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環縣的結果 展開
  • 甘肅省慶陽市下轄縣
  • 環州

環縣

甘肅省慶陽市下轄縣

環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北部,介於北緯36°1'—37°9',東經106°21'—107°44'之間,東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南接甘肅慶城、鎮原縣,西連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吳忠市同心縣,北靠寧夏鹽池縣。東西寬約124公里,南北長約127公里,總面積9236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環縣下轄10鎮10鄉,有251個行政村,11個社區,1487個村民小組。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環縣常住人口為304687人。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土家族景頗族等13個少數民族。 

環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小雜糧之鄉”、“中國皮影之鄉”,是西北羊絨、羊毛、皮張和各種肉食品的主產地之一,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徠020年2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環縣實現生產總值109.64億元,同比增長6.1%(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72億元,同比增長5.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增長8.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03億元,同比增長1.3%。

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環縣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
環縣在歷史上屬西北邊陲之地,禹貢九州之時,屬雍州之域。三代之前,又屬古西戎地。
春秋及戰國之初,仍為義渠戎國。
秦厲公時,始伐義渠,後秦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置義渠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分全國三十六郡,環屬北地郡。
西漢時,又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環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時北地郡郡治在馬領(即今馬嶺鎮),領縣十九,環縣屬方渠縣,治所在今合道川口環江與之交匯之處,約曲子鎮西北之張旗一帶。後漢之時,屬涼州刺史部之北地郡
三國、西晉之時,沒入羌胡地,正史無載,缺乏資料可考;
東晉十六國時,先屬前趙,再屬前秦、後秦,后屬赫連勃勃之夏國隴東郡;北朝時,為北魏豳州地,后屬西魏朔州(治地在今慶陽市慶城縣),北周時屬寧州西北地郡(治地今慶城縣)。
隋朝,改西魏之朔州置弘化郡,領縣七,環屬弘德(今洪德)縣。
唐時,改隋弘化郡為慶州,屬關內道,置慶州中都督府。天寶時,領縣十,環屬慶州方渠縣。
五代晉天福四年(939年),五月,改方渠鎮升為威州(時方渠屬靈州),隸靈武,並割木波、馬嶺二鎮屬之。周廣順二年(952年),因避太祖郭威諱,改威州為環州。這便是環縣作為“環州”的最早記載。周世宗顯德四年(957年)九月,降為通遠軍。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復為環州,領縣一,通遠(即環縣)。屬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慶陽府。
金時屬慶原路之環州,領縣一,即通遠。
元代屬鞏昌總帥府,仍為環州,領通遠一縣,至元七年縣併入州。
明隸陝西行省慶陽府,為環縣。
清因之,仍屬慶陽府環縣。康熙八年(1669年),置甘肅省,環縣始從陝西省改歸甘肅,縣治自元明以來,均在縣城。
2014年,省民政廳(甘民復〔2014〕143號)批複同意撤銷洪德鄉,設立洪德鎮。2015年,省民政廳(甘民復〔2015〕155號)批複同意撤銷合道鄉、樊家川鄉、虎洞鄉、毛井鄉,設立合道鎮、樊家川鎮、虎洞鎮、毛井鎮。
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環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准退出。

行政區劃


2014年,撤銷洪德鄉,設立洪德鎮。
2015年,撤銷合道鄉、樊家川鄉、虎洞鄉、毛井鄉,設立合道鎮、樊家川鎮、虎洞鎮、毛井鎮。 
截至2019年,環縣轄10個鎮(曲子鎮木缽鎮甜水鎮、環城鎮、樊家川鎮、洪德鎮、合道鎮、虎洞鎮、毛井鎮、車道鎮),10個鄉(演武鄉、天池鄉、八珠鄉、羅山川鄉、小南溝鄉、蘆家灣鄉、耿灣鄉、秦團庄鄉、山城鄉、南湫鄉)和四合原旅遊開發辦公室,下設251個村、1487個村民小組和5個城市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環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北部,地處北緯36°1'—37°9',東經106°21'—107°44'之間,東臨甘肅華池縣、陝西定邊縣,南接甘肅慶城、鎮原縣,西連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同心縣,北靠寧夏鹽池縣。東、西寬約124公里,南北長約127公里,總面積9236平方公里。

