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蓮河

馬蓮河

馬蓮河,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涇河的最大支流。主要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境內。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后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支流馬嶺水和白馬水在慶城南匯合,故而將慶城以下的河段稱馬蓮河。

馬蓮河上游稱環江,發源於寧夏鹽池縣境內,流經環縣,又稱環江。南流,過慶陽縣城后始稱馬蓮河。再東南經合水縣寧縣,至政平注入涇河。全長374.8公里,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流徑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嚴重。馬蓮河是涇河最大支流,並且長於涇河正源。漢以前曾作為涇河幹流上游。

馬蓮河,主要流經隴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且含沙量高,狀若泥漿,為涇河泥沙重要來源;容易發生洪澇;鹽分含量高,寧縣以上水質差,不能飲用和灌溉,以下河段勉強能灌溉。

概況


馬蓮河涇河支流。古有馬嶺河、泥水之稱,在省境東部。因河谷中馬蘭草叢生,馬蘭草俗稱馬蓮,故名。上游有東西二支,西支是正源,名日環江。環江有二源,一為西川,源出環縣北部邊境之天他;一為東川,源於陝西定邊縣高天池北。二水匯合於洪德后稱環江。再東南流西納馬坊川、城西川、合道川,東有安山河、馬嶺源溝注人。至慶城與東支會合。東支名柔遠河,又名華池河,源於子午嶺西雙,南流西納元城川,東納城瀟川,會西支后稱馬蓮河。南流經合水、寧縣,東匯合水川、城北河、九龍河,西納米糧川、太樂溝、蓋家川、賀家川,至政平匯人涇徑河,全長374.8公里,雨落坪以上流域面積1.9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70億立方米。流徑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量1340萬噸,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1050公斤,為徑河泥沙重要來源。
馬蓮河
馬蓮河
馬蓮河,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后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支流馬嶺水和白馬水、(今柔遠河)在慶城南匯合,而將慶城以下稱馬連河,今稱馬蓮河,屬黃河水系,涇河的支流。上游稱環江,有二源。一為東川,源於陝西省定邊縣之馬鞍山,南流為定邊縣與環縣之界河,至橋兒溝匯安川河,入環縣,再折向西南,過耿灣,故稱耿灣河,再西南至洪德,與另一源西川合。西川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麻黃山,南流入環縣,過山城,故亦稱山城川。西川東南流,匯西來之羅山川、清平溝,至洪德與東川合。二源匯合后始稱環江。環江再東南流,匯西來之玄城溝、馬坊川、城西川、東來之代城溝支流,過環縣縣城。再東南流,又有東來之安山川、西來之合道川注入,再東南過曲子鎮入慶陽縣境。又匯野狐溝、蔡家廟·河、許家河、柔遠河、教子川水,過慶陽縣城后始稱馬蓮河。再東南入合水縣,有合水川由東注入,后呈南北流向,太樂溝、趙家川從西岸匯入,再南流入寧縣境。又有固城川,湘樂川,九龍河在寧縣城附近匯入,再南流至政平注入涇河。馬蓮河全長374.8公里(慶城以下全長110公里,是慶陽地區第一大河),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其中區內面積16920平方
環江唐稱馬嶺水。北宋時,縣城以北稱白馬川,以南稱馬嶺水。元代稱環江。明清稱環河。發源於甜水樊溝泉,流經本縣140公里,是縣內主要河流。流入環江的主要支流有武家溝、大西溝、羅山川、清平溝、耿灣川、玄城溝、代城溝、馬坊川、城東溝、城西川、安山川(即安塞J11)、合道川、曲子東溝、孫家河等小溪。環江南流入慶陽縣境,與東川匯合,稱馬蓮河。枯水期流量0.5立方/秒以下,夏秋洪水期流量1000立方/秒左右,暴漲暴落。洪水與常流水相差數千倍。較大流水量在7、8月間。其它都低於年平均流量。
環江環江發源於寧夏鹽池縣境內,因流經環縣,又稱環江。枯水期水深0.52米,流速為每秒0.27米;洪水期水深7.6米,流速為每秒7.2米。遠河、環江在慶城南門外藥王洞匯合後為馬蓮河,在孟家橋進入合水縣界,后經板橋流向東南,流經寧縣注入涇河,全長200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1.78億立方,年平均流量為每秒6.27立方,多年平均輸沙量7420萬噸,含沙量每立方330公斤。
按:環江經馬嶺南來,《元和志》、《寰宇志》皆記有馬嶺水,即指環江。其下流為馬蓮河,當亦馬嶺之訛。又《漢書·地理志》載有“郁郅縣有泥水”。西河水常濁,疑即此水。
又據《元和志》記載:“置合水縣於馬嶺、白馬二水171”,即今慶陽縣城。馬嶺水即環江之別名,因經馬嶺,受馬嶺水,故名。白馬水之名,亦因柔遠河經五蛟城,受白馬水而然。至城東南匯合,取馬嶺、白馬二水相連之義,故名馬蓮河。馬蓮之名自匯流始,經15公里入今合水縣界而始名馬蓮。蓮,連同音,沿元書之訛。
馬蓮河過境河,古稱“泥水”,俗呼“馬傻子河”。發源於寧夏麻黃山,於板橋鄉孟家橋入境。經板橋、西華池、何家畔、吉峴四鄉鎮,納冉河、縣川河、太樂溝諸水,於何家畔咔鄉鐵李川入寧縣。境內長35.7公里,流域面積1782.024平方公里(含縣川河、固城河流域),平均比降I.45%0,集水面積17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9立方升毛/秒(自產流量),年平均總徑流量:(最大,7月,0.082億立方米;最小,l月,0.008億立方米)0.375億立方米。河岸多陡壁,基岩裸露,河床系紅砂岩。平時,清澈見底,亦足可涉。凡逢雨季,河水暴漲,狀若泥漿,勢若奔馬,甚則淹沒農田,沖毀橋樑,湖死人畜。沿岸居民習於汛期打撈柴禾浪沫。水質差,不能飲用和灌溉。
馬蓮河:為寧縣第二大河。本馬嶺河之謬傳,古稱泥水,來有二源:一為悅樂河,源自華池縣北;一為環江,源自環縣北部,流經合水縣地,於路家川北入寧縣境,縱貫縣域59公里,至政平堡西麓注入涇水,全流域地區廣闊,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枯水期可涉水而過,洪水期混浪騰躍,聲如雷霆,淹橋漫渡,阻絕交通,且水質不好,多害而少利。川台地6.1萬畝,亦有勉強灌溉者。

