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鄉

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

英山鄉境位於縣城西北部,東經119°49′09″,北緯27°16′18″。東以龍溪與城郊鄉為界,西與福安上白石鎮、范坑鄉為鄰,南連楮坪鄉,北隔交溪與浙江省泰順縣仕陽鎮、龜伏鄉相望。東西寬約1.6公里,南北寬約4.5公里,總面積52.59平方公里。素有“雞鳴二省三縣曉”之稱。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行政區劃


英山鄉轄區有14個行政村(含56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大部分分佈在山溝里和山坡上,偏僻、分散,人口密度小,經濟貧困,村莊建設落後。1979年10月鄉人民政府由英山村遷到油麻厝自然村。至1990年,鄉駐地總建築面積0.86萬平方米,年末人均住房11.6平方米。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鄉有1675戶,其中畲族36人。鄉駐地海拔760米,距縣城20公里。
201英山村,202王社村,203何家山村,204崗后坪村,205半嶺村,206李家山村,207鳳洋村,208田頭洋村,209官安村,210上宅村,211熊狀村,212嶺頭村,213樺嶺村,214石古蘭村

歷史沿革


英山曾名葉沙坑、英竇坑。民國23年(1934)霞鼎泰縣蘇維埃政府時期,境內曾建立田頭洋區蘇維埃政府,英竇坑和官安鄉蘇維埃政府,東坪、和尚洋(今鳳洋)、熊狀、石鼓嵐、李家山、富家山、何家山、岡后、油麻厝、樺嶺、上宅、鳳麒岡、半嶺等13個村蘇維埃政府。革命低潮時,樺嶺的大山下自然村曾是霞鼎泰中心縣委駐地。國民黨統治時,民國24,28年,設英竇坑鄉及其所轄的英竇坑保。民國32年,英竇坑保改為英山保,英山之名自此開始。
1950年6月,縣人民政府廢除保甲制度,英山保改稱英山鄉。公社化后,為英山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銷公社恢復鄉鎮建製為英山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末,全鄉常住人口為2023人。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29日,入選福建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英山鄉
英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