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酸刺的結果 展開

酸刺

酸刺

酸刺是地球上最老的植物之一,酸刺樹是胡頹子科酸刺屬的一個亞種,是古老河岸的落葉樹種。被國內外專家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營養保健品和藥用植物,並稱之為可再生的“金礦”。

植物簡介


酸刺
酸刺
酸刺是地球上最老的植物之一,酸刺是植物和其果實的統稱。酸刺樹互生或輪生,雌雄異株。成熟的酸刺果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P等大量微量元素,因此在世界上有“維生素之王”的美譽,而維生素C具有增強肌膚免疫力、瘦身健美等功效,酸刺樹千姿百態,形態優美,樹葉翠綠,五月開花,六月結果,到深秋時節,綠葉間綴滿金黃色的小果子。由於樹形奇特,畫家們稱之為“國畫樹”;因其生長特性,詩人們又稱之為“神話樹。
酸刺又叫沙棘(學名)、醋柳(山西)、黑刺(青海)、戚阿艾(維族名),胡頹子科沙棘屬的灌木或小喬木,適應能力強,繁殖容易,生長迅速,經濟價值高,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已成為營造薪炭林和水土保持林的重要樹種。

形態特徵


酸刺
酸刺
酸刺為落葉灌木或喬木,高5~10米,具粗壯棘刺。枝幼時密被褐銹色鱗片。葉互生,線性或線狀披針形,兩端鈍尖,下面密被淡白色鱗片;葉柄極短。花先葉開放,雌雄異株;短總狀花序腋生於頭年枝上;花小,淡黃色,雄花花被2裂,雄蕊4;雌花花被筒囊狀,頂端2裂。果為肉質花被筒包圍,近球形,橙黃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生於河邊、高山、草原。

性狀描述


酸刺
酸刺
採制10~11月採摘成熟果實,曬乾。果實呈類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數個粘連,單個直徑5~8毫米。表面橙黃色或棕紅色,皺縮,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頂端有殘存花柱。果肉油潤,質柔軟。種子斜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表面褐色,有光澤,中間有一縱溝,種皮較硬,種仁乳白色,有油性。氣微,味酸、澀。

地域分佈


酸刺
酸刺
它的地理分佈很廣,在東經2°~123°北緯27°~69°之間,跨歐亞兩洲溫帶地區,分為六個種和十二個亞種。
酸刺在我國水平分佈的範圍很大,從氣候乾燥寒冷的新疆、內蒙古到炎熱多雨的雲南、貴州、四川;從河北、山西的土石山區到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各省的黃士高原,乃至青藏高原的高寒山地及河谷都有酸刺的分佈。
酸刺在我國各地區的垂直分佈。華北山地在海拔800米以上,黃土高原地區在3200米以下,青藏高原在3500~4500米之間多分佈有酸刺灌叢。酸刺分佈的範圍雖然很大,但最適宜酸刺生長的是那些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5~14℃,無霜期110~210天的梁峁頂部、陰坡山地和河谷地帶。在這些地方適宜與酸刺混交造林的樹種有楊樹、柳樹、刺槐、山杏、榆樹、油松等。
酸刺
酸刺

植物種類


酸刺在國內根據記載有三個種。第一種是我們介紹的主要對象。

灌木或喬木

最高可達10米以上,常見的多為1~3米,呈簇生狀,分枝多,小枝刺狀,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0.4~0.8厘米,葉柄極短,葉背面密有銀色星狀鱗毛。花單性,雌雄異株,在3~4月開放。果實為球形,直徑0.5~0.8厘米,當年9~10月成熟,成熟後為桔紅色或桔黃色,內有黑色骨質種子一枚成熟的果實能在樹上懸掛至第二年四月。本種主要生長在河拔800~3000米的河谷階地、河漫灘、梁峁及陰坡山地。

西藏沙棘

植株矮小,高僅10~40厘米,果實大,桔黃色,直徑0.7~1.0厘米,種子黑色,長0.4~0.5厘米。分佈在四川、西藏、青海和甘肅海拔2000~4500米的河谷灘地、半陰坡。生長環境系寒冷潮濕的高海拔地區。