水文特徵


馬蓮河為過境河,鹽分含量高,人畜無法飲用,固城河、葫蘆河兩岸無重點污染源,供當地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縣川河水質清潔,符合GB383-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皿類水質標準。到2005年縣城廢水年排放量18.3萬噸,全部未經處理通過城市管理工作網排人馬蓮河,其中工業污水1.3萬噸,占廢水排放量的7.1%;居民生活污水16萬噸,占排放總量的87.4%;醫療污水l萬H屯,占排放總量的5.5%。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和氮氮,年排放量分別為443日電和51I噸。
馬蓮河
馬蓮河

主要支流


環江:北魏始稱馬嶺河,元代后稱環江。源於陝西省定邊縣和寧夏鹽池縣境,流經環縣的甜水、山城、洪德、環城、木缽、曲子,慶陽縣的馬嶺、三十里鋪、慶城等9個鄉鎮。全長159公里,慶城以上流域面積714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325億立方米i年輸沙量4570’萬噸,最大含沙量1180公斤/立方米。
柔遠河:漢至隋代稱泥水,唐代稱白馬水,宋金稱延慶水,明代稱東河,今稱柔遠河。源.於陝西省定邊縣白馬崾峴,南流於鐵角城入華池縣。再南流經橋Jil、元城、懷安至五蚊鄉,有白馬川從西注入。又南流經李良子到悅樂鎮,以上稱元城川。在悅樂有柔遠川從東注入后,稱柔遠河。再南流至新堡又有城壕川從東注入。再南流至慶陽城南匯入馬蓮河。全長118公里,流域面積306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93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80萬噸,最大含沙量1180公斤/立方米。
合水河:發源於合水縣蒿嘴鋪青龍山下。西南流經蒿嘴鋪至合水老城鎮,北有楊坪水(北川)it入。再西南流至柳溝,有瓦崗川水從東南注入。再西南流,於板橋匯入馬蓮河。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2485平方公里,年徑流0.16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84萬噸,最大含沙量827公斤/立方米。
固城河:因水流湍急如走馬,並注入馬蓮河,歷史上稱走馬水,今稱固城河。發源於子午嶺拓兒原和大山門。上游名響水河,從東北向西南流至固城(古為長城鎮),有另一源大山門水從東注入。再西南流至九頃灣轉向南流。在寧縣湘樂米家川口有柳葉河從東注入。再南流至寨子河口同湘樂河匯合后稱城北河。再南流15公里在寧縣城西匯入馬蓮河。全長63公里。年徑流量0.588億立方米。
湘樂河,古稱延川或奢延川,又名寧江。發源於子午嶺興隆關,經羅山府西南流,在湘樂鎮同平道川水(古稱小延川)匯合。然後西流至寨子河口匯入城北河。全長64公里。年徑流量0.255億立方米。
九龍河:古稱九陵水,元稱瀘水,今稱九龍河。源於寧縣九峴龍池。向西流,為正寧、寧縣之界河,流經九蜆川口有嘉峪川水從南注入。然後西南流至新寧鎮龍二村轉向西流,於寧縣城南匯入馬蓮河。全長56公里。年徑流量0.15億立方米。
趙家川河:源於慶陽縣驛馬東溝,東南流÷至合水縣鐵李川注入馬蓮河。全長50公里。
硯瓦川河:古稱珊瑚川。源於慶陽縣西峰南溝小崆峒山,東南流,於寧縣瓦斜昔家嘴入馬蓮河。全長35公里。
羅山川水,發源於南湫化家泉,上游稱南湫溝。全長35公里。水質苦成,不宜灌溉。
城西川水,發源於車道櫻桃掌山麓,全長42公里,水質較好,可灌溉,已建成5000畝灌區。
玄城溝水,發源於小南溝白羊井,全長約40公里,流域面積361.4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610萬立方米。其中洪流量391.01萬立方米,基流量218.99萬立方米,水質苦成,豐水期可灌地1——2次。
