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寧縣的結果 展開

寧縣

甘肅省慶陽市轄縣

寧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介於東經107°41′至108°34′,北緯35°15′至35°52′之間,東與子午嶺,南與涇河與陝西省相接,西北、東南分別與合水縣西峰區及正寧縣相鄰,馬蓮河自北向南穿縣而過,為寧縣最主要河流,總面積2633平方公里。

截止2014年,寧縣轄14鎮4鄉、257個行政村、13個社區,全縣總人口41.42萬(2020年)。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21.0%。寧縣有湘樂宋塔、普照寺貞元銅鐘、塔兒庄五代塔、王孝錫烈士紀念館等著名景點。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寧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准退出。

歷史沿革


寧縣
寧縣
夏商時期,寧縣屬雍州,是周族發祥之地。
秦始皇數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經縣屬子午嶺主脊約60公里,使寧縣成為輔翼咸陽的軍事要地。
漢置泥陽、大要、弋居、彭陽、襄樂、義渠6縣(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將軍馮異進軍義渠縣,兼領北地太守事,控制了這一軍事要地。
魏晉時寧縣地屬雍州安定郡。
北魏先後置華州、班州、邠州、豳州,轄西北地、趙興、襄樂3郡,領10縣。轄區南到陝西永壽、旬邑,北至陝西吳旗。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撫寧戎狄”為名,改豳州為寧州
隋、唐時,數度置州轄郡領縣,成為當時的京畿重地。
宋、元時,寧縣為軍事州,轄五縣,地處邊關前哨。
明時,寧縣仍置州領縣。
康熙二年,析慶陽等四府以置甘肅省,寧州遂屬甘肅省。
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州為寧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縣位於慶陽市南部,是甘肅省東南邊境縣份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7°41′~108°34′,北緯35°15′~35°52′,東與正寧和陝西黃陵縣毗鄰,南與陝西咸陽市為界,西與平涼市涇川縣接壤,北與西峰區和合水縣相連,總面積2633平方公里(2014年)。

地形

寧縣縣城地處關山——六盤山褶皺帶移動的鄂爾多斯地台東南部。寧縣域境內基本地貌為:東部梁峁溝壑交錯,中西部多川台河谷與高原溝壑相間,地形為東北高,西南低,東西長、南北窄,海拔在860m~1760m之間,相對高差900m。

氣候

寧縣地處大陸內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8.7℃,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6.5℃,歷年極端最低氣溫-25.4℃,歷年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為22℃,最冷月(元月)平均氣溫為-5.8℃。多年平均降水量565.9mm,春季半乾旱,降雨多集中在7、8、9三個月,降水年際變化差別明顯,變率大。冬季乾旱,雨雪稀少,夏秋多雨,降水集中。年蒸發量平均為1442.6mm,歷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7%。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69.1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為127.3千卡/平方厘米。主導風向為南東風,次為北西風。凍土深度一般在80cm以下,最大凍土深度為86cm,歷年最大積雪深度為21cm,歷年最大無霜期為219天,最短無霜期為126天,多年平均無霜期為168.2天。

水文

流經寧縣的有涇河、馬蓮河、九龍河、城北河等7條河流,年入境流量6.66億km。其中馬蓮河年平均流量為14.9m/s,城北河年平均流量為1.44m/s,九龍河年平均流量為0.71m/s。地下淺層水主要為第四系河谷砂礫石潛水和白堊系環河組風化裂隙潛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寧縣域土地總面積2653km(含國營林場641.36km),其中山區2074.13km,佔78.88%,川區54.2km,佔2.05%,塬區504.67km,佔19.18%。耕地面積95.15萬畝,人均耕地1.8畝。寧縣林草面積1101百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9.7%,草地面積480百公頃。

水資源

寧縣河川徑流水資源總量為1.6589億m,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326.9m,分別是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的15.5%,26.2%,水資源畝均佔有量171m,是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73%、24.8%。

礦產資源

寧縣縣域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油、煤層氣、建築用砂(沙)石、石灰石、礦泉水,磚瓦用粘土礦遍布境內。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遍布境內。截至2014年,煤炭探明總儲量1027億噸,佔全省預測儲量的73%,其中千米以淺儲量77億噸,查探明儲量63億噸,寧南煤田已開工建設;石油預測儲量2億噸,中石油、中石化已開始規模開採,“十二五”末產能可達120萬噸;煤層氣預測儲量達2150億立方米。每平方米有煤38.6噸,石油0.075噸,煤層氣81立方米。

行政區劃


2014年,寧縣轄10個鎮:新寧鎮平子鎮早勝鎮長慶橋鎮和盛鎮湘樂鎮新莊鎮盤克鎮焦村鎮、中村鎮、8個鄉:米橋鄉良平鄉、太昌鄉、南義鄉、瓦斜鄉、金村鄉、九峴鄉、春榮鄉,257個行政村,13個社區。
2020年,寧縣轄14個鎮,4個鄉。
轄區詳情
新寧鎮平子鎮早勝鎮長慶橋鎮和盛鎮
湘樂鎮新莊鎮盤克鎮焦村鎮中村鎮
米橋鎮良平鎮太昌鎮南義鄉瓦斜鄉
金村鄉九峴鄉春榮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寧縣總人口54.89萬,其中農業人口50.59萬。
截至2020年11月1日,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寧縣常住人口336316人。

民族

寧縣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

政治


縣委書記:侯昌明
縣委副書記、縣長:李鵬飛
縣委副書記:羅睿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姚德學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杜豐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何鵬程
縣委常委、副縣長:邊桃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安鵬祥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茂龍
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張宏斌
縣委常委:馬應樂