地貌

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殘塬溝壑區向沙漠區的過渡地帶。地貌分為西部掌地丘陵溝壑區、北部梁峁丘陵溝壑區、南部殘塬丘陵溝壑區、中部環江河谷區。全境90%以上面積為黃土覆蓋,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有流域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溝道17364條(其中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1820條),有大小山樑859架、山頭3萬餘個。有大小殘塬527塊(其中秦團庄鄉大巴咀塬、環城鎮馬坊塬、八珠鄉八珠塬、合道鎮趙塬、羅山鄉大樹塬為環縣五大塬),面積30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3%。有掌區小流域382條,面積93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0%。全縣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走向,海拔最高點為2089米的毛井馬大山,最低點為1136米的曲子五里橋,相對高差為953米,縣城海拔1300米。

氣候環境

環縣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9.2℃,無霜期200天,日照時間2600小時,常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且時空分佈不均,降水時段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蒸發量高達2000㎜。降水地域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縣南天池、演武年均降水400㎜左右,縣北甜水、山城年均降水不足200㎜。因降水量少,加之土壤質地疏鬆,保墒差,經常處於乾旱狀態。全縣森林覆蓋率9.14%,荒漠面積佔到總土地的58%,平均每年擴大6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環縣境內礦產資源富集,煤炭預測儲量684億噸,煤層氣3480億立方米,石灰岩2000多萬噸,白雲岩1200多萬噸,其中千米以淺整狀煤田51億噸,規劃建設“三大礦區”、“五大煤礦”,其中劉園子年產90萬噸煤礦已正式投產,甜水堡煤礦年產240萬噸煤礦聯合試生產。石油地質儲量超過5億噸,年產量超過200萬噸,是長慶油田主產區。風能資源豐富,規劃建設“六大風場”,其中華電南湫20萬千瓦、華電毛井一期40萬千瓦、華潤甜水堡一期5萬千瓦風電場已建成投產。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環縣境內有野生動物140餘種(梅花鹿、野豬、狐、黃羊等),野生藥材80多種(甘草、秦艽麻黃遠志等)。

水資源

環縣境內有馬蓮河蒲河、清水河、苦水河4條流域。全縣有水泉2145眼,水質較好、可飲用的有1835眼。全縣境內有常流水的溝道1432條,水質較好的僅有96條。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2.1億m,其中60%以上是洪水,常流量僅有6800萬m左右,實際可利用淡水量僅3000m左右,人均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2、全省平均水平的1/10、全市平均水平的1/3。環江是縣內主要河流,發源於甜水樊溝泉,流經縣域140公里,枯水期流量0.5m/秒以下,夏秋洪水期流量1000m/秒左右,暴漲暴落。2013年“7·14”特大暴洪災害,安山川洪水流量達到1800m/秒,為200年一遇。

人口民族


徠2019年,環縣10.28萬戶,總人口36.5萬人(公安戶籍人口),其中:城鎮6.06萬人,農村30.44萬人。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環縣常住人口304687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302918人相比,增加了1769人,年平均增長0.06%。 
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土家族、景頗族等13個少數民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環縣常住人口為304687人。

交通


全縣境內現有等級公路217條3580公里,其中:國道1條128公里,通鄉柏油路9條481公里,通村柏油路(水泥路)207條2971公里。

政治


何英禪:縣委書記、政府縣長
曹育錚:縣委副書記
張希岳:縣委副書記
毛曉艷:縣委副書記
祁建明:縣委副書記
劉永傑: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李聰: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李軍: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陳浩文: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鄭曉霞: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王效仁:縣委常委
李正鋒: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經濟


綜述

2019年,環縣生產總值113.37億元,同比增長2.9%(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92億元,同比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63.53億元,同比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34.91億元,同比下降2.8%。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5:56.3:31.2調整為13.2:56:30.8。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上升0.7%,增長貢獻率為26.6%,拉動GDP增長0.8%,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3%,增長貢獻率為102.4%,拉動GDP增長3%,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4%。按常住人口計算,地區人均生產總值3.61萬元。 
2019年,環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31.49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0.46元,同比增長9.7%。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5.69萬人,創收15.4億元。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98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
2020年2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環縣實現生產總值109.64億元,同比增長6.1%(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72億元,同比增長5.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增長8.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03億元,同比增長1.3%。