代城溝水,發源於斷峴子,全長約40餘公里,已建成千畝以上灌區,但水質不良,豐水期可灌地1——2次。
孫家河,上游為慶陽縣周家河,流經本縣30公里,水質較好。
清平溝,城西北40公里,有常流水,注入環江。水質苦成,不宜飲用。
城東溝,城西一里許,內有常流水,注入環江。
柔遠河,發源於環縣四合塬,到慶陽城南與環江匯合,全長120公里。平均年徑流量0.876億萬方,輸沙量2149萬噸,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198公斤。1963年曾出現過6470秒立方流量,1965年曾出現過4860秒立方流量。
縣川河,古稱建水或樂蟠河,馬蓮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子午嶺四麓三宮’橋,經常咀鋪、老城鎮、板橋三鄉鎮,納干揪溝、北川、瓦崗川諸水於板橋清涼寺注入馬蓮河。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788平方公里,平均比|海7.8%0,多年平均流量’o.5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總徑流量0.166億立方米(最大,7月,0.036億立方米;最·88合水縣誌小,l月,0.004億立方米)。上游建水庫l座,沿河修渠6條。石質河床,槽窄岸高(4米~5米)。上遊河道多為灌木,草匍覆蓋,水質清純,可飲用灌溉,歷史水患較少。
固城河,馬蓮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子午嶺午亭子西側,經大山門、固城、吉艦、肖咀川道,納徐陽溝、朱劉溝、北J11、羅維溝諸水於肖咀鄉玉皇溝入寧縣。境內長63公里,流域面積69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8%0,多年平均流量0.46立方米/秒,年平均總徑流量0.145億立方米,(最大,7月,0.032億立方米;最小,l月,0.003億立方米)。泥質河床,上游系林區,固城以下植被漸少,?可岸易擁塌。水質優良,可飲用灌溉。河床兩岸耕地肥沃。
冉家河,合水縣老城鎮西五十里,源出安化界,南流入馬蓮河。
九龍河:古稱九陵水,以“JiI中有九堆似陵"而名(《太平寰宇記》)j后隨狄梁公斬九龍的傳說演為九龍河,位於寧縣城南。其源發自龍池一帶,由東向西橫穿縣域東部,至縣城西南匯入馬蓮河,流程56公里。其水可飲、可漁、可灌。沿川村鄰社毗近百華里,JtI台有地1.4萬餘畝。川口以南山、東山屏成門戶◆內寬而外窄。著名桃鄉菩薩廟,即在川口以內開闊地帶。這裡水豐土沃,陽光充足,庄舍錯落,JlI台成畦。陽春--Jl,楊柳吐青,麥苗泛翠,隨之桃、杏,果、梨等綻蕾怒放,漫若雲霞,可以說是寧縣佳景之一。
峴瓦川,古稱珊瑚川,位於縣城西北7公里馬蓮河西,源於西峰鎮東南溝壑,從馬套入寧縣境,至昔家川南匯入馬蓮河,流程約8公里。JtI口東側即畫石山所在。
城北河:古名洛水,后ⅡLI寧江,上段又叫寨子河,在寧縣城北,源自古城、襄樂兩川。古城川流經合水縣地,子魁星樓入寧縣境,貫縣域中部20公里,於縣城西郊匯入馬蓮河。川台地6540畝,古產“葦、荻、花、,葯,,,現主產小麥雜糧,大棗質地尤佳。
馬蓮河
馬蓮河
爛泥溝,在縣城西南15公里一帶,為焦村,和盛地區分界,源自長官村東,至渭一口入馬蓮河,長約20公里。70年代中期,焦村地區的農民群眾徹底治理其上游坡谷,使溝坡梁峁如碧螺,堪稱寧縣新景之一。
老虎溝,在縣城西南24公里一帶,為新莊源於太昌鎮東,東流15公里,至魏家川入馬蓮河。50年代末,當地群眾修築攔水大壩,其時碧波回蕩,澄澈溝谷,白鶴、水鴨等遠來棲息,惜未能鞏固以利用。
柳葉溝;在縣城北30公里一帶。源於羅山灣,中段為寧縣、合水縣界,西南流至川口村,匯入城北河,長約40餘公里。
古峪溝,在縣城南16公里一帶,源於早勝鎮南,西流約5公里入馬蓮河。溪水源頭築壩蓄水,提灌原頭已有多年。
水磨溝:在縣城西2公里馬蓮河西,源於王家莊北,溪水東流約15華里,至河西坡入馬蓮河,相傳舊時曾安裝水磨,其實原傳溝有“水貓",本此為名。