經濟


綜述

寧縣
寧縣
2009年,寧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6.11億元,突破25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核算(下同),比2008年同比增長18.3%,增速比2008年回落2%。其中:第一產業8.21億元,比2008年增長6.5%;第二產業62091億元,比2008年增長27.6%(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44861億元,比2008年增長28.4%,建築業增加值17230萬元,比2008年增長18.0%);第三產業116924萬元,比2008年增長14.0%。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1.4;23.8:44.8。2009年,寧縣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9645萬元,小口徑財政收入6301萬元,若剔除市上下划的正南煤田探礦權、採礦權收入,大小口徑同比分別比2008年增長21.4%和23.0%。實現財政支出101629萬元,比2008年增長23.4%。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2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2.80億元,同比增長8.7%,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7.59億元,同比增長38.4%,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12.5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6.75億元,同比增長14.1%。

第一產業

2009年,寧縣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58.69萬畝,增長14.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2.01萬畝,總產23.71萬噸。2009年播種面積75.88萬畝,總產20.98萬噸,比2008年增長1.07%;其中:小麥播種面積51.3萬畝,總產11.14萬噸,比2008年增長2.6%。玉米播種面積16.93萬畝,總產8.29萬噸,比2008年下降6.8%;豆類播種面積25.63萬畝,總產2.55萬噸,基本持平;油料播種面積26.73萬畝,總產3.08萬噸,比2008年增長47.1%;蔬菜播種面積11.68萬畝,總產9.8萬噸,比2008年增長9.9%;瓜類播種面積8.85萬畝,總產23.9萬噸,比2008年下降9.9%;完成農業增加值8.21億元,比2008年增長6.5%。
2009年,寧縣大家畜存欄7.66萬頭,比2008年增長13.1%。其中:牛存欄7.50萬頭,比2008年增長12.6%,牛出欄4.14萬頭,比2008年增長13.7%;生豬存欄8.04萬頭,比2008年增長8.9%;生豬出欄7.13萬頭,比2008年增長10.0%;2009年末羊存欄9.0萬隻,比2008年增長1.93%;羊只出欄2.96萬頭,比2008年增長10.0%;家禽存欄55萬隻,比2008年增長10%,出欄13.7萬隻,比2008年增長8.0%,完成肉類總產量11059.2噸。
2012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0億元,增長19.0%。其中:農業產值19.0億元,增長16.84%;林業產值0.22億元,增長62.5%;牧業產值3.25億元,增長26.0%;漁業產值0.07億元,增長11.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3億元,增長54.7%。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20億元,增長18.67%,其中:農業增加值10.9億元,增長16.8%;林業增加值0.07億元,增長62.4%;牧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26.0%;漁業增加值0.004億元,增長11.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14億元,增長54.8%。
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49.11萬畝,糧食播種面積97.4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4.47萬噸,比上年增產3122噸,增長1.3%,糧食平均畝產251公斤,同比增長2.5%。其中:夏糧播種面積45.05萬畝,產量10.54萬噸。玉米播種面積15.21萬畝,玉米總產量達到6.2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23.24萬畝,產量3.13萬噸。園林水果產量3.02萬噸,增長15.7%,其中蘋果產量1.85萬噸,增長23.3%。年末大家畜存欄8.9萬頭,其中牛存欄8.78萬頭,出欄4.55萬頭;年末豬存欄9.45萬頭,出欄8.45萬頭;年末羊存欄9.62萬隻,羊出欄3.58萬隻;年末雞存欄66.22萬隻,雞出欄16.53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2643萬噸,水產品產量80噸。全年共完成造林作業面積2.5萬畝,封山育林面積12.28萬畝,年末實有育苗面積2.03萬畝,本年出售樹苗1903萬株,當年苗木產量19003萬株,當年退耕造林面積1000畝。完成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3.62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8.2萬畝,優質蘋果園面積20萬畝;設施農業種植面積1.31萬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7100畝,產量27737.7噸,瓜果類種植面積6000畝,產量24030噸。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103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9579.82萬千瓦時,增長62.6%,農民生活用電4491.14萬千瓦時,農村生產用電5088.68萬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42572.52噸,折純量14780.06噸,塑料薄膜使用量1532.18噸,有效灌溉面積11.48萬畝,機電灌溉面積7.01萬畝,年末實有水平梯田40.12萬畝。

第二產業

2009年,寧縣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2091萬元,比2008年增長27.6%,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44861萬元(含長慶油田),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7230萬元。地方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2925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702萬元,比2008年增長47.9%,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為22.7%,拉動寧縣經濟增長13.7%。
2009年,寧縣規模以上地方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4058萬元,比2008年同期增長49.8%;完成工業增加值9207萬元,比2008年同比增長49.7%。2009年,寧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7230萬元,比2008年增長18.0%。
2012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8.3億元,增長24.3%,實現工業增加值12.55億元;其中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4億元,增長81.3%,實現工業增加值2.28億元,增長45.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7.72億元,產品銷售率達到91.8%。共建成石油產建井礦18個、產建井68口,新增產量3.8萬噸。寧南煤田新莊800萬噸礦井建設有序進行,寧中煤田正在進行征地拆遷,寧北—合水東、寧北—合水西煤田完成詳查。建築業保持迅速發展。2012年,全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04億元,增長94.9%;擁有資質內企業5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1億元,增長148.7%。

