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剪子巷的結果 展開
- 南京剪子巷
- 中國山東省濟南市轄街道
剪子巷
中國山東省濟南市轄街道
剪子巷(JianziAlley)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是濟南市中心城區南北方向道路;北起共青團路,南至花牆子街。
舊時濟南有不少帶有行業色彩的老街古巷,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館驛街、銅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場街、碧梧街、霞侶市、制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濟南行業特色的街巷之一當數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它位於西門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於花牆子街,街巷東西兩側分別與盛唐巷、五路獅子口以及大、小板橋街相連。街長214米,寬約4—7米。由於巷子北段大多為經營剪刀、車馬配件的鐵器店,其中尤以製作剪子聞名,老濟南們故而給它起了一個帶有濃重行業特色的名字———剪子巷。
剪子巷的形成和興起,記錄著古代濟南因修建水利工程促進城市發展的歷史。古時的濟南城由於地質構造和諸多地理因素而變得南高北低,中間低洼,存有大量湧泉、湖泊。遠在明末清初,“剪子巷”一帶的廣大區域是一片沼澤或是養魚種藕的藕池地,只有寥寥可數的三兩椽茅舍。後來,藕池被逐漸廢棄,填成平地,陸續出現民居、店鋪,形成了大板橋、小板橋、曹家巷等幾條水巷。據有關文獻記載,“剪子巷”是借濟南名勝趵突泉和西關碼頭之地利而興起的。北宋熙寧年間,濟南太守曾鞏在大明湖北岸修築匯波橋,疏通城區積水。到了宋金之交的金熙宗天會三年(1137年),濟南又開鑿小清河,將流入濟南北部湖泊地帶的泉水引入渤海,城區由南向北逐漸涸為平陸。那時趵突泉和大明湖已經成為聞名全國的旅遊勝地。自元代以來,運河漕運大興,濟南既有運河流經,又有以鹽運為主的大、小清河,除濼口碼頭外,西關一帶也已成為鹽糧貨運碼頭。明朝始以濟南為省會,大規模建城與興修水利工程並舉。洪武四年(1371年),濟南重建城牆,在原來土城牆內外以磚石建成“高三丈二尺、闊五丈、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的磚石城牆,東西南北各有城門,同時挖掘了“闊五十丈、深三丈”的護城河。此時的濟南已經發展成為全省最大的商業城市,鐵業、鹽運和絲織業尤為興盛。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年),經過疏浚的大清河與會通河(今大運河)相連接,更是極大地促進了濟南城市和經濟的發展。到明代中葉,濟南西關作為城門外最繁華的地方,船舶貨運來往、作坊雲集、商鋪林立,也出現了以鐵具作坊集中、尤以制剪子聞名而著稱的“剪子巷”,因制梳子而聞名的“篦子巷”等獨具特色的商業街。
圖片
清康熙、乾隆年間,“剪子巷”一帶已經是濟南最繁華的手工業、商貿區了。“剪子巷”成於明中葉,繁榮於清康熙、乾隆時期。而到了清末,這一帶已是真正的繁華之地了。清光緒年間,隨著濟南府經濟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東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鐵匠們紛紛湧入濟南,狹長的剪子巷內鐵匠鋪多時達幾十家,其產品主要是剪、刀、鍋、鏟、勺及鋤、鐮、杴、钁等小農具。巷子兩旁多為鐵器店,店鋪多為二層樓房,前店后坊,或上宅下店,生意十分紅火,滿巷子叮叮噹噹的打鐵聲不絕於耳。街巷中終日顧客盈門,剪子巷的名稱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叫響了。此時的剪子巷同其周邊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門巷等被譽稱為西關“八大巷”。
舊時的剪子巷東南就是趵突泉,泉邊有的是小商小販,也是說書賣藝人云集的所在。所有小商小販、本地的和外地的藝人、到泉邊去的遊人,都必須經過剪子巷,剪子巷因此熱鬧非凡。因為有這許多人來此趕集,巷子里還有大小數家旅店和飯店。
其實,剪子巷最動人之處還不只是這些老店鋪,巷子與附近的水巷橋樑才真正構成了老濟南的獨特風貌。已故台灣著名美食家、散文家唐魯孫生前曾有一次作客濟南的經歷,此後他在《濟南的泉水和魚》一文中記述了舊時濟南剪子巷這一獨特的風貌,他寫道:
“濟南城內地下溝渠密布,潛流縱橫,隨手自地上掀起一塊石板,泉水便源源湧出,伸手就能撈到又肥又大的青草魚。
城南有條叫“剪子衚衕”(即剪子巷———筆者)的路,不論天旱天雨,這條街總是積水盈寸,路人都得自兩旁騎樓下繞道而行。當年張宗昌為山東督辦時,曾命人在剪子衚衕加鋪一層三寸厚的石板,怪的是三寸的石板鋪上了,水卻依然漫出一寸多。這石板下的泉水,夏季涼透心扉,可冰水果;冬季蒸汽迷濛,有如溫泉。掀開石板,水中密密長滿綠如青苔的長水草,成群的青草魚悠遊其間,其肉既鮮且嫩,毫無腥氣,其外觀與台灣的草魚類似。
我的朋友王筮謙曾任山東電報局長,他家就住在剪子衚衕。有一回我在他家做客,他帶我到後花園,吩咐用人把花圃中的石板撬開一塊,只見其中泉水淙淙,垂手一撈便是兩條生蹦活跳的青草魚,那情景真是又有趣又神奇呢!”
其實,在趵突泉周邊的老街巷中豈止是只有剪子巷具有這種特有水巷風貌,筆者將在記述與剪子巷相連的花牆子街時還要給讀者諸君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