元城河(古為泥水,見《漢書》):發源於陝西省定邊縣青沙嶺的康岔及東溝灣,沿縣西川向南流經喬川、元城、懷安、五蛟、李良子、悅樂入慶陽縣境。在本縣境內長七十公里,主要匯入水流有張川溝、土門溝,懷安溝、白馬川,塌泥溝、藍家溝、雅義溝、辛家溝、寺溝門溝、留溝、寇家溝溪水.
柔遠河:發源於喬河公社的張家溝,向南流經喬河。柔遠、溫台到悅樂南溝門注入元城河,全長約五十公里,主要匯入水流有喬河溝、小西溝、柔遠東溝、土坪,柳灣溝,鑰匙溝溪水。、二將川河(古為華池水,見《唐書》):發源於紫坊畔公社劉坪大隊的王嘴子,向東南流經山莊、林鎮到東華池進入合水縣界,全長約五十公里,較大的支流有荔園堡河、小河溝、大風川、豹子川河等。’城壕河。發源於定漢公社的太陽坡和廟嘴子,向西南流經定漢,城壕到悅樂的新堡,注入元城河,全長約四十公里,主要匯。入水流有什社溝、雷家川,白義溝,曹家溝、白沙溝溪水。
元城河,縱貫縣西,是縣內最長的河流,漢至隋代稱泥水,唐代稱白馬水,宋金稱延慶水,今為東河上游主幹河段,源於陝西定邊縣白馬崾峴鄉章陽山,由鐵角城自北向南入境。東側依次接收洪溝、魚兒掌溝、朱灣溝、王溝、鴨子咀溝、老虎溝、清水溝、豹子掌溝、張川溝、高岐溝、土門溝、懷安溝、柳溝、肖溝、汪溝、夏溝、九條溝、柴家溝、蘭家溝、趙家溝、寺溝門溝、賀兒溝、柔遠河、小川溝、辛家溝、城壕河等溝水及支流;西側接收范陳溝、陶岔溝、任掌溝、松溝、雷家溝、黑掌溝、麻地溝、武家溝、龔河溝、呂溝門溝、‘黑柳溝、曲掌溝、白馬河、方渠溝、雅義溝、戶家溝、毛溝門溝、劉家溝、留溝、旋渦溝、寇家溝、見溝門溝、新堡溝、大林溝等溝水及支流,流經喬川、元城、懷安、五蛟、李良子、悅樂等鄉鎮,於悅樂鎮新堡村林溝口出境。全長101公里,縣內河段92公里。主川河床比降3%0。流域面積2664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401平方公里。流域內地形為黃土梁峁丘陵及黃土殘塬溝壑,絕大部分面積為無林區,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強烈,部分支溝曾有泥石流現象。入境年平均流量0.208立方米/秒,出境年平均流量2.43立方米/秒。年輸沙量1950萬噸。
白馬河,發源於環縣樊家川鄉閻塬村田崾峴村小組堡子墳灣,由白馬村杏樹咀入境,東側依次接收杜家溝、湫溝、柴溝、塬東溝、蔣岔溝、水泉溝、西掌溝、杜寨子東溝等溝水;西側依次接收楊掌溝、張下溝、連集溝、董家溝、呂家溝、莊子溝、賀家溝、杜寨子西溝、周家溝、楊咀子溝、塌泥溝等溝水,流經白馬、五蚊2鄉,於五蛟村匯人元城河。全長49公里,境內35公里。主川河床比降4.3‰。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89平方公里。流域區全屬黃土梁峁溝壑地形。入境年平均流量0.121立方米/秒,出口年平均流量0.374立方米/秒。年輸沙量382萬噸。
柔遠河,是元城河最大支流,源於北部縣界喬河鄉小馬岔村,東側依次接收武家河溝、喬河溝、柔遠東溝、柳灣溝、鑰匙溝等溝水;西側依次接收芋子灣溝、小西溝、火煙溝、土坪溝等溝水,流經喬河、柔遠、溫台、悅樂等鄉鎮,在上堡子匯入元城河,全長49公里。流域面積593平方公里。主川河床比降6.6‰。出境流量0.605立方米/秒。流域內,沿子午嶺一側有疏林地22.3平方公里,余為無林區。年輸沙量439萬噸。
城壕河,為縣南最大河流,源於子午嶺西部,北側依次接收洞子溝、王西溝、橋溝、雷家川、胡家溝等溝(川)水;南側依次接收曹畔溝、曹咀子溝、造紙溝、拾社溝、白岔溝、四咀溝、張八溝、樊畔溝等溝水,流經定漢、城壕等鄉,於轉咀子匯人元城河,全長37公里,主川河床比降9.3%o。流域面積43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94.6平方公里,佔21.9%。該流域地處黃土殘塬溝壑區和子午嶺林區邊緣,植被較好,出口年平均流量0.342立方米/秒。年輸沙量130萬噸。
縣內涇河水系尚有喬川、上里塬、王咀子境內洪德東溝、彭家寺溝及柳樹河溝水注入馬蓮河西Ji』支流環江;城壕鄉南部合水=lt/iI水,經合水縣注入馬蓮河。

