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台縣
甘肅省平涼市轄縣
靈台縣是甘肅省平涼市代管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地處甘肅省平涼市東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與渭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接長安,南臨千隴,西拱關山,北依涇水,素有“隴東旱碼頭”、“甘肅東大門”之美稱。歷史上既是中央政權北拒外敵進犯的防設制勝要地,又是長安通往西藏、歐洲“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截至2020年,靈台縣轄5個鎮、8個鄉、1個街道,共4個社區、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數為15.6224萬人,以漢族居多,佔96.7%,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等,佔3.3%。
截至2012年,靈台縣共有衛生機構1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個。
縣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是隴東傳統的農業區,主種植作物小麥、玉米。小雜糧有穀子,糜子,豆類,蕎麥等,油料作物包括大麻、胡麻、荏籽、油菜籽等,素有“糧倉”之稱。
截至2019年,全縣轄9鎮4鄉5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441個村民小組。
2019年,靈台縣地區生產總值299936.23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18年增長7.3%。
2019年4月28日,甘肅省政府批准靈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
靈台縣熱門景點
位置境域
靈台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
地貌
靈台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除西部基岩隆起外,其餘塬區及丘陵梁峁地帶全被第四紀黃土覆蓋,按地貌可分為殘塬、丘陵、川台三大類型,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
氣候
靈台縣屬半乾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春季雨少風大多寒凍,夏季降水集中多雹洪,秋季陰雨頻繁少光照,冬季少雪乾冷多晴天。
年平均氣溫9.4℃,最熱月在七月,平均氣溫21.8℃,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溫-4.3℃,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8℃,歷年極端最低氣溫-23.1℃,年平均降水量586.3毫米,降水分佈不均,其中5-10月降水量490.4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84%,日降水量極值156.1毫米,出現於2010年7月23日。年日照時數2254.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年盛行北風。極端最高地面溫度68.1℃,極端最低地面溫度-29.7℃。年最大凍土深度60厘米,出現於1983年1月31日;年最大積雪深度21厘米,出現於1993年3月17日。最基本的氣候特徵以乾旱半乾旱為主,暴雨、冰雹、春季低溫冷害、霜凍、乾旱等為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水文
靈台縣境內河流主要有達溪河、蒲河、黑河三條幹流、190條支流。
自然地理
靈台縣熱門景點
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東南與陝西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
優勢資源
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身條件看,主要有五大優勢:一是廣闊的土地資源優勢。縣內土地面積大,特別是可供投資開發的土地資源豐富。加之山、川、塬兼有的地貌特點,獨特的緯度、海拔和氣候,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我們大規模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供了較為理想的自然條件。二是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縣域內物種豐富,動、植物資源品種繁多,土特產尤為著名,“中華甲魚”、“牛心杏”等地方特產和冬花、甘草等中藥材遠近聞名。農業生產初步形成了草畜、林果、藥材三大主柱產業。三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我縣歷史悠久,境內文化遺址遍布,人文景觀薈萃,是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里,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四是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全縣農村現有63670多名勞動力,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較強,為今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豐富的煤炭障。五是豐富的煤炭、油氣資源。已初步探明,南部山區煤炭儲量在10億噸以上,油氣資源正在勘探之中。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靈台縣共有土地2796758.3萬畝,其中按生產形態分:耕地面積666216.7萬畝,園地67800.2萬畝,荒地258440.7萬畝,林地1160842.7萬畝,牧草地643458萬畝。
植物資源
礦產資源
靈台縣地下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氣、石油三種,其中煤炭資源在靈台縣南部山區14平方公里的邵寨、蒲窩、百里等鄉鎮地下煤炭儲量面積約為200平方公里,藏煤深度在600—700米之間,煤層厚度8—10米,儲量在15億噸以上。煤質為低中灰、低硫、特高熱值。
靈台特產
牛心杏,因其外形象“牛心”而得名,又名“靈台大杏”,是靈台縣傳統的特產水果之一,發展歷史悠久,優越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對大杏生產非常有利。生產的牛心杏平均單果重65克,果實色澤鮮艷,汁多味濃,甜酸適口,離核仁甜,清末時就馳名陝、甘兩省,清同治年間曾為朝廷貢品。據分析,含有豐富的糖、鈣、磷、鐵元素及多種維生素,現代醫學表明,具有防癌治癌之特效,使其身價倍增。果肉除可鮮食外,還可製作杏脯、杏干及罐頭。杏仁是高級糕點的主要原料。止目前,全縣已發展面積2.0萬畝,年產量達到1.2萬噸。
薄皮核桃,是靈台縣主要土特產品之一,該品種耐寒抗病,抗旱耐瘠薄,適宜性強,是一種用途廣、經濟價值很高的優良經濟特種樹種,結果期早,豐產性強,其果大、皮薄、仁飽滿,單果重12.5克,出仁率可達56%,品質極佳,味具濃香可口,仁可榨油,也可入葯,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特用果品。現有面積3.22萬畝,年產量6000噸。
靈台碭山梨,帶半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降雨適中,水熱同季,自然條件優越,是發展碭山梨的適宜區。其樹適應性強,抗寒抗旱,以短果枝結果為主,座果率高,豐產穩產,平均單果重270克,果皮黃色,果肉水白色,果質酥脆爽,汁多味甜,品質上乘,耐貯藏,九月上旬成熟。現有面積0.1萬畝,年產量800噸。
靈台紅棗,靈台縣生產的紅棗歷史悠久,以晉棗為主的棗果,其個大色艷,甘甜適口,核小肉厚,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營養物質,既可制干,又可鮮食,是一種品質上乘的營養食品,鮮果可食率95%,制干率50%以上,乾果含糖量77.2%,現有面積1.1萬畝,年產量100噸。
靈台柿子,是靈台主要土特產水果之一,通常又稱“牛心柿”或“火柿”,平均單果重170克,果實圓錐形,果頂部略尖,中部有縊痕,果皮橙黃色到橙紅色,果肉淡黃色,纖維少,汁多味甜,宜生食,耐貯運。可加工“柿餅”,亦可切塊制柿干,鮮果及加工品在國內享有盛名,倍受客商青睞。現有面積0.1萬畝,年產量2000噸。
全縣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國營萬寶川農場。2個居委會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全縣總戶數61825戶,總人口23.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30人;民族以漢族居多,佔96.7%,少數民族有回、藏、滿、苗、蒙古族等佔3.3%。
鎮 | 中台鎮 | 邵寨鎮 | 獨店鎮 | 什字鎮 | 朝那鎮 | |||
鄉 | 新開鄉 | 西屯鄉 | 上良鄉 | 梁原鄉 | 龍門鄉 | 星火鄉 | 百里鄉 | 蒲窩鄉 |
區劃沿革
截至2012年,靈台縣轄5鎮、8鄉、1個街道,共4個社區、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2月,靈台縣轄9鎮4鄉1街道,共6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441個村民小組。
9個鎮4個鄉 1個街道
鎮 | 中台鎮 | 邵寨鎮 | 獨店鎮 | 什字鎮 | 朝那鎮 | 西屯鎮 | 上良鎮 | 百里鎮 | 蒲窩鎮 |
鄉 | 新開鄉 | 梁原鄉 | 龍門鄉 | 星火鄉 | |||||
居委會 | 東大街居委會 | 西大街居委會 | 城東居委會 | 城南居委會 | 碑子溝居委會 | 城西社區居委會 |
截至2019年末,靈台縣總戶數為7.83萬戶。總人口為22.91萬人,城鎮人口6.16萬人,佔總人口的26.9%,鄉村人口16.75萬人,佔總人口的73.1%;常住人口為18.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5.6萬人,城鎮化率為30.22%。人口出生率為9.79‰,死亡率為6.51‰,自增率為3.28‰。
