹魏。從而使曹操在實現經略隴右的戰略中,首先佔領了隴東一域。次年(212年)五月,曹操誅殺馬騰,夷其三族,馬超興兵復仇,進抵藍田,被魏兵擊潰,“轉而逃奔到安定”。在安定,馬超糾合當地羌胡,南聯張魯,攻掠隴上諸軍,重新控制了不少地方。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馬超進攻冀城,曹魏刺史韋康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以城降超。不久,“韋康故吏楊阜、姜敘、趙昂、尹奉等合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兵反攻冀城”,打敗了馬超,曹魏的勢力又北及涼州等地。

魏蜀爭奪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蜀漢諸葛亮用“暗度陳倉”之計,布疑陣調動魏軍主力固守斜谷。曹軍中計后,諸葛亮親帥6萬大軍出奇制勝,猛攻祁山,魏“聞亮出,朝野震懼”,其轄區的南安、天水、安定(治今鎮原,轄今鎮原、寧縣、正寧等地)相繼降蜀,“舉軍應亮,關中響震”。後來,馬謖街亭敗績,蜀軍撤離漢中,魏將“曹真率張郃等又收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當時,安定郡民楊條等人率眾在月支城抗擊魏軍,城陷后亦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