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字韻
蒙古字韻
《蒙古字韻》又名《八思巴字韻》,是在元代時用“蒙古字”(即八思巴字母)為漢語編寫的韻書。大約編著於1269~1292年之間,編著者未詳。
本書的元刻本流傳至清代道光年間,后亡佚。現僅存一個舊寫本,是由元末人朱宗文(字彥章,信安人)所作的校訂本。
校訂本分為上、下兩卷,上卷34頁,下卷31頁,外加封面3頁、底頁1頁,共69頁。“麻韻目”與卷尾“迴避字樣”有殘闕。本書內容包括劉更序、朱宗文序、校正字樣、蒙古字韻總括變化之圖、字母、篆字母、總目、正文、迴避字樣。正文分為15個韻目:一東,二庚,三陽,四支,五魚,六佳,七真,八寒,九先,十蕭,十一尤,十二覃,十三侵,十四歌,十五麻,各韻順序按收聲類聚,大致不紊。一~三為穿鼻韻,四~六為展輔韻(魚兼斂唇韻),七~九為抵齶韻,十、十一為斂唇韻,十二、十三為閉口韻,十四、十五為直喉韻。每一韻又分為若干韻類,每一韻類裡面,按照聲類的傳統順序(始見終日)排列同音字組,上冠八思巴字母的字頭,下列所拼漢字,漢字標明平上去入四聲(支魚佳蕭歌麻六韻有入聲),共收八思巴字母814個,殘闕處可補約35個;共收漢字9149個,殘闕處可補約302個。序文每半頁 9行,每行12字;正文每半頁10行,每行除所冠八思巴字母外,各16字。
本書是用八思巴字母拼寫漢語的“通用備檢之本”。它反映了當時漢語共通語語音最全面最系統的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由八思巴字母拼寫漢語的最為重要的文獻資料。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很重視這個文獻,並進行整理、轉寫、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書又可以作為考譯、解讀八思巴字文物銘文的參考。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蒙古字韻》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彥章,信安人。前有劉更《序》,又稱為朱巴顏。蓋宗文嘗充蒙古字學弟子,故別以蒙古語命名也。按《元史·釋老傳》,元初本用威烏爾字以達國言。至世祖中統元年,始命帝師制蒙古新字,其字僅千餘,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關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以諧聲為宗。字成,詔頒行天下。又於州縣各設蒙古字學教授,以教習之。故當時頗有知其義者。宗文以《蒙古字韻》,字與聲合,而諸家漢韻率多訛誤,莫知取捨,因重為校正。首列各本誤字及重入漢字。次列總括變化之圖。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則以各蒙古字分韻排列,始《一東》,迄《十五麻》,皆上冠蒙古文,下注漢文對音。先平聲而附以上、去、入聲。每一蒙古字,以漢字音注,自四、五字至二、三十字,末附迴避字樣一百六十餘字。蓋文移案牘通行備檢之本也。元代國書、國語,音譯久已傳訛。宗文生於至正間,雖自謂能通音譯,而以南人隔膜之見,比附推尋,實多不能吻合。