第三產業

2009年,寧縣全年完成郵政通訊業業務總量2736萬元(郵政電信),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230萬元,電信業務總量1506萬元。2009年,寧縣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16924萬元,比2008年增長14.0%。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9316萬元,比2008年增長20.4%;批發和零售業17848萬元,比2008年增長13.8%;住宿和餐飲7071萬元,比2008年增長15.0%;金融業2224萬元,比2008年增長6.81%;房地產業13717萬元,比2008年增長12.0%;其他服務業39344萬元,比2008年增長11.3%。
2009年,寧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商品零售總額114600萬元,比2008年增長28.2%。按銷售地域來看,縣級完成60203萬元,比2008年增長29.5%,縣以下完成54397萬元,比2008年增長26.7%;按行業來看,批發零售業完成10526.7萬元,比2008年增長27.5%,住宿和餐飲業完成9333萬元,比2008年增長35.5%。共銷售冰箱、彩電、洗衣機、手機、空調、熱水器、電磁爐、計算機八大類家電商品8636台(部、件),銷售金額1227.57萬元,所銷售下鄉家電產品中,已有7257台(部、件)得到補貼,補貼金額142.47萬元。
2009年,寧縣9家出口型企業共完成出口創匯總額281萬美元,比2008年增長498.0%,完成出口供貨總值3500萬元,比2008年增長23.9%。
2009年,寧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367996萬元,比2008年增長28.6%,其中:儲蓄存款284950萬元,比2008年增長28.2%;2009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35361萬元,比2008年增長32.1%,其中:農業貸款71655萬元,比2008年增長28.2%,商業貸款15237萬元,比2008年下降3.7%,其他貸款33656萬元,比2008年增長3.9%。
2012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3億元,增長23.1%,實現城鄉消費同步增長。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39億元,增長24.3%,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94億元,增長20.9%。全縣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經營狀況良好,批發零售業實現營業額17.41億元,增長21.9%;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19萬元,39.9%;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73億元,增長15.3%。
2012年出口創匯2675萬美元,同比增長79.0%,出口供貨總量1.13億元,增長15.3%。

農業發展

按照“南區草、東西果、中片菜、川區棗、全縣牛”的布局,著力實施“五個十萬”工程,突出開發草畜、果品、瓜菜三大重點產業。早勝肉牛產業,以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為突破口,以創新托養模式為方向,以凍配改良為重點,以科技開發為支撐,堅持規模牛場、養牛小區、農戶散並重,持續落實“五個三措施”,促使草畜產為業逐步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工業發展

全縣建成縣城工業集中區、長慶橋工業集中區等多個工業園區。重點對甘肅潤玉食品公司、寧縣旺市勝牛食品加工廠、綠鑫草業公司、甘肅恆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長慶飲業公司、慶陽市隴源實業公司、綠豐食品公司、寧縣佰通油脂公司等8戶企業實施了技改,深入推進“工業強縣”戰略,扶持壯大骨幹企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鼓勵支持民營企業。通過抓招商、抓項目、抓投入、抓技改,著力發展園區經濟,構築產業集群。採取向上爭取支持、財政扶持啟動、土地流轉升值、內資外資聯動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園區建設。加快煤炭資源開發進度,寧正煤田已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開發建設,力爭完成中部煤田普查,煤層氣項目已由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

經濟綜述

2011年,寧縣縣委、縣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率先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為重點,以優化發展環境為抓手,緊盯“建設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一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強縣、產業富民、基礎先行戰略,深度開發煤炭石油、農畜產品、文化旅遊資源,持續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全力推進工業化、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全面完成了2011年的各項目標、任務。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7.2億元,增長21.3%。糧食總產量達到24.15萬噸,全縣工業完成增加值完成5.62億元,同比增長48.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0.6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7億元,全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2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6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16元,增長24%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701元。

全國文明村

任村位於寧縣焦村鄉,連續15次被評為省、地、縣先進集體,1990年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科技示範村,1994年又被縣委、縣政府樹立為"小康示範村"。村黨支部連續10年被縣、鄉樹為"先進黨支部"。村支書許明學當村幹部34年來,先後20多次受到國家、省、地、縣、鄉的表彰獎勵。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樹為優秀黨員。1995年被評為"全國勞模"。20多年來,任村一直被人們譽為"一個社會風氣好的村莊"。先後建辦的養豬廠、麵粉廠、預製廠、苗木基地、建築公司、租賃公司等10多個企業,吸納本村300多名剩餘勞動力在這些企業就地打工,每人年收入達5000多元,僅此一項,為村民增加收入50多萬元。同時他還以賒欠的方式向本村養豬戶提供新品種豬種和精飼料,帶動本村發展養豬大戶200多戶,全村就出欄豬5000多頭,凈收入達100多萬元。全省第一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寧縣民生農民專業合作社於2008年3月在任村成立,牽頭人是村黨支部書記兼焦村興達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經理楊軍,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為主要方式,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按照“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的方式,在農民土地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鼓勵村民以土地和現金兩種方式入股,土地每畝為1個股,參與農業分紅,現金股用於建辦企業,每股為500元,參與企業分紅。土地流轉的大膽嘗試,讓農民擺脫了傳統小農經濟的枷鎖,釋放了土地的活力,土地3500多畝。在任村的帶動下,焦村鄉有1027戶農民參與土地流轉8036畝