靈台縣民族以漢族居多,佔96.7%,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等,佔3.3%。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正式發布,靈台縣常住人口為15.6224萬人。
縣委
王度林:縣委書記
王度林: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
周立榮:縣委副書記(掛職)
張騫: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程跟會: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李永紅: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張瑛: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掛職)
龐博:縣委常委、武裝部政委
周葆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曹瑾琰:縣委常委
馬廣忠: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文斌: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人大
楊軍平: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張鴻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楊崇科: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曹亞平: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杜福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政府
王度林:縣委書記、縣政府縣長
張瑛: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掛職)
白亞軍:縣政府副縣長
郭建輝:縣政府副縣長
鄧雙平:縣政府副縣長
政協
李永成:縣政協主席
曹菊梅:縣政協副主席
劉海濤:縣政協副主席
辛靈鎖:縣政協副主席
周心宇:縣政協副主席
2012年,靈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9344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2011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444萬元,較2011年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611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100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16.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226元,按不變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1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37.6:23.6:38.8,第一、二產業比重分別上升了0.1和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較2011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
2012年,靈台縣大口徑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完成11807萬元,較2011年增長52.4%,公共財政收入完成8251萬元,較2011年增長57.2%;公共財政支出完成149371萬元,較2011年增長32.4%,其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16567萬元,較2011年增長10.1%;教育支出35286萬元,較2011年增長65.1%;醫療衛生支出10413萬元,較2011年增長61.3%;農林水事務支出23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1.3%。
2019年,靈台縣地區生產總值299936.23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18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961.38萬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21368.33萬元,增長21.7%;第三產業增加值186606.52萬元,增長6.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208元,比2018年增長6.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30.7﹕7.1﹕62.2,第二產業佔比增加了2.6%,第三產業佔比增加了3.2%,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5.8%。
第一產業
2012年,靈台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462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7.9%,增加值97444萬元,占年計劃的114.6%,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7.9%。
2012年,靈台縣糧食播種面積75.24萬畝,較2011年增長0.24%,糧食總產量18.37萬噸,較2011年增長4.97%;蔬菜種植面積12.69萬畝,較2011年增長5.75%,蔬菜產量為15.42萬噸,較2011年增長3.49%;油料種植面積16.01萬畝,較2011年下降6.04%,油料產量為2.04萬噸,較2011年下降2.39%。
2012年,靈台縣水果產量為4.6萬噸,較2011年增長2.13%,完成造林面積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00畝,保證灌溉面積達到4.68萬畝,新增水平梯田3.44萬畝。
2012年,靈台縣大牲畜存欄11.36萬頭,較2011年增長0.62%,其中牛存欄11.30萬頭,生豬存欄1.92萬口,羊存欄3.96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7935.67噸,較2011年增長5.44%,鮮蛋產量384.9噸,較2011年增長6.03%。水產品產量220噸,較2011年增長4.76%。
2019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2619.23萬元,同比增長6.1%。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6.23萬畝,糧食產量16.73萬噸;蔬菜種植面積2.19萬畝,蔬菜產量3.24萬噸;全年水果產量7.44萬噸,其中蘋果產量7.19萬噸。年末森林覆蓋率達到35.47%,有效灌溉面積39773畝,保證灌溉面積達到38503畝。年末大牲畜存欄6.45萬頭,其中牛存欄6.39萬頭,生豬存欄2.24萬頭,羊存欄2.82萬隻。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7128.55噸,禽蛋產量356.4噸,牛奶產量2170噸,水產品產量232噸。
第二產業
2012年,靈台縣完成工業總產值95690萬元,較2011年增長30.5%,完成工業增加值32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6790萬元,較2011年增長41.6%,完成增加值18199.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1年增長25.3%。
2012年,靈台縣原煤產量32.6萬噸,較2011年下降3%;瓦楞紙產量15500噸,較2011年增長1.3%;麵粉產量9630噸,較2011年下降35.2%。
2012年,靈台縣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7860萬元,較2011年增長17.6%,實現利稅4932萬元,較2011年增長4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3187萬元,較2011年增長40.6%,實現利稅3103.4萬元,較2011年增長45.5%。
2012年,靈台縣資質內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7590.2萬元,較2011年增長54.2%,實現營業收入50233.6萬元,實現利潤9476.3萬元,上交稅金2753.5萬元。在資質內建築業企業的帶動下,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8300萬元,較2011年增長50.1%。
2019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5220.01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216.8萬元。中西藥產量324.56噸,商品混凝土產量195919.04立方米。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4026.3萬元,實現利稅1453.2萬元。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4026.3萬元,比上年增長56.98%,實現利稅1453.2萬元,比上年增長137.3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71.52元,比上年增加7.55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78%,比上年增長3.86個百分點。
2019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6150.8萬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8786.3萬元,比上年增長74.25%,實現營業收入24291.2萬元,比上年增長118.7%,實現利潤109.4萬元,比上年下降81.77%,上交稅金1897.2萬元,比上年增長34.73%。
第三產業