肋果沙棘

分佈在青海、四川、西藏海拔3400~4000米的河谷,在甘肅祁連山隆昌河3100米左右的河谷地帶也有分佈。常呈茂密的灌木叢林,樹高1.5米左右,果實園柱形,彎曲,褐色,具3~7條縱肋,被銀白色鱗片,種子淡褐色,圓柱形,略有彎曲。

藥用價值


我國有文字記載研究利用酸刺的歷史已有1200多年,它具有祛痰、利肺、壯陰、昇陽、養胃、健脾、活血、化瘀的藥理功效,古代蒙醫、藏醫把酸刺果當作治病的常用藥物。酸刺果、葉、皮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和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物質,具有營養保健、增強人類體質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酸刺油中含有超過85%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亞麻酸、油酸佔到90%以上;維生素E含量200mg/100g,其中活性最高的α、β-VE佔95%以上;類胡蘿蔔素含量80mg/100g,其中β-胡蘿蔔素為6mg/100g;總甾醇≥800mg,其中β-谷甾酸≥50mg。此外還含有花青素、槲皮素等近160多種活性物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生命活性因子寶庫。酸刺中SOD含量超過人蔘,因此被譽為“神奇植物”,在醫藥、保健和食品開發方面有廣闊前景。酸刺是一種富含生物活性的天然植物,已發現的生化成分達190多種。酸刺所含維生素種類之多、含量之豐富是任何其它果蔬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專家賦予它"維生素寶庫"的美稱。酸刺果中維生素C含量為800~850mg/100g,高者可達1500~1700mg/100g,是中華獼猴桃的2~8倍,蘋果的20~35倍,且極為穩定。酸刺果中維生素E含量2.9~18.4mg/100g,最具活性的是α-VE,還含有γ-VE和δ-VE,后兩者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此外,酸刺還含有VK1、VA原、VB1、VB2,其中VA原有β-胡蘿蔔素、γ-胡蘿蔔素等,在所有漿果中,酸刺中的含量最高。
酸刺是一種具有廣泛防病治病效果的植物,資源廣泛,在保健和醫療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以酸刺為原料可製成多種飲料食品和酒類,具有消食、生津、解渴、防暑等作用,用酸刺葉製成袋泡茶,也可收到同樣的效果。酸刺還具有祛痰、利肺、養胃、健脾、活血、化瘀的藥理功效,以酸刺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單方或復方製劑用來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眼科疾病,以及燒傷、燙傷、刀傷和凍傷等疾病。而且酸刺製劑對腫瘤患者有一定的治療和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十大功效
1.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2.輔助治療糖尿病;
3.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4.抗腫瘤、抗癌作用;
5.預防和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6.預防和治療呼吸系統疾病;
7.保肝護肝,預防和治療肝臟疾病;
8.預防和治療眼科疾病;
9.止血消腫、抗炎鎮痛、化腐生肌、治療婦科炎症;
10.健腦益智、美容護膚、抗衰老。

化學成分


果實含黃酮類成分: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β-D-glucoside),異鼠李素-3-O-β-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O-β-rutinoside),芸香甙(rutin),紫雲英甙(astragalin)以及槲皮素(quercetin)和山柰酚(kaempferol)為甙元的低糖甙。還含維生素A、B1、B2、C、E,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葉酸(folic acid),胡蘿蔔素(carotene),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兒茶精(catechin),花色素(anthocyanin)等。
種子含油,其中脂肪酸為: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s),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非皂化部分有:玉蜀黍黃質(zeaxanthin),隱黃質(cryptoxanthin),a-,γ-和δ-胡蘿蔔素(carotene),谷甾醇(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以及磷脂(phosphatide)。皮含5-羥色胺(serotonin),葡萄糖歐鼠李甙(glucofrangulin)。葉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血酸、異鼠李素(isorha-mnetin)胡蘿蔔素。根皮合生物鹼,根瘤含氯化血紅素(hemin)。
酸刺果中75%的乙醇提取物及其枝條中80%的丙酮氯仿可溶性物質可以抑制脂多糖(LPS)和重組小鼠的干擾素(IFN)—γ活性吞噬細胞即RAW264.7細胞中一氧化氮(NO)的生成。從果實提取物中可以分離出三種已知的黃酮、槲皮素、kaempferol、異鼠李素和兩種已知的萜類:果酸和熊果酸。該試驗第一次從酸刺中提取出果酸,此外還從酸刺樹皮的萃取物中分離出一種新的萜類:2—O—caffeoyl—谷酸,已知的萜類,魚肝油醇酸,6—甲氧基—2H—1—苯芘和β-醇。

