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水陸師學堂
廣東水陸師學堂
廣東水陸師學堂,它的前身是清光緒八年(1882),開館的“廣東實學館”。清光緒十年(1884)張之洞督粵,又改名“廣東博學館”。清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學堂創辦之初,除了利用“博物館”外,又在長洲征地47畝,用了4592兩白銀,就地建造教習宿舍、學生宿舍、廚房等。又建機器廠一座、鑄鐵廠一座、操廠一座、操場一區、演武廳一座、師台一座等等,花白銀59200餘元。新學堂建成后,以八卦山以東的舊堂舍專居陸師學生,稱“陸師誦堂”;八卦山以西的新校舍居水師駕駛、管輪專業的學生,稱為“水師誦堂”。
廣東水陸師學堂,它的前身是清光緒八年(1882),開館的“廣東實學館”。清光緒十年(1884)張之洞督粵,又改名“廣東博學館”。清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學堂創辦之初,除了利用“博物館”外,又在長洲征地47畝,用了4592兩白銀,就地建造教習宿舍、學生宿舍、廚房等。又建機器廠一座、鑄鐵廠一座、操廠一座、操場一區、演武廳一座、師台一座等等,花白銀59200餘元。新學堂建成后,以八卦山以東的舊堂舍專居陸師學生,稱“陸師誦堂”;八卦山以西的新校舍居水師駕駛、管輪專業的學生,稱為“水師誦堂”。
張之洞奏稱:“竊惟外洋諸國於水陸兩軍皆立專學。近年天津福州皆設水師學堂,而天津兼設武備學堂以練陸師。廣東南洋首沖,較他省為尤急。”可見張之洞倡辦廣東水陸師學堂,是總結了中法戰爭的教訓,認為廣東居祖國南大門,形勢十分重要,天津、福州都有水師學堂,天津還有武備學堂,廣東更應該創辦水陸師學堂。
廣東水陸師學堂分為水師和陸師二部,水師學習英語,設管輪、駕駛兩專業。管輪專業學習機輪理法、製造運用;駕駛專業學習天文、海道、駕駛、攻戰之法。陸師則學習德文,設馬步、槍炮、營造三個專業,開設開文、海道、駕駛、攻戰等課程。創辦之初,水師、陸師各招學生70人,後來水師的管輪、駕駛各招70人,共有學生210人。學制3年。
清光緒十五年十月十八日(1889年11月10日),學堂又增設礦學、化學、電學、植物學、公法學等五所西藝學堂。
學生的來源分為三部分:
一是“內學生”,從“博物館舊生”中挑選30名;
二是“營學生”,從軍營武弁中挑選20名;
三是“外學生”,招收16-30歲文生20名。
張之洞認為這樣的搭配,可以發揮互補作用。“內學生”的文化水平較高,而缺乏實踐經驗;“營學生”有實踐經驗,但文化知識不高,他們在一起學習,便可以互相取長補短。“營學生”與“外學生”年齡較大,學習外語有一定困難。張之洞考慮到這一點,除了請外籍外語教師外,又聘請翻譯一名,在課堂“轉相解授”。
廣東水陸師學堂分為水師講堂、水師操堂、陸師誦堂、陸師操場、陸師馬步炮操場五部分。學生每年9個月在學堂學習,3個月在兵艦或兵營實習。水師學員畢業后,需到兵艦實習1年,后延至3年。學員除了在廣東招生外,還招收福建船政學堂及天津的武弁和文童。
學堂的總辦為吳仲翔,英人李家孜為水師教習,德人歐披次為陸師教習。當時認為海軍最好是英國,陸軍最好是德國。故水師學英國,陸師學德國。
1893年,兩廣總督譚鍾麟將“廣東水陸師學堂”中水師、陸師分開辦理,陸師誦堂改為“廣東陸軍速成學堂”,水師誦堂則改為“廣東黃埔水師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