2012年,靈台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010萬元,較2011年增長18.5%。分城鄉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5556.1萬元,較2011年增長27.49%;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7453.9萬元,較2011年增長9.14%。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918.2萬元,較2011年增長16.53%;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116.4萬元,較2011年增長17.2%;住宿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39萬元,較2011年增長33.51%;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436.4萬元,較2011年增長26.8%。
2012年,靈台縣接待旅遊人數94.8萬人次,較2011年增長21%,旅遊業總收入46498.2萬元,較2011年增長21%。
2012年,靈台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71844萬元,較2011年增長26.04%。其中:儲蓄存款餘額262335萬元,較2011年增長26.6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41445萬元,較2011年增長19.62%,其中短期貸款37214萬元,較2011年增長100.5%,中長期貸款104231萬元,較2011年增長4.56%。
2012年,靈台縣保險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2345.13萬元,比上年增長7.38%,其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728.13萬元,比上年增長6.15%;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17萬元,比上年增長10.97%。全年賠付額為557.8萬元,比上年下降11.74%,其中人壽保險賠付額314.8萬元,比上年增長68.34%;財產保險賠付額234萬元,比上年下降45.39%。
2019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9907.7萬元,比上年增長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為659.37萬元,增長6.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為4772.35萬元,增長7.6%;金融業增加值為24894.19萬元,增長1.4%;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0951.61萬元,增長4.2%;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為9805.39萬元,增長16.4%;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為114955.57萬元,增長7.8%。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下降1.5%,營業利潤下降77.27%。
2019年,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1191.9萬元,比上年增長18.01%,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304萬元,比上年增長86.86%,完成移動、聯通業務總量5378萬元,比上年增長42.2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總數11831戶,行動電話用戶156589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數為54242戶。
201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272.4萬元,比上年增長7.9%。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商品銷售額17744.3萬元,比上年增長7.0%;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額58158.4萬元,比上年增長9.5%;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810萬元,比上年增長8.8%;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1373.2萬元,比上年增長12.8%。
201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7.26%。其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12.98%。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85.67%;第二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00.71%;第三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17.95%。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5.47%。
201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427.90%。投資2.19億元,改造老舊住宅樓2354戶。
靈台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築靈台的記載。靈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歷史。靈台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海拔高度在890—142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8.6℃,正常年份降水量650毫米左右,無霜期159天。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止2005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9298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541萬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13015萬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36432萬元,增長17.6%。
靈台縣位於甘肅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靈台境內曾建立姞姓密須國,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須且築靈台,縣因此而名。西周初分封姬姓密須,延至密康公時,周共王滅密,發生了“三女喪國”的歷史事件。此後,靈台一直是周王朝的軍事要塞和西屏門戶。
據考古發現,靈台境內遍布周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西周文物。1969年考古發掘的西屯白草坡西周墓共清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及車馬坑一座,出土了大量有銘文的青銅器和其他文物共計1800餘件。1972年以後,相繼在百里鄉洞山出土46公斤重的甘肅最大西周青銅鼎,蒲窩鄉鄭家窪出土西周早期“光作父戊”銅鼎,什字鎮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銅鼎,吊街西嶺出土了“呂姜作殷”銅簋,百里鄉寺溝和中台鎮紅崖溝出土了西周中期回首夔紋銅鼎,新集崖灣出土了“並伯作寶尊彝”銅甗以及獨店鎮景村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這些西周時期的墓葬和一大批西周文物的發現,揭示了周文化在靈台域內的深厚積澱和歷史底蘊。
商周時期發生在靈台地區的重要歷史事件當屬文王伐密築靈台。周人同殷商一樣崇敬祖宗,迷信上天,每遇要事都必先進行卜問,以了解天意,抉擇吉凶,求得祖宗保佑。周天子經常舉行繁瑣的祭祀活動,最主要的是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這“五禮”。為此,周朝還專門設立了最大的祭祀官“太祝”和專門卜筮的官“太卜”,說明占卜和祭祀在周朝的政治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周文王討伐密須取勝后,在今靈台縣城舉行了一次十分隆重的“軍禮”祭祀。為了進行這項祭祀活動,他們驅使密須國的大批奴隸趕造了一座祭壇,稱“靈台”,以祭天慰民,廣播德化。古“靈台”歷經兩次重修,1986年重修后的“靈台”聳高33米,氣宇軒然,雄偉壯觀,環繞“靈台”兩側的碑林,鑲嵌碑石192方,其中民國政府大員及各省、區軍政要人題碑系民國時期珍貴的歷史遺存,唱和《詩經》,書遵顏柳,洋洋大觀,極其難得,台有碑襯,碑隨台名,成為隴上名勝,遊人樂此不疲。
商周文化是靈台現代文明的源頭,其當時的社會道德規範、物態、人的心態、行為均深刻影響並構築了現代靈台人的精神世界,其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無不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區域性。靈台人熱情好客,崇尚禮儀,親友造訪,必殷勤招待,酸湯長面是款客常宴。遇婚喪娶葬,必置辦成套有序的佳肴酒宴。“吃”是一種地方風俗,也是一種民族文化意識,靈台的飲食中酸湯長面是周飲食文化的傳承。靈台民間現行的葬禮“三獻禮”堪稱周禮葬儀的活化石。
文化遺產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靈台縣共保護收藏出土文物上萬件,國家、省、市調展及收藏約3000件,縣博物館收藏7000多件,其中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靈檯燈盞頭戲、皇甫謐針灸術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白事嗩吶曲牌、木偶戲等13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泥塑、麥稈畫等95個項目列入縣級保護名錄。
