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縣誌

記載靈山縣歷史、風俗等的專書

記載了靈山縣從秦到清的歷史風俗等的專書。

秦至清朝


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今靈山縣境屬百越地。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今靈山縣境屬象郡地。
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今靈山縣境為南越國管轄。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今靈山縣境屬南越王轄地。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今靈山縣境屬合浦郡地。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今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
三國·吳
黃武五年(226年)
今靈山縣境屬廣州合浦郡地。
黃武六年(227年)
今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
晉,今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
南北朝·南朝
宋,今靈山縣境屬越州。
齊,今靈山縣境屬交州。
梁、陳,今靈山縣境屬安州。
開皇十八年(598年)
設立南賓縣,縣治在南賓寨(今舊州圩)。南賓縣是今靈山縣最早的縣名。
是年,改安州為欽州。南賓縣屬欽州。
貞觀十年(636年)
移南賓縣縣治於峰子嶺南。
是年,欽州州治從欽江縣遷到南賓縣南賓寨。
貞元十年(794年)
南賓縣改稱靈山縣。
五代
五代,沿襲唐制,靈山縣屬欽州。
開寶五年(972年)
廢遵化、欽江、內亭3縣,以其地併入靈山縣。
天聖元年(1023年)
欽州州治自靈山縣舊州圩南賓寨遷至安遠縣(即現址)。
治平二年(1065年)
春,詔徙靈山縣縣治於六峰山東面,即今縣城。
是年,欽州知州陶弼發現三海岩,並為之題詩寫記。
元豐二年(1079年)
秋七月,大風雨,雨中有豆下。
淳熙四年(1177年)
十二月二日,岳飛次子欽州知州岳霖任滿還京,途經靈山縣,書《過靈山述懷》刻於三海岩岩壁,今篇首猶存。
景炎二年(1277年)
春,欽廉歸附元朝。靈山縣屬欽州。
至元十七年(1280年)
靈山縣隸屬海北道欽州路總管府。
洪武元年(1368年)
改欽州路為欽州,靈山縣屬欽州,隸廣東。
洪武九年(1376年)
靈山縣屬廉州,總屬雷州府,隸廣東。
洪武十四年(1381年)
靈山縣屬廉州府,隸廣東。
正統五年(1440年)
海北道兵備副使甘澤始築靈山縣城土城。
天順三年(1459年)
八月,廣西大藤峽起義軍攻打靈山,海北道僉事林錦、都指揮歐磐平之。
天順六年(1462年)
大旱,糧價漲,斗米千錢。
十二月,廣西大藤峽起義軍再次攻打靈山,太學生檀昭擊之,戰敗被殺。
成化八年(1472年)
海北道僉事林錦擴建加固靈山縣城。
正德二年(1507年)
分巡海北道兵備署駐靈山。
嘉靖十五年(1536年)
海北道僉事王崇以舊學地建海北書院,這是靈山最早建立的書院。
嘉靖十八年(1539年)
冬,疫病流行。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有象群從縣內新立(今小董、長灘、板城一帶)到欽城附近蹂躪田禾,觸傷百姓。知州董廷欽派哨官張奇設計,全擒象群,百姓才得安寧。
隆慶二年(1568年)
春二月,武利一帶大雨雹,雹大如人頭。
萬曆八年(1580年)
原駐石龍的通判衙署撤回欽州城。
是年,增設山防通判及指揮各1名,並築城開市於石塘練。
崇禎十六年(1643年)
三月八日,縣內發生3級地震。
順治元年(1644年)
清沿明制,靈山縣屬廉州府,隸廣東。
順治七年(1650年)
明將高中正率兵屯紮靈山。
順治十一年(1654年)
三月,明安西王李定國從柳州驅兵入高涼,途經靈山。
六月,明宗室鎮國將軍朱統鑒在靈山被刺身亡。同月二十六日,部下謝天封殮其屍葬於烏江橋嶺(今之千歲墳)。