甾醇三萜類

1982年,Salenko等從Common酸刺果肉戊烷提取物的不皂化部分得到主要活性成分:β-谷甾醇、24-亞甲基環阿鈍醇、檸黃醇(citrostadienol)。90年代,葛虹和殷福珊分別對酸刺果油和籽油的不皂化物進行GC/MS分析,發現果油含105種成分、籽油52種成分;果油以β-谷甾醇含量高,約佔50%,它們都含有環羊毛甾二醇、麥角甾烯二醇。酸刺果實和葉中含齊墩果酸、烏蘇酸、α-和β-香樹素。

黃酮類

黃酮是酸刺的主要藥用有效成分。酸刺根、莖、葉、花和果實都含有黃酮,已分離鑒定了30多種,各部位的組成、含量及各組分的比例,隨採集時間、產地、品種的不同而存在極大的差異。主要是槲皮素(quercet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和山柰酚(kaempferol)3種甙元及其甙。甙類包括異鼠李素-3-芸香糖甙(水仙甙,narcissin)、異鼠李素-3-菜糖甙、槲皮素-3-葡萄糖甙、蘆丁、山柰酚-3-葡萄糖甙(黃芪甙,astragalin)。我國學者也從酸刺和中國酸刺(H.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Rousi)中分離出這3種甙元,研究發現葉中黃酮主要是以甙的形式存在。日本學者Yoshida等從中國四川產酸刺葉中得到金絲桃甙(hyperin)和tiliroside。此外,還有兒茶素、表兒茶素和白花青素。

類脂成分

酸刺中含有100多種類脂成分,其中磷脂含量為果重的0.5%~0.6%,酸刺油中磷脂含量為0.9%~1.10%,包括卵磷脂、腦磷脂、磷脂醯膽鹼(PCs)、磷脂醯肌醇(PIs)、磷脂醯甘油(PGs)、磷脂醯膽胺(PEs)、磷脂酸(PA)、N-乙醯-磷脂醯膽胺、溶血N-乙醯-磷脂醯膽胺、溶血磷脂醯肌醇(Lyso-PI)、溶血磷脂醯膽鹼(Lyso-PC)。Goncharova等研究了酸刺葉中極性類脂成分,其提取物中含12.1%磷脂(PCs、PEs、PGs、PIs),含36.5%的糖脂。酸刺果實中含豐富的油脂,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60%~90%,其中以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為主。

其他成分

酸刺果實含有多種維生素、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以及綠原酸、對香豆酸、3,4-二羥基苯甲酸;果實含SOD達2756酶單位/g,葉子中含SOD1028酶單位/g,酸刺鮮葉與陰乾葉SOD沒有明顯差異,中國酸刺、鼠李酸刺及肋果酸刺的果實中鑒定了200餘種揮髮油成分。

