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無痛症

先天性無痛症

先徠天性無痛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CIP)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臨床特徵為患者自出生以來,任何情況下、身體的任何部位均感覺不到疼痛。

概述


先天性無痛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CIP)(OMIM 243000)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又稱為遺傳性感覺與自主神經病變IID型(HSAN IID)。2006年,Cox JJ等人在巴基斯坦北部發現一位男孩街頭賣藝,表演刀割、火燒,但他感覺不到疼痛,對類似病例家系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共有SCN9A基因突變。由此開始SCN9A基因與先天性無痛症研究。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報道的CIP患者僅40餘例,中國僅張咸偉教授團隊 於2011年報道中國第一例先天性無痛症患者,到2018年9月為止,共收集到五例CIP患者。

病因


認為CIP主要是SCN9A基因突變導致其編碼的Nav1.7蛋白結構異常和功能缺失。電壓門控鈉通道Nav1.7主要表達在外周傷害性感覺神經元、三叉神經節神經元、交感神經節神經元、嗅覺神經元。之前的研究表明,Nav1.7在疼痛信號的產生、傳導和嗅覺信號的傳遞中發揮重要作用。與CIP患者相關的 SCN9A 基因突變主要是移碼突變、無義突變、剪接突變,這些突變均產生截斷型無功能Nav1.7通道蛋白。
此外,有研究表示Nav1.7敲除小鼠和CIP患者內源性阿片肽(前腦啡肽penk mRNA)表達上調,注射納絡酮后短時間出現痛覺。可能內源性阿片系統異常是CIP發病機制之一。
徠另外,2015年劍橋大學Chen YC等人在11個CIP家系中發現10個PRDM12基因純合突變,Prdm蛋白通常在痛覺神經細胞的發育過程中被激活,是神經形成過程的一個關鍵因素。

臨床表現


患者對傷害性刺激失去防禦和保護反應。出生后免疫接種注射時沒有反應是痛覺缺失的第一個表現,但此時很少引起患者父母及醫護人員的注意。患者由於痛覺缺失,出牙期往往出現咬舌頭、嘴唇和手指等自殘行為,這時才引起父母的注意,發現患兒缺乏痛覺。痛覺缺失也導致患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身體經常受到外傷,發生反覆多發無痛性骨折,嚴重危害患者健康。患者自殘行為、反覆外傷、多發骨折等臨床表現。
除無痛癥狀外,有些患者還表現為嗅覺缺失或嗅覺減退,其餘感覺和運動功能正常。

檢查


可對患者進行定量感覺測試(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QST)和嗅覺測試。

診斷


臨床病史結合定量感覺測試和遺傳學篩查是本病的診斷依據。

鑒別診斷


本病需要與遺傳性感覺與自主神經病變的其他亞型相鑒別,如先天性無痛無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and anhidrosis)、Nav1.9突變導致的無痛症等,主要是通過基因篩查尋找致病基因以明確。

治療及預后


先天性無痛症患者尚無根治方法,只能採取保護性措施,防止自殘及外傷。
阿片藥物拮抗劑納絡酮讓一位CIP患者短時間出現痛覺,同樣的“痛覺恢復”效應在Nav1.7基因敲除小鼠中出現。因此,可能阿片藥物拮抗劑如納絡酮可以有效治療無痛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