十一月十八日,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與清將軍珠瑪喇統兵大破李定國,定國奔廣西,次年珠瑪喇統兵追至橫州而還。
順治十四年(1657年)
庄錦接任靈山縣知縣,時城廓空虛,百姓流離失所。
順治十五年(1658年)
大飢疫,饑民采薯莨、野菜、簕竹籽米充饑,死者枕藉,流雛殆盡。
康熙十四年(1675年)
明余部郭義反清,佔據靈山,委林化鳳署靈山縣知事。
康熙十八年(1679年)
郭義敗退,靈山復入清。
康熙二十年(1681年)
靈山設儒學教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知縣遲維城捐俸銀,建西靈書院和購置學田。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觀音堂住持僧募資修建接龍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五月,欽江上游洪水泛濫,溺死男女100多人,沖毀房屋無數。
雍正十三年(1735年)
知縣李正愷倡建環秀橋(至乾隆元年建成)。
乾隆十二年(1747年)
教諭謝錫晃捐俸銀,建尊經閣,以貯存各種書籍。
乾隆十八年(1753年)
知府周碩勛發布命令,嚴禁砍伐官山樹木。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夏旱,秋大飢,邑人張所傳助賑,受到知府陳淮讚許。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邑人楊國華重修環秀橋,改墩為拱。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重修文廟,增建縣城南面梁冠山文筆。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米綻於谷,大豐收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大飢荒,群眾剝樹皮、挖草根充饑,餓死者不少。有司號召鄉紳捐谷,設廠賑濟。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七月,大水,自縣城至欽州沿江一帶,民舍坍塌無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六月,大水,環秀橋被沖崩塌。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靈城東圩街中藥店仁濟堂、鍾靈草捐資重修六峰山名勝。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六月,大水,民房倒塌者十之五六。
嘉慶九年(1804年)
竹子開花結實,米價暴貴。
嘉慶十四年(1809年)
春旱,至七月才下大雨。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多虎傷人,計至百餘。
道光四年(1824年)
四月,旱,谷騰貴,每斗至四百錢。
是年,楊國華之孫楊邦濟修復環秀橋,並將橋改為七孔石橋。
道光八年(1828年)
縣城內外疫病流行。
道光十四年(1834年)
八月,飛蝗蔽天,食田禾幾盡。
道光十九年(1839年)
洪黨(天地會黨,亦稱洪門)何勇入境招納會員,出西江劫餉船,為知縣唐勛佐捕捉殺害。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四月,天地會首領蘇三與張家祥(肇慶人)、謝江殿(橫州人)等在百合圩立廣義堂,活動於合浦、橫州及縣內各地,聲言劫富濟貧,向富戶索餉。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李士葵率姚大、黃晚、牛兒三攻打上井、青塘、武利、新圩、檀圩、那隆等地,縣城戒嚴。
道光三十年(1850年)
四月,蘇三率天地會眾攻陷縣城外草鞋街等,楊總兵(名字不詳)檄調上東、平南、石背團練來解圍。
是年秋,蘇三從石塘往百合,途經福成寺(今平歷村),被團練吳蘭伏兵所殺。其妻蘇三娘繼夫志,率余部與官軍激戰於老虎頭嶺下。