即如陶宗儀《輟耕錄》載元國字以“可(ꡂ)”侯字為首,而是書又依《韻會》以見經堅訇字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稱首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而此書乃用直對,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數字以釋一音。清濁重輕,毫無分別。又字皆對音,而不能翻譯成語。觀《元史》及諸書所載蒙古字詔旨行移,皆能以國語聯屬成文。是當日必別有翻譯之法,而是書概未之及,遂致湮沒而不可復考。蓋其時朝廷既無頒行定式,官司胥史,輾轉傳習,舛謬相仍。觀於國姓之“卻特”而訛作“奇渥溫”,載之史冊,則其他錯互,大概可知。且刊本久佚,今所存者惟寫本。其點畫既非鈔胥所能知,其舛誤亦非文士所能校。不過彷佛鉤摹,依稀形似,尤不可據為典要。我國家同文盛治,邁越古今,《欽定元史蒙古國語解》,考訂精確。凡相沿之踳謬,盡已闡剔無遺。傳訛之本,竟付覆瓿可矣。
劉更
趙次公為《杜詩》忠臣,今朱伯顏增《蒙古字韻》,正“蒙古韻”誤,亦此書之忠臣也。然事有至難,以國字寫漢文,天下之所同也。今朱兄以國字寫國語,其學識過人遠甚,此圖為後學指南也必矣。余嘗有二生來從筆硯,皆通於蒙古之學,疎敏且才。其一葉素柯也,其一朱伯顏也。——至大戊申暮春之望,柯山劉更蘭臯謹書。
朱宗文
聖朝宇宙廣大,方言不通,雖知字而不知聲,猶不能言也。《蒙古字韻》,字與聲合,真語音之樞機,韻學之綱領也。嘗以諸家漢韻證其是否,而率皆承訛襲舛,莫知取捨,惟《古今韻會》於每字之首必以四聲釋之。由是始知見、經、堅為ꡂ。三十六字之母備於《韻會》,可謂明切也。已故用是詳校各本誤字,列於篇首,以俟大方筆削雲。——至大戊申清明前一日,信安朱宗文彥章書。
蒙古字韻
①根據圖中對照與正文使用情況,知·照ꡆ、徹·穿ꡅ、澄·牀ꡄ、非·敷ꡰ,兩兩合併(圖中“非”母字形有誤,應當為ꡰ);
②又據齶化與否,將“三十六字母”中的“匣、影、喻”三母分化為:“合”ꡣ·匣ꡯ、影ꡖ·“幺”ꡗ、“魚”ꡝ·喻ꡭ(“合”、“幺”、“魚”的名稱來自《古今韻會舉要》);
③“喻母七字”分為兩類,一類為母音:(a默認為空、)iꡞ、uꡟ、eꡠ、oꡡ,另一類為介音:ÿꡦ、wꡧ、yꡨ,此外,曉ꡜ、“合”ꡣ在正文使用中有使母音洪化的作用,而ÿꡦ的作用恰與之相反。
正文即主要按照此圖編排順序。
《古今韻會舉要·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注“蒙古字韻音同”。
【東】
①ꡟꡃ/ung:公、孔、貢。【今讀:ㄨㄥ/weng|-ong】
②ꡦꡟꡃ/ÿung:弓、拱、供。【今讀:ㄩㄥ/iong】
【庚】
①ꡞꡃ/ing:京、景、敬。【今讀:ㄧㄥ/ing】
②ꡜꡞꡃ/ħing:搄、肯、亘。【今讀:ㄥ/eng】
③ꡨꡟꡃ/yung:雄、頃、〇。【今讀:ㄩㄥ/iong】
④ꡦꡞꡃ/ÿing:經、剄、勁。【今讀:ㄧㄥ/ing】
⑤ꡧꡦꡞꡃ/wÿing:兄、〇、〇?【今讀:ㄩㄥ/iong】
⑥ꡧꡟꡃ/wung:泓、〇、〇。【今讀:ㄨㄥ/weng】
⑦ꡨꡞꡃ/ying:行、杏、行。【今讀:ㄧㄥ/ing】
【陽】
①ꡃ/ang:岡、忼、鋼。【今讀:ㄤ/ang】
②ꡨꡃ/yang:江、講、絳。【今讀:ㄧㄤ/iang】
③ꡧꡃ/wang:光、廣、誑。【今讀:ㄨㄤ/uang】
④ꡜꡃ/ħang:庄、爽、壯。【今讀:ㄨㄤ/uang】
⑤ꡡꡃ/ong:黃、晃、暀。【今讀:ㄨㄤ/uang】
⑥ꡧꡦꡃ/wÿang:〇、怳、況。【今讀:ㄨㄤ/uang】
【支】
①ꡞ/i:羈、己、寄;訖。【今讀:ㄧ/i】
②ꡜꡞ/ħi:貲、紫、恣;櫛。【今讀:“帀”/-i】
