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秦川牛的結果 展開

秦川牛

偶蹄目牛科動物

中國優良的黃牛地方品種,是中國五大黃牛品種之一。體格大,役力強,產肉性能良好,因產於陝西省關中地區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其中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陽、興平乾縣禮泉、涇陽、三原、高陵、武功、扶風岐山等15個縣、市為主產區,共有28.6了萬頭,佔60%。體格高大,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豐滿,體質強健,頭部方正。

2020年5月29日,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物種簡介


秦川牛毛色以紫紅色和紅色居多,約佔總數的80%左右,黃色較少。頭部方正,鼻鏡呈肉紅色,角短,呈肉色,多為向外或向後稍彎曲;體型大,各部位發育均衡,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強健;肩長而斜,前軀發育良好,胸部深寬,肋長而開張,背腰平直寬廣,長短適中,肩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壯結實,前肢間距較寬,後肢飛節靠近,蹄呈圓形,蹄叉緊、蹄質硬,絕大部分為紅色。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體重600-800千克。易於育肥,肉質細緻,瘦肉率高,大理石紋明顯。18月齡育肥牛平均日增重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達58.3%,凈肉率50.5%。
秦川牛
秦川牛
陝西渭北高原的部分地區和河南的西部及甘肅的慶陽地區也有分佈。本品種全身被毛細緻光澤,多為紫紅色和紅色,眼圈及鼻鏡為肉色。角度短而細緻,多向外下或後方稍彎曲。公牛頭較大,額寬,頸粗短;鬐甲高而寬。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強健,前軀發育良好,后軀較差。四肢結實,蹄大堅固。母牛頭清秀脖頸頸厚薄適中。成年公牛體重平均600千克,母牛380千克(見彩圖)。短期肥育后屠宰率50~52%。泌乳期平均7個月,泌乳量約700千克。公牛最大挽力平均為398~475千克,母牛252~281千克。秦川牛曾被輸至浙江、安徽等許多省(自治區),用以改良當地黃牛,其後代的體格和役力均超過當地牛。

形態特徵


秦川牛
秦川牛
秦川牛體格高大,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豐滿,體質強健,頭部方正。肩長而斜,胸寬深,肋長而開張,背腰平寬寬廣,長短適中,結合良好,肩骨隆起,后軀發育稍差,四肢粗壯結實,兩前肢相距較寬,有外弧現象,蹄叉緊公牛頭較大,頸粗短,垂皮發達。髻甲高而寬,母牛頭清秀。頸厚薄適中,髻甲較低而薄,角短而鈍,多向外下方或向後稍微彎曲。毛色有紫紅、紅、黃三種,以紫紅和紅色居多。

棲息環境


秦川牛是中國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種牛,原產於陝西省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地區。關中系糧棉等作物主產區,土地肥沃,飼草豐富,農作物種類多,農民喂牛經驗豐富;在這樣長期選擇體格高大,役用力強,性情溫馴的牛隻作種用的條件下,加上歷代廣種苜蓿等飼料作物,遂形成了良好的基礎牛群。
秦川牛
秦川牛

分佈範圍


秦川牛因產於陝西省關中地區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主要分佈在關中平原的耵個縣、市。據1981年統計,產區共有47.67萬頭。此外,陝西省的渭北高原地區以及甘肅省的慶陽地區亦有少量分佈。目前,總頭數約在60萬頭以上。
秦川牛
秦川牛

生長繁殖


1.役用性能
最大挽力:5頭種公牛為475.9±106.7kg為體重的71.7%;53頭閹牛為333.6±64.0kg,為體重的71.7%;37頭母牛為281.2±87.8噸,為體重的77%。
秦川牛
秦川牛
最高載重量:用膠輪大車在農村碾麥場上載重挽曳,6頭種公牛平均為3796.5kg,最高達4060噸;10頭閹牛平均為2333.8kg,最高達4900kg;10頭母牛平均為3440.2kg,最高達3412kg。
耕作能力:用木犁耕空茬颯一小時內11頭公牛耕1.2畝,10頭閹牛耕0.8±0.1畝,10頭母牛耕0.8±0.2畝。
挽曳速力:用鐵輪大車裝泥土在農村土路上令牛挽曳,行走1000m的挽曳速力,7頭閹牛平均為1.0m/s,7頭母牛平均為1.0m/s;恢復正常呼吸、脈搏和體溫所需時間,閹牛平均為17min,母牛為20min13s。
2.產肉性能
西北農學院邱懷等報告,到頭6月齡牛(公5、母8、閹2)的肥育試驗,在中等飼養3d水平下,飼養325d,到18月齡時,平均日增重:公牛700g,母牛550g,閹牛590g。飼料利用率:每公斤增重耗飼料單位(燕麥單位),公牛7.8kg,母牛8.7kg,閹牛9.6kg。據對9頭18月齡牛(公3、母4、閹2)的屠宰試驗,平均屠宰率為58.3%,凈肉率為50.5%,胴體產肉率為86.8%;,骨肉比為1:6.1,脂肉比為1:6.5,眼肌面積為97.0cm。12頭22.5月齡屠宰的試驗牛(公4、母6、閹2),上述屠宰指標相應為:60.7:6,52.2%,86.1%,1:6—5.5,1:6.6和87.0cm。對第9—11肋骨肉樣的分析,其所含化學成分,18月齡(6頭)的,水分53一75%,脂肪28.08%,蛋白質17.47%,灰分0.了7g6;22,5月齡(10頭)的相應為:60.49Sa,36.工8g6,13.8g6和0.62g6。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大,牛肉中水分、蛋白質和灰分的含量減少,而脂肪含量則顯著增加。13月齡牛的肌肉中總氨基酸含量:臀肌為92.37%,眼肌為93.44%;其中必需氨基酸臀肌為48.22%,眼肌為42.33%,賴氨酸的含量則分別達9。59%和9.50%。肉質細緻,柔軟多汁,大理石紋明顯。