咸豐三年(1853年)
飛蝗蔽天,田禾俱盡,有鳴鼓敲金逐之者,稍可免害。
咸豐四年(1854年)
蝗災更甚,每隻蝗蟲重1~2兩,集於樹上,樹枝為之折斷。農民見其傷殘莊稼,便結隊巡田,敲鑼打鼓驅趕,稍可減少損失。當時石塘有一婦人背小孩去驅蝗蟲,把小孩放在田塍上再去驅趕,到回來背小孩時,小孩的眼睛已被蝗蟲咬去,該婦人痛不欲生。是年穀米昂貴。
咸豐六年(1856年)
正月二日,縣境武利一帶發生3級地震。
咸豐七年(1857年)
十一月十三日晚九時許,李文彩(李七)率領大成國起義軍攻陷靈山縣城。
咸豐八年(1858年)
二月三日,欽營參將廖達章在燕子嶺督戰攻城,被李文彩部飛彈擊中受傷。十四日,他帶傷上陣督戰,終因激怒瘡口迸裂而喪命。
十月,李文彩部兵敗,撤出靈山。
同治三年(1864年)
七月十五日,縣城大雨,洪水沖塌環秀橋。
同治八年(1869年)
縣內發生疫病。
光緒元年~二年(1875年~1876年)
連年虎出傷人。
光緒十年(1884年)
冬,縣始設電話線,線路由橫州分支經縣城西至武利圩達廉州,並在武利設電報分局。
光緒十一年(1885年)
縣內開始接種牛痘。
光緒十二年(1886年)
知縣鄧清圻稟請雷州守備駐靈山縣城,以城守署改為守府署。
光緒十四年(1888年)
清政府將縣屬的秋風、博莪、菩提、青塘4個練撥給欽州。
光緒十六年(1890年)
七月十五日,靈山發生地震,房舍牆動瓦落。
是年,石塘鎮安一帶,虎成群結隊下山尋食,咆哮怒吼,聞者毛骨悚然。
光緒十八年(1892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大雪(冰凍),呈現一派玻璃世界,為歷史上未見。
是年,虎出成群,傷人無數。且常至縣城西南兩城門外。
光緒二十年(1894年)
大旱,竹子開花,穀米騰貴,全縣各地均有餓死之人。檀圩大塘排村謝家富戶二十奶,在路邊施粥賑濟;知縣阮萃恩煮粥給食,紳商繼之,民賴以生。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閏五月十七日,大雨,縣城水漲浸至長春門,沖塌民居甚多;武利亦受災。
七月,有大星落地如炮響,小星隨之。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邑紳鄧政洽、李鈞倡建鍾靈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從六峰山側駁接電話線入縣署。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春,全縣飢荒,四月,谷貴,斗值千錢有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縣城設巡警40人。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創辦靈山簡易師範學堂。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九月,興中會王和順率領起義軍自欽州奔襲靈山縣城。
是年,設郵政局於城守署,分一電話線經陸屋達欽州,並在陸屋設郵政分局。
十月十九日,城廂(今縣城)發生3級地震。
宣統元年(1909年)
三月,谷貴,每斗七百餘錢。
同月,時症羊毛痧盛行。
八月,疫病流行。
是年,縣城設郵政分局。
宣統二年(1910年)
三月,彗星現東北方,尾長竟天。
八月十四日,申時,有蜻蜓數十萬隻從縣城飛過,自南而北。
宣統三年(1911年)
三月七日,那隆練的楓木村、石塘練的大化村等處大風掀屋拔木,石塘練兼下雨雹。
九月十九日,廣東舉胡漢民為都督,欽廉四屬歸附。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
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當時,全縣厲行剪辮,凡清代制度儀節與民國有抵觸的全部廢除。
是年,石塘鎮安匪首阿壘六(原名鄒浦廷)、謝旺興等糾集匪眾二三百人,攔路搶劫,拉參(綁架)勒索,橫行鄉里,地方當局屢剿不滅,民眾深受其害。
民國3年(1914年)