靈台縣古屬雍州。商周時為密須國和密國屬地。秦始皇二十七年置鶉觚縣,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置陰密縣,屬安定郡。東漢廢陰密,鶉觚改屬安定郡。順帝永建四年於今梁原境內僑置三水縣。獻帝興平元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三國魏復置陰密縣,屬安定郡。十六國後趙石虎建武十年,於鶉觚縣置趙平郡,並領鶉觚縣。十六國前秦鶉觚、陰密俱屬安定郡。北魏太武帝神三年,鶉觚屬涇州趙平郡。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自原州百泉徙朝那縣治於今靈台縣朝那鎮,後置安武郡,析置安武縣。大統中期鶉觚縣治自故城移至今所。廢帝元年陰密改屬平涼郡,北周廢陰密縣。隋開皇三年廢安武郡及安武縣入朝那縣。煬帝大業元年,分安定、鶉觚二縣之地置良原縣,分鶉觚置靈台縣,唐義寧二年,廢朝那縣,又以安定郡之鶉觚縣析置靈台縣。唐太宗貞觀元年省靈台入麟游縣,鶉觚改屬涇州。玄宗天寶元年,改鶉觚為靈台縣。宋真宗咸平四年,靈台、良原縣改屬秦鳳路。元初,靈台、良原縣屬涇州;世祖至元七年,靈台縣併入涇川縣;清順治九年,靈台縣改屬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復屬直隸涇州。民國初,二十四年隸屬甘肅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靈台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地區。1958年底,撤銷靈台縣置,併入涇川縣。1962年1月復置靈台縣至今。
靈台縣熱門景點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台,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於中台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豐富的仰韶、齊家文化陶器、磨製石器、骨器等遺物遺跡表明,早在五千年前靈台的先民已邁進了人類文明。在商周,靈台曾建立過密須國。境內與新石器時期並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佈於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台、新開13個鄉(鎮)。西周初期至中葉的共王時期,靈台為姬姓封侯國“密國”,這一時期,靈台東近京地,西拒大戎,既有朝臣采邑,亦是軍事要塞。因此,這一時期靈台青銅文化名噪隴上,堪稱文物精華。什字境內周文化堆積,遺存40餘處,姚家溝出土的乖叔鼎、西屯白草坡潶伯、“爰伯”墓地所出土的青銅器以及橋子、廟頭灣出土的玉器及其墓葬品,均見西周早期文化特點,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科學和學術研究價值。大量遺址遺物表明,達溪河下游以支流蒲河為中心分佈——西山遺址群,在達溪河中上游的狹長川道,以密都百里為輻射區的龐大西周遺址群,其中新集西周墓群中的並伯,據專家考證,為一尊並姓的西周軍事長官,系殷紂時比干族屬,其發現,對西周早期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古墓葬
東周時期的秦國,能在弱肉強食中立於不敗之地,且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封建王朝,與秦文化的先進水平是不可分割的,1974年發現的梁原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及出土的文物可見一斑。其次,還有景村磚瓦廠西周墓群出土的銅、陶、蚌器、青銅禮器,新開吳家灣唐墓及其出土文物陶武士俑、馬俑、景村古墓群及其出土文物青銅禮器、告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陶器、孫家坡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鐵劍、鐵釜等,其古墓群內涵豐富,歷史跨度從戰國、秦到秦漢、唐、宋各代。
館藏文物
博物館文物藏量6573件,其中國家一級品44件,二級品441件,典型器物有銅鬲、四孔一穿銅刀、蚌殼嵌件、重室陶倉。鎏金銅卧鹿鎮、簋、鼎等,均為國家一、二級品。秦漢時期,是中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匯通,漢文化發展成熟的高峰期,這一時期,靈台文物頗豐,其中,外文鉛餅專家確認漢代波斯貨幣,其發現再現當時靈台作為絲綢之路北道重要支道的繁榮,反映為晉至湯,中國佛教銅、石造像及隋唐佛教文物數十件,舉其要,有紀年觀音銅造像、鎏金銅造像;中國瓷器起源很早,而以宋瓷為最,乃百里宋金瓷器窯藏出土的耀州窯和定窯瓷器精品。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產蘊藏豐富,人文景觀薈萃,人民自古就有崇文尚武之傳統。新中國建立后,百廢俱興,各級黨政組織重視文化旅遊業的發展,自1995年來,先後投資1千多萬元,在縣城新建荊山公園和東和陽門、牌坊門、古靈台周苑門和荊山之巔北城門和民俗展館,以及“朝暉”、“夕照”、“靈沼”、“靈囿”,等新景觀,輔之以博物館、文化館、文廟、形成5處古建築群,城外延伸隱形山志公祠、離山牛僧孺祠及虎山藥王洞,“一城兩園三門四線八景區”的旅遊基地初具規模。
古靈台
素有“隴上明珠”之稱的古靈台,位於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築台典禮之意,而以“靈台”為縣名,始於隋大業元年。“靈台”歷經滄桑,至晚清,因遭兵燹,僅存殘垣。民國23年(公元1934年),縣長張東野主持修復“靈台”,並柬請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題詞勒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至新中國成立后仍見古迹風貌。1966年,“靈台”被視為“四舊”拆除。八十年代,中共靈台縣委、靈台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全縣人民精神,在原址興工修建“靈台”,1985年12月竣工落成。台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千秋古迹重現風姿。靈台縣以有“靈台”而得名且聞名。
碑林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遊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複製,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文廟
位於縣城一中院內,初建於明洪武年間。1987年維修,保存了原有風貌,橫排7間。縱深5間,檐角四挑,斗橫繁複。院內有古柏4棵,為唐代所植。其中1棵在主幹分枝上自生桑樹一棵,本固枝榮,別具風采,俗稱“柏抱桑”。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疙瘩廟
在縣東20華裡外的新開鄉寨坡村,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院周樹木蔥蘢,院內廟字甚多,此山寺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其中有觀音殿一座,系明嘉靖元年(1506年)所建,檐棟間所繪圖案,亦系明代風格。院內一棵木瓜樹依房而生,直徑尺余,古樸蒼然,其齡幾百年,軀幹老態龍鍾,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據證比疙瘩廟還早。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坐落在縣城東北15華里的獨店鎮張鰲坡村,196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甫謐中年後,患風痹症,遂潛心鑽研針灸醫術,試治自身,十餘載不已,民親身體會完善了針灸經驗,撰成舉世聞名的《針灸甲乙經》,流傳於世,對針灸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此著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基礎教材,皇甫謐也被擁為世界文化名人,針灸醫學的鼻祖。皇甫謐生於朝那三里,故於獨店張鰲坡,其陵墓於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5年以來,省、市、縣各級政府共同維修墓葬,建成陵園。如今,重新修葺擴建的皇甫謐陵園佔地400平方米,陵園以皇甫謐墓冢為中心,混凝土砌級,冢前樹立“皇甫謐陵園”字樣的墓碑。
牛弘墓
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弘曆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並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僧孺,字思黯,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公元779年,卒於公元847年,經唐德宗至宣宗八代,幼年喪父,機敏博學,及第進士。穆宗時任戶部待郎同平章事,文宗時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此兩任宰相前後,曾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牛僧孺生於靈台新開,歿后葬於老鄉牛村,現存陵尚在,晚年生活的離山寺窪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台八景之一,即“別墅煙雲”。
靈台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戲劇:木偶戲;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靈台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宮燈
靈台宮燈起源於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家,正月元宵節懸掛於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製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后,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還出現了用竹子熏烤成的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間盛行。解放后,隨著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製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靈台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遠銷省內外,很受歡迎。中台鎮康家溝宋效斌、新開鄉張積靈、左相、張培育製作的宮燈造型精美,內涵豐富,觀賞性強,名揚省內外。