藥理作用


腦血管系統疾病的作用
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腦缺血、腦血栓、腦梗塞、腦動脈硬化及由此引起的頭痛、頭暈、語言不清、手腳發麻、行動遲緩、四肢無力、活動僵硬等癥狀有很好的防治及緩解作用。對由此引起的偏癱、失語、痴獃等癥狀有很好的康復作用。酸刺總黃酮等有效成分能直接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能降低高血壓、降低高血脂、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過度聚集、軟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改善大腦供血供氧。
抗腫瘤抗癌作用
酸刺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白花青素、苦木素、香豆素、5-羥色胺等具有明顯的抗癌活性及抗腫瘤作用。對人體內的癌細胞具有一定的抵製作用,還具有阻斷致癌因素的作用,而且可以通過提高癌症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強對癌症的抵抗能力,減輕放療及化療的毒副作用,促進癌症患者康復。
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作用
對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氧、心力衰竭等病症有極好的防治作用,對心肌炎、風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也有很好療效,另外對改善心功能、緩解胸悶、心悸、氣短等癥狀也有很好作用。醫學臨床表明酸刺黃酮及其它酚類化合物、β-谷固醇、甜菜鹼等活性物質可以降低高血壓、軟化血管、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脂、軟化血管、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清除血管壁的沉積物、恢復血管彈性、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強心功能等。酸刺黃酮可以通過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起到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縮小心肌梗塞面積、緩解心絞痛、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其他功能


酸刺具有提高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抗自由基作用,即具有扶正固本、抗輻射、抗衰老等作用。趙天德的研究表明酸刺油還有護肝作用。王秉文等的實驗還證明酸刺具有祛痰、鎮咳平喘作用。

營養價值


營養成分

酸刺果實營養豐富,據測定其果實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亞油素、酸刺黃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其中維生素C含量極高,每100克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可達到825~1100毫克,是獼猴桃的2~3倍,素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含糖7.5%~10%,含酸3%~5%。酸刺是目前世界上含有天然維生素種類最多的珍貴經濟林樹種,其維生素C的含量遠遠高於鮮棗和獼猴桃,從而被譽為天然維生素的寶庫。據報道,每100g酸刺果汁中含維生素C 500mg~400mg、維生素E 250mg~400mg、維生素B1 0.05mg~0.3mg、維生素B2 0.03,g~0.15,g、維生素B12 0.2mg~0.88mg、維生素K族化合物115.P族維生素20mg-350mg。酸刺葉片含粗蛋白15.75%、粗脂肪9.48%、粗纖維14.04%、無氮浸出物54.84%,用酸刺葉可製作保健茶。酸刺種子含油率10%~12%,果肉含油率14%~18%,是提取酸刺油很好的原料。酸刺果實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醬、果脯、果凍、飲料、保健品等。酸刺能顯著提高人體的免疫機能。在1000多年前,人們發現經常食酸刺果的當地居民身體健壯,很少生病,特別是一些患有腸胃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不治而愈。在西藏醫藥中,喇嘛稱酸刺果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營養成分表

熱量107 (千卡)硫胺素0.02 (毫克)105 (毫克)
蛋白質2.8 (克)核黃素0.04 (毫克)24 (毫克)
脂肪0.3 (克)煙酸0.2 (毫克)11.7 (毫克)
碳水化合物23.3 (克)維生素C74 (毫克)0.47 (毫克)
膳食纖維2.2 (克)維生素E1.52 (毫克)1.1 (毫克)
維生素A25 (微克)膽固醇0 (毫克)8.51 (毫克)
胡蘿蔔素0.7 (微克)259 (毫克)39 (毫克)
視黃醇當量70.7 (微克)8.3 (毫克)4.49 (微克)

經濟價值


酸刺生長迅速,產柴量高,是營造薪炭林的好樹種。它根系發達,分枝能力強,枝葉繁茂。在甘肅省的天水地區,每年每畝酸刺林可產於柴300~500公斤。每人有一畝酸刺林就可以基本解決燒柴問題。發展酸刺,解決三料(燃料、飼料、肥料)俱缺地區的燒柴問題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如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公社,地處渭河以北的乾旱地區,三料俱缺,群眾生活困地。全公社總土地面積144000畝,總耕地54625畝,佔總土地面積的37.9%。全公社有21個大隊,120個生產隊,1336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39人。該公社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營造以酸刺為主的薪炭林,至1982年春季,酸刺林面積巳達17.117畝,人均1.3畝。營造酸刺林較早的70個生產隊,已基本解決了燒柴問題,尤其是上硬灣、蓮花台、馮寨、姚家山、四方咀、海子灣等六個大隊,建成了各擁有千畝以上薪炭林的大隊,人均達到1.9畝,完全解決了燒柴問題。
另外,酸刺可以說是渾身都是寶。它的花是良好的蜜源;果實富含維生C,酸甜可食,可做酒和醋,還可做醫藥用料;種子含油率達18.81%可做工業用油;葉內含粗蛋白22.29%,是羊、牛的良好飼料;木材除做燒柴外,大的還可做農具。