10月,縣勸學所長寧英才,前清舉人劉運熙、謝樹彬等人籌建靈山中學 (原名靈山官立中學),首任校長梁廷孚。
是年,劉運熙主編《靈山縣誌》印行。
是年,縣知事蔡鳴岐在燕子嶺建鎮龍樓和關岳廟。
民國4~5年(1915~1916年)
縣內佛子一帶出現牛瘟。
民國5年(1916年)
廣西軍閥陸榮廷攫取廣東督軍,授意合浦人吳則凌上書請願,將欽(縣) 、防(城) 、合(浦)、靈(山)4邑割隸廣西,飭令士民簽名。士民俱寫:不割4邑。乃作罷論。
民國6年(1917年)
春,欽廉鎮守使沈鴻英派韓彩鳳幫統率部到靈山縣石塘進剿阿壘六賊匪。
民國7年(1918年)
5月上旬,廣西譚浩明督軍部與廣東羅漢初部在石塘練漢塘村背大旺嶺激戰,羅部大敗。
民國8年(1919年)
6月1日,靈山縣學生集會,向當時召開的南北和會的南方代表發出通電: “請諸公力爭,釋學生,誅曹章(曹:曹汝霖,時任交通總長;章:章宗祥,時任駐日本國公使),否則停議宣戰,生等願投筆從戎,殺國賊,伸義憤。”在全國學生和人民的強大壓力下,迫使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並把曹汝霖、章宗祥撤職。
是年,廣東軍閥鄧本殷,與孫中山創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分庭抗禮,割據高、雷、羅、陽、欽、廉、瓊、崖八州,俗稱八屬,其軍隊稱八屬軍,與孫中山的南路討賊軍總司令黃明堂對峙,戰事紛繁,靈山深受八屬軍之害。
民國9年(1920年)
西南軍政府總裁岑春煊、陸榮廷等,授意合浦人李懷祖、欽縣人韋炳清上書請願,將合、靈、欽、防4邑割隸廣西,並提交廣東省議會審查核辦。時有省議會欽縣議員龐淵鑒、靈山縣議員鄧政洽等人先行反對,並通告京津等地粵人同鄉會及華僑團體等,函電交馳,粵人一致反對,結果此案被撤銷。
民國11年(1922年)
劉運熙當選首任靈山縣民選縣長。
民國12年(1923年)
冬,八屬軍之一小部400餘人背叛鄧本殷,欲投桂軍,自雷州來到靈山。鄧派人追到靈山誘殺,於次年正月十二日,除婦女外均被殺害,俗稱“殺黎仔事件”。
民國13年(1924年)
是年前後,匪首葉起廷、劉晉發率賊匪在石塘、平山一帶搶劫、殺人、燒屋,無惡不作。
民國14年(1925年)
二月十七日,匪首袁桂標率匪眾攻入平山圩,搶劫殺人,並放火燒街三四天。
靈山縣始建第一條公路——附城至檀圩公路,全長13公里。
是年,縣內普遍發生大量松毛蟲為害松林,以豐塘一帶為甚。稻田也發生大量剃枝蟲。
民國15年(1926年)
7月,桂系參謀長黃旭初率部到靈山縣石塘剿匪。
是年,陳銘樞執政廣東,委派寧可風為靈山縣縣長,同時令張孚亨率領一營兵隨寧返回
靈山清剿土匪。
是年,縣府拆燕子嶺鎮龍樓和關岳廟,利用兩處舊料在文廟前建中山公園,並在公園內建圖書館,后改為民眾教育館。
是年,將全縣廟產充當學產,並成立縣教育基金會。
是年,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派員到縣境發展國民黨員,並籌備成立國民黨靈山縣黨部。
民國16年(1927年)
舊州鄉紳集資興建陸屋至沙坪公路,全長30公里,2年後完工通車。
是年,縣城建第二市場,市場前面牌額大書“靈山縣第二市場”,為縣長寧可風求得孫科所題,字體筆力遒勁,甚像乃父孫中山墨寶。可惜“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民國17年(1928年)
靈山縣公醫院建成。並在其右側建育嬰堂。
民國18年(1929年)
國民黨靈山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成立靈山縣黨部,首任常務委員為勞權。
是年,縣府在六峰山下、欽江畔建游泳場。
民國19年(1930年)
8月14日,夜間7時發現小火星,大二三寸,赤色光芒,帶小星5顆,其光照地。在南方升起,在北方濺落時,其聲隱隱如悶雷,欽縣、靈山、博白等地均可看見。
民國20年(1931年)
縣內完成廢團練改設區鄉制。全縣設8個區,區不設管理機構,只屬行政區域劃分。
是年,廣東省政府撥款修築合浦經石康、常樂、張黃、白石水至武利公路。
民國21年(1932年)
5月,新圩、三海、檀圩一帶發生牛瘟,瘟牛5~10天死亡。以新圩秦屋山村最嚴重,全村有耕牛400多頭,牛瘟致死的佔90%。其中,秦旺福家有水牛兩頭均死亡,再買水牯兩頭