治理開發


水庫

虎家溝水庫,位於環江上游之耿灣川支流,屬小(一)型。1973年11月建成,壩高36米,庫容量525萬立方米。水庫灌區1976年建成。乾渠長4400米,支渠長750米。可灌地1500畝。后因水質差,未投入灌溉,設施毀棄。
高寨溝水庫,位於環江中游高寨溝,屬小(一)型。1971年11月施工,翌年6月竣工。壩高33.5米,長184米,流域面積39.3平方公里。溝內長流水0.02立方米/秒。壩高36米,庫容量440萬立方米。水庫灌區1976年10月建成。乾渠總長3470米,支渠兩條,長2200米。可灌地2400畝。
馬蓮河
馬蓮河
新村水庫,建於固城河上固城,建於1973年,1975年7月27日毀於洪水,1976年8月一1979年5月修復。主壩為黃土均質大壩,高18米,頂寬6米,長567米,總庫容296.6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67平方公里。泄洪洞為有壓涵洞,長55米,最大泄量13立方封毛/秒。非常溢洪道長372米,底寬4米,頂寬10米。有效灌溉面積1583畝,保灌面積400畝。引水渠道為南一渠道。
香水水庫,建於固城河上固城,建於1966年,壩高12米,長18.3米,頂寬4米,庫容53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790畝,保灌面積1350畝。引水渠道為南二渠道。
王家河水庫,建於縣川河蒿咀鋪,建於1974年,壩高19.2米,長261米,庫容109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583畝,保灌面積850畝。
孔家溝水庫,建於縣川河板橋,建於2002年,壩高23米,庫容14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1萬立方米,年蓄水量45萬立方米。

灌區

城西川灌區位於環江支流城西川口。1971年6月施工,1973年春完成跨江渡槽工程。1974年建跨江渡槽延伸渠道。1980年襯砌維修渠道。乾渠總長15公里,支渠長36公里。年渠流水量0.099億立方米,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設計灌地6000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500畝。
固城河二乾渠道1984年4月開工,1993年5月竣工。建成渠首壩系工程1處、乾渠1條13.46公里、支渠1條2公里、斗渠38條15.2公里,渠系建築物219座。從固城鄉董家寺村下鄧自然村起,沿固城河經新莊,至吉唄鄉丑家川村學術台組,發展有效灌溉面積6400畝。1980建成三乾渠道。
縣川河引水渠道有:南北渠道,在板橋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1立方米/秒,渠道長6公里,有效灌溉面積434畝,保灌330畝。永壩渠道,在板橋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渠道長3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04畝,保灌150畝。劉家寺渠道,在板橋引水,取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積200畝,保灌80畝。南合渠道,在老城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2立方米/秒,渠道長602公里,有效灌溉面積670畝,保灌620畝。
固城河引水:三乾渠道,在吉峴引水,2006年建成,取水流量0.2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積2300畝,保證灌溉面積2300畝。
余家砭灌區位於城壕鄉余家砭村,水源地為城壕川,系自流引水渠道,全長13公里,總投資15.3萬元,1955年8月開工,1956年11月完成初建,襯砌渠道0.6公里,引水流量0.1立方米/秒,配套渠系建築物58座,發展有效灌溉面積850畝,1962年因水毀、設施老化,停止運行。1965年4月至1966年4月進行維修改造,修建渠首工程1處,跨河、跨溝渡槽2處,襯砌渠道0.5公里,恢復灌溉面積750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50畝,總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00畝。
悅樂灌區位於悅樂鎮川區,由3條自流引水渠道組成。1956年5月,在上堡子建成五里坪渠,水源地為柔遠河,全長8公里,引水流量0.12立方米/秒;投資35萬元,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1968年,在新堡建成東風渠,水源地為元城河,全長7公里,引水流量0.6立方米/秒,投資41萬元,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100畝。1976年,在店坪建成店坪渠,水源地為元城河,全長0.4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投資40萬元,發展有效灌溉面積50畝。1986年4月至1991年11月,對悅樂店坪渠、五里坪渠、東風渠進行了改建,分別改稱一乾渠、二乾渠、三乾渠,統稱為悅樂灌區,總投資245.4萬元。主要工程項目有:襯砌一乾渠(原店坪渠)0.4公里,襯砌二乾渠(原五里坪渠)10.2公里,襯砌三乾渠(原東風渠)4.8公里;襯砌斗渠18條6.2公里;渠道總長21.6公里;新建上堡子倒虹吸工程1處,安裝管徑600毫米水泥預製導水管230米,架設過水橋1座,橋高8米,寬2.6米,長84米,總投資24萬元;改建渠首工程3處;配套渠系、田問各類建築物278座。引水流量0.2立方米/秒。總有效灌溉面積3825畝,其中一千渠325畝,二乾渠1500畝,三乾渠2000畝。
北千渠1958年“大躍進"中,慶陽縣計劃引元城川、白馬川、周家溝三股水,灌溉元城以下至慶陽縣城東、西川台地15萬畝。設計干支渠長170公里,土石方工程量1220多萬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120多處。其中,華池境內干支渠長71公里,土石方工程量509萬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20多處。工程於1958年4月開工,先後投入農村勞動力10萬人。其中華池4個公社先後投入勞力2萬餘人,建成元城趙埏子渠首工程1處,開挖趙圾子至五蛟引渠基礎工程30公里。此項工程由於缺乏科學論證與合理設計,於1961年3月停建,被群眾稱之為“白乾渠"。1965年,在原北乾渠基礎上經過改線整修,建成從渠首元城趙圾子至懷安教場坪自流灌區,改稱紅旗渠。全長13公里,其中利用原北乾渠5公里,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50畝,總投資27.3萬元。