文化


革命老區

寧縣革命老區
寧縣革命老區
民國初,寧縣境內戰火頻仍,兵燹迭遭,封建軍閥巧立名目,強取豪奪,人民的抗捐抗稅鬥爭風起雲湧。1915年,東南區5000農民包圍縣城,提出“反對新稅,歸交農具”的口號,點燃了隴東農民革命鬥爭的烽火。從此,寧縣農民武裝起義接連不斷,抗稅鬥爭如火如荼。
民主革命時期,寧縣是中國0在甘肅最早活動的地方之一。1925年,出生於寧縣太昌鎮的青年王孝錫在家鄉組織了“青年社”,在苦難深重的寧縣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個進步組織。1927年,他又與任鼎昌等人秘密成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0太昌支部,宣傳革命真理,點燃隴東革命火種。
1930年初,劉志丹、謝子長到寧縣一帶宣傳群眾,開展兵運活動和武裝鬥爭,創建革0據地。1933年,寧縣先後建立起5支農民革命武裝隊伍;1934年,新寧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浴血奮戰,開闢了1000多平方公里、擁有3萬多人口的革0據地。新寧縣根據地建立,把陝北、南梁和關中根據地連成一片,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紅一師和紅四師的一部分駐防寧縣。
陝甘寧邊區時的新寧縣,在抗日戰爭階段,黨政軍民萬眾一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使抗日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武裝鬥爭蓬勃發展,文藝事業一片輝煌,社會經濟空前繁榮。這對我黨打破-頑固派的經濟-和粉碎其軍事進攻,對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都是一個巨大的貢獻。在解放戰爭階段,寧縣黨政軍民一方面就地開展對敵鬥爭,配合野戰部隊打敗-反動軍隊的屢次進犯,保衛了陝甘寧邊區;另一方面隨軍作戰和踴躍支前,為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全中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民間藝術

綜述
寧縣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品種類繁多。按照市上提出的“黑綠文”發展思路,縣委、縣政府把民俗文化作為文化產業開發的重點,作為向外推介寧縣、向內致富群眾的新途徑,採取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驅動的形式,民俗文化產業開發已由自發、分散的經營狀態向市場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一是文化產品種類繁多,全縣民俗文化產品主要有香包、刺繡、剪紙、皮影、雕刻等十大類160多個品種,特別是石雕、皮影、刺繡被中國民俗專家靳之林授稱寧縣三絕。二是產業隊伍不斷壯大。全縣從業人員一萬多人,其中製作戶650戶,聯營5戶以上的製作大戶166戶。龐清河等8人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楊維勤等12人被甘肅省民間藝術學會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昔會科等37人被命名為“慶陽民間藝術大師”。三是產銷規模日趨拓展。全縣建立公司22個,協會18個,建立縣外營銷窗口21個,初步形成了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2006年生產各類民俗文化產品62萬件,銷售41萬件,銷售收入360萬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浙江、廣州、深圳等中大城市。
書法
權保干
男,漢族,1945年11月出生,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會員,甘肅分會理事,寧縣政協常委,文聯副主席,書畫協會理事長。國畫、書法入選於《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傳覽大典》、《中國書法選集》、《中日書法作品彙觀》等十幾部書籍和《中國書法雜誌》、《書法報》、《中國書畫報》等刊物,有14幅作品參加了“中國濰坊國際書畫展”,10幅作品在北京美術館參加了《當代中國書法家12人聯展》。作品獲《96中外當代書畫家精品展》金杯獎,書畫家協會加拿大總會書展金鵝獎,宣傳西部大開發國際書畫邀請展金獎,台灣“故鄉情”書畫大賽二等獎,中日交流展三等獎50餘次。
張致和
男,生於1927年中秋,寧縣春榮鄉徐家村人,大學文化程度,曾在陝西省教育廳任教研室主任,現為慶陽地區老齡書法協會會員。其兼收歷代楷書名家之長,而自成一家。1989年獲於佑任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1999年獲甘肅省知識分子書畫展優秀作品獎。
曹艾生
男,漢族,副教授職稱,1936年6月24日出生,甘肅省寧縣人。1980年畢業於甘肅省中醫學院。現任慶陽地區西峰市書法協會理事,慶陽地區老年書畫協會副會長。作品在省市多次展出,曾獲三省十七縣書法聯賽二等獎、全國書畫大賽獎,曾入選《中國書畫家作品精選》,入刻《中國西王母萬碑林》,並收入入刻作品大典。參加2001年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舉辦的“中華魂”書畫作品展。
昔會強
男,生於1962年10月,大專文化程度,現任寧縣文化館館長。從1985年至今,有30多幅作品在省地報刊及書法作品選集發表。2001年2月在湖南省書協、《書畫報》編輯部、世紀書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舉辦的“世紀書香全國書畫大獎賽”中榮獲二等獎,並被授予“書紀書香藝術人才”榮譽稱號。
石雕
龐清河
寧縣湘樂鎮龐家川人,農民,高中文化程度。1994年冬,有《南極壽翁》被慶陽地區藝術館選展,引起慶陽地區藝術界的重視。1997年6月,創作《四牛八犢》一件,受到高度評價,同年9月至11月又發表了《西遊記》、《老壽星》作品的攝影並參加《墨寶軒》工藝美術展。1997年6月,慶陽地區旅遊局特選作品8件,送北京南戴河展覽館展出。
刺繡
寧縣刺繡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民俗內涵,具有稚拙、粗獷、渾厚、樸實的風格,凝聚著寧縣人民寬厚樂天向上的氣質,蘊含著博大、雄強陽剛的民族魂魄。在現代,寧縣刺繡成為高貴的禮品,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也受到國外友人的青睞。
剪紙
尚秀琴,女,生於1946年,家住寧縣早勝鎮寺底村,現任縣政協委員,村婦聯主任。自幼喜愛剪紙,從13歲開始逢年過節給村上群眾剪窗花,七、八十年代是她技藝及作品成熟期,曾參加過鄉、縣、地、省剪紙培訓班及創作班。作品“孔雀戲牡丹”、“上工”等在甘肅日報、甘肅農民報及飛天雜誌發表,受到地、縣多次獎勵。作品曾銷往新疆、平涼、西安等地,十多幅作品被外國友人收藏。
王惠萍,女,1957年出生,七、八十年代參加鄉、縣、地、省剪紙培訓班和創作班。她的多件作品發表在甘肅農民報和甘肅日報上,她和馬衡麟合作創作的國畫《馬兒停一停》、《草原女民兵》等作品發表於省、地報刊,並被省文化部門收藏,受到文化部門的獎勵。
王念茸,女,1953年出生,家住早勝鎮清華村。從小喜愛剪紙藝術,七、八十年代參加鄉、縣、地、省剪紙培訓班和創作班。她的剪紙作品曾在甘肅農民報、甘肅日報上發表。作品“養雞”被慶陽地區群眾藝術館收藏。
美術
劉希賢,男,漢族,1947年5月生,甘肅寧縣人。大專畢業,現為甘肅省寧縣一中一級美術教師,寧縣書畫協會副主席。作品被《國際文學藝術博覽》一書認定為美術一級作品併入編許多繪畫書籍,曾在甘肅日報,教育報,中國書畫報刊登。多次參加省內外及地縣展出,獲獎多次。畫路較寬,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尤其是精心創作的梅花,既有傳統技法,又具時代精神,堪稱一絕。
張鵬英,又名張巨洲,男,漢族,1945年生,甘肅寧縣人,現為寧縣文化館美工,高級畫師,地縣文聯、美協會員。作品在省內外數十次參展,參賽中十多次獲獎,2001年5月其作品“蝦四屏”在首都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應邀參加了文化部門頒獎儀式。
楊牧青(Randolph·Yang),號草坪先生,1973年4月29日生於黃土隴原——甘肅寧縣,早年遊藝西安,北上銀川,后返黃土故里,棲居蘭州,現居北京。當代著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國學智慧應用學者,率真派書法與原生態大寫意山水畫創始人,亞太地區書畫家聯誼會主席,世界和諧聯合會主席團副主席。他在藝術創作上,書法崇尚率真,善草書,工魏、隸、榜諸體,國畫以原生態大寫意為旨趣,擅山水,偶為水墨花鳥、人物,先後追隨、請益多位賢哲,師法多家,路子寬泛,作品思想深邃,成一代書畫大家之風範,並提出多個學術理論主張。特別他的中國山水畫“東西宗論說”與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所提出的“南北宗論說”形成了一個新的呼應,扼要分析了董氏的藝術思想弊端,把粗獷、豪放、雄厚、大氣磅礴的西部山水情懷得以文化性的彰顯,使中國山水畫在藝術實踐與研究上拓寬了視野。
紙布膠塑、根雕
石琦岳,男,1938年生,筆名石正明。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1982年以來,經多次研究試製,創造出一種紙布膠塑新工藝,先後創製出“三星高照”、“唐僧取經”、“嫦娥奔月”、“雙慶豐收”等作品,還研製出一種既可觀賞又可實用的“虎櫃”、“獅櫃”、“象盒”、“馬盒”等工藝品。1986年,作品“壽星”獲慶陽地區一等獎,並被慶陽地區文化處收藏,1996年,國家瀋陽國際藝術節上有8件作品參加展出。
王俊祥,男,1939年11月出生,現為寧縣二中教師,現代書畫家聯誼會民間藝術委員兼根雕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30年來利用業餘時間勤奮創作,已創作根雕作品200餘件。1992年在縣政府舉辦的“書法、繪畫、根雕大賽”中獲獎,1993年12月被選入《中國民間名人錄》,1995年被遼寧瀋陽市邀請參加“中國絕技博覽會”,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間藝術家”、“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等榮譽稱號。作品被現代書法家聯誼會收藏6件。“黃陵舞魂”被評為國際優秀作品。