生態作用


酸刺有著豐富的生態功能,其中最主要為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和改良土壤。酸刺有發達的水平根系,極強的串根萌孽能力,使其形成密集的灌叢覆蓋地面、截持降水、減少雨水對土壤表面的直接沖刷,從而保護土壤減少侵蝕。
根據專家的研究,林冠的截雨率一般為40%~49%,林地的抗沖性和抗蝕性隨著林齡的增長可提高4~35倍,枯枝落葉層持水量可達到相當於自身的3倍。在酸刺林的水土保持效益中,枯枝落葉層和根系層的作用佔主導地位,林冠層的作用次之,因而在林地管理中必須重視枯枝落葉層對保持林地生態平衡的作用,不應清理枯枝落葉層側。
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普瓊告訴記者,酸刺是一種固氮植物,其固氮能力是大豆的2倍,它不但自身能夠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而且能夠為其它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創造適宜生存的環境,是優良的先鋒樹種和混交樹種。試驗研究成果證明,生長十年的酸刺林可固氮12公斤,相當於25公斤的肥料;混交於酸刺林地的楊樹、榆樹、刺槐等與荒坡栽植的對照,分別提高生長量為129.7%/110.5%/130%。

保持水土

保持水土防洪落淤。
酸刺生長迅速,枝葉茂密,根系發達;酸刺林內地被物量大,林下植被茂密。因此,酸刺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攔洪落淤功能。據觀測,酸刺樹冠截雨率一般為40%~49%,酸刺林地抗沖性和抗蝕性隨著樹齡的增長而提高;枯枝落葉層持水量相當於自重的3倍。山西省右玉縣蒼頭河流域營造74km約1.3萬hm2酸刺護岸林,使地表徑流減少80%,表土水蝕減少75%,風蝕減少85%。1hm2酸刺林可把上方6hm2地表徑流變為地下水儲存起來。僅蒼頭河流域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00--500萬t。甘肅西峰水保站對武溝鄉5年生酸刺林與荒坡的觀測,酸刺林減少徑流83%,減少泥沙量85%。另據遼寧建平縣羅福溝鄉的觀測,在日降雨量122mm,降雨強度為0.143mm/min的情況下,荒坡泥沙流量達1440t/km2,而5年生酸刺林無徑流產生。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與陝西榆林地區接壤區,分佈著被稱為“地球癌症”、“世界水土流失之最”的砒砂岩裸露區,面積1.9萬km2,年產沙量2.6億t,其中粗沙1.7億t,是黃河粗沙的主要來源區。這裡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對黃河下游是很大的威脅,而且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危害。長期以來當地群眾無地可種、無草可牧,喪失了起碼的生存條件,成了“環境難民”。經過大量試驗,終於找到種植酸刺治理砒砂岩的有效措施。從1986年開始,這裡列為重點酸刺發展區,現已成功種植酸刺近4萬hm2,平均株高達1.5m,長勢旺盛,使當地廣大群眾看到了綠色,看到了希望。