水電

馬蓮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2萬舐,可開發利用量為4000至8009豇,據測在本河段楊灣和王家河可建兩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114萬千瓦。
馬蓮河
馬蓮河

流域治理

1994年2月,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馬蓮河流域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實施。項目區涉及西華池、吉壩、何家畔、定祥、店子、太我、固城、段家集、肖咀9個鄉鎮,53個行政村,董窪溝、大溝、太樂溝、羅維溝、千水溝、北溝、明溝、玉皇溝、西溝、自楊溝、朱劉溝、固城川12條小流域,項目總投資7142.18萬元,其中世行貸款4123.84萬元。至2001年,一期項目實施結束,項目區共完成造林18.59萬畝、人工種草4.86萬畝、修建梯田4.8萬畝,建淤地壩16座、苗圃6座、果庫10處項目區位於縣城北部,屬涇河二級支流縣川流域,轄板橋、老城、茵I咀鋪3個鄉,8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項目總投資171.8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20萬元。2002-2004年,項目區治理植被總蓋度0.6以上的而積156.38平方公里,占項目區總面積的73%,有效地控制了項目區水土流失。
重點排污企業兩家:子強乳品有限責任公司、古象奶業有限責任公司,年排放污水l萬噸(廢水中以化學需氧量為主),生活污水年排放未經處理,通過城市管網流人馬蓮河。2006年,縣醫院污水處理項目建成,日處理污水60噸,關停羅葦溝水源、二級保護區汕井5口

河谷交通


至少在漢時,就有自慶陽沿環江經劉口子至定邊之馱運道路。唐、宋時,又開闢了自環縣出青岡峽,達靈武通寧夏之故道。又據毛井廟兒掌《創修白馬城記》碑文載,明時已有自二十里溝口西折,經馬坊川、磚城子、白馬城與固原至平涼道路相連。這3條道路全為運送軍需、集散土特產品之馱運道路。1933年,國民黨軍第35師從靈武故道至慶陽試行汽車,經過本縣。1935年國民黨省政府《二十七縣社會調查》載:。環縣最長度道路有三百二十里,寬丈余,但溝渠阻隔,凸凹坎坷,行旅感苦,並無修理建築情形。’’1941年,曲子縣政府動員群眾整修慶(陽)——定(邊)路之曲子段,路面添設排水溝,並整修了馬崗子橋,馬車遂通行。1947年2月,國民黨陸軍第81一師,從寧夏甘城子經楊東掌、冰草川、馬坊川至環縣城,修築簡易公路130公里,並通汽車。后廢。
先秦通道即先秦時通往長城各要霖的道路。經過境內的一條是自義渠縣城北延,沿馬蓮河至板橋,東北向至老城鎮,西北向至慶城縣。
漢北道修築於西漢初年。元鼎五年(前l12年)漢武帝因北地迫路失修而誅殺此地太守及其屬僚,朝野大震。後任北地太守迅速復修道路,沿途建築城堡,每10里置一亭,管護道路,並築膳宮,建倉·430合水縣誌儲,備供具。其路線南起長安,北至寧夏吳忠。境內路段南起宮河,經吉艦、西華池、板橋,沿馬蓮河於孟家橋進入慶陽,總長32.5公里,亦為泥陽古道路段。唐宋時為靈州道路段,多次復修。1935年整修為寧縣至西華池馬車道。其遺址大部分現已改修為寧(縣)合(水)國有幹線。
馬蓮河
馬蓮河