亦復死去。
是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激起全國人民憤怒。靈山縣組織宣傳抗日救亡,抵
制日貨。
民國22年(1933年)
自民國19年起至今年止,辦理田畝陳報工作結束,以作為徵收賦稅的依據。
是年,縣首屆參議會成立。
民國24年(1935年)
夏,縣境平山圩一帶發生3級地震。
是年,縣內廢區並鄉,設立保甲。
民國25年(1936年)
4月1日上午9時31分,縣境內平山發生大地震,震中在羅陽山脈的西北坡山麓一帶,震級為6.7級,損失慘重。震崩房屋5012間,死亡54人,傷165人。地震波及合浦、博白、欽縣
等縣。此後6個月有餘震177次。
民國27年(1938年)
9月上旬一日下午4時,日本侵略軍3架飛機投彈數枚轟炸縣城。
秋,為便於民眾疏散,躲避日軍飛機空襲,縣府奉命拆除縣城城牆。
是年,縣內進步青年創辦《靈山日報》,宣傳抗日。
民國28年(1939年)
春夏,中共黨員黃文法和譚承裕受中共合浦縣工委的派遣,先後從北海回到靈山,組織進步青年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莫平凡、梁中光等積極參加。
8月,中共黨員蒙英翰回到家鄉豐塘修竹村,發展農民蒙英德、蒙英秀2人入黨,建立豐塘修竹村黨小組(是靈山縣最早的黨小組),蒙英翰任組長。
11月15日,日本侵略軍分別在防城企沙、欽州龍門港登陸,佔領邕欽公路,南寧淪陷,黃文法等組織靈山青年抗日游擊隊開赴邕欽前線。
11月18日,曾於上海率領十九路軍進行淞滬抗戰的蔡廷鍇將軍,率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部進駐靈山,總司令部設在三海岩、穿鏡岩。
12月4日,國民革命軍(國軍) 第四十六軍一七五師某部用機關槍射擊,擊落日軍飛機一架,墜毀在那隆圩江邊。
12月13日,國軍第四十六軍一七五師五二四團在陸屋至青坪一帶與日軍激戰2天,斃敵
酋渡邊大佐。
民國29年(1940年)
1月15日,日軍沿欽縣板城入侵太平,國軍第四十六軍一七五師五二四團在當地人民支持下,在泗峽坳與日軍激戰3晝夜,斃敵300多名。五二四團將士陣亡232人。
1月28日,縣城各界群眾在中山紀念堂集會,紀念淞滬抗戰八周年,蔡廷鍇將軍應邀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說,勉勵民眾奮勇抗戰。,
3月16日晚,國軍第四十六軍一七五師五二五團在茅針圩與日軍激戰2小時,斃敵100多名。
3月17日,日軍自邕寧、欽州入侵靈山縣,佔領縣城,對附近村莊以及靈石公路直至夏塘坳兩旁農村進行燒殺搶掠,人民慘遭其蹂躪。
3月22日,日軍退出靈山。
4月初,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部從興業縣城隍回駐靈山縣后,成立政治工作隊,靈山青年抗日游擊隊大部分隊員均加入該工作隊。
6月中旬,中共合浦中心縣委派共產黨員羅森(女,現名羅英) 等到靈山,成立中共靈山縣特別支部委員會,羅森任支部書記,並加入第二十六集團軍政治工作隊。
8月3日,省民政廳給靈山縣發下戒鴉片煙毒輔助藥物一批,時縣內有煙民約500人。
12月,梁中光到重慶,經丁雁冰的引見,在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得到董必武的接見和指示。
是年,靈山縣立簡易師範學校創辦。校址在大操場東側,即今縣供銷社。
是年,創辦縣幼兒園,屬簡易師範附屬小學附設班。
民國30年(1941年)
2月,平山天花流行,染者數十人,死10餘人。
3月,羅森調離靈山,黃文法任臨時中共靈山縣特別支部負責人。
4月1日,泗峽坳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及烈士墓落成,隆重舉行公祭,國軍第四十六軍一七五師師長馮璜主祭,縣城和太平圩各界民眾2000多人參加。
4月26日,欽縣、靈山、防城三縣縣長、區鄉鎮長在欽縣小董召開清鄉會議,決定加強“剿共”、清鄉、查戶口、釘門牌、烙印民槍,實行“五家聯保”切結。