名優特產

曹杏
寧縣曹杏,是杏子的一種名優品種。一般杏子小而酸,但是寧縣曹杏大而且甜。寧縣曹杏成熟后大如乒乓球,一捏即開,絕不粘連杏核(這種杏子也叫“俐核子”)。杏肉糯軟,甜香爽口。用杏肉製成的杏干,是冬季水果匱乏季節的待客佳品。砸開杏核,杏仁也飽滿肥大,油香彌齒。這種“甜杏核”區別於“苦杏核”,是大人孩子們和核桃、栗子一樣珍愛的零食。
寧縣曹杏杏核也是良種,早年集市上賣曹杏的人也有賣杏不賣核的說法,主要怕別人家裡有了良種。寧縣人家也多作為親戚贈禮,送曹杏核相當於送果樹。《劉家故事》有這樣一段故事,可以看到曹杏的價值:“千歲”劉百忍在出售祖宅時,要價極高。別人問起理由,他說宅院里有三顆曹杏樹。
九龍金棗
寧縣九龍金棗又名寧縣晉棗,已有兩千多年的生產歷史,《詩經》和隋唐史志中均有記載,曾以地方特產向朝廷進貢,因之得名。其棗梭狀圓隆,個大、皮薄、色美、肉厚、核小、味甜。鮮食脆酥醇甘,適口性強。加工而成的金絲蜜棗、金棗罐頭、金棗酒等產品色亮形好,品質優良,堪稱佳品,是天然綠色保健精品,1986年被評為甘肅省優質農產品,1996年獲甘肅省第二屆名優產品鑒評會金獎。2005年以來,“寧州”牌九龍金棗鮮棗、干棗兩個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認定為“中華民果”,在中國(國際)首屆棗產業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早勝牛
寧縣早勝牛為秦川牛的一個地方優良類群。早勝牛牛體高大方正,肌肉豐滿,骨骼發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粗壯,蹄勁堅實,是肉役兼用的優良畜種,因產於寧縣早勝塬而得名。該牛以紅色、棗紅色為主,部分呈橙黃色,全身被毛純一。站立時,前肢端直開展,呈外向姿勢;卧息時,四肢攏收於胸腹下,俗稱“四蹄不露”。
豆油
豆油是一種多維高營養油脂,是食用油中的佼佼者,清醇、芬芳且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亞油酸等多種成份。經甘肅省質檢部門檢驗鑒定,寧縣豆粕廠生產的豆油達到了國家一級食用油標準,市場信譽度極高。
金絲蜜棗
寧縣金絲蜜棗是當地傳統果品特產之一。以寧縣晉棗為原料,採取多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其產品質細肉嫩,甘甜可口,營養豐富,為滋補及饋贈佳品,具有解毒、健脾之功能,久負盛名,暢銷不衰。1982年獲甘肅省優質農產品獎。
蘋果
寧縣富士蘋果於80年代引入試栽,因其豐產性強及果實甜脆而發展成為當地特產。90年代得到大規模發展,成為寧縣栽培面積最大的蘋果品種。以長富2、岩富10品質最佳,平均單果重250g,最大果重490g。
曹杏脯
寧縣曹杏脯是採用當地特產曹杏為原料,精選加工而成的蜜餞類名牌產品。該產品選樣考究、整形精緻,片狀飽滿,脯質脆韌,色晶剔透,營養豐富,具有良好的健胃消食、防癌功效,是國內外名優特產。1982年獲甘肅省優質農產品獎,出口日本、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8年獲甘肅省鄉鎮企業系統優質產品獎。
黃甘桃
寧縣黃甘桃,因產於寧縣九龍川流域菩薩廟村,又名"菩薩廟黃甘桃",品名遠播,享譽西北。其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1977年經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普查鑒定,篩選出17優良鮮食、加工品種,黃甘桃是其中鮮食類優質品種之一。黃甘桃果實飽滿,單果平均重150g,最大果重200g,果面底色綠黃,陽面有暗紅暈,果肉金黃色,近核處鮮紅色,肉質細,纖維少,味蜜甜。
核桃
寧縣核桃以產量高、品質好、果實大、殼薄、易脫仁,含油量高、香味獨特而馳名。據測定。寧縣核桃含油率平均為66.7%,是健腦的優質食品。慶陽地區年產核桃3000多噸,其中寧縣核桃達530多噸。