第一產業

2019年,環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18.75萬畝,增長7.5%。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85.55萬畝,同比增長1.7%,糧食總產量40.74萬噸,增長15.1%。其中夏糧種植面積47.28萬畝,同比下降3.8%,夏糧產量8.12萬噸,同比增長6.1%。穀物播種面積156.68萬畝,增長1.9%,產量36.02萬噸,增長16.8%。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5.02萬畝,下降4.1%,產量7.82萬噸,增長6.3%;玉米播種面積92.6萬畝,增長4.5%,產量24.72萬噸,增長24%;蕎麥播種面積9.21萬畝,下降2.3%,產量1.16萬噸,下降2.1%。
2019年,環縣豆類播種面積15.55萬畝,增長2.5%,產量1.81萬噸,下降0.5%。折糧薯類播種面積13.32萬畝,下降1%,產量2.9萬噸,增長6.8%。油料播種面積11.62萬畝,下降20.1%,產量0.97萬噸,下降28%,其中胡麻、油菜籽和葵花播種面積分別為8.13萬畝、0.5萬畝和2.99萬畝,產量分別為0.66萬噸、0.06萬噸和0.26萬噸。
2019年,環縣蔬菜園藝播種面積3.93萬畝,同比增長4.4%。蔬菜播種面積3.89萬畝,同比增長4.1%,產量3.05萬噸,增長10%。其中黃花菜播種面積1.14萬畝,同比下降4.4%,產量(干品)0.24萬噸,同比增長15.5%;其他蔬菜播種面積1.94萬畝,同比下降0.1%,產量2.58萬噸,同比增長8.6%。
2019年,環縣瓜果播種面積2.29萬畝,同比增長0.8%,瓜類產量5.29萬噸,同比增長4.3%。草莓和花椒播種面積分別為16畝和47.91畝,產量分別為17噸和15.72噸。核桃產量271.08噸,同比增長0.8%。中草藥材播種面積1.05萬畝,同比增長133.7%,產量0.35萬噸,同比增長72.8%。
2019年,環縣果園面積3.43萬畝,同比下降1.4%,其中:蘋果園面積1.66萬畝,梨園面積82.25畝,葡萄園面積26.59畝,桃園面積117.63畝,杏園面積1.74萬畝,棗園面積32.14畝,其它果園面積71.74畝;園林水果產量1.2萬噸,同比增長26.7%,其中:蘋果產量1.03萬噸,梨產量44.79噸,葡萄產量10.4噸,紅棗產量25.5噸,桃產量284.4噸,杏子產量1242噸,其他園林水果產量120.22噸。
2019年,環縣造林面積16.54萬畝,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18.42萬畝;四旁(零星)植樹4.7萬株,其中林木種子採集量9噸,當年苗木產量4101萬株,育苗面積1萬畝。
2019年,環縣大牲畜存欄6.89萬頭,同比下降3.7%,其中:牛4.25萬頭,同比增長0.6%;生豬存欄4.59萬頭,同比下降2.6%,羊存欄83.89萬隻(山羊57.7萬隻,綿羊26.19萬隻),同比增長3.4%;雞(鴨、鵝)存欄44.92萬隻,增長0.7%;豬出欄5.13萬頭,下降12.7%;牛出欄2.2萬頭,增長1%;羊出欄58.09萬隻(山羊36.7萬隻,綿羊21.39萬隻),增長6.3%。
2019年,環縣農村用電量1.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6.76萬噸,同比下降2.3%,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2.11萬噸,同比下降3.4%;塑料薄膜使用量0.9萬噸,同比下降1.6%;塑料大棚0.2萬畝,水平梯田158.2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1萬畝,保證灌溉面積4.4萬畝。