防風固沙

防風固沙,改良土壤。
酸刺根系發達、枝葉繁茂,防風固沙力強。在諸多沙生保土植物中,酸刺以生態、經濟效益顯著居首位。酸刺林可降低風速,阻擋風沙流入侵,調節林內溫度。夏季林內溫度低於林外,冬季林內溫度高於林外,溫差變化幅度小,有利於林木的生長發育,據遼寧的觀測資料,酸刺純林可以使風速減小2--4倍,酸刺楊樹混交林可減小風速4--7倍,同時林冠內土壤水分蒸發也相應減小,只有裸露地的1/4--1/6,夏季林內比林外低0.4--4℃,冬季林內比林外高0.5--2℃。山西省右玉縣調查,酸刺林帶防風固沙的有效範圍一般為株高的20--25倍,酸刺林內每年積沙厚度達5--10cm。陝西省靖邊縣沙石峁林場1966--1967年栽植酸刺130畝,到1975年發展到數百畝,當時每畝移栽60株,七、八年就自繁到1000--2000株,最高達3000株,密度增加數十倍,使流動沙丘很快變成固定沙丘。
酸刺改良土壤效果顯著,這是酸刺有較強的固氮能力所致,一畝13--16年生的酸刺,每年可固氮12公斤,相當於25公斤尿素。酸刺枝葉繁茂,葉內含有0.573%的全氮和大量有機質,落葉后的腐殖質呈酸性可中和土壤中的鹼性,對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肥力狀況有重要作用。水利部黃委會天水水保站調查,酸刺林內土壤水穩性團粒佔85%,林外對照為53%,相差32%,土壤耕層菌類總數,酸刺林內比對照高1.62倍。山西省雁北糧食所調查六年生酸刺林地土壤中,含有機質2.15%、氮素0.18%,比當地最肥的河灘地有機質多1.15倍,氮素多0.9倍。
美化優化生態環境
酸刺樹冠整齊,5月份揚花、展葉,8月底果實成熟,附著在果枝上,到秋冬果實累累,色彩鮮艷,如瑪瑙一般,來年三月凋謝,枝莖生長快,萌芽力強,耐修剪。因此,它是美化環境的良好樹種,尤其是作為公園、村莊、田邊、渠旁、路邊的防護性觀賞綠籬,更為理想。
大面積營造酸刺林,改變氣候,使生態得以平衡,保護動物的效果是很顯著的。遼寧省建平縣,過去光山禿嶺,千溝萬壑,人們從未見到過野生動物。自從大規模營造酸刺林后,雉雞、沙半雞成群生活在林內,特別是山兔數量的增加最快。全縣每年可捕獲山兔十萬餘斤。野生動物的增加,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提高了山地肥力,捕捉害蟲,保護森林和農田,促進了林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

植物特性


1)開花早,結果多:
每年的3~4月開花,花期持續10天左右。用酸刺1~2年生的根櫱苗造林,從造林后的第二年開始開花結果,造林四年後進入結果盛期,每畝產果量一般為15~25公斤, 最高可達60公斤。
2)根系發達,有根瘤,砍伐以後萌櫱苗多:
酸刺的主根發育不明顯,但有多數側根呈主根形式發育,深入土層可達4米,水平根分枝多,擴展可達10米以上,形成了複雜的根系系統。
酸刺的根繫上長有根瘤,根瘤中有一种放線菌與酸刺共生,能夠固定空氣中遊離的氮素,有利於酸刺的生長發育,同時也提高了土壤中的氮素營養,培肥了肥力。
酸刺根系的另一個特點是容易產生根櫱苗,尤其是在砍伐以後,一株五年生的酸刺苗在砍伐以後,可以在根上長出30多株萌櫱苗,有利於林地的更新和為新造林地提供苗木。
3)生長迅速,砍伐期短,枝條易燃,火力旺盛:
酸刺的播種苗當年苗高30厘米左右,扦插苗當年可長高50厘米。三年生的酸刺高可達1.5米。據測定,酸刺樹高的速生期在2~6年,平均年生長量為0.4~0.47米,第三年達到高峰,平均可達0.5米;地徑生長的高峰期在3~9年,第五年生長量最大,可達1.15厘米。根據酸刺的生長規律,砍伐的合理時間,以在酸刺造林后的第五年或第六年為好,每次砍伐時可畝可產乾柴1500~3000公斤。
酸刺的枝條點火易燃,並且耐燒,1.37公斤酸刺枝條的火力和1公斤標準煤的火力相等。由於火力旺盛,在甘肅子午嶺地區的群眾就素有用酸刺炭做鐵器鍛、鑄時燃料的習慣。
4)適應性強,繁殖容易:
酸刺的生長發育對水分和溫度有一定的要求,但對土壤的要求不嚴,除在沼澤化的粘土上生長較差外,在沙質、壤質或土層淺薄的土石山地、土壤酸鹼度9.5的鹼性土和含鹽量達到1.1%的鹽漬化土壤上部能較好的生長。由於酸刺的根櫱性強,一經立足,便能很快地繁衍成林,且抗風沙,耐大氣乾旱,不怕沙埋與沙壓,在年平均相對濕度50%以下的荒漠地區,只要有地下水或灌溉水補給就能正常生長發育。
繁殖酸刺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播種、植苗、插條、埋根、分櫱等方法,技術簡便,易於推廣。根據以上特點,酸刺不僅是營造薪炭林的好樹種,同時也是營造水土保持林的優良樹種。