相關記載

火葬之俗
“火葬”之俗,最早見於《墨子·節葬》篇:“秦之西義渠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焚后又如何?未說。可由公元1982年,寧縣城南山一出土的文物作補充:一農戶修莊子,挖出大小不等的許多陶罐,皆裝有半罐骨灰。陶罐縱橫排列有序,像當今“神主廳”牌位的樣子。這便是周代以前,義渠戎族的葬俗了。
《墨子》一書,是墨家鼻祖墨翟的門徒按老師遺願編纂的。內容收入墨翟的論說,墨翟與弟子們的言行。墨翟是戰國初人(前480—前420年),他周遊各國,走過許多地方;有可能來過寧縣。他死後,過了199年東周即滅於秦。所以,在戰國中,晚期,《墨子》已有了冊本。后至漢代,班固編著《漢書》,即將《墨子》錄入《藝文志》目。
據史載:義渠國都,原在寧縣西北部地帶。周平王(前770—前327年)東遷后。移入寧縣,在公劉邑(今廟咀坪)原址上“築城以自守”。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母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於甘泉,秦昭王接著起兵滅了義渠國。至此,寧縣已被義渠戎族統治達數百餘年。義渠國被滅后,又在寧縣設立過義渠縣制。從義渠國建都和出土實物,都說明“火葬”之俗始於寧縣地區。
木製象棋誕生在寧州
象棋在中國流傳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最初象棋是“金鋼成形”的象形立體棋子。象棋的製作十分不便,這就導致象棋僅為達官貴人把玩,普通百姓是很難涉足其中的。在象棋的發展史上,古老的寧州曾經演繹過一段象棋軼聞。
唐代“天寶之亂”時,玄宗皇帝逃往四川,肅宗李亨在寧夏靈武繼位,聖號“肅宗”。次后,肅宗駐蹕寧州彭原郡(天寶元年改寧州名),發兵平叛亂。閑暇之餘,肅宗與愛妃張良娣(后封為皇后)對奕,“金鋼成形”的棋子碰撞發出的聲音傳到了屋外,散官李沁聽到后憂心忡忡地向肅宗勸諫:“現在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時候,前方戰士拼著性命打仗,您這樣疏於政事,玩棋作樂,很容易引起將士的不滿,後果不堪設想啊!”
肅宗想李沁說得也不無道理,但軍旅生活實在枯燥無味,棋還是要玩的,否則還不把人悶死。肅宗讓手下人用一種叫做“於樹雞”的棉質軟木雕刻成棋子,它克服了銅形棋的各種弊端,玩起來既輕便又沒有響聲,肅宗皇帝非常滿意。李亨做夢也沒想到這種棋子問世後會很快風靡全國,雖然它還是象形棋子,但製作畢竟比銅形棋子簡便了許多。它是銅形棋向文字棋過渡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國象棋史上有著輝煌的一筆。木形棋的誕生地寧州雖然不為全國眾多人熟知,這段象棋史上劃時代意義的軼聞卻是無法忘卻的。