香包
靈台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蘊,如什麼黃土深厚后,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穀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慾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原始而有嶄新的“隴綉”藝術特色。近年來,靈台香包走入市場,以其獨具魅力的觀賞裝飾價值和民間工藝美術價值贏得聲譽,銷往西安、寶雞、蘭州各地,獨店、中台、新開三鄉鎮產銷初具規模。
靈台剪紙
剪紙,是靈台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里,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繡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其造型生動、掘朴,靈活、誇張,情趣四溢,內容豐富,人物、花卉、飛禽、走獸、世象萬物不一而足,充分顯示出靈台人民的智慧、情懷和精神風貌,具有很高的欣賞、裝飾與收藏價值。新開鄉寨坡村已故83歲老人李愛英,人稱“一剪花”,生前授徒甚眾,李派剪紙名揚縣內。
靈台泥塑
靈台泥塑歷史悠久,源於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舍,初為玩具,后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至今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製作中採用靈台“板板土”,經過砸泥、制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線,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製作完成。製作的泥塑充分運用誇張造型、線描形體、勾填繪彩等藝術表現手法、熔奇異、熱烈、大氣、樸拙、有趣於一體,具有較強的視角衝擊力和裝飾性。彩繪飽和喧囂,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和西部人粗獷豪爽的性格特點,表達了勞動者的生命內涵與純樸感。近年來經過搶救、扶持、引導,靈台泥塑代有傳人,尤以新開鄉左相、張培弦、姚拴玉、獨店鎮馮興業的作品精到傳神。
靈台皮影
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我國民間工藝之精粹,由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極高,倍受收藏界青睞。靈台皮影流傳久遠,演出和製作藝人代代相傳;靈台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著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複,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台獨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其已故傳人上良鄉楊班主即為名盛千、隴、靈、崇地區的皮影製作大家。
靈台麥稈畫
靈台麥稈畫起源於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後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於中堂,繼之,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一直流傳至今,久盛不衰。我縣藝人宋效斌、張積靈、左相、楊登華、王懷珍製作的麥稈畫融政治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倍受歡迎。
靈台碑林墨跡
《靈台碑林墨跡》成書於二○○二年,本書收編民國時期國民黨中央政府、各省軍政要員、地方各界名流為重修古靈台落成題贈碑匾共200餘幅,墨跡、題詞註解與人物簡歷相輝相映,堪稱我國民國時期文化史一大景觀之彙編展示,資料價值甚高。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卷,仿線裝古版,裝飾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價值。
名優特產
風味小吃
靈台長面,小麥粉經淡鹼水和面、擀薄后,摺疊切條使之長。煮熟盛碗內,澆上佐以特有調料的酸湯,置臊子於面上,酸、辣、香味極為鮮美。長面除長而外,還有細、窄、寬之分,一頓面飯須各樣具有,依次進用。長面常用來招待賓客。清燉甲魚,以享譽“中華甲魚”為主要原料製作的隴上名菜—清燉甲魚,它以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廣大賓客的青睞。其製作方法:將宰殺並燙去黑衣的甲魚剁成塊,加入高湯、生薑、大 蔥、大蒜、花椒、味精、白糖、食鹽等多種配料,燉至甲魚肉軟糯,就可做成味美、色澤、…大鍋盔,把麥面發酵之後,擀成直徑一至二尺大小,厚度一至二寸,放入平底鍋中,溫火烙熟。面要不軟不硬,火候要不猛不涼,烙出的乾糧以色澤鮮黃、沒有焦花、吃起來酥脆為上品。油糊圈,把發酵的面擀成薄紙一樣,在上面抹上碾細的苦豆、核桃仁、芝麻等,加入調料、清油,然後切成小片,一片一片地推疊成圓棒棒,然後一圈一圈盤起來,做成圓餅,放入鍋中烙熟。烙出的乾糧,層次較多,色澤鮮艷,香味撲鼻。平時一般吃不到“油糊圈”,只有在農曆八月種麥子的時…死面油餅,一般不用發酵的面,而是選用精麥粉,燙製成麵糰,然後擀成薄片,抹上調料和清油,又切成小塊再疊起來,團成“體子”,擀成直徑一尺到二尺大小的麵糰,放在鍋中烙。等到烙得快熟之時,舀一勺清油沿著鍋壁緩慢倒入,出鍋后的“死面油餅”上品是顏色金黃,薄厚勻稱,層次較多…小籠包子,一般只有核桃大小,餡子一般是羊肉的。把麵糰擀成巴掌大小的圓片,在圓片中心放上餡子,從邊上依次均勻地擰起,最後在中心收尾,擰成一團。包子做好后,放進籠屜蒸熟,就成了一種美味食品。吃時用筷子夾著包子,在盛了芝麻、香油、辣子、醋水的碟子…
截至2019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270公里,公路網密度為6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普通省道1條54.7公里,縣道5條212公里(什千公路、涇靈公路、雷新公路、高邵公路、朝水公路),鄉道8條109公里(陶瓦公路、靈新公路、靈五公路、鄭百公路、朝五公路、長吊公路、官木公路、紅叉公路),村道198條895公里,全縣186個建制村通暢率達到100%,基本實現了縣通二級、鄉通油路、村通硬化路和縣鄉有客運站、鄉鄉通班車、村村有停靠點的目標。
2012年,靈台縣營運汽車擁有量655輛,完成客運周轉量20742萬人公里,較2011年增長10.2%;貨運周轉量31926萬噸公里,較2011年增長41%。
2019年,營運汽車擁有量927輛,比上年增長18.24%。全年貨物運輸總量87萬噸,比上年增長4.8%,貨物運輸周轉量24767萬噸公里,增長4.1%。全年旅客運輸總量48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4%,旅客運輸周轉量22644萬人公里,增長6.8%。
科教事業
2019年,全縣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9.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6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4.31%,學前三年入園(班)率達到93.1%。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83所,其中獨立高中1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專1所,獨立初中13所,九年制學校3所,小學82所,其中教學點27所,幼兒園82所,其中民辦27所;在校學生29816人,其中普通高中3436人,職業中專1828人,初中5993人,小學12752人,在園(班)幼兒5807人;有教職工3048人。
文化旅遊
截至2019年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45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各1個,“三館一站”覆蓋率達到100%,廣播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衛星地面收轉檯1座,電視發射台3座,發射機20部。廣播綜合覆蓋率99.96%,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24.53%。
全年旅遊接待人數215.4萬人次。同比增長25%;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7億元,同比增長30%。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年末,共有衛生機構2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中心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衛生監督所1個,擁有床位1197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27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90人。縣鄉衛生機構全年診療人數26.54萬人(次),業務總收入16530.63萬元。
體育事業
2019年,全年舉辦縣級以上運動會7次,參加人員達到4260人;舉辦鄉鎮運動會42場次,參加人員達到11680人。組隊參加平涼市第四屆中學生運動會,獲得金牌3枚、銀牌10枚、銅牌7枚。
社會保障