簡介


馬蓮河是慶陽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馬蓮河源頭有二:一條發源於陝西定邊縣馬鞍山,另一條發源於寧夏鹽池縣麻黃山。其向南流至寧縣政平注入涇河,是涇河最大的支流。馬蓮河全長375公里,流域面積1.9萬平方公里,其中慶陽境內流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占涇河流域面積的89%;年徑流量4.8億立方米,主要靠降雨補給。整個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量1.34億噸,最大含沙量1050公斤/立方米,占甘肅年人黃(河)泥沙量的2l%。馬蓮河北段環縣以上水味苦,礦化度高,不能飲用和灌溉。
馬蓮河
馬蓮河
馬蓮河
馬蓮河
馬蓮河東川
馬蓮河東川是華池縣境內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2423.8km2,幹流在縣內長12.3km,主要由元城川、白馬川、柔遠川、城壕川4條較大支流組成。
1、元城川:元城川發源於陝西省定邊縣白馬崾峴鄉,流經華池縣喬川、元城、懷安、五蛟、李良子鄉,於悅樂鎮林溝口出境,流入慶城縣。幹流長101km,主河道比降3‰,境內流域面積1048.2km2,入境徑流量307.6×104m3/a,出境徑流量3239.4×104m3/a。現狀水質為Ⅴ類,灌溉係數6~8,礦化度1280mg/L,屬人畜不宜直接飲用的水源。
2、白馬川:白馬川屬元城川的支流,發源於環縣八珠鄉邊崾峴,在華池縣杏樹咀入境,流經白馬鄉,於五蛟鄉匯入元城川,幹流長49km,主河道比降4.3‰,流域面積233.5km2。入境徑流量427.9×104m3/a,出境徑流量1081.0×104m3/a。現狀水質Ⅴ類,水質礦化度1420mg/l,灌溉係數9.3,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3、柔遠川:柔遠川發源於本縣北部橋河鄉的小馬岔村,流經橋河、柔遠、溫台、悅樂等鄉鎮,於悅樂鎮上堡子匯入馬蓮河東川。幹流長49km,主河道比降6.6‰,流域面積593.9km2,出境徑流量1661.1×104m3/a。現狀水質Ⅴ類,礦化度大於250mg/l,灌溉係數9~15,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4、城壕川:城壕川發源於本縣子午嶺林區,流經定漢鄉,於城壕鄉的轉咀子匯入馬蓮河東川,幹流長37km,主河道比降9.3‰,流域面積425.2km2,出境徑流量1189.3×104m3/a。現狀水質Ⅳ類,礦化度758mg/l,灌溉係數9~17,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二、馬蓮河西川
,名曰環江。
華池縣屬於馬蓮河西川的主要支流有魏家河、柳樹河等,流域總面積195km2。
1、魏家河:魏家河發源於上里原鄉陳家掌村,是馬蓮河西川二級支流,於上里原鄉鴨兒溝出境,河長13km,主河道比降9‰,流域面積11.5km2,出境徑流量24.4×104m3/a。現狀水質Ⅴ類,礦化度1210mg/l,灌溉係數7.1,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2、柳樹河(又名辛家溝):柳樹河發源於上里原鄉鴨口村,屬馬蓮河西川一級支流,流經王咀子鄉於轉咀子村出境。河長19km,主河道比降7‰,流域面積35.1km2,出境徑流量74.4×104m3/a。現狀水質Ⅴ類,礦化度1010mg/l,灌溉係數9.1,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歷史文化