③ꡦꡞ/ÿi:雞、啟、計;吉。【今讀:ㄧ/i】
④ꡟꡠ/ue:媯、軌、媿;國。【今讀:(ㄨ)ㄟ/(w)ei|-ui;ㄩ/ü】
⑤ꡨꡟꡠ/yue:規、癸、季;橘?【今讀:ㄨㄟ/-ui;ㄩ/ü】
⑥ꡧꡦꡟꡠ/wÿue:麾、毀、諱;洫?【今讀:ㄨㄟ/-ui;ㄩ/ü】
⑦ꡧꡞ/wi:惟、唯、恚;聿。【今讀:ㄨㄟ/wei;ㄩ/ü】
【魚】
①ꡟ/u:孤、古、顧;谷。【今讀:ㄨ/u】
②ꡦꡟ/ÿu:居、舉、據;匊。【今讀:ㄩ/ü】
【佳】
①ꡭ/ay:該、改、蓋;額。【今讀:ㄞ/ai】
②ꡧꡭ/way:乖、掛、卦;虢。【今讀:ㄨㄞ/uai】
③ꡨꡭ/yay:佳、解、懈;格。【今讀:*ㄧㄞ/iai】
④ꡜꡞꡭ/ħiy:〇、〇、〇;克。【今讀:ㄟ/ei】
⑤ꡞꡭ/iy:〇、〇、〇;黑。【今讀:ㄟ/ei】
【真】
①ꡞꡋ/in:巾、謹、靳。【今讀:ㄧㄣ/in】
②ꡟꡋ/un:昆、袞、睔。【今讀:ㄨㄣ/wen|-un】
③ꡦꡟꡋ/ÿun:鈞、稛、攈。【今讀:ㄩㄣ/ün】
④ꡜꡞꡋ/ħin:根、懇、艮。【今讀:ㄣ/en】
⑤ꡦꡞꡋ/ÿin:欣、緊、焮。【今讀:ㄧㄣ/in】
⑥ꡧꡞꡋ/win:筠、隕、運。【今讀:ㄩㄣ/ün】
【寒】
①ꡋ/an:干、笴、旰。【今讀:ㄢ/an】
②ꡡꡋ/on:官、管、貫。【今讀:ㄨㄢ/uan】
③ꡧꡋ/wan:關、撰、慣。【今讀:ㄨㄢ/uan】
④ꡨꡋ/yan:閑、簡、諫。【今讀:ㄧㄢ/ian】
【先】
①ꡠꡋ/en:鞬、寋、建。【今讀:ㄧㄢ/ian】
②ꡦꡋ/ÿan:堅、繭、見。【今讀:ㄧㄢ/ian】
③ꡧꡦꡋ/wÿan:涓、畎、睊。【今讀:ㄩㄢ/üan】
④ꡦꡡꡋ/ÿon:弮、卷、眷。【今讀:ㄩㄢ/üan】
⑤ꡨꡠꡋ/yen:賢、峴、現?【今讀:ㄧㄢ/ian】
【蕭】
①ꡓ/aw:高、杲、誥;各。【今讀:ㄠ/ao】
②ꡠꡓ/ew:驕、矯、叫;腳。【今讀:ㄧㄠ/iao】
③ꡦꡓ/ÿaw:驍、皎、撟,爵。【今讀:ㄧㄠ/iao】
④ꡧꡓ/waw:〇、〇、〇;郭。【今讀:*ㄨㄠ/uao 】
⑤ꡨꡓ/yaw:交、絞、教;覺。【今讀:ㄧㄠ/iao】
⑥ꡧꡦꡓ/wÿaw:〇、〇、〇;矍。【今讀:*ㄩㄠ/üao】
⑦ꡎꡖꡡ/Boo:御寶上用此“寶”字。
【尤】
①ꡞꡓ/iw:鳩、九、救。【今讀:ㄧㄡ/you|-iu】
②ꡟꡓ/uw:裒、掊、戊。【今讀:ㄨ/u】
③ꡜꡞꡓ/ħiw:鉤、口、冓。【今讀:ㄡ/ou】
④ꡦꡞꡓ/ÿiw:樛、糾、齅。【今讀:ㄧㄡ/-iu】
⑤ꡡꡓ/ow:浮、婦、復。【今讀:ㄨ/u】
【覃】
①ꡏ/am:甘、感、紺。【今讀:ㄢ/an】
②ꡠꡏ/em:箝、檢、劒。【今讀:ㄧㄢ/ian】
③ꡦꡏ/ÿam:兼、慊、歉。【今讀:ㄧㄢ/ian】
④ꡨꡏ/yam:緘、減、鑒。【今讀:ㄧㄢ/ian】
⑤ꡦꡠꡏ/ÿem:杴、險、〇。【今讀:ㄧㄢ/ian】
⑥ꡨꡠꡏ/yem:嫌、〇、〇?【今讀:ㄧㄢ/ian】
【侵】
①ꡞꡏ/im:金、錦、禁。【今讀:ㄧㄣ/in】
②ꡜꡞꡏ/ħim:簪、〇、譛。【今讀:ㄣ/en】
③ꡦꡞꡏ/ÿim:歆、〇、〇。【今讀:ㄧㄣ/in】
【歌】
①ꡡ/o:歌、哿、箇;葛。【今讀:ㄜ/e】
②ꡧꡡ/wo:戈、果、過;括。【今讀:ㄨㄛ/uo】
【麻】
① /a:牙、雅、訝;怛。【今讀:ㄚ/a】
②ꡠ/e:迦、灺、藉;訐。【今讀:ㄧㄝ/ie】
③ꡦ/ÿa:嗟、且、借;結。【今讀:ㄧㄝ/ie】
④ꡧ/wa:瓜、寡、跨;刮。【今讀:ㄨㄚ/ua】
⑤ꡨ/ya:嘉、賈、駕;戛。【今讀:ㄧㄚ/ia】
⑥ꡧꡦ/wÿa:〇、〇、〇;玦。【今讀:ㄩㄝ/üe】
⑦ꡧꡠ/we:瘸、〇、〇;厥。【今讀:ㄩㄝ/üe】
“龍門神禹廟聖旨碑”
龍門神禹廟聖旨碑