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田鼠
東方田鼠
東方田鼠(學名:Microtus fortis),別稱沼澤田鼠、遠東田鼠、大田鼠,是倉鼠科、田鼠屬動物。東方田鼠是田鼠類中體形較大的種類,尾巴較長,尾毛較密,後足也較長,足掌基部有毛著生,背面毛色,有的黃褐色,有的褐色,有的黑褐色,毛基暗蘭灰色或灰黑色,毛尖黃褐或褐色,腹面一般灰白色,有的淡黃褐色或灰褐色。
東方田鼠是典型的穴居類型,不冬眠,晝夜都出洞活動,取食植物,也吃昆蟲和小型鼠類,棲息在1000~1500米低濕的沼澤地、草甸里,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東方田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
合併圖冊
東方田鼠毛色因亞種不同而有變化。背面毛色,有的黃褐色,有的褐色,有的黑褐色。一般從頭部到體後部色調基本一致。毛基暗蘭灰色或灰黑色,毛尖黃褐或褐色。體側毛色略淡。腹面一般灰白色,有的淡黃褐色或灰褐色。前足和後足的背面,毛色基本上與體背相一致,但有的稍淺,尤其是前足。尾毛上下有褐色或深褐色,和體背色澤相同或較深,下方或灰白、或淺黃、或淡褐,比上方要淺,上下方色調差別明顯。
東方田鼠頭骨堅實粗大,顱基長平均約為31.37mm(26.8~34.6mm),顴寬平均約為17.14mm(15.56~19.17mm)。背面呈穹形隆起。吻部較短,鼻骨不達前頜骨后緣。一般眶間縱棱不甚明顯,但老年個體的明顯可見,且左右縱棱在中間部分彼此靠近,甚至兩相接觸。和田鼠屬其他種相同,額骨后緣中央有向後伸的小骨,它與翼骨相連而形成兩個翼窩。硬齶具有兩條縱溝。聽泡高。
東方田鼠門齒向前稍稍突出,從顱骨上方可以看到。第1上臼齒的前端有一常見的橫葉,其後方有時4個交叉排列的閉合三角形,構成3個內側的突出角和3個外側的突出角。第2上臼齒在橫葉之後有3個閉合三角形,構成3個外側角和2個內側角。第3上臼齒的橫葉後有3個閉合三角形,外側2個三角形較小而內側的1個較大,最後為一C字形齒葉,C形齒葉的缺口朝向內側,這樣,第3上臼齒具有內側4個、外側3個突出部分。第1下臼齒為田鼠屬的典型式樣,最後端是一橫葉,其前有5個閉合三角形和一個三葉狀的齒葉,這個齒葉的內側是一尖形突,而外側的突出部分是圓形。
東方田鼠主要棲息在1000~1500米低濕的沼澤地、草甸里,選擇水塘、溪流、江河、湖泊沿岸的雜草、蘆葦叢生的地方作為棲息位點。
合併圖冊
東方田鼠通常在蘆葦叢、雜草叢下,田野和田埂上築造其洞穴。其棲居洞穴,洞道複雜,洞口也多,一般洞口約在4~8個,最多的有21個,也有一個洞口的。洞口圓形,直徑約在4~7cm。洞內有鼠巢,少則1個,多則3~5個,甚至更多。巢的內徑約為8~16cm,高約12cm。巢的內墊材料有蘆葦、草根、葉、小竹、稻稈、麥稈等。鼠巢離地面深一般在5~30cm,其深淺度往往和土壤疏鬆程度和地下水位高低具有密切關係。天氣較冷時,濕潮的土壤水分有所減少,東方田鼠便在地面挖成明洞。明洞有倉庫也有鼠巢,再而改建,擴大成暗洞。臨時避難洞大多在田埂上構造簡單,為多少有些彎曲的單個管道,不擴大成窩,也沒內墊材料。
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中國分佈在內蒙古、寧夏、陝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南、四川等省、自治區。
東方田鼠
東方田鼠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1 | 東方田鼠長江亞種 | 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 | Thomas,1902 |
2 | 東方田鼠新民亞種 | Microtus fortis dolichocephalus | Mori,1930 |
3 | 東方田鼠指名亞種 | Microtus fortis fortis | Büchner,1889 |
4 | 東方田鼠福建亞種 | Microtus fortis fujianensis | Hong,1981 |
5 | 東方田鼠烏蘇里江亞種 | Microtus fortis pelliceus | Thomas,1911 |
(資料來源: )
種群分佈不零散。該種種群目前無具體數量信息,不過在部分地區數量波動劇烈,總體數量發展趨勢也未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東方田鼠是重要的農林害鼠,作物成熟期向田間遷移,大量盜食莊稼,也啃壞樹木。同時它也是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原菌的自然宿主。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