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樂鎮

湘樂鎮

湘樂鎮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位於寧縣東部,轄瓦窖、小坳等14村委會,105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46 平方公里。該鎮是寧縣東區中心集鎮,糧油、蔬菜、林果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鄉鎮企業有馬尾紗廠、於家酒廠、磚瓦廠等。民間藝術有石雕、刺繡、剪紙等。2001年該鎮被寧縣縣委、縣政府列為首批創建全區科技工作先進鎮。

鄉鎮簡介


湘樂,據史書記載:漢時在此設襄洛縣。後魏繼治於此改為襄,后演變為湘樂。湘樂鎮地處寧縣東部,面積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0萬畝,24535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該鎮走出了一條糧、煙、果、畜、企多業並舉的富民富鎮之路。該鎮烤煙生產年產值達180萬元;6735 畝優質果園年產果品1658噸;畜牧業年產值高達407萬元;鄉鎮企業年產值已超過5780萬元。人均年產糧達450公斤,人均純收入已超過1200元。商業貿易、飲食服務、文化娛樂等行業迅速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自然地理


湘樂鎮位於寧縣東區子午嶺林緣區,鎮政府駐地湘樂街距寧縣城35公里。
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改善基礎設施,重建了宇村、湘樂兩個集市,方便了群眾商貿活動;村村通電通路,部分村已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安裝了閉路電視,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基本情況


現轄瓦窖、小坳、柏底、湘樂、蓮池、龐川、方寨、任勞、宇村、於家、馮咀、樊灣、北倉、南倉14個行政村、105個村民小組。鎮域面積147平方公里,由宇村塬、湘樂川、平道川、小坳塬四個區塊相間構成,地形破碎,立地條件較差。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氣溫8.7oC,無霜期170天左右。全鎮現有24535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耕地5.53萬畝,其中川地0.87萬畝,塬地2.23萬畝,山地2.43萬畝;林地3.8萬畝,其中疏林地1.1萬畝,成林地2.7萬畝。

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湘樂古稱襄洛,漢時設襄洛縣,治在延安府界。北魏孝文帝遷治於此,改“洛”為“樂”,置襄樂郡。西魏大統十六年設燕州。唐代廢燕州,歸屬寧州,后演變為湘樂。這裡曾是陝甘寧邊區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6年新寧縣委、縣政府由楊家園遷至湘樂村東山組,解放后遷至縣城。解放初期這裡曾為寧縣三區。

基礎建設


湘樂鎮
湘樂鎮
湘樂鎮黨委、政府開展了綠色生態和諧家園建設活動,共綠化公路70公里,村莊院落41萬平方米,栽植金棗1200畝、蘋果樹1000畝,開展了1.9萬畝退耕還林地荒山補植補造工作,同時建成了龐川百畝設施化瓜菜生產示範點。鎮上還建成了平道川千頭養牛小區,落實了黃牛改良、圈舍改造、飼草青貯三項措施,使該鎮牛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該鎮積極實施國投項目6個,先後完成投資46萬元的湘洞公路以工代賑項目、投資190.4萬元的瓦窯村整村推進項目和投資10.8萬元的任勞小學危改項目,完成招商引資項目400萬元。並先後完成了投資80萬元街區整修和鋪油罩面工程,投資120萬元整修了湘龐、馮嘴、樊灣鄉村道路建設工程,養護了湘宇公路使全鎮村村通上了砂石路,完成了投資150萬元於家住宅小區建設工程。

人文景觀


湘樂鎮
湘樂鎮
湘樂宋代磚塔,在寧縣湘樂鎮境內,位於湘樂河北岸,古塔聳立於湘樂鎮的西北角。古塔,磚結構,平面呈六角形,樓閣式,高7層,頂部殘,高約22米。第一層每面寬3.76米,南面開門,單磚券頂,北面設有淺龕,龕高2米,寬1.04米,進深0.8米。各層塔檐每面出雙抄華拱,上承替木。第二、第三層是平座,欄桿。塔身各層每間隔一面設真門或刻版門與真欞窗,真門為圭角形門洞,版門施方形門框,雙門半掩,內辟六角形塔室。這座塔結構極為嚴謹,建造十分華麗雄偉。
石雕藝術、生長在湘樂鎮宇村塬面上的6000年古柏,寧縣蓮花池生態旅遊觀光園等。