第二產業

2019年,環縣工業增加值61.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同比增長3.4%。其中:油田工業增加值54.05億元,同比增長3.1%;地方規上工業增加值3.58億元,同比下降3.1%;地方規下工業實現增加值0.77億元,同比下降1.5%。原油產量201.11萬噸,同比增長2.9%。

第三產業

2019年,環縣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0.03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2.7億元,87.5%;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13個,投資額7.67億元,下降2.8%,500萬元至5000萬元項目28個,投資額2.95億元,下降51.2%。甜永高速環縣段26.71億元,增長43.4%。
2019年,環縣擁有資質以內建築業企業3戶,總產值4.98億元,平均從業人數0.23萬人,增長35.3%。建築業增加值2.48億元,同比增長89.8%。
2019年,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4億元,同比增長8.2%。按城鄉看:城鎮15.56億元,增長7.6%;鄉村3.78億元,增長10.9%。分行業看:批發業2.46億元,增長5%;零售業13.43億元,增長9.3%;住宿業1.35億元,增長6.6%;餐飲業2.1億元,增長6.3%。共接待遊客95.0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7億元。
2019年,環縣大口徑財政收入7.58億元,同比增長14.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6億元,同比增長33.2%;財政支出51.63億元,同比增長35.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4.63億元,增長9.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5.01億元,同比下降4.3%。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環縣共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園)285所,其中公辦幼兒園37所,小學及教學點216所(其中小學97所,小學教學點119所),獨立初中16所,九年制學校10所,完全中學3所,高級中學1所,職專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另有民辦幼兒園16所。公辦教師4623人,按照辦學類型劃分:幼兒園492人,小學及教學點1882人,初級中學638人,九年制學校508人,完全中學615人,高級中學256人,職專220人,特殊教育學校12人。
另有民辦幼兒園教師208人。年末在校學生60183人,其中:學前教育11761人,小學及教學點22311人,獨立初中6887人,九年制學校6923人,完全中學7283人,高級中學2460人,職專各類專業2522人,特殊教育學校36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0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6.82%。

文體事業

2019年,環縣7個文化活動點演出1090場次,251個行政村舉行“精神扶貧文藝輕騎兵”巡迴演出活動,4家演出團體參與巡演,演出125場次。舉辦免費公益文化培訓班8期,培訓學員470多人次。新創小戲2部,小品3個,演出220場(次),演出收入90萬元。
41家皮影戲班演出2400多場(次),演出收入120萬元。廣播電視覆蓋率為100%,有線電視用戶3247戶,入戶率6.7%。有線電視光纜總長5180公里。截至2019年,環縣共有廣播電視無線調頻轉播站1座,廣播電視發射塔1座。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總量9萬冊,其中:紙質藏書3.9萬冊;博物館1個,館藏文物藏量4770件。

醫療衛生

環縣
環縣
截至2019年,環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為323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個(縣人民醫院、中醫院),私立醫院3個(仁和綜合醫院、康泰婦科醫院、德濟醫院),縣辦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縣衛生計生局綜合監督執法所、縣地方病防治辦公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14個(鄉鎮衛生院2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個,村衛生室250個,個體診所39個)。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編製病床數1151張,實有病床數1023張,每千人口實際擁有病床3.25張。全系統有工作人員1214人,其中:管理人員59人,工勤人員23人,技術人員1132人。有執業(助理)醫師363人,註冊護師(士)295人,每千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註冊護師(士)分別為3.59人、1.15人、0.93人。

基礎設施

2017年,全縣有廣播電視無線調頻轉播站1座,廣播電視發射塔1座,農村“戶戶通”、“村村通”工作成效顯著,電視覆蓋人口31.23萬人,覆蓋率為100%,有線電視用戶5179戶,有線電視光纜總長2850公里。

社會保障

環縣
環縣
截至2019年,環縣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12964人,其中城鎮居民2163人,農村居民210801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6271人,累計征繳5282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9388人,累計征繳5346萬元;企業養老保險享受待遇人數為2323人,累計發放養老金7432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享受待遇人數為2376人,累計發放養老金4998萬元。
截至2019年,環縣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78戶,1805人,金額6078.58萬元;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771戶,30162人,金額1076.49萬元。醫療保險全縣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共參保336018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16393人(在職13630人,退休2763人);城鄉居民共參保319625人(城鎮居民7917人、農村居民311708人),參保率99.57%。