歷史傳說


希臘傳說

酸刺在過去是一種不被人們注意的野生灌木,如今已被生態學、營養學、醫藥學、經濟學家們紛紛列為科研課題,進行培育、開發和利用。它廣泛分佈在我國乾旱、半乾旱和高寒地區,植物分類學家把它命名為酸刺。人類對酸刺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古希臘,人們就發現那些被他們丟棄的病馬、瘦馬,在隨處可見的一種灌木叢中遊盪一段時間之後,竟奇迹般地恢復了健康,變得膘肥體壯,毛皮也閃閃發光。後來才發現,原來是酸刺的葉子和果實滋養了這些病瘦的馬匹,於是他們就給這種灌木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閃閃發光的馬。

酸刺助蜀威

相傳在三國時期,蜀國的一次冬征中,也是因為這種神奇的植物,才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當時,蜀國大軍來到金沙江和瀾滄江畔地帶,由於山路險惡,人疲馬乏,後繼糧草又接濟不上,很快就陷入了飢餓和體弱多病的危境中。這時,有人在荒山野嶺中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刺果"的植物,鮮艷的果實掛滿枝頭,可是卻沒人敢吃。直到幾天以後,士兵們發現一些戰馬吃了這些野果后迅速恢復了體力,才紛紛採食,因此渡過了難關。這種植物就是廣泛分佈在四川、雲南山嶺中的亞喬木植物:酸刺。
在古代,酸刺除了可作水果食用外,它還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種很好的藥物。維醫維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維醫學的始祖哈孜巴依誕生於公元前450年,他用畢生經歷投身於維醫維葯領域的研究,所著的《哈孜巴依葯書》及公元8世紀下半葉,傑出的藏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708~833)的藏醫經典《四部醫典》中,都記載了酸刺的神奇妙用,說它對呼吸系統有祛痰利肺的功效,能協調肝、胃、腎、心的功能平衡,對循環系統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創傷有止痛、促進癒合的再生功能等。17世紀的學者羅桑卻佩所著《藏醫學選編》,更明確了酸刺對胃、肝、腸、痞病和婦科疾病的治療作用。酸刺一直是維吾爾、蒙、藏等民族的傳統藥物。青海省的祁連、大通等地群眾,將野生酸刺的成熟果實加工后,用於治療哮喘和胃病。新疆和田地區的鄉民常用酸刺自製果醬或熬湯食用,具有補肺、散瘀、增進食慾之功效。
今天人們用酸刺嫩葉製成的酸刺綠茶,不但對治療心臟病有效,且有增進膽汁分泌、利尿、促進合成、消炎止痛等作用。1977年我國衛生部將酸刺正式列入《中國醫典》,肯定了它的藥用價值。80年代我國許多科研和醫療單位進行酸刺醫用研究,證明小小的酸刺果、種子甚至葉片,可用於治療燒傷、燙傷、輻射損傷、褥瘡及其他皮膚病;可治療胃腸疾病、靜脈曲張,甚至對治療癌症,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病毒性肝炎的療效也比較顯著。迄今人類在自然界里還未能找到另一種可與酸刺比擬的植物,因此權威人士稱酸刺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保健和醫藥品之一。

特殊功效

俄羅斯是世界上食用和開發沙棘最早的國家之一。1981年3月,前蘇聯的宇航員費拉基米爾·柯伐來諾克和皮克托爾·卡茨諾哈從飛船軌道上發回消息:服用沙棘製劑后,大大增強了他們適應失重狀態的能力。所以沙棘又被譽為宇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