科技創先鄉鎮


湘樂鎮科技工作在寧縣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以科技創先為目標,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以實現雙增為目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科技網路,強化宣傳培訓,重視典型引路,大抓科技推廣,有力地促進了該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2001年該鎮被寧縣縣委、縣政府列為首批創建全區科技工作先進鎮之後,該鎮在科技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管理體系健全。鎮上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和科技“創先”工作領導小組,及時調整了鎮科委、科協組成人員,各村成立了科技工作指導小組,配備了新技術推廣督導員。該鎮形成了級級有人抓,村村有人管理科技管理體系。二是科技培訓宣傳到位。該鎮充分利用“科普之春”、“科普之冬”、“科技下鄉”等活動,廣泛宣傳科技、法律,弘揚科學知識,增強幹部群眾的科技意識。三是科技示範成效明顯。按照“鎮有示範村,村有示範戶,戶有示範田”的要求,該鎮先後建立了龐川瓜菜生產、於家優質果園、蓮池九龍金棗、南倉經濟林、湘樂山地綜合開發、小坳良種羊繁育等6個科技示範點。四是科技服務功能增強。該鎮充實加強了公辦鄉站的技術力量,確定了目標任務,明確了具體責任,對全鎮民辦科技服務組織進行了一次徹底清理,重新建檔立卡,納入規範化管理。五是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在鎮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鎮上優先保證科技投入。六是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02年,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期427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37%和31%,主要農產品單產比前三年增長了個百分點,科學技術在全鎮經濟增長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為該鎮經濟社會高起點、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發展


湘樂鎮
湘樂鎮
設施農業、勞務輸轉和二三產業日益成為拉動寧縣湘樂鎮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三大“引擎”。在這三大“引擎”拉動下,2008年上半年,湘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0元,比同期增加135元。湘樂鎮扶持發展二、三產業,鼓勵農民進城或就近就業創業。紅紅火火的二三產業成為湘樂鎮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湘樂鎮有五分之一的農民從經營土地轉向經營二三產業,經營性收入占上半年人均純收入的20%以上。湘樂村立足位處街區的優勢推動小城鎮建設,全村550戶住戶中就有本地和外地個體工商戶257戶。該鎮規模設施養殖的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轉變。到2008年6月底,湘樂鎮累計建成設施養殖小區3個,設施養殖戶達到1037戶,全鎮牛、豬、羊等大家畜飼養量達到11500頭(只)。在龐川村,向產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的日光溫室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2008年上半年,全村日光溫室種植的瓜菜達到780噸,戶均收入3500元。該鎮已建成日光溫室950畝,其中510畝日光溫室畝均效益過萬元。湘樂鎮利用與銀川、西安、深圳等10多家大中城市和長慶油田等地建立的穩固勞務關係,輸出農民工9570多人次,創收4825萬多元。
湘樂鎮走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條新路子,設施化瓜菜生產成效十分顯著。湘樂鎮把設施化瓜菜生產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來抓,堅持走科技致富之路,聘請有關專家舉行各類知識講座和培訓班,並多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走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條新路子,設施化瓜菜生產成效十分顯著。發展設施化蔬菜是提高菜農效益的有效途徑,該鎮2008年共新建鋼架大棚456座,單棚年收入3500元左右,共收入可達16多萬元。

民生工程


村鎮低保
湘樂鎮計劃生育服務站
寧縣湘樂鎮完善低保制度、規範對象戶管理,開展困難群眾的生活救助大排查工作,力求做到低保金“不漏一人,不少一分,不拖一天”。為保證保障金能及時發到對象戶手中,該鎮實行了“一卡通”,將低保農民和城市低保人口物價補貼金直接存入銀行賬戶,低保戶根據密碼支取。義務教育
根據寧縣制定出台的《寧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預算管理暫行辦法》、《寧縣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湘樂鎮宇村中學上學的張鵬學費不僅全免,而且還能領到700多元錢的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補助。1991年,張鵬的父親張富成患嚴重腰椎骨質增生、風濕性關節炎、先天性骶椎裂。為了給病魔纏身的父親治病,巨額的醫療費用使這個貧寒的家庭再也無力承受。如果不是政府的義務教育政策,張鵬就得過早地離開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