文化


非遺文化

環縣道情皮影戲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的產物。皮影戲相傳產生於宋代,民間俗稱“燈影戲”、“小戲”,是採取“借燈、傳影、配聲”以演故事的手段,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成為當地人豐富文化生活和承擔祭祀、過關、還願、節慶等習俗的綜合性藝術。2006年6月環縣道情皮影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特產

環縣特產有:紫花苜蓿、二毛裘皮、甘草、遠志、秦艽、柴胡、麻黃、黃花菜、蕎麥、洋芋、羔羊肉等。
環縣蕎麥
環縣蕎麥,甘肅省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環縣蕎麥種植歷史悠久,因特定的地域和土壤條件,蕎麥籽粒飽滿、稜角突出、出面率高、麵粉細膩、色澤均勻,製作的食品外形光亮,入口潤滑,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P、B1、B2等,具有特殊的養生、美容、保健功效。
2010年9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環縣蕎麥”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慶陽白瓜子
慶陽白瓜子,甘肅省慶陽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慶陽白瓜子為葫蘆科作物種子,籽粒大、種皮薄、外觀潔白、籽仁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胡蘿蔔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有機酸。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慶陽白瓜子”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環縣皮影
環縣皮影,甘肅省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皮影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於2000餘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選用上等牛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而成。其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2014年0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環縣皮影”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

名勝古迹

八珠革命紀念館
八珠革命紀念館
八珠革命紀念館
八珠革命紀念館位於八珠鄉八珠原村。2008年3月,環縣縣委命名李鳳存家為“曾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的革命家庭”;2009年7月,環縣縣委命名“曾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的革命家庭”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紅色後代李鴻章投資5萬多元,維修革命舊址3孔,建成了陳列館,展出革命文物百餘件(張)。2011年,李鴻章聯合友人投資500萬元,規劃修建佔地20畝的八珠紅色革命紀念館。
靈武台公園
靈武台公園位於環縣縣城北關,是依託唐肅宗繼位的靈武古台、宋代磚塔、古城牆、烽火台等遺跡和靈武廟規劃修建的縣城綜合性公園。宋代磚塔是環縣歷史上一大著名景觀,始建於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即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塔體為八角結構,一磚到頂,銅質鍍金塔剎,通高22米,造型美觀,工藝考究,是慶陽市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磚塔。196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環縣
環縣
山城堡戰役遺址
山城堡戰役遺址位於環縣山城鄉馬掌子山、斷馬崾峴、哨馬營一帶,距縣城45公里。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
河連灣陝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
河連灣陝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紀念館位於環縣洪德鄉河連灣村,距縣城20公里,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中共陝甘寧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慶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昌閣景區
文昌閣景區位於環縣縣城環江西岸,是一處集文化游、宗教游、生態游為一體的旅遊景區。總面積1200畝,主要景點有環江翼龍雕塑、步雲橋、橋西廣場、文昌閣、鐘樓、鼓樓、狀元橋、硯池、任養亭、潤物亭等。
紀念館展廳
紀念館展廳
曲子革命紀念館
曲子革命紀念館位於素有環縣“南大門”之稱的曲子鎮東溝組,北距縣城38公里,南距慶城縣42公里。2014年9月27日在紀念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80周年大會前夕建成並對外開放。
紀念館建成后,將連同習仲勛紅軍小學,成為展示革命歷史和傳承革命傳統的重要載體,是環縣紅色旅遊的又一重要窗口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環縣
環縣
東老爺山
東老爺山位於環縣東北部陝、甘、寧三省區交界之處,海拔1774米,是道教名山,有“雞鳴聽三省”的之稱。有15座元、明、清古建和21座新建廟宇樓閣及景點,是休閑觀光、紅色教育、宗教旅遊的絕好勝地,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森林公園、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物保護

2020年7月,入選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劃歸長征片區(紅一方面軍)和陝甘寧片區。

代表人物


環縣著名人物有:孫萬福、解長春、張俊、董福祥、魏鎮、魏錕、魏時、王淵等。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