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台廟
蒲台廟
獅腦山蒲台廟遺址位於陽泉市獅腦山東南側,郊區西峪村西北。
目錄
分佈面積2820平方米。據《平定州志》載,建於崇寧元年(1102),金大定、元至正、明嘉靖、清乾隆皆對其重修,今僅存遺址。從坍塌的遺跡看,原廟宇坐北朝南,依次為上殿、石牌樓、山門、禪房等,西側為碑房、西廊房等。獅腦山因山上生長菖蒲而被稱為蒲台山。乾隆版《平定州志》在“獅子山”條目下引述趙懷允《靈瞻王廟記略》所記,“(獅子山)山之麓有石台焉,巍巍峨峨傑出群石,若巨人之冠帽,然菖蒲生其上。”
現遺址尚遺留文物有金大定廿六年(1186)、金明昌三年(1192)及明、清碑刻10通,經幢殘端1節,石獅1尊,石刻1處。
從坍塌的遺跡看,原廟宇坐北朝南,依次為上殿、石牌樓、山門、禪房等,西側為碑房、西廊房等,蒲台廟雖已成殘垣斷壁,但尚存的碑碣卻十分重要,是研究陽泉地區古代文化的重要資料。明尚書喬宇《游蒲台山》詩:“突起雲根凸丈形,紫蒲仙種滀清冷。梳風露葉春常在,帶雨煙生歲屢經。山有出雲膺郡祀,地無憂旱仗神靈。嘉峰石瓮連前後,三處神功總勒銘。”詩人曾尚增有詩云:“獅子山頭一穴開,靈根何事更培栽,黃梅時節及時雨,知是蒲台神賜來。”傳統將菖蒲草視為靈草,常常用來驅蚊、消災、辟邪。
廟宇東側為平定州志古八景之一的“帽石煙凝”之帽石。
獅腦山蒲台廟遺址背靠獅腦山,面朝西峪河,兩側為耕地,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宜種植玉米,穀類等農作物。遺址周圍生長有槐樹、杏樹、灌木等植物。
由於年久失修,加之其他自然原因,長期以來無人管理,修建獅腦山公路時山石塌落對其撞砸造成的破壞嚴重。獅腦山蒲台廟遺址地處陽泉城區與郊區兩區地域交界處,位於獅腦山上山公路護坡下,屬獅腦山景區景點之一,但還未開發管理,加上道路不通,人跡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