技術數據

成年體高:公141.4cm母124.5cm
成年體重:公594.5kg母381.3kg
性成熟年齡:10月齡
適配年齡:2歲
平均單產:710kg
乳脂率:4.7%
適應性: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山區條件下不能很好的適應,在平原和丘陵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均能正常發育。
改良方向:該品種牛主要向肉用方向改良,但也向肉乳兼用型改良,同時可作為奶牛胚胎移植的優良受體。
繁殖年限:一般可繁殖到14-15歲,個別可達17-20歲。

黃牛雜交

用該品種與中國本地牛雜交來改良黃牛,取得了明顯效果。表現為雜後代體格明顯加大,增長速度加快,雜種優勢明顯。

主要品種


秦川牛歷史悠久。公元前八世紀,古籍中就有關中地區“擇良牛獻主。的記載,主要是作食用,並開始用於耕田。春秋戰國時代,由於鐵制農具的出現,牛成了農耕的主要役畜。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苜蓿種子,在關中地區廣為種植,用以喂牛,使秦川牛的品種質量發生顯著變化,如體型增大,役用能力和肉的品質都得到提高。故漢初又有“飼苜蓿、重改良,牛質龜昔兩牛一乘,今一牛一乘牛肉“細嫩、具紋、烙餅牛羹,膏脂潤香”的記述。同時,關中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2—14~C,雨量適中,年降水量500—700mm,無霜期長達190—210d。土壤肥沃,是全省重要的糧棉產區,古代有“膏壤沃野千里”和“天府”、“地海”之稱譽。農作物種類多,主產小麥、玉米、豌豆、棉花等,牧草則以苜蓿為主。飼草飼料資源豐富,是發展養牛的物質基礎。
關中地區耕作精細,農活繁重,農村運輸工具主要為笨重的鐵輪大車,非體大力強的牛難以勝任,因此,勞動人民歷來愛選大牛作種用,要求種牛一長(軀幹長)、二方(口方、尻方)、三寬(額寬、胸寬、后軀寬)、四緊(四蹄叉緊)、五短(頸短、四肢短):在毛色上,非紫紅色者不作種用。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當地群眾對秦川牛的飼養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有料無料,四角拌到,寸草鍘三刀,料少也上膘的農諺,以及三勤(勤喂、勤飲、勤歇)、五知(知熱、知冷、知飢、知飽、知力量大小)、六凈(草凈、料凈、水凈、槽凈、身凈、圈凈)等傳統的飼養管理技術。
秦川牛
秦川牛
1956年,西北農學院邱懷、劉景星等對秦川牛作了系統的調查。1958年後,相繼成立了乾縣、渭南兩個良種選育輔導站和五個省屬和縣屬秦川牛場,在中心產區建立了秦川牛良種基地縣;制定了繁殖獎勵辦法和秦川牛種畜企業標準:推廣人工授精技術,開展群眾性的選育工作;近十年來,陝西省和咸陽、寶雞等地區先後成立了牛冷凍精液站,大力推廣牛凍精配種新技術。1975年成立了秦川牛選育協作組,制定選育方案,開展良種登記,建立育種檔案,並修訂了秦川牛種畜企業標準,進一步加強選育工作,對進一步提高秦川牛的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兩千多年前養牛業就相當發達。遠在周代,就有“擇良牛獻主”的記錄。“牛肉細嫩、具紋、烙餅牛羹,膏脂潤香”,為上品佳肴。秦川牛是我國優良品種、是生產高檔牛肉的首選肉牛品種,其肉味濃郁,是一種營養全價的食品,完全可與國外優良品種相媲美。

主要價值


2020年5月29日,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