截至2019年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39人,比上年末增加2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43372人,增加37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10018人,增加13173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9812人,增加96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00206人,增加1220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5713人,增加44人。年末全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3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260人,增加1222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40人,增加1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6679人,增加1812人。年末全縣共有1440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3181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623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臨時救助20479人次。全年資助75348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69261人享受門診和住院保障待遇。全年撫恤、補助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1668人。
全縣共有養老機構4個,養老服務床位450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14個,社區服務站192個。
農村
全縣農村工作緊緊圍繞“種草養畜富民,壯大工業強縣,改善環境創業”的發展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狠抓農業結構調整、主導產業開發、農業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使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2007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縣農業生產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線,繼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和無公害農業,為農村經濟注入活力。全縣糧食播種面積75.32萬畝,總產量15.11萬噸,實現農業總產值77154萬元,完成增加值54428萬元,比上年增長20%。
種植業結構逐步優化。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5.32萬畝,比上年增長9.5%;蔬菜種植面積為8.46萬畝,比上年增長3.93%;油料種植面積16.5萬畝,比上年增長3.93%,蔬菜產量和油料產量分別為13.3萬噸和1.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6.84%。
全縣完成造林面積2萬畝,比上年下降30%。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00畝,保證灌溉面積達到4.34萬畝,新增水平梯田1.8萬畝。
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年末大牲畜存欄11.81萬頭,比上年增長7.85%;生豬存欄1.94萬頭,羊存欄3.15萬隻;水產品產量350噸。全年肉類總產量11400.6噸,比上年增長9.17%。
商貿
2007年,消費品市場健康發展。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8%。分城鄉看,縣級零售額14096萬元,增長15.73%;縣以下零售額21671萬元,增長15.1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1492萬元,增長14.8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603萬元,增長12.59%;其它行業零售額1672萬元,增長32.7%。
工業和建築業
靈台縣
2005年,工業經濟發展較快。全縣共完成工業增加值8152萬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1.2%,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6%。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較好。原煤生產量20萬噸,比上年增長11.0%;中成藥生產16.6噸,比上年增長3.8%;化學原料葯生產量17.2噸,比上年增長2.4%;瓦楞紙生產11660噸,比上年增長43.2%;機磚生產量2537萬塊,比上年增長16.4%。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8743萬元,比上年增長29.6%,實現利稅1022.5萬元,比上年增長36.1%。建築業生產和效益持續增長。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863萬元,比上年增長26.2%;全縣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利潤700萬元,實現稅金121萬元,施工房屋面積2.89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2.34萬平方米。
交通、郵電和旅遊
2007年,交通運輸業保持穩步增長。年末營運汽車擁有量343輛,其中計程車63輛,完成客運周轉量841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0.66%;貨物周轉量2240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0.34%。
郵電通訊業快速增長。郵電業務總量完成2784.55萬元,比上年增長24.99%。年末固定電話總容量達到18760門,行動電話36000部,電話普及率達到24部/百人,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1278戶。
旅遊事業健康發展。全年接待旅遊人數3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5%,旅遊業總收入1508萬元,比上年增長82.6%。
財政金融保險工作
2007年,財政收支運轉正常。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5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640萬元,比上年增長15.8%;全年一般預算支出完成34037萬元,比上年增長29.2%,其中社會保障補助支出4649萬元,比上年增長42.4%。
金融機構存貸款穩步增加。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0664萬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儲蓄存款餘額82689萬元,比上年增長21.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6027萬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短期貸款35971萬元,下降2.89%,中長期貸款20056萬元,增長42.96%。
保險業快速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393萬元,比上年增長14.92%,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200萬元,增長9.09%;財產險保費收入193萬元,比上年增長72.01%。全年賠付額為169萬元,比上年增長8.33%,其中壽險賠付額70萬元,增長7.69%;財產險賠付99萬元,增長8.79%。
科技教育發展概況
2005年,全縣繼續實施“科技興縣”戰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爭取省級科技項目2個,資金10萬元,市級科技項目2個,資金4萬元,縣級科技項目10個,安排科技三項費53.7萬元。農業科技貢獻率47.5%,農業新技術應用率62.8%,農業科技進步速度5.7%,農業新技術成果普及率53.6%。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本年度全縣參加高考考生1656人,高考上線1200人,上線率72.5%,其中本科上線279人,比上年增加56人,增長25.1%。積極調整學校布局,優化結構。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48所,其中小學209所,中學19所,職業中學1所,幼兒園19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達到4.64萬人,其中:小學2.85萬人,初中0.91萬人,普通高中0.48萬人,職業中學0.1萬人,在園(班)幼兒0.3萬人,初中升學率97.6%,高中學生入學率47.7%,學齡兒童入學率99.8%。
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
2007年,文化藝術、廣播電視事業較快發展。全縣共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廣播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網路總長254公里,廣播電視衛星地面收轉檯8座,電視發射台1座,發射機11部,發射機總功率0.51千瓦。廣播綜合覆蓋率99.3%,電視綜合覆蓋率96.5%,有線電視入戶率8.6%。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有衛生機構1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4個,實有病床位44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430張;衛生技術人員37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77人,其中醫院和衛生院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55人。全縣有婦幼保健院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全年診療人數22.3萬人(次),縣鄉衛生院總收入2855.55萬元。全縣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78193人,參保率86.08%,全年共報銷醫療費641.23萬元,報銷人數6864人(次),人均報銷金額934.19元。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縣鄉舉辦運動會17次,參賽人數10587人(次),取得省市級金牌12枚,銀牌3枚,銅牌10枚。