5月3日,光復后的靈山縣城,街道破敗,在民眾強烈要求下,開闢復興、中正2條馬路。
6月,中共合浦中心縣委書記黃其江在靈山白水塘召開的黨員骨幹會議上,宣布岑嘉毅任中共靈山縣特別支部負責人。
7月,縣城周圍稻田螟蟲為害,水稻損失一半,有的顆粒無收。
7月13日上午7時,縣城機關、學校、團體在中山紀念堂公祭抗日陣亡將士、死難同胞及召開抗戰四周年紀念大會。
8月,靈山中學學生反勞權鬥爭取得勝利。勞權被撤去校長職務,並被迫放棄國民黨縣黨部書記長之職離開靈山。
8月29日,伯勞大雨成災,山洪暴發,街道水深數尺,沖塌房屋數十間和石橋一座。
9月7日,陸屋降暴雨,山洪之大為30年未見,水位上漲7米余,河邊住房水浸及屋脊,損失慘重。
10月23日,縣行政會議議決編修靈山縣縣誌,先組織修志編選處,由政府聘請有德望能文章人士若干人組織編寫,其經費在教育經費項下每月酌撥若干,縣府在地方經費專項下撥款若干,並依照舊例各鄉鎮籌捐。
11月,盧文調任中共靈山縣特別支部書記,岑嘉毅改任組織委員,鄧業兢任宣傳委員。
12月12日,縣府通飭各鄉鎮,查禁私造槍械。
是年,國民黨縣政府規定:田賦一律徵收稻穀。
民國31年(1942年)
2月,驚蟄時節,石塘地區遭暴風雨冰雹襲擊,有的冰雹大如飯碗,砸壞屋瓦無數。石塘村一棵大榕樹,蘇村後背嶺一棵大松樹,被暴風連根拔起捲走。
3月5日上午11時,縣城各界為抗擊日軍殉難將士舉行入祀忠烈祠典禮。
7月7日,縣府在縣城舉辦農工產品展覽會。
同日上午,武利各界300多人舉行紀念“七七”抗日五周年及檢舉煙毒大會,會後逐戶檢查煙毒。
7月14日,武利鎮李延昌、蘇發輝、黃超業、葉劍民、莫遠、鄧炳昆、劉傑才、梁成明等8名青年憤於日軍侵略,救國情殷,請纓殺敵。武利各界300多人在中心校開會歡送,以壯其行。
7月15日,縣城大雨,山洪暴發,部分街道水深數尺,竹行街房屋幾遭沒頂,城內共崩屋166間,死1人。環秀橋被洪水推來的大樹沖塌兩孔。
9月,靈山縣私立新靈初級中學創辦。首任校長寧師駒。
民國32年(1943年)
年初,因上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遭破壞后,地下黨組織改為單線聯繫,因而撤銷中共靈山縣特別支部,2月,盧文改任中共靈山縣特派員。
2月27日,舊州紳士譚錦泉對日軍侵略行為頗為義憤,親送其高中畢業的兩個兒子譚萬春、譚萬夏到縣府轉送前方殺敵。縣長見其大義可嘉,捐贈行資200元,並向上級請予嘉獎。
5月,由於春季大旱造成飢荒(那隆等地尤甚) ,饑民挖黃狗頭充饑,縣府奉命撥糧2000斗給各鄉鎮施粥。全縣60個鄉鎮,除附城鎮發谷53斗外,其餘每個鄉鎮均發33斗。縣城每日施粥1次,每人一大海碗。富戶見政府施粥,則不再施食。乞丐吃不飽,托缽沿街叫喊。
6~7月,中共地下組織相繼派一批黨員或積極分子打入國民黨政權內部當鄉鎮長,其中梁中光任附城鎮副鎮長。
7月,縣府撥款1.8萬元修環秀橋,即在塌孔處砌以石墩,上面架上木板通行。
9月,靈山縣私立化龍初級中學創辦。首任校長劉克文。
民國33年(1944年)
1月13日,縣府決定撥款5萬元修葺孔廟。
4月1日,武利區大平二鄉斌屋村吳強請纓參加遠征軍,是日首赴印度遠征。8月1日寫信回來說:“吾自幼攻讀詩書,並卒業於靈山簡易師範學校,深感暴敵欺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故投效軍旅,請纓殺敵。”當時同他一起參加遠征軍的還有簡師學生吳常開、黃思英等。
同月,盧文調欽縣工作,阮明任中共靈山縣特派員。
6月,縣參議員、武利鎮肖鏡軒、肖祖震父子2人捐款30萬元興建武利中學,創欽廉各地捐資興學的最高紀錄,縣府轉呈中央國民政府明令嘉獎。
9月,靈山縣立舊州初級中學創辦。首任校長賴宗光。
同月,靈山縣私立武利初級中學創辦。首任校長肖祖震。
同月,靈山縣私立伯勞初級中學創辦。首任校長黃振己。
同月,靈山縣私立那隆大平初級中學創辦。1950年春停辦。
11月,阮明調任中共欽廉四屬組織的聯絡員,陳銘金為中共靈山縣組織負責人。
民國34年(1945年)
2月8日,奉南路特委命令,中共靈山縣地下組織抗日人民武裝部隊近500人,以中共靈山縣組織負責人陳銘金為總指揮,舉行武裝起義,攻打國民黨縣政府。失利后,起義部隊轉移鍾靈山區。起義當晚共產黨員何林犧牲,翌晨勞康祖被捕遇害。