其他傳說

狄仁傑斬九龍
古時候,在寧州(現甘肅慶陽寧縣)長春門內的蛇洞里,盤踞著一條巨蛇,興妖作怪,製造災難。它給州官託夢說:只要每年四月初一,獻給它獨生童男童女各一為餉,就可以不再製造災難給人們。州官依夢立例,年年給百姓加征賦捐,強行綁買民間獨生子女,屆時到蛇洞前祭祀送餉,官吏們從中貪污,百姓受害更甚。
狄仁傑到任,得知此情,命手下人役照例而行,但囑:“屆時,於其地增備滾油一鍋,待我親往祭祀”。
這一天到了,狄仁傑朝服往祭,他命人役們先將沸滾的油鍋移近蛇洞,再以兩個獨生童男童女去洞口晃擾,只是不準推下洞去。如此逗惹,妖蛇急不可耐,張開血盆大口,蠕動而出。狄仁傑立命人役翻鍋傾滾油入洞。只聽一陣怪吼,一股濃煙湧出洞外,衝天而起——妖蛇被滾油燒死,兩個獨生孩子獲救,寧州百姓不再受妖蛇之禍患。
可是,誰知這妖蛇原是州城東河之龍母,因老朽無力,居洞興妖。這便激怒了河中九條龍子,決意水淹寧州,為龍母報仇。龍子化一彪形大漢挑來九江八海之水。
恰巧,觀音菩薩和他的神童,駕祥雲橫空而過,見大漢腳挑江海之水,兼程行往寧州,即命神童下去:“設法喝掉那九江八海之水!”。
神童下地,見那大漢正擱擔歇息,即化做一白髮老叟,上前施禮求道:
“請壯士恩賜一口水喝,老朽焦渴死矣!”
“儘快喝吧!”大漢一看是一位枯瘦老頭,傲慢地背身去歇涼,心想:我挑了九江八海之水,你卻能喝多少?
神童咕都咕都……很快喝完了一桶水,又喝另一桶水,眼看喝了大半,大漢猛然回頭:
“啊!這老動物能喝這麼多……”說著奪了那半桶水,惱喪地走了。
神童回復了菩薩,菩薩道:“雖剩半桶,亦有一江一海之水,足以淹沒寧州,當助狄仁傑以御之。”
這一天,狄仁傑公事勞碌,異常睏倦,臨近午時,不禁伏案而睡,夢一白髮童顏老人告道:“此刻,有人送烏牛、寶劍給你,還不去接䲁”狄仁傑驚醒,夢境猶在。忽有人役來報:
“適在街頭,為老爺購得青牛、寶劍”。
“售者何人䲁”
“童顏老者。”
“現在何處?”
“不知所去。”
狄仁傑自知有異。入夜,寶劍懸壁,錚錚有聲,而青牛盤廄,激動不已。半夜子時,人役慌報:東河無雨而漲水,已浸城垣。狄仁傑起命吏民合力抗禦,他披月登城,只見東川漫平,洪波連天;俯視前川,則奇光異輝,妖氛升騰。九條蛟龍,化小兒形體,戲據河口,興風鼓浪;洪水至此,聚若斷岸,不下長川。霎時間,洪波內溢,州城半淹。狄仁傑以朝笏、官帽擊水,但妖勢甚囂,水退而復漲。
就在這時,有人來報:
“寶劍長鳴,青牛怒騰!”
狄仁傑方有所悟,返身佩寶劍、跨青牛,如風馳電摯,直撲洪濤之中。青牛搏風斗浪,直奔河口;狄仁傑飛臂揮劍,立斬九龍。於是洪水如雪崩山塌,激流下川,水患消除。至今,縣內有許多與這一故事相聯的地名,傳說:龍池,即當時斬除九龍河老龍的地方;八縱坡,是追趕老龍,青牛八縱而過的山坡;爛泥溝,本是淤泥陷住青牛的爛牛溝;青牛衚衕,則是青牛累死後掩埋之地;青牛雖然累死,然而它的精靈,卻育出了馳名遐邇的後裔,今天的早勝牛便是。
孔道輔擊蛇
宋真宗祥符中(約公元1013—1017年),龍圖閣待制孔道輔佐幕寧州,為軍事推官。道輔為孔子後裔,才華出眾,膽識過人,遇事往往有卓見。
當時,寧州天慶觀真武廟出現一條大花蛇;出則不避來人,或伸頸吐舌,或品食供物;人皆以為“神蛇”。此事驚動寧州地面,天天人擁車往,焚香拜祭。州刺史而下所有官吏,都是早晚前去拜祭。一日,孔道輔路經殿前,見狀憤怒,說:“蛇惑吾民亂吾俗,殺無赦!”於前健步登階,“以笏擊蛇,碎其首”。患者“驚慌失措,目瞪口呆”。
此事傳開去,人人驚服,寧州社會秩序也變得井然有序了。當時,東魯有位名作家石?,特撰一篇《擊蛇笏銘》以贊正氣。文中說:“……?獨斃一蛇而已!軒階之間,有罔上欺民先意順旨者,公以此笏擊之;朝廷之內有諛容;妄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擊之。夫如是,則軒階之下不仁去;廟堂之上無奸臣;朝廷這內無妄人……”孔道輔也因此成為名人。

交通


寧縣南距咸陽國際機場200公里,北距慶陽機場50公里,國道211線(銀川—西安)、省道303線(銅鎇公路)、省道202線(吳鳳公路)穿境而過,是縣內通往蘭州、西安和西峰的主要幹線。福銀高速西平鐵路在境內和盛鎮穿越而過。
2009年,寧縣全社會貨物運輸量259.6萬噸,貨物周轉量4270萬噸/公;完成客運量413.7萬人,旅客周轉量11990萬人公里。

社會


教育事業

至2012年末,全縣擁有各類中小學校313所,教學班級2076個,有普通中學35所,其中:完中4所,高中5所,初中26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277所,幼兒園54所。全縣在校中小學生65875人,其中高中生11442人,初中生18755人,小學生32437人;擁有校舍建築面積582152平方米,全縣中小學教職工5706人,專任教師5134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2056人。
全縣擁有科研推廣機構144個,從事科研活動人員數1125人。全年共向省市申報爭取科技項目13個,已立項下達1個,實施科技項目53個,其中科技部項目3個,省級項目5個,市級項目13個,縣級項目32個。積極組織科技下鄉活動,共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347期,普及培訓7.8萬人(次),骨幹培訓0.8萬人(次),全縣累計引進推廣實用技術78項,高新技術17項。全年科學技術支出完成1450萬元,增長15.1%。