人口、民生和社保
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為22.5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98‰。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938.64元,比上年增長13.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00.11元,比上年增長7.06%;全縣在崗職工年工資總額14086.5萬元,比上年增長29.4%。
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加強,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07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3568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113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510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發放率100%,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髮放率達到100%。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1300人,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78193人,農村傳統救濟人數13000人。
環境保護
2005年,進一步加快了結構性污染防治步伐,提升了環境質量水平,尤其是加強了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全縣6種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目標值之內,總控制率為100%,其中大氣環境總懸浮顆粒物年日均值為0.293mg/NM3,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0.013mg/NM3,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達溪河水質達標率為80%,城區環境雜訊和交通幹線雜訊平均值分別為60分貝和69分貝。全縣環保投資達1274萬元,其中工業污染治理13萬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1178萬元,環保能力建設83萬元,環保投資指數1.34%。本年度新增煙塵控制區面積0.042平方公里,建成煙塵控制區0.987平方公里,新增綠化面積4.8萬平方米。全年共徵收排污費18萬元。
市容市貌
靈台縣熱門景點
縣委、縣政府在認真審視縣情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就必須抓緊抓好城鎮化建設這一龍頭。全縣上下按照建設“古商周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和“打造精品,提質擴容,配套基礎,完善功能”的思路要求,堅持新建與改造並重,軟體與硬體齊抓,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位,體現人文精神,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水平以年增均一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2004年底達到16.4%。先後投資700多萬元,建成了文化廣場、宣傳文化中心大樓、商貿購物廣場和靈台碑廊等標誌性工程,繪就“靈台雄風、廣場新姿、碣坊迎客、宏鍾遠鳴、瓊閣攬勝、古街雅肆、溫泉春駐、古館蘊鑒、碑林擷英、高塔溢彩、飛碟獻瑞、日月增輝及朝暉夕照、沼、囿、亭”等景觀。實施了縣城街道拓寬改造、給排水設施、綠化、亮化、河堤治理、垃圾填埋場、體育場、吳鳳公路過境段改造、溪河住宅小區建設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投資650萬元建成的文化廣場是集宣傳培訓、圖書閱覽、各類展覽、文化活動、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宣傳文化陣地,文化廣場主體建築——文化牆,採取漢代建築風格,運用浮雕影雕手法,雕繪了“靈台重光”、“白堊聖跡”、“密須昌隆”、“皇甫醫哲”、“中唐名相”、“靈台八景”和“靈台記”七個板塊,涵蓋了靈台的人文歷史,為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一景,對全面提升縣城綜合服務功能和城市品位、豐富歷史文化名城內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投資200萬元,建成的朱家灣河堤治理工程,不僅保證了縣城及城南工業集中區防洪安全,而且為縣城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投資115.5萬元,改擴建的體育場佔地面積36畝,可以承擔較大規模的體育賽事活動;投資1456萬元,建成的商貿購物廣場,集購物、景觀、休閑為一體,為我縣近年來最宏大的建設項目,對優化我縣投資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投資530萬元,改造完成的吳鳳公路過境段,極大的優化了縣城交通條件;投資570萬元,建設的溪河住宅小區,使縣城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投資300萬元,正在建設的縣城給水擴建工程,將徹底解決縣城居民用水不足的問題。這些項目的建成,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鎮綜合服務功能,改善了靈台對外形象,強化了縣城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中心作用。
靈台縣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處在崆峒山—法門寺—大都西安旅遊熱線上,東有秦兵馬俑、唐大雁塔、黃陵、秦陵;南有西周文化發祥地風鳴岐山、佛教名剎法門寺,西接省城蘭州及絲綢古道、河西大漠、敦煌莫高窟、陽關古道,北連王母宮山、崆峒山、六盤山革命紀念館,環望秦嶺、關山。周邊地區旅遊景點星羅棋布、古冢名剎隨處可見,旅遊熱線相互貫通,形成了發展旅遊產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靈台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築靈台的記載。靈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歷史。靈台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靈台縣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縣內人文景觀、名勝古迹隨處可見。截止目前,全縣共發現各類不可移動文物近500處,其中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特別是皇甫謐、牛僧孺墓聞名遐邇,密須古城和108處仰韶、齊家、周文化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雷家河古生物化石點是我國黃土地帶具有代表性的古脊椎動物科考基地。全縣累計出土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期間文物萬餘件,其中,中央、省、市調展和發掘文物近2000件,西周玉人俑、銅鈵鐵劍等文物還曾多次在國外展出。目前,館藏文物已達6000多件,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和有待認定藏品200多件。同時,縣境內還有“荊山日麗”、“達溪丁流”、“別墅煙濃”等八大景觀。199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之後,全縣上下再掀發展旅遊業新高潮,新建了“碣坊迎客”、“古街雅肆”、“碑林擷英”、“古館蘊鑒”、“宏鍾遠鳴”、“瓊閣攬勝”、“日月增輝”等多處新景觀。目前,以古“靈台”為中心,“一城四線八景區”的旅遊框架初具雛形。靈台自古民風淳樸,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靈台人民熱忱歡迎八方遊客來觀光旅遊。靈台縣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處在崆峒山—法門寺—大都西安旅遊熱線上,東有秦兵馬俑、唐大雁塔、黃陵、秦陵;南有西周文化發祥地風鳴岐山、佛教名剎法門寺,西接省城蘭州及絲綢古道、河西大漠、敦煌莫高窟、陽關古道,北連王母宮山、崆峒山、六盤山革命紀念館,環望秦嶺、關山。周邊地區旅遊景點星羅棋布、古冢名剎隨處可見,旅遊熱線相互貫通,形成了發展旅遊產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靈台縣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縣內人文景觀、名勝古迹隨處可見。截止目前,全縣共發現各類不可移動文物近500處,其中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特別是皇甫謐、牛僧孺墓聞名遐邇,密須古城和108處仰韶、齊家、周文化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雷家河古生物化石點是我國黃土地帶具有代表性的古脊椎動物科考基地。全縣累計出土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期間文物萬餘件,其中,中央、省、市調展和發掘文物近2000件,西周玉人俑、銅鈵鐵劍等文物還曾多次在國外展出。目前,館藏文物已達6000多件,國家一、二級珍貴文物和有待認定藏品200多件。同時,縣境內還有“荊山日麗”、“達溪丁流”、“別墅煙濃”等八大景觀。199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之後,全縣上下再掀發展旅遊業新高潮,新建了“碣坊迎客”、“古街雅肆”、“碑林擷英”、“古館蘊鑒”、“宏鍾遠鳴”、“瓊閣攬勝”、“日月增輝”等多處新景觀。目前,以古“靈台”為中心,“一城四線八景區”的旅遊框架初具雛形。靈台自古民風淳樸,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靈台人民熱忱歡迎八方遊客來觀光旅遊。靈台位於縣城正中的文化館院內。現存的“靈台”為1984年重建,1985年竣工,台通高36米。相傳周文王伐密須后曾在今靈台縣城祭天慰民而築“靈台”。原“靈台”於1927年被毀,1931年重建。1966年又毀,1984年第三次重建。新建的“靈台”氣勢雄偉,上建樓亭,內…