馬蓮河是慶陽的母親河,以她豐美的乳汁,哺育了這裡世世代代的人民。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類的生存、社會經濟的發展樣樣離不開水。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我們通過求本溯源,探討和認識馬蓮河的歷史演變,以史為鑒,對於治理和改善該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現考述如下:
一、馬蓮河本為涇水正源上古時的馬蓮河叫涇水。其據是:1、撰於春秋戰國時的《山海經·海內東經》在記述涇、渭發源地時說:涇水出長城北山,山在郁郅長垣北,入渭。渭水出烏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這裡說的長城,是指戰國時秦昭王所築的長城,途經今馬蓮河上游(稱環江)的環縣、華池境。郁郅,戰國時城名,屬義渠戎國,西漢置郁郅縣,即今慶城縣。上述關於涇水源出地方位及流向的記述,是明確而具體的。和今馬蓮河上述環江的源出地完全吻合。證實馬蓮河上古時為涇水正源。而源出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六盤山東麓老龍潭,流經平涼的這段涇水,上古稱焉支水,又稱烏支水。至今涇源縣境內一段涇水,仍保留古名,叫胭脂水,焉支、胭脂同音,均為古羌戎語的漢字記音。直到東漢人班固撰《漢書·地理志》時,才將原來的涇水,根據當時人們約定俗成已叫泥水的現實,記為泥水,而將原來涇水重要支流的焉支水,寫為涇水。《漢書·地理志》北地郡:
郁郅,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苑官。
該志在安定郡下記:涇陽,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流至楊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百里,雍州川。
漢代涇陽縣,即今平涼市區,縣治在涇水北岸。雞頭山,今為崆峒山。從此源於涇源縣,流經平涼的涇水,由於史書的記載,被固定了下來,相沿至今。這裡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禹貢》並未記載涇水發源地,而只說:“涇屬渭”,其意就是唐代人說的:“言治涇水入於渭也。”
2、馬蓮河上游稱環江,有二源:一為東川,源於陝西定邊縣之馬鞍山,二為西川,源出寧夏鹽池縣之麻黃山,至環縣洪德兩川合稱環江,流經慶城東河匯入后稱馬蓮河,至寧縣政平,匯入涇河。全長374.8公里,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涇水在寧縣政平以上段,流長約216公里。相比之下,馬蓮河比涇水正源長150多公里,其流域也大於涇河流域面積。故春秋戰國時,人們把今馬蓮河稱做涇水正源,是符合實際的。
3、馬蓮河流域是先秦隴東的政治經濟中心。古代江河源頭的記載,往往受當時政權設置,經濟、文化、交通以及自然條件的制約。西漢之前的隴東,其政治經濟中心在今馬蓮河流域。夏、商之時,周人先祖不窋、公劉發跡於該河流域。春秋戰國時的義渠戎國都城也在該河流域的寧縣城西二華里廟嘴坪。秦、西漢北地郡治在義渠道,即今寧縣。武帝元鼎3年分北地郡、新置安定郡。北地郡治馬嶺,也在馬蓮河流域。安定郡治高平即今寧夏固原城。秦代所修的直道,也是經馬蓮河流域東邊的子午嶺,直通九原。到了東漢末年,馬蓮河流域大部被羌胡所佔,從此隴東的政治、經濟中心,才移到了涇河流域的涇川、平涼一帶。
4、上古之時,涇清渭濁,有個成語叫“涇渭分明”,說的是涇水匯入渭水后,清濁兩股水很分明。
二、涇水為何變成泥水涇水在上古時,以清澈見底而聞名,而作為涇水正源的今馬蓮河,歷經秦、西漢兩代,為何地變成了泥水?
秦、漢北地郡,地北接匈奴,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抗擊匈奴,秦始皇使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胡,還修築了長城和直道,這兩項耗費巨大人力、財力的重大國防工程,均經北地郡及馬蓮河流域。西漢武帝時,為抗擊匈奴作物質準備,又大規模移民實邊。《漢書·武帝紀》載:
(元狩)四年冬,有司言關東貧民徒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
這些移民到一個新的地方后,由官府供給口糧、農具、籽種,劃定地界,開荒生產,發展農牧業,直到自立為止。
上述這些有力的措施,為鞏固秦漢西北邊防,解決前方軍需民食,最後擊敗匈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取得勝利的同時,由於過度的開發,毀壞了這裡的森林草山,使自然生態失去了平衡。戰國時北地郡地廣人稀,森林茂密,河水清澈蕩漾。大量移民的到來,“毀林開荒,倒山種地。”就是說先燒掉一片山林,種幾年糧食后棄耕,再燒掉一片山林,再種幾年,如此往複,不到幾十年,當地的森林便破壞殆盡。這種古代粗放的耕作,直到民國時,在慶陽東北部山區仍然延用。秦、漢北地郡馬蓮河流域的森林,就這樣從秦代開始,歷時約200年,到西漢末期便遭嚴重破壞。加之當地黃土酥鬆,易於沖刷,每遇沛雨,水土大量流失。這樣,昔日蒼翠的群山變成了光山禿嶺,清凌凌的河水變成了泥水。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說的: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西亞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卻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儲存水分的中心。
三、馬蓮河的由來關於馬蓮河一名的由來,1995年出版的《地名辭典》甘肅省卷中說:“因河谷中馬蘭草叢生,俗稱馬蘭為馬蓮,故名。”這一說法,正確與否,讀者自會辨別。我們認為馬蓮,本為馬蘭,古代羌人部族名。蘭,古音可讀蓮,蘭、蓮古音同。今陝西旬邑縣有條馬攔河,都是羌語馬蘭的漢字記音。
馬蘭部族原居今甘肅隴南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南部之地,東漢時遷居北地郡泥水下游流域及陝旬邑縣一帶,《晉書·惠帝》載:(永平六年)五月,匈奴赫散弟度元帥馮翊、北地馬蘭羌、盧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張損死之。
馬蘭羌以後在此長期定居下來,歷東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成了這裡的主體居民。再說泥水流域,東漢末年後,被羌胡佔據,連年的戰爭使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森林又起,生態又得到了恢復,昔日的泥水又清澈見底了。這時人們又約定俗成,不再叫泥水,而叫馬嶺水或白馬水了。《元和郡縣圖志》慶州、順化縣下記:
本漢郁郅縣。後漢迄晉,戎虜所侵,不立州縣。後魏及周,以為鎮防。隋開皇16年,於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縣,在馬嶺、白馬二水口,因以為名,屬慶州。
原“出北蠻夷中”的泥水上游,即今慶城東河(亦叫柔遠河),隋初已不叫泥水,而稱其為白馬河了。以後人們又約定俗成,把慶城以南至寧縣政平的這段河流叫馬蘭河,因該河段流域馬蘭部族所居而得名。蘭、蓮古音同,人們把馬蘭河又俗稱馬蓮河,相沿至今。
昔日的馬蘭部族,在長期接受漢文化的過程中,早已被融入漢民族之中,為人們所遺忘。唯有日夜流淌的馬蓮河,向人們不斷訴說這片土地曾經的主人———馬蘭羌的歷史。
馬蓮河流域是甘肅省唯一的革命老區,1934年,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根據地,為長征中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是八路軍三大主力開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慶陽先民、中醫鼻祖岐伯曾在此與黃帝論醫,成就了中華醫學巨著《黃帝內經》,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慶陽香包隴綉、民間剪紙、道情皮影等民俗文化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