2月15日,中共欽廉四屬特派員阮明及其妻杜振蓉,從那隆鍾靈山區回合浦縣大成途中被捕。2月28日深夜,遭國民黨靈山縣當局秘密殺害於縣城先農亭。
3月12日,梁振威率舊部在城南起義。
3月18日,文利香山蘇顯樞率鄉隊在靈南起義。
8月中旬,蘇顯樞部隊在武利江上活捉國民黨“中央政府國防部第二廳廣東南路情報組”特務林友東等3人。
是年冬至翌年春大旱,竹子開花,民多採摘竹籽米充饑。穀米貴,每斤米價漲至20元,每斗谷漲至170元,有人餓死。冠中鄉(今官屯、塘排一帶)劉姓富戶在縣城路口施粥賑濟。
民國35年(1946年)
5月8日,黃式高率領其大隊戰士在佛子圩附近風車嶺路段伏擊,擊斃廣東省保安司令部軍需處長馮焯明及其部下官兵12人,繳獲槍支物資一批。
同日,靈山起義領導人之一鄧業兢以及武工隊員共10人,在白木村開展地方工作,被國民黨保安一團包圍,因寡不敵眾被捕。31日,鄧業兢等10人在縣城雲頭嶺英勇就義。
9月28日,中共黨員莫平凡、黃文法率隊從申安地區向靈東南轉移,途經六爐山地帶遭到縣當局常備大隊等襲擊,黃文法等8人壯烈犧牲。
是年,米、布匹各物價格飛漲,國幣貶值。
民國36年(1947年)
3月,靈山縣人民武裝部隊莫平凡大隊奉命整編為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直屬第二營,營長莫平凡。同時,奉命聯合靈南蘇顯樞部挺進十萬大山,配合欽防部隊開闢十萬大山根據地。
5月10日,靈山縣人民武裝部隊黃式高大隊堅持在佛子大懷山一帶活動,駐在石山腳的部屬遭縣保警襲擊。大隊長黃式高率隊營救,他為掩護部隊搶佔制高點,壯烈犧牲。
5月26日,陳銘金率領堅持在縣內鬥爭的部隊攻打合浦三合圩,開倉分糧濟貧。因未及時轉移,遭國民黨軍隊圍困,激戰2晝夜才突圍。
7月中旬,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直屬第二營及梁干所率領的原靈山縣人民武裝部隊黃式高大隊,奉命編為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團。團長莫平凡,政委陳銘金,副政委梁中光,副團長梁干。
9月,梁振威獨立大隊編為靈山人民自衛大隊。
9月,合靈南區軍政府在伯勞鄉白石村附近白石球宣布成立。軍政府先後頒布了“懲治反革命”、“減租減息”、“征糧徵稅”等條例。
10月1日,三民主義青年團靈山分團成立大會在縣城大操場召開。
11月14日,靈山人民自衛大隊在鹹水麓活動遭縣保安團包圍,激戰半天,為掩護撤退,大隊長梁振威等4人壯烈犧牲。
同月,建立中共靈橫邊工作委員會,陳銘金任工委書記,莫平凡、梁中光、覃家桓任委員。
民國37年(1948年)
1月15日,靈山縣縣長陳曼熹因貪污案被檢舉離任。縣參議會發動群眾截獲陳欲運走之煙葉10009公斤,大豬70多頭,並將其沒收、拍賣,將所得之款在縣城大南門外路旁建立“警貪亭”一座。60年代初因公路擴建,才把此亭拆去。
同月,黃質勝任靈山縣縣長。
是年,中共地下組織開闢“六縣邊” (合浦縣、靈山縣、橫縣、博白縣、貴縣、興業縣的邊境區)地區游擊根據地。
是年,靈山縣私立太平初級中學創辦。1950年春停辦。
是年,靈山縣私立亮卿初級中學在檀圩東岸村創辦。1950年春停辦。民國38年(1949年)
春夏大旱,數月不下雨,竹子開花,田畝開裂。
3月,中共六萬山地委決定,並報粵桂邊區黨委批准,成立中共靈山縣委員會,陳銘金任縣委書記,梁中光任縣委副書記。
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司令部通知,靈山、合浦部隊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四支隊,原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團番號取消。
7月,國民黨靈山縣縣長黃質勝離職,楊志英繼任靈山縣縣長。
8月1日,經中共中央軍委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四支隊正式成立,司令員符志行,政委陳華,副司令員莫平凡,政治部主任譚俊。
中華民國時期,靈山縣隸屬廣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