博物館
靈台縣博物館位於靈台縣城中心位置,佔地900平方米,其中基本陳列展廳150平方米,臨時展室80平方米。文物總藏量近7000件,以西周、秦漢時期青銅器為特色。其中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一般文物4800件。展室年接待參觀者2…
文化廣場
靈台縣文化廣場地處縣東大街,是縣上2003年投資410萬元建成的公共文化娛樂場所,佔地1.2萬平方米。廣場鋪砌花崗岩石材7803平方米,修建世紀壇文化牆790.9平方米,掛貼以商周文化、皇甫謐文化和傳說“靈台八景”為主要內容的浮雕7幅13…
荊山公園
1996年至1997年,縣上投資400多萬元,興建了荊山公園,2004年又投資400萬元對其進行改擴建。至目前,已投資346萬元,整修了後山道路4公里,栽植各類綠化苗木3.4萬株,新修前山主幹道路120米,並完成了綠化,新修並硬化山上人行道3.2公里,休息台…
皇甫謐雕像
皇甫謐雕像位於朝那鎮中心街花園,2003年投資120萬元建成。雕像選用質地較好的漢白玉製作,總重34噸,高6.9米,雕像上的皇甫謐娥冠布袍,手握竹簡,滿面呈悲愴憂鬱之色,雙目凝視著東南方,聳立在體現他“天人合一”宇宙觀思想的八卦太極圖的像墩上,深情地注…
文王畫卦山
在縣城東6公里邵寨鄉境內,由九座山峰組成。相傳,周文王伐密須得勝還朝,途徑此地,見山勢酷似八卦,因而在此布陣畫卦,山頂有文王畫卦台故跡,所以又稱文王山。山勢峭峻,路徑迴旋,上建庵廟,風景秀麗。今年縣、鄉籌資14.28萬元,在山頂建成了佔地201平方米…
唐槐
在百里中學院內,高10餘米,根部已朽空,中部枯節似牛頭,枝繁葉茂,鬱郁蒼蒼,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名城
靈台縣歷史文化蘊蓄深厚,自古乃關隴要衝,絲綢之道,商周古邑知名,具有廣闊開發建設前景。1994年以來,全縣緊緊圍繞“旅遊牽線,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一主題,保護建設並舉,按照“一城四線八景區”的規劃,建成了“碣坊迎客、靈台雄風、廣場新姿、宏鍾遠鳴、瓊閣攬…
古密須國遺址
在縣城西50華里之百里鎮。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諸侯,建立密國,后又為周共王所滅。今百里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里許的爛泥灣有密康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密姓望出太原郡(秦代置,漢為太原國,后又改為太原郡,治所晉陽,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古密須國遺址位於百里鎮古城村,密須古城建在達溪河之陰河岸以上的二層台地和三層台地上,從殘存的北城牆遺址可以大體推知當年密須古城廓呈方型,城內面積在220畝左右(15萬平方米)。城內三層台地靠山坡南麓高亢平坦,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宮城遺址,具體位置在職中校園唐槐一帶,此處以西,現中心小學操場一帶,故稱花園,此處以東,有地名曰“桃園”,這一帶區域為當時皇宮組成部分。宮城之外,廓城之內,靠西城牆偏北有“北將台”,靠東城牆偏南有“南將台”,在“北將台”靠近水邊的西河岸上有一處平地名曰“馬苑”,這是密須國的軍事防禦體系和戰馬馴養基地,說明當年的密須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堅強的軍事指揮防禦體系。
密須古城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台城,但在營造上卻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一般帝王之城大都市“前朝後市”而密須城是“后朝右市”,在城廓內東北角,現郵電所一帶,是當年農貿交易市場。另外密人選擇了地勢較高、免受水害的洞山作為公墓,如今洞山眾多的周墓葬足以證明這一點,這種“公墓歸葬”反映了古人愛惜土地的傳統。
荊山森林公園
古靈台荊山公園坐落於中台山之上,因在陽光下滿山荊花燦爛,史稱荊山。公園分為荊山文化園林、後山森林風景旅遊區和東溝生態景觀旅遊區,佔地面積417公頃,共分生態旅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閒遊樂、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公園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有各種植物2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被人們稱為“綠色氧吧”。
整個荊山均採用仿古建築風格,分為荊山文化園林、後山森林風景旅遊區和東溝生態景觀旅遊區,共分為生態旅遊、休閑旅遊、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以古建築為特色,形成了荊山門、博物館、三賢祠、德化廊、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休閑廣場、仿古城牆、瞭望台、紅色紀念館等人文景點。2010年1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已躋身隴東著名景區行列。2011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旅遊景區。
靈台歷史久遠,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英才輩出,晉代針灸鼻祖皇甫謐,研精覃思,所著《針灸甲乙經》,聲名遠播國內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冊,所著《玄怪錄》開創我國傳奇小說之先河;隋代牛弘會寫了光照千秋的不朽樂章;唐時皇甫松、牛嶠的詩文在我國詩歌史上享有聲譽;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楊重以其優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靈台縣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我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幼年喪母,境遇艱難。成年後,奮志於學,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屢詔不仕,專以著述為務,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弘(公元545~610年)。安定鶉觚(今靈台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后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台)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至今。這些志怪作品,繼承發揚了漢魏六朝以來志怪藝文的特長,對唐以後小說創作有較深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皇甫松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之子。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樸、真實感人。傳說他死後葬於靈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重明代靈台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1930年),山東臨清縣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台縣縣長。到任后,遍觀人民飢困、災荒及土匪侵擾,採取了減輕財稅負擔,組織地方武裝自衛,安定社會秩序,興教助農,救治饑饉,民深感戴。時中央軍駐隴東十三師旅旅長楊抱誠強行攤派靈台額外服裝費銀幣一萬元,幾經上下周旋,張斷然拒絕,至10月11日晚,駐軍施行暴力對其弔拷毒打,張公雖遍體鱗傷,仍怒叱吒,次日凌晨,被綁架,詐稱解平涼,至東門外,慘遭槍殺。人民自發制棺木,收遺體,設靈於東嶽廟中,民間致喪弔唁者絡繹不絕。次年春,其子扶柩還鄉,人民集資相助,后縣長張東野樹立“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勛,永懷紀念。張公被害后不久,楊抱誠亦死,當時盛傳“楊賊殺害張縣長后,每一合眼便見張公執杖追打,奪了他的賊命。”這自然是人民口誅心伐楊賊的一種表現形式。
楊子恆(1898~1961年),靈台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一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對修復靈台、興辦地方文化事業頗有貢獻。
高永祥(1915~1945年),靈台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自幼聰慧精敏,少懷壯志,抱負遠大,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於寧都其一,后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英勇有為,身經百戰,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於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於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靈台縣什字鎮水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