文體事業

截至2012年,全縣共有文化站18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108場次;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總藏書量為49539冊,其中:圖書26639冊(中文藝術類圖書20720冊,其它類3800冊,地方文獻1560冊,古籍類559冊),期刊1600冊,報紙21300冊;博物館、紀念館各1個,縣博物館館藏曆代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古生物化石2733件,其中珍貴文物579件(一級藏品17件,二級藏品81件,三級藏品481件),管轄縣內各類文物保護點690餘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14處,市級文保單位3處,縣級文保單位16處。廣播調頻轉播發射台6座,電視調頻轉播發射台6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路總長280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351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600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廣播人口覆蓋率100%。

科教

2009年,寧縣全年組織實施省市縣級項目38項,其中省級項目5項,實際項目8項,縣級項目25項。國家強縣富民項目23個子項目全部啟動。截至2009年,寧縣擁有各類學校332所,學校班級數2479個,在校生84312人,專職教師5168人。2009年參加高考人數4377人,被各類高校錄取2539人,錄取率58%。其中二本及二本以上本科進線1068人,進線率24.6%,錄取1178人,錄取率27.2%。有3名學生進入全省前100名,有1名學生進入全省第三名並被清華大學錄取,其他兩名分別被複旦大學錄取。

文化事業

截至2009年,寧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站)16個,公共圖書館1座。縣城廣場,文化中心,村級農民文體廣場,健身廣場,配套籃球架、健身器材、乒乓球台一應俱全,農家書屋不僅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更為農民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提供了平台。
截至2012年,全縣共有文化站18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108場次;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總藏書量為49539冊,其中:圖書26639冊(中文藝術類圖書20720冊,其它類3800冊,地方文獻1560冊,古籍類559冊),期刊1600冊,報紙21300冊;博物館、紀念館各1個,縣博物館館藏曆代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古生物化石2733件,其中珍貴文物579件(一級藏品17件,二級藏品81件,三級藏品481件),管轄縣內各類文物保護點690餘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14處,市級文保單位3處,縣級文保單位16處。廣播調頻轉播發射台6座,電視調頻轉播發射台6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路總長280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351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600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廣播人口覆蓋率100%。

衛生

2009年,寧縣擁有衛生機構263個,診所、衛生所236個,衛生工作人員48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11人;擁有病床775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使得廣大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明顯緩解,2009年,寧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76710人,參合率達97.25%,資金報銷率86.13%,報銷醫療費用3703.15萬元。
2012年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數26個,其中人民醫院2個,中醫院、婦幼保健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鄉鎮衛生院21個,擁有床位1206張;全縣衛生工作人員126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603人,包括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9人,註冊護士296人,檢驗師和放射醫師28人。

社會保障

2012年城鄉低保、五保共保障困難群眾38.4萬人次,發放保障金9612萬元,報銷農合醫藥費1.26億元,發放大病醫療救助資金1039萬元。啟動實施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發放養老金1227萬元。為全縣農村中小學學生提供了營養餐,共計投入資金3702萬元,共發放惠農補貼39項6.85億元。開發公益性崗位1063個,招考安置大中專畢業生265名,安置退役士兵49人,新增城鎮就業6786人。完成職業技能和農民工培訓9725人,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15.31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7.45億元。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教師周轉房294套18310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2000戶。省、市、縣承諾的79件民生實事全部辦理到位,完成投資15.7億元,有效的緩解了群眾就醫、入學、就業、行路、飲水和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旅遊


湘樂宋塔

湘樂宋塔位於湘樂鎮湘樂河北岸的台地上,建造於北宋時期。塔基為等六邊形,塔高22米,造型古樸,風格雄渾。1981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照寺貞元銅鐘

普照寺貞元銅鐘原為縣城普照寺法器。據史書記載唐德宗貞元7年就已存在(791年)。南宋時,金侵佔寧州,貞元年間重鑄銅鐘,懸掛於鐘樓內,以震幽冥。鍾高2.2米、厚0.1米、口徑1.5米,重達7700斤。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兒庄五代塔

塔兒庄五代塔位於盤克鄉羅山府林場,修建於五代時期。塔基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層、11米。該塔塔體表層磚經過精心打磨,做工精細,堪稱一絕。塔內呈四方形塔室,有壁畫為修補時所繪。造型優美,莊嚴富麗,建築工藝極為精湛。1981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狄梁公碑

狄梁公碑是唐武則天時宰相狄仁傑廟碑。狄仁傑在武則天垂拱年間作過一年多寧州刺史,興利除弊,政績卓著。州人感其德政,為其立生祠,碑日:“德政碑”。宋范仲淹知環慶,祭寧州狄梁公廟,感其政績卓著,作記以表其事:“天地閉,孰將起焉?日月蝕,孰將廓焉?大廈仆,孰將起焉?神器墜,孰將舉焉?”評價甚高。明邊國柱將範文重刻於石,碑首篆書“唐狄梁公之碑”。碑原在廟咀坪,1983年將碑搬遷於縣博物館。狄仁傑在寧州影響很大,人們以其深化出了《狄仁傑騎青牛斬九龍》的神話故事。狄氏範文,珠聯璧合,在寧縣歷史上交相生輝。

扶蘇墓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使京城咸陽與北疆保持聯,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嶺修築直道,即今"秦直道"遺址。當時擔任這項大工程的總指揮為蒙恬,太子扶蘇為監軍。秦始皇巡守時死於途中,趙高矯詔立二世胡亥為秦王、連下數道偽詔賜死太子付蘇。蒙恬懷疑有詐,建議回京弄清是非。二人自妥德回京,途至寧縣,又接幾道偽詔。扶蘇為避不孝之嫌,就自殺於寧縣、葬於今寧縣新寧鎮梁高村,該冢很大,民間又稱"太子冢"。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